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2020-12-03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析鋰、電極表面鈍化膜的增厚、可循環鋰量的損失、活性物質結構的破壞等現象均可導致鋰電池壽命的衰減 。其中,負極是引起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一、負極衰減機理研究進展

碳材料,尤其石墨材料,是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負極材料。雖然其他負極材料,如合金類材料、硬碳材料等,也在被廣泛研究,但研究重點主要集中於活性材料的形貌控制和性能改進,關於其容量衰減的機理分析較少。因此,關於負極衰減機理研究的多是關於石墨材料的衰減機理。電池容量的衰減包括存儲及使用時的衰減,存儲時的衰減通常與電化學性能參數變化(阻抗等)有關,使用時除電化學性能變化外, 還伴隨有結構等機械應力的變化、析鋰等現象。

1.1 負極/電解液界面變化

對於鋰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變化被公認為是引起其負極衰減的主要原因之一。鋰電池在初次充電過程中,電解液在負極表面還原,形成一層穩定的具有保護作用的鈍化膜(簡稱SEI膜)。鋰離子電池在其後的存儲及使用過程中,負極/電解液界面可能會發生變化導致其性能的衰減。

1.1.1 SEI膜的增厚/成分變化

電池在使用過程中功率性能逐漸降低主要與電極阻抗的增加有關。電極阻抗的升高主要是由SEI膜的增厚及成分和結構的變化引起的 。

由於表徵方法以及測試條件的差異和限制,不同研究機構的結果不盡相同,因此SEI膜的具體成分很難確定。根據已有報導,SEI膜的成分主要包括無機 (Li2CO3、LiF)和有機[(CH2OCO2Li)2、ROCO2Li、ROLi]兩類化合物。在使用或者存儲過程 中,SEI膜的成分及厚度並非一成不變。

由於SEI膜並不具有真正的固態電解液的功能,溶劑化的鋰離子可以通過其他的陽離子、陰離子、雜質、電解液的溶劑等仍然可以遷移通過SEI膜。因此,在後期長期的循環或者存儲過程中,電解液仍會在負極表面分解反應,導致SEI膜的增厚。同時,由於負極在循環過程中一直處於膨脹收縮狀態,表面SEI膜會發生破裂,產生新的界面,新界面會繼續與溶劑分子、鋰離子反應,生成SEI膜。隨著上述表面反應的進行,在負極表面形成電化學惰性表面層,使得部分負極材料與整個電極發生隔離失活.導致容量的損失。如圖1所示,經過長期循環後,負極表面SEI膜明顯增厚。

圖1 經過長期循環後的負極表面掃描電鏡圖

SEI膜成分是熱力學不穩定的,在電池體系中會不斷發生溶解和再沉積的動態變化。SEI膜在一定條件(高溫、HF、膜內含有金屬雜質等)下會加速膜的溶解及再生,引起電池容量的損失。尤其在高溫條件下,SEI膜中的有機成分(烷基碳酸鋰等)轉化為更穩定的無機成分(Li2CO3、LiF),導致SEI膜的離子導電性降低。正極溶出的金屬離子經由電解液擴散至負極,在負極表面還原沉積,單質的金屬沉積物催化電解液的分解,從而使負極阻抗顯著增加,最終導致電池容量的衰減。通過添加高溫添加劑或者新型鋰鹽提高SEI膜的穩定性可以延長負極材料的使用壽命,進而實現性能的提升。

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石墨材料儲存性能也不盡相同,人造石墨在高溫下的存儲性能優於天然石墨。隨著存儲時間的增加.人造石墨中鋰含量基本穩定,但是天然石墨中的鋰含量呈線性下降的趨勢。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法(SEM)和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FTIR)測試結果分析,高溫存儲過程中,天然石墨表面Li2CO3和LiOCOOR的含量隨著存儲時間的延長而明顯上升。SEI膜厚度增加,主要是由電解液在負極表面的副反應引起的。人造石墨的表面結構和SEI膜形貌基本不變 。

另外,在低於40℃的條件下滿電儲存一定時間,儘管高比表面積的負極材料具有更高的自放電率,但不同類型的負極材料單位面積內SEI膜的增長速度相近。其衰減趨勢類似。但在更高的溫度(60℃)下,具有相近比表面積的天然石墨SEI膜的增厚速度明顯高於人造石墨。

1.1.2 電解質分解沉積

電解液還原包括溶劑還原、電解液還原、雜質還原等。電解液中的雜質通常有氧、水和二氧化碳等,在 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在負極表面分解反應,其主要產物包括碳酸鋰、氟化物等。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分解產物逐漸增多,這些產物覆蓋在負極表面,阻礙了鋰離子的脫嵌,造成負極阻抗的上升。

1.1.3 析鋰

由於石墨類材料的嵌入電位接近於鋰電位,因此,充電過程中一旦發生金屬鋰的沉積或者鋰枝晶的生長,隨後鋰與電解液的反應將加速電池性能的衰減,大面積的析鋰將引起電池內部短路以及熱失控的發生。低溫充電、電池負極相對正極的過量較少、電極極片尺寸不匹配(正極邊緣覆蓋負極)、電位作用(局部極化程度不同、電極厚度和孔隙率作用)均會增大析鋰的風險。

石墨材料內部的無序程度和電流分布的不均勻度對負極表面的析鋰均會產生影響。在石墨嵌鋰的第三、第四階段,材料的無序引起電極內電荷的分布不均,導致枝晶狀沉積物的產生。隔膜與負極間沉積物的增長與溫度和電流密度密切相關。隨著溫度的升高,充電倍率的增加,反應速率加快,金屬鋰沉積在負極表面。可從電池放電曲線中的電壓平臺以及庫侖效率的降低來判斷電池是否發生析鋰現象。

目前研究主要是從改進負極體系、優化含有抑制負極析鋰添加劑的電解液體系等方面改進負極的性能。將Sn和碳包覆在石墨表面改進負極的電化學循環性能。石墨表面的Sn可以降低SEI膜的內阻以及低溫下的電極極化。另外也可以通過改進負極材料的表面來實現性能的提高。將石墨在空氣中進行氧化,可以增大表面積和邊緣活性位點,使得孔隙增大,顆粒尺寸減小,進而降低由於電荷分布不均導致的析鋰現象的產生。AsF6可以提高負極高溫下的穩定性,抑制金屬鋰的產生以及LiPF6的分解。另外,負極極片製備階段的機械輥壓可以減小孔徑,降低電荷分布的不均勻性,提高電池的可逆容量。

1.2 負極活性物質變化

在電池性能逐漸劣化的過程中,石墨的有序結構逐漸被破壞。鋰電池在高倍率下進行循環,由於鋰離子濃度的梯度差異,在材料內部產生機械應力場,從而使得負極晶格發生變化,負極起始的片層結構也逐漸變得無序,但這種結構的改變不是造成電池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劣化可以表現為析鋰或者SEI膜的變化,但是,在此過程中,負極的顆粒尺寸及晶格常數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石墨顆粒的可逆容量與其取向和類別相關。比如,由於在無序顆粒間存在新的界面可以發生鋰離子/電解液反應,鋰離子嵌入更困難,無序的石墨顆粒可逆容量較低。與球形顆粒相比,片狀石墨在高倍率下有更高的比容量。儘管負極結構在衰減過程中不發生變化,但是菱形結構/六邊形結構比例會發生變化。六邊形結構的增加會降低鋰離子嵌入的第一和第三階段的法拉第效率,進而降低負極的可逆容量,因此可以通過提高菱形結構/六邊形結構的比例來提高可逆容量。

1.3 負極電極的變化

石墨材料的粒徑尺寸對負極性能的影響較大。小顆粒材料可以縮短石墨材料間的擴散路徑,有利於大倍率的充放電。但是,小粒徑材料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高溫下會消耗更多的鋰離子,導致負極不可逆容量的增加。因此,石墨負極的熱穩定性主要與石墨材料的粒徑有關。

石墨極片的孔隙率與負極的可逆容量有一定關係,孔隙率增加,石墨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增大,界面反應增多,造成可逆容量的降低。在電池的長期充放電過程中,石墨電極的壓實密度影響電池性能的衰減。高壓實密度可以降低電極的孔隙率,減少石墨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進而提高可逆容量。並且,在高於120℃的溫度下,由於SEI膜熱分解產氣,高壓實的負極材料會產生更多的熱量 。

二、結論

鋰離子電池的負極衰減包括了幾種劣化機理。其中,析鋰是導致電池壽命快速衰減的主要因素。電解液的分解及隨後負極表面的成膜導致電池的內阻上升、可循環鋰量的減少。以上機理對負極的晶體結構影響較小。採取優化電解液體系、添加穩定劑及溫度處理等措施均可減少這些反應的發生,提高負極材料的性能。

參考:李利淼等《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機理的研究進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電池中國,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導讀: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析鋰、電極表面鈍化膜的增厚、可循環鋰量的損失、活性物質結構的破壞等現象均可導致鋰電池壽命的衰減 。其中,負極是引起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
  • dV/dQ結合交流阻抗法分析鋰離子電池衰減機理
    研究背景:對於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和存儲過程中,電池內阻增加和容量衰減是兩個主要的性能評價指標。理解鋰離子電池的衰減機理,並且分解衰減來源對於優化設計,延長鋰離子電池壽命有重要的意義。通常鋰離子電池衰減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 熱力學相關,其中包括活性鋰的損失(LLI)和活性材質的損失(LAM);2. 動力學相關。
  • 鋰離子電池的容量為什麼會衰減變化?
    對於隔膜來說,其性能是決定電池內阻及界面結構的主要因素,對電池容量衰減變化情況有著直接的影響。若隔膜的質量和性能優越,將會顯著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容量和綜合性能。一般情況下,隔膜在電池中主要起著分隔電池正極和電池負極的作用,避免正負極發生接觸而導致電池短路,同時還能夠放行電解質離子,以充分發揮電池效用。
  • 歐陽明高: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衰降機理及應對方法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和電解液等部分構成,充電的過程中Li+從正極脫出經過電解液遷移到負極表面,並嵌入到負極內部,放電的過程則正好相反,在理想的情況下Li+完全可逆的在正負極之間嵌入和脫出,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也可以做到無窮長,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由於電解液/電極界面存在較多的副反應,因此會持續的消耗鋰離子電池中的活性Li,並使得電池內阻增加,因此使用過程中電池的容量和性能總是在不斷衰降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Nature重磅:新型鋰離子電池快充負極材料
    然而當前廣泛採用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並未完善,導致快充電池必須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上有所取捨。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文章揭示了Li3+xV2O5在嵌鋰過程中鋰離子的最優傳導路徑會由於鋰的重新分布而發生改變,這也解釋了該材料的快速鋰離子傳導特性以及較低的平均循環電勢。這一反應機理也將為尋找新的可快充金屬氧化物負極提供新的思路。
  • 解析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的現在和未來——負極篇
    上一篇給大家分享了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方向,篇幅有限,今天就接著給大家帶來負極材料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解析鋰離子正負極材料的現在和未來——正極篇】我們知道,無論從成本,壽命,能量密度,安全性來說負極對於鋰離子電池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早期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是使用鋰金屬負極的但是為什麼後來不用了呢?
  • 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的儲鋰機理
    近日,蘇州大學能源學院、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高立軍教授課題組利用原位同步輻射XRD技術,結合非原位XPS分析和電化學CV測試,首次報導並闡明了二元金屬氧化物Bi2Mo3O1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儲鋰機理。
  • 「圖書推薦」鋰離子電池用納米矽及矽碳負極材料
    在此基礎上,利用自組裝法製備了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及矽碳/石墨負極材料,分析其微觀結構和物化狀態,通過循環測試分析了電化學性能,並闡明矽烷偶聯劑對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微觀結構和電化學性能的影響。從微觀結構和物相變化角度論述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嵌脫鋰穩定性,闡明了納米矽顆粒與碳層的破壞、Li15Si4合金生長的電極電位以及對嵌脫鋰穩定性的影響。
  • 淺談鋰離子電池的原理及其發展趨勢
    鋰離子電池的機理一般性分析認為,鋰離子電池作為一種化學電源,指分別用兩個能可逆地嵌入與脫嵌鋰離子的化合物作為正負極構成的二次電池。當電池充電時,鋰離子從正極中脫嵌,在負極中嵌入,放電時反之。鋰離子電池是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化學等學科研究的結晶。
  • 鋰離子電池新型負極材料的改進與研究
    本文著重介紹了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金屬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鈦酸鋰、碳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的性能、優缺點及改進方法,並對這些負極材料的應用作了進一步展望。  而負極材料的能量密度是影響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見負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化學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較為廣泛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為金屬基(Sn基材料
  • 鋰離子電池容量為什麼會衰減?
    打開APP 鋰離子電池容量為什麼會衰減?   鋰離子電池容量為什麼會衰減?   鋰離子電池是繼鎘鎳電池、氫鎳電池之後發展最快的二次電池。鋰離子電池的應用很大程度取決於其充放電循環的穩定性,和其它二次電池一樣,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容量衰減是不可避免的。
  • 高鎳/矽碳18650鋰離子電池存儲衰降機理分析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匹配矽碳負極已經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標準配置,但是高鎳材料材料對電解液的氧化性顯著增加,而矽碳負極體積變化的顯著增大,也造成負極界面的穩定性降低,因此相比於傳統的三元/石墨體系,高鎳/矽碳體系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壽命衰降和存儲壽命衰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 鋰離子電池低溫析鋰的機理研究
    引起鋰離子電池安全性風險的因素很多,總的來說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部分,「外部因素」主要是電池受到外力的作用,導致變形等風險,引起內部正負極之間發生短路,導致起火爆炸等事件。「內部因素」主要是由於設計和加工等因素導致的內部缺陷,例如電極內部多餘物,負極析理等因素,導致的電池內部短路,引起電池安全性風險。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導讀:平穩鋰的沉積、抑制鋰的枝晶生長是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 鋰金屬負極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障礙是:鋰枝晶生長、低的庫倫效率和不穩定的固態電解質膜。
  • Sn負極容量衰減量減少13倍
    金屬錫負極由於其高理論容量和高導電性而成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的候選材料。然而,由於錫在鋰化/脫鋰過程中體積變化大,導致錫發生嚴重的機械降解,從而導致LIBs應用的容量迅速衰減。它們正以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的優勢,逐漸在電動汽車和智能電網系統中得到應用。然而,目前認為鋰電池的功率和能量密度不足以滿足電動汽車和其他儲能應用的苛刻要求。在大多數商用的鋰離子電池中,石墨基材料是主流負極。然而,石墨烯-基負極正面臨一個嚴重的瓶頸,由於LIBs的理論容量低(372 mAh g-1),其能量輸出非常有限。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差的原因主要方面,負極材料低溫特性的研究及...
    為此,亟需開發出功率密度高、低溫放電性能優異的新型鋰離子啟動電池。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受電解液和正負極材料影響。開發低溫鋰離子啟動電池,首先要從電解液和正、負極材料改性入手,以提升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放電容量、功率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 鋰電池低溫性能主要與電解液的低溫導電能力、鋰離子在活性電極材料中的擴散能力、電極界面性質有關。
  • 寧波材料所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鋰離子電池與鉛酸、鎳鎘、鎳氫等電池相比,由於其較高的能量密度、較長的使用壽命、較小的體積、無記憶效應等特點,成為現今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件之一,其作為鋰離子的受體,在充放電過程中實現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出。因此,負極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鋰離子電池的整體性能。
  • VC添加劑在鋰離子電池中的作用機理分析
    石墨是目前鋰離子電池主流的負極材料,石墨的嵌鋰電勢與金屬Li接近,因此能夠將鋰離子電池高電壓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電解液的不穩定,目前常規的碳酸酯類電解液在1.5V以下就會發生還原分解,例如電解液中常見的EC溶劑大約在1.2V(vs Li/Li+)左右開始分解,電解液的分解過程會消耗鋰離子電池的活性Li,同時在負極表面生成一層惰性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 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鋰離子電池在實際使用中由於電池組內單體電池的容量衰降不一致和充電設備故障等因素可能會發生輕度的過充,過度充電會導致正極脫出過量的Li,負極嵌入過量的Li,引起正負極電勢的變化,從而導致鋰離子電池衰降加速,並可能引起電池發生熱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