3D列印V8C7-VO2雙功能框架同步管理多硫化物和穩定鋰負極

2021-01-08 邃瞳科學雲

本公號文獻全部由作者自解讀,歡迎投稿!

全文速覽

隨著高能耗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的迅猛發展,人們對高能量密度儲能系統的需求日益增強。基於硫單質正極和鋰金屬負極的鋰硫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和環境友好等優勢,被視為二次電池領域中的研究前沿和熱點之一。然而,硫正極緩慢的反應動力學和穿梭效應以及鋰負極枝晶的不可控生長嚴重影響了鋰硫電池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問題,制約了其實用化進程。近年來,同步管理多硫化物和抑制鋰枝晶生長的策略被認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然而,高性能鋰硫電池仍然受困於缺乏兼具雙功能材料的設計和實用化器件製備工藝的開發。針對此, 作者利用3D列印技術巧妙地設計出「一石二鳥」的V8C7-VO2異質結導電框架,由於其兼具親多硫和親鋰特性,可以同步實現正極處多硫化物的管理和負極處鋰枝晶的抑制,並可以在高硫負載量下獲得高的面積比容量。這為利用3D列印技術同時解決鋰硫電池硫正極和鋰負極當前面臨的諸多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背景介紹

鋰硫電池因具有高理論能量密度 (2600 Wh kg–1)、低成本、環境友好等優點,一直被視為鋰金屬基儲能系統的「聖杯」。但是基於傳統醚類電解液的鋰硫電池在硫正極和鋰負極都面臨著棘手的問題,這嚴重阻礙了其實用化進程。一方面,正極處高階多硫化物引起的「穿梭效應」和低階硫化物的絕緣性造成轉化動力學緩慢與硫的利用率低;另一方面,負極處鋰枝晶的無序生長、低的庫倫效率和體積膨脹造成容量快速衰減,甚至導致電池短路引發安全隱患。因此,通過對正負極合理設計,以抑制多硫化物穿梭和鋰枝晶的無序生長是獲得高性能鋰硫電池的關鍵。

目前,研究人員提出多種策略用於解決上述問題。在正極側,通過設計具有高導電性和催化活性的極性宿主來加快反應動力學並促進多硫轉化效率;在負極側,通過構建親鋰3D框架、形成穩定的SEI膜和添置功能中間層來穩定鋰負極。近年來,「一石二鳥」策略被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巧妙設計隔膜或宿主,達到同步調控多硫化物轉化行為和抑制鋰枝晶生長的目的。然而,面向高面容量和長壽命的鋰硫電池,當前的瓶頸在於缺乏兼具雙功能材料的探索和面向可定製器件的製備工藝開發。

3D列印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快速成型技術,具有無模具、製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可定製形狀等優勢,已廣泛應用於醫學、食品、電子等多領域,這也為快速製造具有複雜結構和高性能3D電極提供了新途徑。與傳統刮塗電極相比,3D列印電極可以縮短離子擴散路徑和降低界面電阻,並通過創建具有較大表面積的多孔結構來得到更高的能量密度,從而在有效利用電極的同時改善電極反應和離子轉移。然而,當前基於3D列印的鋰硫電池主要集中在碳宿主的正極研究上,這對於在高硫載量的條件下促進多硫化物的深度轉化和保護鋰負極無能為力。因此,通過3D列印技術設計集多硫管理和鋰保護為一身的雙功能框架對於鋰硫電池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基於上述討論,本文作者創造性地提出了基於3D列印技術設計兼具親多硫和親鋰的V8C7–VO2異質結骨架分別用於正極硫宿主和負極鋰保護層的策略。極性導電的V8C7–VO2異質結可以有效地錨定多硫化物並催化多硫的高效轉化,同時,其親鋰特性可以降低鋰的成核過電勢、誘導鋰均勻生長、抑制 「死鋰」生成。

圖文解析

圖1是本研究的思路概況圖。(a)是V8C7–VO2異質結的製備流程圖,(b)是基於V8C7–VO2異質結的正極硫宿主和負極鋰保護層的3D列印墨水製備圖和定製化列印圖案展示。(c)是基於3D列印雙功能骨架配置鋰硫電池的工作示意圖。

FIGURE 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showing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of 3DP polysulfide immobilizer and 3DP lithium anode stabilizer. a) Synthesis of V8C7–VO2 nanoflowers as the ink precursors. b) 3DP process and real photos of 3DP architectures from the prepared homogeneous inks. c)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Li–S battery based on the 3DP polysulfide immobilizer and 3DP lithium anode stabilizer.

文章圖3對V8C7–VO2異質結在鋰硫電池中對高階多硫化物的吸附、催化轉化和低階硫化物的成核的作用展開了系統的研究。實驗表明,V8C7–VO2異質結相比於碳材料和V8C7,對多硫化物具有更快的吸附和轉化能力,對於Li2S具有更高的形核能力且均勻成核。此外,通過EIS測試可以發現3D列印技術相比於刮塗,可以實現快速離子傳輸,從而加速反應動力學。

FIGURE 3. a) Visualized adsorption tests of V8C7–VO2, V8C7, and SP. b,c) CV curves of Li2S6 symmetrical cells with SP, V8C7, or V8C7–VO2 loaded CP at scan rates of 1 mV s1 (b) and 50 mV s1 (c), respectively. d–f) Potentiostatic discharge curves of SP (d), V8C7 (e), and V8C7–VO2 (f). The light color indicates the precipitation of Li2S. g) Typical CV curves of 3DP-SP/S, 3DP-V8C7/S, and 3DP-V8C7–VO2/S electrodes at 0.05 mV s1. h) Tafel plots for the conversion reaction of Li2S4 with 3DP electrodes. i) EIS profiles of the 3DP-V8C7–VO2/S, 3DP-V8C7/S, 3DP-SP/S, and BC-SP/S electrodes.

文章圖4對基於3D列印鋰硫電池的電化學性能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V8C7–VO2異質結對於正極處多硫化物「穿梭效應」和負極鋰枝晶的雙重抑制起到顯著效果。

FIGURE 4.a) Rate performances of 3DP-V8C7–VO2/S, 3DP-V8C7/S, 3DP-SP/S, and BC-V8C7–VO2/S cathodes under various current densities from 0.2 to 6.0 C. b,c) Cycling performances of 3DP-V8C7–VO2/S, 3DP-V8C7/S, and 3DP-SP/S at 0.2 C (b) and 4.0 C (c). d) Shuttle current curves of Li–S batteries with 3DP-V8C7-VO2/S, 3DP-V8C7/S, and 3DP-SP/S cathodes. e) Coulombic efficiency of Cu foil and 3DP-V8C7–VO2 host with a cycling capacity of 0.5 mAh cm2 at 0.5 mA cm2. f,g) Voltage–time profiles of Li plating/stripping in Li and 3DP-V8C7–VO2@Li symmetric cells with an area capacity of 1.0 mAh cm2 at current densities of 3.0 mA cm2 (f) and 5.0 mA cm2 (g). h,i) SEM images of bare Li (h) and 3DP-V8C7–VO2@Li after cycling for 100 h at 5.0 mA cm2/1.0 mAh cm2 (i). Insets of (h) and (i) are the corresponding real photographs.

文章圖5對基於3D列印V8C7–VO2正負極導電骨架的鋰硫電池高硫負載測試,同時通過原位拉曼光譜追蹤反應過程並定製實用化供電器件。

FIGURE 5. a) Schematic configu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Li–S cell and our 3DP-V8C7–VO2 bifunctional scaffold enabled Li–S cell. b) Cycling performances of 3DP-V8C7–VO2/S||3DP-V8C7–VO2@Li cell with a sulfur loading of 3.6 mg cm2 at 0.5 C and 3.9 mg cm2 at 1.0 C. c) Cycling performances of 3DP-V8C7–VO2/S||3DP-V8C7–VO2@Li cell with a sulfur loading of 5.1 mg cm2 at 0.2 C and 9.2 mg cm2 at 0.1 C. d,e) Operando Raman spectra of the electrolyte with respect to 3DP-V8C7–VO2/S cathode during the first cycle at 0.5 C. f) Cycling performance of a flexible Li–S pouch cell at 0.1 C based on the 「two-in-one」 3DP strategy under various bending angles. g–i) Photographs showing the flexible bracelet battery powering an electronic watch.

總結與展望

作者提出基於3D列印技術、同步解決鋰硫正負極問題的「一石二鳥」策略,獲得高硫轉化率、長壽命的鋰硫電池。該研究首次利用3D列印技術解決了困擾硫正極和鋰正極的諸多瓶頸,為高安全、長續航和高能量密度的鋰硫電池的發展提供了思路。

作者介紹

孫靖宇教授蘇州大學能源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九三學社社員,國家四青人才,江蘇省雙創人才。蘇州大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子課題主持人。英國皇家化學會Top 1%高被引作者。《科學通報》編委(材料科學方向)。2008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2013年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博士學位。2013-2015年、2015-2017年分別在北京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開展研究工作。2017年2月入職蘇州大學能源學院,2018年受聘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研究員,課題組長。主要從事石墨烯的化學氣相沉積可控制備、烯碳基能源材料及印刷化器件研究。發展了低維碳材料直接生長的Direct-CVD技術,研究成果被Nature Mater.、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等亮點報導。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共發表研究論文120餘篇,其中通訊作者/第一作者論文逾70篇包括Chem. Soc. Rev., Nature Commun.,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Energy Environ. Sci.等,總引用5500餘次。

課題組主頁:http://sunjingyulab.com

劉忠範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組部首批萬人計劃傑出人才,首批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英國物理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會士,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關村石墨烯產業聯盟理事長及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石墨烯科技創新專項(2016-2025)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副會長、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納米碳材料、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和納米化學研究,在石墨烯、碳納米管的化學氣相沉積生長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和引領性的工作,是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納米碳材料研究團隊之一。發表SCI檢索學術論文600餘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30餘項。近年來在石墨烯研究領域不斷取得重要突破,發明了超級石墨烯玻璃、超級石墨烯光纖、超潔淨石墨烯、標號石墨烯、石墨烯的光化學能帶工程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技術,推動了石墨烯領域的快速發展。

文獻來源

Jingsheng Cai et al., 3D Printing of a V8C7–VO2 Bifunctional Scaffold as an Effective Polysulfide Immobilizer and Lithium Stabilizer for Li–S Batteries, Adv. Mater., 2020, 200596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5967.

相關焦點

  • 黃佳琦課題組AM:負極界面屏蔽多硫化物助力鋰硫電池金屬鋰保護
    所以,提升SEI的穩定性是提高鋰硫電池循環壽命和庫倫效率的關鍵。因此,構建一個可以抑制多硫化物與鋰金屬之間副反應的SEI,對於實現穩定高效循環的鋰硫電池十分重要。本文亮點1. 分析了多硫化物對SEI以及鋰負極失效的影響;2.
  • 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殼作為雙功能反應器實現高穩定鋰硫全電池
    背景介紹鋰硫電池具有高的理論能量密度2600 Wh kg-1和比容量1675 mAh g-1, 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的電化學儲能技術。但是由於正極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緩慢的轉化動力學以及負極的鋰枝晶生長,導致鋰硫電池的容量較低,安全性能不高,循環穩定性差,嚴重限制了其商業化發展。
  • 北理工在鋰硫電池負極保護策略領域取得新進展
    然而由於高活性可溶的多硫化物與不穩定的鋰負極,一直以來鋰硫電池受制於循環壽命短、庫倫效率低等問題而難以實際應用。因此構建一個可以抑制多硫化物與鋰金屬之間副反應的SEI,對於實現穩定高效循環的鋰硫電池十分重要。
  • 兩種3D列印技術同步進行,有望用於製造電池組件
    此外,其在鋰離子電池、鋰氧電池、鋅離子電池等儲能體系中也得到了初步應用。此前,3D科學谷曾介紹過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對低溫直寫3D列印製造鋰電池電極的製造進行了研究,3D列印LiFePO4正極與Li4Ti5O12負極,未來可應用於助聽器、電子手環等終端。
  • 矽基負極和鋰金屬負極製備研究進展
    【原創】【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矽基負極和鋰金屬負極製備研究進展材料會議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27 09:09:01 閱讀:8 矽基材料商業化前景廣闊,但由於矽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發生劇烈的體積收縮,體積的劇烈變化會導致內部機械機構失效,從而使得矽負極的循環壽命難達預期,因此尚未在鋰電池中大規模應用。
  • 電解液對於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搭配高容量的正極材料,可以輕鬆實現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由於電流分布的不均,會 引起枝晶的產生和生長,進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產生安全事故。
  • 電解液電池對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由於電流分布的不均,會 引起枝晶的產生和生長,進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產生安全事故。 電解液設計對於金屬鋰負極界面的SEI膜成分、結構和電流分布等會產生顯著的影響。
  • Nano Letters:動態智能型銅集流體助力高穩定金屬鋰負極
    然而,將銅箔用於鋰金屬電池(Li metal battery)負極集流體時,其平面結構無法對鋰負極的電荷分布和離子擴散實施有效調控,也不能緩衝鋰負極在高鋰負載時巨大且快速的體積變化,使負極面臨的鋰枝晶生長和體積膨脹等問題無法得到解決。與平面結構相比,三維(3D)結構可以提供大的表面積和充足的擴散通道來平衡電荷傳輸和傳質速率,進而可以抑制鋰枝晶生長。
  • :辛苯基聚氧化乙烯-Li+絡合物穩定鋰金屬負極
    文章報導了他們利用長苯基碳鏈的聚氧化乙烯作為電解液添加劑與鋰離子絡合來穩定金屬鋰負極界面的工作。文章最大的亮點在於從多個角度分別控制變量來對辛苯基聚氧化乙烯-Li絡合物的作用機理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5% OP-10對稱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EIS)表明,循環100周後其界面阻抗與電荷轉移阻抗都略有下降,這表明其表面有穩定SEI膜的形成。對於Li//Cu半電池來說,添加5% OP-10後的電池表現出更穩定的充放電曲線和庫倫效率,而空白電池的庫倫效率在30周後便顯著下降。
  • 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的儲鋰機理
    負極材料方面,鑑於傳統石墨負極的鋰存儲容量較低,亟待尋找其替代品,Mo基和Bi基等金屬氧化物被普遍認為是下一代高容量的理想負極材料,如MoO2、MoO3和Bi2O3等,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雙金屬複合氧化物不僅具有高的儲鋰比容量,而且不同金屬相之間可形成協同效應,能有效降低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儲鋰過程中因體積膨脹、反應應力富集等問題導致的容量衰減,但是其表現出複雜的儲鋰機理,有待闡明。
  • 專題報導:Imide-Orthoborate雙鹽電解質體系抑制鋰枝晶及提升鋰...
    金屬鋰具有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h/g)及-3.04 V 的超負電極電勢(相對標準氫電極),是理想的高比能量二次電池負極材料。因此,開發基於金屬鋰負極的高比能量二次電池如鋰金屬電池、鋰空氣電池及鋰硫電池等重新受到關注,並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化學電源領域的研究熱點。
  • ...同步提高三維多孔碳網絡的石墨化和表面積作鋰/鈉離子電池的高...
    同步提高三維多孔碳網絡的石墨化和表面積作鋰/鈉離子電池的高容量負極材料  第一作者:劉海咪  通訊作者:木士春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廣東省佛山仙湖實驗室  硬碳由於其豐富的資源,穩定性和無毒性而被廣泛研究應用於鋰\鈉離子電池的負極,但是其可逆容量,倍率能力和初始庫侖效率不高
  • Chemical Reviews:固態電池中鋰負極的物理化學概念
    【工作簡介】開發高倍率可逆鋰金屬負極是當前電池研究的中心目標之一。鋰金屬負極不僅是開發鋰-空氣或鋰-硫電池等創新電池所必需的,而且還可以匹配插入式正極來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固態電解質可以充當機械屏障,避免鋰通過電池產生不必要的枝晶生長,其使用更有希望開發出性能良好的鋰金屬負極。
  • 鈉離子電池助力電網儲能、硫硒化鉬雜化負極、陽離子COF、硝酸鋰...
    在這項工作中,北京理工大學陳人傑課題組設計了由1T和2H混合相組成的寡層鉬硫硒化物(MoSSe),以提供高的離子/電導率、低的Na+擴散勢壘和穩定的Na+儲存。還原氧化石墨烯(rGO)用作導電基底以形成3D電子傳輸路徑。所得到的MoSSe@rGO負極在有機電解質和固態電解質中均顯示出高的容量和倍率性能。
  • 蘇大:CNTs@MoS2/MoO2複合材料的同軸共生製備及其協同儲鋰機制
    研究表明,MoO2組分的低電位轉換反應得到完全的抑制,有助於提升了MoS2組分電化學脫嵌鋰的逆轉性,CNTs@MoO2/MoS2複合負極材料表現出快速穩定的儲鋰特性。 鑑於此,本研究工作開發了一種多組分同軸共生異質結構的合成方法,成功製備CNTs@MoS2/MoO2複合材料,利用原位同步輻射XRD技術,闡明各組分材料的儲鋰機制及其之間的協同作用,揭示CNTs@MoS2/MoO2複合負極材料快速穩定儲鋰的內在原因
  • 3D列印功能性生物陶瓷支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該團隊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在3D列印功能性生物陶瓷支架方面又取得了系列新進展。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關節疾病。關節炎疾病進程中,軟骨首先受到損傷,而軟骨損傷通常累及軟骨下骨,進而導致骨-軟骨缺損。由於軟骨和軟骨下骨的生物學特性不同,因此骨-軟骨一體化修復極具挑戰。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納米緩釋膠囊中不斷釋放的硝酸鋰可在鋰負極表面形成富含氮化物的電解質界面膜(SEI),使得循環過程中鋰負極SEI膜得到不斷修復,進而實現鋰負極較長的循環壽命。3. 納米膠囊的加入使得實際鋰金屬全電池具有超長的循環壽命:基於薄鋰負極的LiCoO2 |Li全電池循環240圈時的容量保持率為90%。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納米緩釋膠囊中不斷釋放的硝酸鋰可在鋰負極表面形成富含氮化物的電解質界面膜(SEI),使得循環過程中鋰負極SEI膜得到不斷修復,進而實現鋰負極較長的循環壽命。3. 納米膠囊的加入使得實際鋰金屬全電池具有超長的循環壽命:基於薄鋰負極的LiCoO2 |Li全電池循環240圈時的容量保持率為90%。
  • 納米科學:嗜硫性電催化劑在Li-S電池中疏通多硫化物「溢流」!
    鋰 - 硫(Li-S)電池的能量密度(理論上約為2600 Wh kg-1)比鋰離子電池高三到五倍,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候選電池。「Li-S電池的極高能量密度是由於獨特的反應機制。硫和硫化鋰之間的轉換涉及相變,與插層機制相比具有極高的容量,」張強博士說。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在常用的非質子電解質中,硫的鋰化由固 - 液 - 固轉化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