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2020-10-03 邃瞳科學雲


第一作者:劉倩倩

通訊作者:吳浩斌

通訊單位:浙江大學

DOI: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0-00514-1


全文速覽

研究人員製備了LiNO3@MOF的納米膠囊,使得作為成膜添加劑的LiNO3在商用碳酸酯電解液中持續釋放,克服了LiNO3在該電解液中溶解度低的問題。納米膠囊中不斷釋放的LiNO3在鋰負極表面形成界面保護膜並修復循環過程中界面膜的破裂,使得使用薄鋰負極的鋰金屬電池(LiCoO2|50μm-Li)循環240圈後容量保持率高達90%。

本文亮點

1. 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
2. 納米緩釋膠囊中不斷釋放的硝酸鋰可在鋰負極表面形成富含氮化物的電解質界面膜(SEI),使得循環過程中鋰負極SEI膜得到不斷修復,進而實現鋰負極較長的循環壽命。3. 納米膠囊的加入使得實際鋰金屬全電池具有超長的循環壽命:基於薄鋰負極的LiCoO2 |Li全電池循環240圈時的容量保持率為90%。

背景介紹

鋰金屬負極(LMA)由於其超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h/g)和極低的工作電位(-3.04 V vs. SHE),被認為是高能量密度儲能器件負極材料的最優選擇。然而,鋰金屬不穩定的SEI膜使得鋰沉積不均勻,極易形成鋰枝晶,造成電池短路失效與安全隱患。同時鋰與有機電解液間複雜的界面反應導致活性鋰與電解液的持續消耗,大大縮短了電池的使用壽命。這些問題都制約了鋰金屬負極的應用。因此,通過電解液設計,穩定界面SEI膜同時抑制循環過程中鋰枝晶的形成,是鋰金屬電池得以實用化的前提條件。硝酸鋰是一種優異的負極成膜添加劑,同時使鋰沉積傾向於球形顆粒的方式生長,但是其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極低的溶解度限制了其廣泛應用。

圖文解析

LNO@MOF 納米膠囊的合成與表徵
本文採用溶液浸漬的方法將LiNO3加入MOF-808孔道中,XRD、Raman和TGA的結果均證明硝酸鋰進入了MOF-808的孔道內,形成了LiNO3@MOF納米膠囊。SEM-EDS結果顯示LiNO3在MOF中的均勻分布。紫外吸收光譜結果說明LiNO3在電解液中可不斷釋放,保證電解液中LiNO3處於飽和狀態。

Fig. 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LiNO3 encapsulated into MOF-808 and its sustained release in electrolyte. b XRD patterns, c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and d TGA of MOF-808 and LNO@MOF. e SEM image and elemental mappings of LNO@MOF. f UV absorption spectra of NO3− in electrolyte released from LNO@MOF

基於LNO@MOF電解液的鋰金屬負極的電化學性能

LNO@MOF 的加入明顯提高了Li|Li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同時降低了極化過電位;循環過程中界面阻抗的降低進一步說明LiNO3具有穩定鋰負極界面的作用。Cu|Li循環伏安(CV)可以看出,鋰在LNO@MOF電解液中的沉積和溶解具有更高的反應動力學,因此50 μm-Li|Li 電池在LNO@MOF電解液中具有更高的循環壽命;Cu|Li電池的平均庫倫效率提高至98.8%。

Fig. 2 a Voltage profiles of Li|Li symmetric cells at 1.0 mA cm−2 to a capacity depth of 1.0 mAh cm−2 and b Rint of Li|Li symmetric cells during cycling obtained from Nyquist plot. c CVs of Cu|Li cells with blank and LNO@MOF electrolytes at a scan rate of 10 mV s−1. d Voltage profles of asymmetric 50 μm-Li|Li cells at 1.0 mA cm−2 with a cycled capacity of 1.0 mAh cm−2. e Voltage–time profiles to calculate the average Coulombic efciency of LMA at 0.5 mA cm-2


鋰的沉積形貌和SEI膜的表徵沉積不同容量時鋰負極的形貌如下所示,在不含LNO@MOF的電解液(a)中,隨著沉積容量的增加,鋰呈枝晶狀不斷縱向生長變長;而添加LNO@MOF的電解液(b)中,鋰沉積傾向於顆粒狀生長,且沉積更加緻密,且隨著循環的進行(c-e),鋰表面依舊沒有明顯鋰枝晶的形成,表面不可逆鋰的厚度隨著循環進行緩慢增加,說明不斷沉積和溶解過程中鋰的粉化不嚴重。XPS結果顯示鋰表面SEI膜主要為硝酸鋰分解形成的含氮無機化合物,該界面膜有利於鋰在SEI膜中的擴散。

Fig. 3 SEM images of LMA after deposition of 0.5, 1 and 4.0 mAh cm−2 at 1 mA cm−2 with a blank electrolyte and b LNO@MOF electrolyte. The surface and cross section images of the cycled LMA in LNO@MOF electrolyte after c10 cycles, d 50 cycles, and e 100 cycles at 1 mA cm−2 and a capacity 1.0 mAh cm−2 (inset is the cross-section view). XPS spectra of f N 1s, g Li 1s of the LMA with blank and LNO@MOF


鋰金屬全電池測試將薄鋰金屬負極(50 μm)與高比面容量正極(~ 4 mAh cm-2)和LNO@MOF電解液(40 μL mAh-1)搭配,組裝成鋰金屬全電池進行循環性能測試。可以看出,添加LNO@MOF的電解液在實用化條件下可顯著延長鋰金屬全電池的循環壽命,同時其倍率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Fig. 4 a Long-term cycling performance of a practical LCO|Li full cell with a N/P ratio of 3.3, cycled at 0.2 C charge/0.5 C discharge. b Quantification of remaining active Li after cycling. Inset: optical images of the Li anode disassembled from the cycled LCO|Li cell in (a). c Rate performance of LCO|Li full cell in different electrolytes. d Long-term cycling performance of LCO|Li full cell with a N/P ratio of 2.5, cycled at 0.2 C charge/0.5 C discharge with 5% FEC additive. e Summary of capacity retention of practical high-voltage LMBs shown in Table S2. The normalized cycle number refers to the total cycle number divided by the equivalents of total active Li with respect to cathode (i.e., N/P ratio plus one). The shadow region indicates a capacity retention higher than 80% after 200 cycles with a N/P ratio below 3.


總結與展望

本文設計了一種LNO@MOF的納米膠囊作為鋰金屬電池的電解液添加劑,在實際鋰金屬全電池中實現了較長的循環壽命。該納米膠囊通過LiNO3存儲在MOF納米顆粒的孔道中實現。納米膠囊保證了電解液中LiNO3處於飽和狀態,進而穩定鋰負極界面膜,抑制鋰枝晶生長。該研究有望用於實際的鋰金屬全電池體系,並為低溶解度的成膜添加劑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課題組介紹

吳浩斌 (Hao Bin Wu)研究員,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微納米結構及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在電化學儲能、催化等能源、環境領域的應用。近年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Nat. Energy,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Science Adv.,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超過110篇, SCI總引用超過24,000次,H-index為73(Web of Science, 2020年4月)。2017-2019年入選科睿唯安材料、化學學科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課題組網站:https://person.zju.edu.cn/hbwu


邃瞳科學雲徵稿啦!

論文不是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歡迎大家在邃瞳科學雲平臺上分享論文解讀,為自己的學術代言。投稿請添加以下微信:


免費為實驗室建帳號啦!

邃瞳科學雲APP實驗室板塊以文字、影像資料等方式多維展示實驗室的實力和風採。一方面宣傳推廣實驗室,一方面為實驗室提供直播工具,方便線上組會、跨組跨區域互動。同時為實驗室招生、招聘、匹配資源,實驗室、課題組間互動提供方便。實驗室入駐諮詢請添加以下微信: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納米膠囊中不斷釋放的LiNO3在鋰負極表面形成界面保護膜並修復循環過程中界面膜的破裂,使得使用薄鋰負極的鋰金屬電池(LiCoO2|50μm-Li)循環240圈後容量保持率高達90%。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第一作者: 許亦非 ;通訊作者: 吳浩斌、盧雲峰 通訊單位: 浙江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0.08.011 全文速覽浙江大學吳浩斌研究員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盧雲峰教授團隊提出一種界面設計的通用原則適用於穩定鋰金屬負極(LMA)。
  • ...上海交大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MBA中國網
    使用超薄鋰金屬負極(小於50微米厚度)或者無鋰負極,搭配鈷酸鋰(或者高鎳三元、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可以構建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350 Wh/kg, 800 Wh/L)。通常,電化學沉積的鋰金屬會呈現枝晶或者苔蘚狀的形貌,顆粒尺寸一般在納米級,因此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納米枝晶能夠穿過隔膜(隔膜孔徑一般在10納米級別),引起電池短路;另外,由於鋰金屬具有很強的還原性,會與電解液發生自發反應,形成「鋰金屬/電解液-界面層」(簡稱SEI)。充放電循環過程中由於鋰金屬負極的體積變化,SEI反覆發生破碎,又再次形成。因此,電解液和活性鋰逐漸消耗。
  • 高比能電池金屬鋰負極材料獲重大突破
    中化新網訊 8月19日,記者從新餘市科技局獲悉,由江西贛鋒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華東理工大學、浙江鋒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奉新贛鋒鋰業有限公司、宜春贛鋒鋰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高比能電池專用金屬鋰負極及核心原料成套設備技術與產業化
  • 500Wh/kg高比能金屬鋰電池負極設計
    但是石墨負極的理論比容量僅為372mAh/g,嚴重的制約了鋰離子電池比能量的提升,因此該開發下一代高比能電池時人們將目光瞄準了金屬鋰負極。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是石墨材料的十倍,電位僅為-3.04V,比石墨負極更低,因此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Nano Letters:動態智能型銅集流體助力高穩定金屬鋰負極
    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陳劍宇博士和趙進博士為本文第一作者,王丹研究員、馬延文教授和李盼副教授為通訊作者。DICu的粒子和多孔結構能夠誘導鋰的均勻形核,並通過動態改變顆粒間距釋放應力,成功地抑制了鋰枝晶的生長和緩衝了體積的膨脹。此外,當鋰剝離後,DICu集流體恢復至原始厚度,保持了結構的完整性。DICu能在鋰沉積/溶解過程中適應大量金屬鋰的體積變化,抑制了枝晶鋰的生長,保障了電池的安全性能。
  • 矽基負極和鋰金屬負極製備研究進展
    鋰金屬負極的容量為3860 mAh/g,並且具有優異的導電性,也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產生鋰枝晶,鋰枝晶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消耗電解液並導致金屬鋰的不可逆沉積,形成死鋰造成低庫倫效率。甚至還會刺穿隔膜導致電池內部短接,造成電池的熱失控引發燃燒爆炸。
  • 東華大學AM: 鋰金屬電池新進展
    提高固態鋰金屬電池的長循環穩定性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為鋰負極的反覆膨脹和收縮導致了令人頭疼的固-固界面接觸喪失。在此,東華大學Jianhua Yan、Bin Ding合作,通過構建能夠動態適應循環過程中界面變化的「磚塊-砂漿」電解質,可以實現高性能的固態電解質。
  • 【化院智慧】高性能鋰金屬負極界面層(SEI)的理性設計 上海交大...
    使用超薄鋰金屬負極(小於50微米厚度)或者無鋰負極,搭配鈷酸鋰(或者高鎳三元、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可以構建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350 Wh/kg, 800 Wh/L)。通常,電化學沉積的鋰金屬會呈現枝晶或者苔蘚狀的形貌,顆粒尺寸一般在納米級,因此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納米枝晶能夠穿過隔膜(隔膜孔徑一般在10納米級別),引起電池短路;另外,由於鋰金屬具有很強的還原性,會與電解液發生自發反應,形成「鋰金屬/電解液-界面層」(簡稱SEI)。充放電循環過程中由於鋰金屬負極的體積變化,SEI反覆發生破碎,又再次形成。因此,電解液和活性鋰逐漸消耗。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單原子修飾的納米反應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研究組研究員楊啟華團隊合作,發展出一種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球納米反應器。該反應器可同時用作鋰硫電池正極、負極的基體,提高對多硫化物的催化活性並抑制鋰負極枝晶的生長,應用該反應器的高比能鋰硫全電池具有高載量、高倍率、長循環的性質。
  • 科研人員研發出單原子修飾的納米反應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研究組研究員楊啟華團隊合作,發展出一種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球納米反應器。該反應器可同時用作鋰硫電池正極、負極的基體,提高對多硫化物的催化活性並抑制鋰負極枝晶的生長,應用該反應器的高比能鋰硫全電池具有高載量、高倍率、長循環的性質。
  • 最新研究:構建親鈉性界面實現超高比容量、超長穩定性鈉金屬負極
    基於該界面構建的鈉金屬負極,實現了1078mAh/g (10 mAh/cm2)的高比容量,這一數值非常接近鈉金屬負極的理論比容量(1166mAh/g),且該比容量在5 mA/cm2電流密度下能穩定循環接近3000小時。在親鈉性含氧官能團的引導下,金屬鈉的沉積過電勢得到了明顯改善,在電極表面實現了均勻成核,且在隨後的生長過程中傾向於「二維生長」,沉積、剝離過程中始終未出現明顯的枝晶問題。
  • 離子導通型隔膜提升金屬鋰負極性能
    金屬鋰的理論比容量可達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通過與高容量的正極搭配可以實現500Wh/kg以上的高能量密度。但是金屬鋰負極在沉積的過程中會產生金屬鋰枝晶,不僅會導致庫倫效率降低,嚴重的情況下枝晶過度生長還會造成正負極的短路,引起安全事故。
  • 中能鋰業:專注鋰金屬 備戰下一代電池負極材料
    目前,高純金屬鋰、電池級金屬鋰、一次鋰電池電極材料(包括鋰片、鋰帶、鋰繩、鋰鋁合金帶、鋰鎂合金帶等)、鋰合金材料(包括鋰鋁合金粉、鋰矽合金粉、鋰硼合金材料等)、二次鋰離子電池負極補鋰產品以及第三代鋰電池負極材料是中能鋰業的主要產品。其中,一次鋰電池電極材料已廣泛應用於鋰錳柱式電池、鋰亞柱式電池、鋰鐵電池、鋰錳扣式電池、熱電池等。
  • 清華大學:氟化SEI膜大幅提升鋰金屬二次電池循環穩定性
    金屬Li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是石墨材料的十倍以上,將石墨材料替換為金屬鋰能夠將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40-50%,因此金屬鋰二次電池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金屬鋰負極在Li沉積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枝晶,這一方面會導致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另一方面鋰枝晶過度生長還會引起正負極短路,導致安全問題。
  • 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的儲鋰機理
    進一步與Ti3C2基MXene納米片進行原位複合,提升Bi2Mo3O12負極材料的長循環穩定性。負極材料方面,鑑於傳統石墨負極的鋰存儲容量較低,亟待尋找其替代品,Mo基和Bi基等金屬氧化物被普遍認為是下一代高容量的理想負極材料,如MoO2、MoO3和Bi2O3等,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雙金屬複合氧化物不僅具有高的儲鋰比容量,而且不同金屬相之間可形成協同效應,能有效降低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儲鋰過程中因體積膨脹、反應應力富集等問題導致的容量衰減,但是其表現出複雜的儲鋰機理,有待闡明。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
    鋰金屬負極由於擁有高理論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電極電位(相對標準氫電極-3.040 V)方面的優勢,是下一代高比能電池負極材料的理想選擇之一。但是,鋰金屬負極在實際應用時面臨著鋰枝晶生長和負極體積膨脹等難題。
  • 人造快離子導體SEI膜,助力高性能鋰金屬負極
    為了抑制鋰枝晶的生長,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的Shun Tang(第一作者)和Weixin Zhang(通訊作者)等人通過在金屬鋰負極表面生成一層Li3N和聚合物電解質複合柔性快離子導體界面膜,有效的抑制了鋰枝晶的生長,並減少了電解液與金屬鋰負極的副反應,從而有效的提升了金屬鋰二次電池的循環壽命。
  • 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前瞻⑧:矽碳負極與鋰金屬負極產業化「競賽」
    負極|矽碳|鋰金屬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05 09:10:05 閱讀:300 在下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開發中,矽碳負極和鋰金屬負極成為業內商業化應用研發的重點對象。現階段商業化石墨負極材料已經接近其理論比容量極限(372mAh/g),而矽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mAh/g,這意味著矽基材料商業化前景廣闊。
  • 復旦大學彭慧勝團隊新突破:鋰電池容量接近理論值
    近日,復旦大學彭慧勝團隊將取向碳納米管層層交錯組裝作為鋰金屬骨架成功實現了具有超高比容量(3656 mAh/g)、無枝晶的複合鋰金屬負極,並基於此負極大幅提升了鋰氧電池的循環性能,為高性能鋰金屬負極及鋰氧電池的材料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