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構建親鈉性界面實現超高比容量、超長穩定性鈉金屬負極

2021-01-10 騰訊網

研究背景

鈉金屬因具有高理論比容量(1166mAh/g),低氧化還原電位(-2.714 V vs. SHE)和儲量豐富等優點,而被認為是能補充甚至替代現有的鋰電池體系的新型高能量密度電池體系。然而,鈉金屬負極枝晶不斷形成而引起的副反應和電池內部短路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鈉金屬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和安全性。因此,如何在電池循環過程中穩定鈉金屬的沉積剝離、抑制鈉枝晶的生長,是推進鈉金屬電池實際應用的關鍵,同時也具有很大的挑戰。

工作介紹

近日,復旦大學彭慧勝教授及其團隊提出通過溫和的氧等離子體處理方法,在取向碳納米管膜上修飾「親鈉」含氧官能團,實現了可調控「無枝晶」鈉金屬生長的「親鈉」碳納米管界面(Of-CNT)。基於該界面構建的鈉金屬負極,實現了1078mAh/g (10 mAh/cm2)的高比容量,這一數值非常接近鈉金屬負極的理論比容量(1166mAh/g),且該比容量在5 mA/cm2電流密度下能穩定循環接近3000小時。在親鈉性含氧官能團的引導下,金屬鈉的沉積過電勢得到了明顯改善,在電極表面實現了均勻成核,且在隨後的生長過程中傾向於「二維生長」,沉積、剝離過程中始終未出現明顯的枝晶問題。同時,得益於取向碳納米管骨架高比表面積和結構穩定性,該「親鈉」界面也能有效降低沉積時的局部電流密度,限制沉積過程中鈉金屬引起的體積膨脹。基於該界面所構建的鈉氧電池亦表現出大幅提升的循環穩定性。該研究中提出的通過雜原子官能團修飾碳納米材料以提升界面對鹼金屬親和性的策略在高性能鈉/鋰負極及其相關電池構建中具備普適性。相關成果近期以Communication形式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葉蕾、廖萌為共同第一作者,復旦大學王兵傑副教授、彭慧勝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圖文詳情

1. 金屬鈉沉積過程示意圖

圖1.鈉金屬在不同基底上沉積過程示意圖。a) 鈉在銅箔表面沉積,鈉金屬易集中沉積,形成枝晶;b) 鈉在Of-CNT骨架上沉積,親鈉性含氧官能團作為成核位點,使金屬均勻成核並沿碳納米管表面生長。

2. 金屬鈉沉積形貌表徵

圖 2. a-c) Of-CNT表面形貌及截面厚度;d-f) 面容量為5 mAh/cm2時Na@Of-CNT複合電極的表面形貌及截面厚度; g-i) 面容量為10 mAh/cm2時Na@Of-CNT複合電極的表面形貌及截面厚度; j-l) 沉積剝離循環200圈後,金屬鈉完全剝離後Of-CNT的表面形貌及截面厚度。

Of-CNT碳納米管束相互纏結,形成疏鬆多孔結構,有利於在金屬鈉沉積剝離過程中保持結構穩定性。金屬鈉沉積時首先在Of-CNT上均勻成核,均勻的包裹住碳納米管束,之後隨金屬鈉沉積量增大,逐漸填滿Of-CNT骨架內的孔隙。值得注意的是,Of-CNT骨架可發生膨脹,其截面厚度隨沉積量的增大而逐漸增大,因而可負載高面容量的金屬鈉。金屬鈉沉積剝離200圈後,Of-CNT上幾乎無金屬鈉殘留,說明鈉在Of-CNT上有較高的可逆性。

3. 複合電極電化學性能

圖3. Na@Of-CNT電極的電化學性能。a, b) 金屬鈉在Of-CNT上的沉積剝離曲線及鈉在Of-CNT, CNT和銅箔表面沉積剝離的庫倫效率(1 mA/cm2,1 mAh/cm2);c, d) 金屬鈉在Of-CNT上的沉積剝離曲線及鈉在Of-CNT,p-CNT和銅箔表面沉積剝離的庫倫效率(5 mA/cm2, 10 mAh/cm2); e) 金屬鈉在Of-CNT,CNT和銅箔表面恆流沉積剝離循環曲線;f) Na@Of-CNT, Na@p-CNT及Na@Cu電極在循環前後的電化學阻抗譜;g) Na@Of-CNT電極的倍率性能。

在1 mA/cm2,1 mAh/cm2 條件下,Na@Of-CNT複合電極能穩定循環約3000圈(6000小時),與文獻報導相比,為同等測試條件下的最長循環性能,說明金屬鈉的沉積剝離得到穩定,枝晶生長受到了抑制。同時,在5 mA/cm2, 10 mAh/cm2 的高電流密度和高面容量條件下,Na@Of-CNT複合電極仍能使金屬鈉穩定循環約3000小時。並且,該複合電極的比容量達到了1078 mAh/g, 實現了金屬鈉理論容量的92.5%,為目前能實現穩定循環的最高比容量。同時該Na@Of-CNT複合電極具有優異的倍率性能,在10mA/cm2,電流密度下,沉積剝離過電勢僅為80 mV。

4. 機理解釋

圖4. Of-CNT調控的鈉金屬成核及生長過程。a) DFT計算中所使用的模型;b) 鈉原子與不同含氧官能團的結合能;c, d) 鈉原子與Of-CNT及p-CNT相互作用時局部電荷密度分布;e, f) 金屬鈉在Of-CNT及普通基底(如,銅箔)上的生長方式。

通過DFT計算發現,鈉原子與含氧官能團的相互結合能遠高於和p-CNT, 銅箔,則鈉離子在沉積時,受到含氧官能團的強烈相互作用,傾向於以含氧官能團為核心進行沉積,從而實現金屬鈉的均勻成核和穩定沉積。且根據計算結果,金屬鈉傾向於沿著碳納米管表面二維生長,而在普通基底表面,金屬鈉傾向於沿垂直基底方向一維生長,進而形成枝晶。

5. 鈉金屬負極應用

圖5. a, b) 分別以Na@Of-CNT,鈉片作為負極的鈉空氣電池充放電曲線;c) 以上兩種鈉空氣電池的循環性能。

由於Of-CNT對金屬鈉的穩定作用,以Na@Of-CNT複合電極為負極的空氣電池,循環性能提升了近5倍。

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合成了具親鈉性的碳納米管網絡。該網絡修飾了含氧官能團,形成親鈉性界面,使得金屬鈉均勻成核並呈現獨特的二維生長特性,從而有效抑制了枝晶生長。基於該界面構建的鈉金屬負極,實現了1078 mAh/g (10 mAh/cm2)的高比容量,這一數值非常接近鈉金屬負極的理論比容量(1166 mAh/g),且該比容量在5 mA/cm2電流密度下能穩定循環接近3000小時。該研究中提出的通過雜原子官能團修飾碳納米材料以提升界面對鹼金屬親和性的策略在高性能鈉/鋰負極及其相關電池構建中具備普適性。

Lei Ye†, Meng Liao†, Tiancheng Zhao, Hao Sun, Yang Zhao, Xuemei Sun, Bingjie Wang*, and Huisheng Peng*, Sodiophilic interphase mediated, dendrite-free anode with ultrahigh specific capacity for sodium-metal batteries, Angew.Chem. Int. Ed., 2019, DOI:10.1002/anie.201910202.

信息來源:能源學人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彭慧勝團隊新突破:鋰電池容量接近理論值
    其中,作為鋰氧電池重要構成部分的鋰金屬負極雖然理論比容量高達3860 mAh/g,但因存在著充放電過程中不斷形成枝晶引起短路和一系列副反應等問題而無法實現其應用價值。近日,復旦大學彭慧勝團隊將取向碳納米管層層交錯組裝作為鋰金屬骨架成功實現了具有超高比容量(3656 mAh/g)、無枝晶的複合鋰金屬負極,並基於此負極大幅提升了鋰氧電池的循環性能,為高性能鋰金屬負極及鋰氧電池的材料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 矽基負極和鋰金屬負極製備研究進展
    【原創】【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矽基負極和鋰金屬負極製備研究進展材料會議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27 09:09:01 閱讀:8 矽基材料商業化前景廣闊,但由於矽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發生劇烈的體積收縮,體積的劇烈變化會導致內部機械機構失效,從而使得矽負極的循環壽命難達預期,因此尚未在鋰電池中大規模應用。
  •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然而,與鋰離子導體鋰鑭鈦氧化合物(Li3xLa2/3-xTiO3)具有相似空間結構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其框架內的鋰離子傳導特性以及相關應用卻少有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的姚宏斌課題組與張國楨副研究員和PHI CHINA南京表面分析實驗室的鞠煥鑫博士合作,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導鋰層的構建,並用於穩定鋰金屬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Sn負極容量衰減量減少13倍
    金屬錫負極由於其高理論容量和高導電性而成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候選材料。然而,由於錫在鋰化/脫鋰過程中體積變化大,導致錫發生嚴重的機械降解,從而導致LIBs應用的容量迅速衰減。在大多數商用的鋰離子電池中,石墨基材料是主流負極。然而,石墨烯-基負極正面臨一個嚴重的瓶頸,由於LIBs的理論容量低(372 mAh g-1),其能量輸出非常有限。因此,開發具有優越容量性能的新型負極材料,以取代石墨負極,構建下一代高性能鋰電池至關重要。
  • 不同形貌與碳包覆對NiSe負極容量與SEI的影響
    1、背景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石墨負極,雖價格低廉,但其低容量(340mAh/g)已不能滿足市場要求;矽負極的容量可達3590mAh/g,但其體積膨脹高達320%,易造成電極塗層粉化脫落、容量衰減、性能惡化;金屬氧化物或金屬硒化物具有相對較高的容量,同時體積膨脹也遠低於矽負極。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合作建立保護金屬鋰負極的可移植界面清華新聞網2月17日電 金屬鋰以極高的容量(3860 mA h g-1)和最負的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而成為儲能界的「聖杯」,是下一代高能電池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鋰硫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高達2600 Wh kg-1,有著巨大的產業前景。
  • 直接利用金屬箔會是電池負極的未來嗎?
    如何獲得高容量並有效維持電極形態穩定需要轉變電極的製備工藝,直接利用金屬箔或者進一步處理以作為電極(充當集流體和電極材料的雙功能)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研究內容】關於金屬箔負極在未來的應用前景,香港理工大學Steven T. Boles等人以Commentary的形式在Joule上發表了題為「Are Foils the Future of Anodes?」的文章。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納米膠囊中不斷釋放的LiNO3在鋰負極表面形成界面保護膜並修復循環過程中界面膜的破裂,使得使用薄鋰負極的鋰金屬電池(LiCoO2|50μm-Li)循環240圈後容量保持率高達90%。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
  • 浙江大學吳浩斌:納米緩釋膠囊提升高比能鋰金屬負極長循環穩定性
    納米膠囊中不斷釋放的LiNO3在鋰負極表面形成界面保護膜並修復循環過程中界面膜的破裂,使得使用薄鋰負極的鋰金屬電池(LiCoO2|50μm-Li)循環240圈後容量保持率高達90%。本研究製備了富含LiNO3的金屬-有機框架(MOF)納米顆粒,即LiNO3@MOF納米膠囊結構。該納米緩釋膠囊使得 LiNO3在商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持續釋放,以保證循環過程中鋰金屬負極的均勻沉積。2.
  • ...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應用...
    本文將重點探討基於合金反應、轉換反應的高容量負極材料首次不可逆容量形成的機理以及近年來預鋰化技術的最新研究進 展,並總結了預鋰化在緩減高容量矽負極不可逆容量損失中的應用 FORNEY等首次報導了SLMP 在矽負極中的應用,預鋰化過程如圖4(2)所示,首先將SLMP分散到甲苯溶液(質量分數3%),向電極表面滴加適量的分散液後, 待甲苯蒸發,活化處理(100~300 PSI,30~60s),40~50 h後,SLMP中的金屬鋰嵌入了矽碳納米管複合負極,實現了預嵌鋰的效果。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本文將重點探討基於合金反應、轉換反應的高容量負極材料首次不可逆容量形成的機理以及近年來預鋰化技術的最新研究進 展,並總結了預鋰化在緩減高容量矽負極不可逆容量損失中的應用。 FORNEY等首次報導了SLMP 在矽負極中的應用,預鋰化過程如圖4(2)所示,首先將SLMP分散到甲苯溶液(質量分數3%),向電極表面滴加適量的分散液後, 待甲苯蒸發,活化處理(100~300 PSI,30~60s),40~50 h後,SLMP中的金屬鋰嵌入了矽碳納米管複合負極,實現了預嵌鋰的效果。
  • 矽負極深度報告:負極矽碳,風語黎明
    單質矽-碳材料1500mAh/g比容量、1000次循環壽命和1C倍率的綜合性能具有一定程度可實現性;單質矽-碳材料包覆改性有較大概率是單質矽-碳負極材料的優選合成方式。不失一般性,矽單質-碳負極材料比容量更高,而矽氧化物-碳負極材料倍率性能更佳。
  • ...李寶華、王成新、曹國忠、吳忠帥、唐子龍等電池研究最新成果速覽
    A: 雙管齊下,負極預處理結合內置凝膠聚合物電解質共建高性能鋰金屬電池 出於現代社會對高能量密度電池和大容量能量轉換/存儲系統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對可攜式/數字電子器件、電力運輸、5G通信和智能電網的需求,引起了科研人員對下一代電池研發的極大興趣。
  • 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前瞻⑧:矽碳負極與鋰金屬負極產業化「競賽」
    負極|矽碳|鋰金屬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05 09:10:05 閱讀:300 在下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開發中,矽碳負極和鋰金屬負極成為業內商業化應用研發的重點對象。現階段商業化石墨負極材料已經接近其理論比容量極限(372mAh/g),而矽理論比容量高達4200mAh/g,這意味著矽基材料商業化前景廣闊。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 清華《Nature》子刊:新型電解液,讓鋰金屬電池更安全更高效!
    雖然近幾年學者們對鋰金屬電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金屬鋰負極與電極液之間的副反應導致的枝晶生長依舊是阻礙其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核心難點。了解電極與電解液之間的界面化學反應已成為進一步開發高性能金屬鋰電池的關鍵。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高性能鋰離子/鈉離子電池磷基負極材料最新研究進展及展望
    作為新一代高性能儲能裝置,鋰離子電池已經在可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科技的高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長的使用壽命,和更快的充電時間等。另一方面,由於鋰資源相對比較匱乏並且地殼中儲量分布不均衡,使得鋰離子電池成本居高不下。得益於鈉資源的豐富廉價,鈉離子電池被認為是鋰離子電池的代替者之一。然而,鈉離子半徑(0.98 Å)相對於鋰離子半徑(0.69 Å)要大,這使得很多傳統的鋰離子電極材料並不適合儲鈉。
  • 電解液對於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搭配高容量的正極材料,可以輕鬆實現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由於電流分布的不均,會 引起枝晶的產生和生長,進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產生安全事故。
  • 電解液電池對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文/憑欄眺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搭配高容量的正極材料,可以輕鬆實現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
  • 華中科大發表關於新型Li3P/C高容量電池負極研究進展
    隨著近些年可攜式電子設備、零排放電動汽車以及太陽能、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人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新型鋰離子電池 (LIBs)技術與機理,以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長的循環壽命、更快的倍率性能和更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