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的儲鋰機理

2020-10-05 小材科研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高立軍教授課題組利用原位同步輻射XRD技術,結合非原位XPS分析和電化學CV測試,首次報導並闡明了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儲鋰機理。研究表明,初始放電鋰化過程中Bi2Mo3O12負極材料進行不可逆的轉化反應,生成金屬Bi和Li2MoO4兩組分,繼而形成Li3Bi合金和富鋰化的Li2+xMoO4進行可逆的鋰儲存。後續循環過程中,Li3Bi進行去合金化與合金化儲鋰反應;Li2+xMoO4進行插層與脫層儲鋰反應,均貢獻可逆的儲鋰容量。進一步與Ti3C2基MXene納米片進行原位複合,提升Bi2Mo3O12負極材料的長循環穩定性。相關研究成果以「Exploring Lithium Storage Mechanism and Cycling Stability of Bi2Mo3O12 Binary Metal Oxide Anode Composited with Ti3C2 MXene」為題,發表在歐洲化學新期刊Batteries & Supercaps上,第一作者為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田凱。蘇州大學高立軍教授和趙建慶副教授,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林彥谷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新能源汽車和大型儲能系統的快速發展對目前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使用壽命與安全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開發具有理想儲鋰性能的電極材料尤為關鍵。負極材料方面,鑑於傳統石墨負極的鋰存儲容量較低,亟待尋找其替代品,Mo基和Bi基等金屬氧化物被普遍認為是下一代高容量的理想負極材料,如MoO2、MoO3和Bi2O3等,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雙金屬複合氧化物不僅具有高的儲鋰比容量,而且不同金屬相之間可形成協同效應,能有效降低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儲鋰過程中因體積膨脹、反應應力富集等問題導致的容量衰減,但是其表現出複雜的儲鋰機理,有待闡明。

鑑於此,本研究工作選取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為研究對象,首次探索其儲鋰反應機理,並揭示了雙金屬相之間的協同效應,闡明了Bi2Mo3O12負極材料的可逆儲鋰行為。進一步與MXene材料進行原位複合,獲得Bi2Mo3O12@Ti3C2複合材料,將金屬氧化納米顆粒通過化學鍵聯的方式負載在Ti3C2納米片上,形成高導電網絡,顯著提升Bi2Mo3O12負極材料儲鋰過程中的循環性能和高倍率性能。

圖1. BMO的(a)SEM圖,(b)TEM圖,(c)STEM模式元素Mapping圖,(d)HRTEM圖;(e)BMO@C的TEM圖;BMO和BMO@C的(f)XRD圖譜,(g)Bi 4f和(h)Mo 3d的高分辨XPS圖譜。

通過一步水熱法合成平均粒徑約為150 nm的Bi2Mo3O12(BMO)納米球,如圖1a-d所示,TEM表徵顯示該二次納米球由無數一次納米顆粒緊密堆積而成,且Bi、Mo和O元素分布均勻。對材料進行碳包覆處理,形成碳網聯的BMO@C複合材料,納米球被嵌入到碳骨架中(圖1e)。XRD譜圖表明BMO和BMO@C材料均為典型的單斜相α-Bi2Mo3O12(圖1f)。高分辨Bi 4f和Mo 3d XPS譜圖進一步證實三價態的Bi3+和六價態的Mo6+離子,同時BMO@C材料中形成了的可能的Mo-C鍵(圖1g-h)。

圖2. BMO負極材料的(a)在0.1 mV s-1的掃速下的前三圈CV曲線,(b)首次充放電過程中的原位同步輻射XRD測試結果:(I)充放電曲線,(II)在不同電壓下的原位XRD譜圖和(III)9.2和9.6°之間的放大視圖,(c)相應的原位XRD衍射峰的二維等高線圖,以及(d)儲鋰反應機理的示意圖。在0.01-3.0 V電壓範圍和50 mA g-1電流密度下,(e)BMO和(f)BMO@C前5個循環的充放電曲線,以及(g)兩種負極材料在500 mA g-1下300次循環的容量保持曲線。

結合材料的CV測試分析(圖2a),對BMO負極材料進行原位同步輻射XRD表徵,如圖2b-c所示,BMO初次嵌鋰經歷不可逆的轉換反應,生成Li2MoO4和金屬Bi(公式1),對應於首圈CV曲線中的2.07 V還原峰(圖2a)。在後續的電化學儲鋰過程中,如公式2所示,Li2MoO4通過形成Li2+xMoO4進行鋰離子的可逆嵌脫反應,貢獻儲鋰容量,對應於CV曲線中1.16/1.62 V的氧化還原峰對。另一方面,在低電壓下,Bi轉變為Li3Bi合金,進行合金化和去合金化可逆儲鋰(公式3),對應於CV循環上約0.6/1.0 V的氧化還原峰對。BMO負極材料電化學嵌鋰機理,如圖2d和如下反應式1-3所示。

(1)

(2)

(3)

在0.01-3.0 V電壓範圍和50 mA g-1電流密度下,BMO負極材料的充放電曲線如圖2e所示,初始放電和充電容量分別為1222和766 mAh g-1,在500 mA g-1下循環300次的容量保持率低於30%(圖2e),主要是由於氧化物負極材料在儲鋰過程中的體積膨脹/收縮和有害應力積累等所致,導致容量衰減明顯和循環穩定性差。經碳層包覆後,BMO@C負極材料的儲鋰比容量和循環穩定性均明顯提升(圖2f-g),但是在100個循環後仍然出現容量迅速衰減的現象(圖2g),需要更為合理的結構設計來改善其儲鋰性能。

圖3.BMO@TC複合材料的(a)製備過程示意圖,(b)FESEM圖,(c)TEM圖,(d)HRTEM圖,以及(e)STEM模式下EDS元素Mapping圖。(f)BMO@TC2和TC的XRD圖譜,(g)BMO、BMO@TC和TC的Raman光譜,以及(h)BMO@TC材質的Bi 4f和Mo 3d的XPS高分辨圖譜。

如圖3a所示,將BMO材料與二維Ti3C2(TC)基MXene材料進行原位複合,獲得BMO@TC複合材料。FESEM、TEM和HRTEM圖顯示,BMO材料呈薄片狀,平均粒徑約為200 nm,均勻負載在微米級TC單層上(圖3b-d)。STEM模式下的元素EDS Mapping表明Bi、Mo、O、Ti和C元素分布均勻,驗證了BMO@TC的複合結構(圖3e)。圖3f的XRD圖譜表明BMO@TC中純的α-Bi2Mo3O12相。圖3g的拉曼光譜說明BMO和TC兩組分的複合共存。圖3h的高解析度的Bi 4f和Mo 3d XPS光譜顯示BMO薄片和TC襯底之間存在Mo-O-TC化學鍵的特徵峰。

圖4.BMO@TC複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a)在0.1 mV s-1的掃速下的前三圈CV曲線,(b)在50 mA g-1電流密度下的前五圈循環充放電曲線,(c)在500 mA g-1下的循環容量保持曲線,(d)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倍率性能以及(e)2.5 A g-1的1000圈循環容量保持曲線。

如圖4a所示,BMO@TC複合負極材料CV曲線中的氧化還原峰與BMO材料十分相似,表明複合材料中活性BMO組分的儲鋰行為未發生變化。在第三圈CV曲線中,BMO@TC材料在0.49/1.14 V和1.19/1.73 V處兩對可逆氧化還原峰強度明顯增加,表明Bi和Li2MoO4組分在TC襯底作用下的儲鋰活性增強。在50 mA g-1電流密度下,BMO@TC負極材料的初始充電容量為846 mAh g-1(圖4b),高於BMO(766 mAh g-1,圖2e)和BMO@C(826 mAh g-1,圖2f)材料。在500 mA g-1條件下,經過3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在512 mAh g-1(圖4c),表現出優異的儲鋰循環穩定性。對比BMO和BMO@C樣品,BMO@TC材料的高倍率性能顯著提升,如圖4所示,表現出優異的儲鋰動力學和電化學可逆性。在2500 mA g-1的高電流密度下,循環1000圈,容量仍能保持約227 mAh g-1(圖4e)。電化學測試表明,MXene材料的複合有利於提升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的儲鋰性能。

總結:本工作重點研究了二元金屬氧化物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儲鋰機理,結合電化學測試分析與原位同步輻射XRD表徵,闡明Bi2Mo3O12材料的儲鋰行為。進一步通過複合MXene材料,獲得Bi2Mo3O12@Ti3C2複合材料,達到提升二元金屬氧化物負極材料的儲鋰循環穩定性和高倍率性能的目標,為開發新型金屬氧化物基負極材料提供參考。

來源:蘇州大學

文章連結: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batt.202000108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Nature重磅:新型鋰離子電池快充負極材料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ing Liu(劉平)與Shyue Ping Ong(王學彬)教授團隊,加州大學歐文分校Huolin Xin(忻獲麟)教授,阿貢國家實驗室Jun Lu(陸俊)研究員等多個團隊合作(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具有無序巖鹽結構的氧化物作為鋰離子電池的快充負極材料。
  • 淺談鋰離子電池的原理及其發展趨勢
    鋰離子電池的機理一般性分析認為,鋰離子電池作為一種化學電源,指分別用兩個能可逆地嵌入與脫嵌鋰離子的化合物作為正負極構成的二次電池。當電池充電時,鋰離子從正極中脫嵌,在負極中嵌入,放電時反之。鋰離子電池是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化學等學科研究的結晶。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其中,負極是引起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盤點:第一性原理計算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應用
    作為化學儲能裝置,鋰離子電池以比功率高、能量密度大、壽命長、自放電率低和貯藏時間長等優點,被廣泛應用於可攜式電子設備、航天、軍事裝備及電動交通工具。目前,鋰離子電池已逐步替代其他電池為主要的動力電池。並且,第一性原理計算不需要開展真實的實驗,極大地節省了實驗成本,現已被廣泛應用於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嵌脫鋰機理探索、擴散能壘計算、結構穩定性、嵌鋰容量機理研究等方面,為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製備和改性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指導。
  • 北航郭林教授AM報導丨「樹葉狀」MnO2在鋰離子電池負極中大顯神通
    由此啟發,如果將金屬氧化物製備成如上所述的樹葉形狀,不僅可以維持二維材料的高離子傳導率,而且具有結構強度高、孔結構豐富的優點,應用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將前途光明。模型圖1:(a)樹葉狀納米材料的形成機製圖;(b)可呼吸人造樹葉的仿生結構。
  • 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工作溫度範圍寬、環境友好等諸多優點[1],已成功地成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主要動力源。同樣在載運工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究價值。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2-3],負極材料的優化對提高鋰離子電池的總體性能有著較大作用。SnO2由於具有較高的理論容量,儲量豐富,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
  • 技術|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本文綜述了從零維到三維納米結構SnO2及與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並對其應用前景做出了展望。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工作溫度範圍寬、環境友好等諸多優點[1],已成功地成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主要動力源。同樣在載運工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究價值。
  • 解析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現在和未來——負極篇
    上一篇給大家分享了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方向,篇幅有限,今天就接著給大家帶來負極材料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解析鋰離子正負極材料的現在和未來——正極篇】我們知道,無論從成本,壽命,能量密度,安全性來說負極對於鋰離子電池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早期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是使用鋰金屬負極的但是為什麼後來不用了呢?
  • 下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納米氧化鎢基材料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雖然目前主要使用石墨作為商業化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但是,納米氧化鎢基材料已經躋身成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研究的熱點。說到動力鋰離子電池,它可是當下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因為,與鉛酸電池、鎳鎘電池、鎳氫電池等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具有較小的體積、較高的能量密度、無記憶效應、較長的使用壽命等特點,而且,它還具有環保特性,符合綠色發展理念。同時,也會有很多人想到,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負極材料。
  • 鋰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區別
    鋰電池是一類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鋰電池並非是單一的種類,而是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統稱。 鋰金屬電池 鋰金屬電池是以二氧化錳作為正極材料、用金屬鋰或合金金屬作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解電解質溶液的電池。
  • 鋰離子電池矽負極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移動電子產品、大規模儲能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開發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的鋰離子及後鋰離子電池成為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高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 鋰離子電池新型負極材料的改進與研究
    本文著重介紹了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金屬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鈦酸鋰、碳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的性能、優缺點及改進方法,並對這些負極材料的應用作了進一步展望。  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170Wh/kg),約為傳統鉛酸蓄電池的3~4倍,使其在動力電源領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 鋰離子電池低溫析鋰的機理研究
    其中,負極析鋰是造成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導致鋰離子電池負極析鋰的因素很多,例如正負極冗餘度設計不足,電池低溫充電,充電電流過大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負極析鋰,負極析鋰不僅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可以利用的鋰資源變少,容量下降,還會在負極形成鋰枝晶,鋰枝晶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循環不斷生長,最終會穿透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因此如何避免負極析鋰是鋰離子電池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 鋰離子電池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鋰離子電池是指分別用二個能可逆地嵌入與脫嵌鋰離子的化合物作為正負極構成的二次電池。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解決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界面以及正負極內部等的傳質 過慢問題是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電極 / 電解質界面結構解析,新型電解質開發,固態界面反應機理,電極成型技術等。目前研究的固態電解質主要分為四種,分別是硫 化物電解質、聚合物電解質(PEO 類聚合物)、氧化物電解質和 無機有機複合物電解質,其中氧化物固態電解質是公認的最 終發展方向。
  • 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在使用方面存在著怎樣的差別
    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是使用鋰合金金屬氧化物作為正極材料、使用石墨作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的電池。 如果是利用Li+離子當做電池正負極間離子遷移載體的電池就是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不含有金屬態的鋰,而是以鋰摻雜金屬的氧化物作為電極,並且是可以二次充放電的,其充電放電都是以鋰離子的傳遞來完成。 鋰離子電池的主要材料包含了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鋰離子電池儲存鋰的主體就是負極材料,對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效率、循環壽命、比能量等都起著決定性作用。
  • 碳納米管限域硫化鐵納米顆粒的儲鋰特性與機理研究
    鑑於此,通過將高儲鋰容量的活性物質填充到CNT的中空管腔內,可以抑制其在電化學儲放鋰過程中的體積變化及提高其電導,從而有效增強電極材料的電化學儲鋰性能。硫化鐵(FeS)具有理論儲鋰容量高、自然資源豐富以及環境友好等特點,是極具潛力的新型負極材料之一。然而,當用於鋰離子電池負極時,FeS表現出較低的可逆比容量,主要是因為其電導率較低。
  • ...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應用...
    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主要依靠關鍵電極材料的發展,如正負極材料容量的不斷提升。現有的鋰離子電池負極已經接近極限,為了滿足新一代的能源需求,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開發新型的鋰電負極技術迫在眉睫。 近年來,具有高容量的合金及轉換反應材料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如合金材料(Si、P、Sn、Ge),氧化物(SnO2、Fe2O3、CuO、Co3O4),硫化物(SnS2、Sb2S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