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發出單原子修飾的納米反應器

2020-09-12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研究組研究員楊啟華團隊合作,發展出一種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球納米反應器。

該反應器可同時用作鋰硫電池正極、負極的基體,提高對多硫化物的催化活性並抑制鋰負極枝晶的生長,應用該反應器的高比能鋰硫全電池具有高載量、高倍率、長循環的性質。

鋰硫電池具有較高理論能量密度(2600Wh/kg)和比容量(1675mAh/g),被認為是具有潛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的電化學儲能技術。但正極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轉化動力學緩慢、負極的鋰枝晶生長等導致鋰硫電池的容量較低、安全性能不高、循環穩定性差,這限制了其商業化發展。

大連化物所研發出單原子修飾的納米反應器並用於高性能鋰硫電池

因此,設計一種輕質量、高導電、高催化活性、優異親鋰位點、高機械強度的載體材料,同時能抑制多硫化物穿梭和金屬鋰枝晶的鋰硫全電池,是目前突破鋰硫電池應用瓶頸的一種有效方法。

該研究針對鋰硫電池存在的問題和遭遇的關鍵技術瓶頸,結合吳忠帥團隊在高性能鋰硫電池體系和楊啟華團隊在高效納米反應器催化體系的研究,發展出原子尺度的、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殼納米反應器。該反應器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多級的孔結構、良好的親鋰金屬表面、優異的催化活性。

將其同時應用於鋰硫電池的正極和負極,提升了正極對多硫化物的吸附催化轉化能力,抑制了負極的鋰枝晶生長。該電池在700圈長循環條件下,容量衰減率僅0.015%;在高電流密度條件下,仍有989mAh/g的比容量。此種中空碳殼納米反應器的設計策略,為基於轉化反應的鋰硫電池等高能密度能源器件的設計提供參考。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潔淨能源創新研究院等的資助。

來源: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研發出單原子修飾的納米反應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與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研究組研究員楊啟華團隊合作,發展出一種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球納米反應器。該反應器可同時用作鋰硫電池正極、負極的基體,提高對多硫化物的催化活性並抑制鋰負極枝晶的生長,應用該反應器的高比能鋰硫全電池具有高載量、高倍率、長循環的性質。
  • 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殼作為雙功能反應器實現高穩定鋰硫全電池
    ▲第一作者:石浩東,任小敏,呂建民;通訊作者:吳忠帥,楊啟華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論文DOI:10.1002/aenm.202002271全文速覽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吳忠帥研究員、楊啟華研究員等人發展了一種單原子鋅修飾的中空碳殼納米反應器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中空碳球負載Co單原子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宋禮、雪梨科技大學副教授劉浩及教授汪國秀團隊合作,製備出N摻雜空心多孔碳負載Co單原子納米反應器(CoSA-HC)。該反應器作為鋰-硒電池正極,表現出較高的放電容量、較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其庫侖效率接近100%,為金屬-硫族電池(MCB)電極的設計提供新思路。
  • 科研人員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單原子催化劑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活性物質,因此在電催化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精準控制原子級活性位點以滿足特定反應仍是單原子催化劑的瓶頸。該研究提出一種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即利用石墨化氮化碳具有的獨特微環境的規則表面空穴,精確限域Fe-Cu單原子並調控其幾何構型,構建「亞納米反應器」。
  • 單原子催化初顯身手
    這是「多相氫甲醯化反應」首次實現工業應用,提升了我國高端正丙醇自主供應能力。 這也是「單原子催化」領域研究的重要裡程碑,破解了困擾催化界80多年的難題。 由中國學者原創 單原子分散,是全世界科學家追尋已久的目標。早在1999年,日本科學家巖澤康裕(Yasuhiro Iwasawa)通過X射線吸收譜(XAS)推測原子級分散的鉑可能具有與納米粒子相同的活性。2005年,中國科學家徐柏慶等發現,表面孤立的金離子是加氫反應活性中心。
  • 新型單原子納米酶, 在抑菌方面潛力巨大
    納米酶合成路線及形貌特徵。Zn-MOF前驅體的形貌特徵。FeN5 SA/CNF的類氧化活性。細菌的形貌變化。FeN5 SA/CNF類氧化活性的理論研究。納米酶是一種具有酶樣特性的催化納米材料,吸引了科學家的廣泛研究興趣。
  • 我國科學家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單原子催化劑(SAC)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在選擇加氫反應中顯示出優異的活性和選擇性。由於單個金屬原子與載體的直接化學鍵合,SAC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用載體性質。在相對較高溫度下,將單原子催化劑暴露於還原性氣氛中,這種金屬-氧絡合物將被破壞,導致單個原子的聚集/燒結,失去其化學選擇性。
  • 澳大利亞研製出完美的「單原子電晶體」
    澳大利亞科學家表示,他們研製出一種單原子電晶體,其由蝕刻在矽晶體內的單個磷原子組成,擁有控制電流的門電路和原子層級的金屬接觸,有望成為下一代量子計算機的基礎元件。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香山科學會議:儘早布局單原子催化
    這是「多相氫甲醯化反應」首次實現工業應用,提升了我國高端正丙醇自主供應能力。這也是「單原子催化」領域研究的重要裡程碑,破解了困擾催化界80多年的難題。由中國學者原創單原子分散是全世界科學家追尋已久的目標。早在1999年,日本科學家巖澤康裕通過X射線吸收譜(XAS)推測原子級分散的鉑可能具有與納米粒子相同的活性。2005年,中國科學家徐柏慶等人發現,表面孤立的金離子是加氫反應活性中心。
  • 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轉變
    :基於靜電紡絲法構築釕單原子用於高效電催化析氫:從團簇到單原子的轉變DOI: 10.1016/j.cej.2019.123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具有原子最大化利用率及優異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其較高的表面能極易導致單原子在合成和催化過程中團聚為大尺寸的納米顆粒。
  • 美科學家製成聚合物納米纖維反應器
    美國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僅用大約1000個分子即可進行化學反應的新型化學合成方法,該新系統利用的是聚合物納米纖維相互交織後所產生的微弱的化學反應,該方法已被證明可用於新型藥物和工業原料的快速篩選
  • 納米科學:科學家使用氧氣,剪刀,製作獨立的單原子矽層!
    納米科學:科學家使用氧氣,剪刀,製作獨立的單原子矽層!ISEM研究員Yi Du博士和他的團隊使用氧氣將單原子厚度的矽層從其表面分離出來,克服了阻礙生產具有增壓電子潛力的材料的關鍵障礙。「我們知道矽質晶體更喜歡牢固地附著在金屬基材上,因為它們太薄而不能用任何機械工具剝離,所以不可能將它們從基材上剝離,」杜博士說。
  • 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技術,開發了鐵—銅(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氮氣(N2)還原反應,實現了氨(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了新方法
  • ...單原子催化劑、植物、兒童新冠肺炎診治、納米黃金粒子、塑料
    ——《科技日報》 2 中國科大成功製備出34種單原子催化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曾傑教授、周仕明副教授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製備出了34種單原子催化劑,覆蓋了多種過渡金屬和多種襯底。
  • 科學家開發納米級反應器,可將CO轉為乙酸
    打開APP 科學家開發納米級反應器,可將CO轉為乙酸 cnBeta.COM 發表於 2021-01-12 16:04:27 萊斯大學的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新的反應器
  • 科學家研製出穩定單原子層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0日報導,60年前,鍺被用來做成了第一塊電晶體,但隨後被矽取代,現在,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製造出了單原子厚度的鍺——單鍺(germanane),其電子遷移率是矽的10倍,因而有望取代矽用於製造更好的電晶體
  • 我國又攻克一次世界難題,研發誕生一「超級反應器」,中國真棒
    能源對於一個國家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世界上每個國家對於能源都極為重視,而油氣資源作為能源的重要分支,更是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廣泛關注,但由於對於石油資源的不斷開採,除了有利於國家發展之外,也出現了一個困擾世界的難題,那就是關於油渣的處理,而如今,我國做到了,我國誕生一「超級反應器」, 世界難題又一次被攻克。
  • 聚合氮化碳的人工光合作用:當遇到金屬納米顆粒、單原子和分子複合物時
    在目前發展起來的各種改性方法中,用金屬在不同納米粒子、單原子和分子複合物的存在下修飾PCN,顯然非常有效地克服了這些局限性,提高了光催化性能。研究成果: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的國際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及化學化工化工學院的李燕瑞,孔婷婷等教授系統地介紹了目前最先進的金屬/PCN光催化劑系統,其中金屬具有納米顆粒、單原子和分子複合物的多功能性。
  • 科學家造出全球最薄「一維納米線」:僅單原子寬度
    然而隨著納米技術逼近單原子的極限,近年來晶片行業的發展速度已經有所放緩。好消息是,劍橋和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已經直接跳到了「邏輯的終點」—— 將電線縮小到單原子串的寬度! 通過將碲(tellurium)注入碳納米管,研究人員們製造出了「全球最薄」的納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