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低溫析鋰的機理研究

2021-01-15 新能源Leader

鋰離子電池是目前最為常見的化學儲能電源,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腦,到穿戴式行動裝置,無不依靠鋰離子電池提供能量。在享受著鋰離子電池為我們帶來的便利時,數起三星手機鋰離子電池起火爆炸事件的發生,使得我們不得不關注起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問題。引起鋰離子電池安全性風險的因素很多,總的來說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大部分,「外部因素」主要是電池受到外力的作用,導致變形等風險,引起內部正負極之間發生短路,導致起火爆炸等事件。「內部因素」主要是由於設計和加工等因素導致的內部缺陷,例如電極內部多餘物,負極析理等因素,導致的電池內部短路,引起電池安全性風險。

其中,負極析鋰是造成鋰離子電池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因素,導致鋰離子電池負極析鋰的因素很多,例如正負極冗餘度設計不足,電池低溫充電,充電電流過大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負極析鋰,負極析鋰不僅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可以利用的鋰資源變少,容量下降,還會在負極形成鋰枝晶,鋰枝晶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循環不斷生長,最終會穿透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因此如何避免負極析鋰是鋰離子電池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今天小編就帶各位朋友探討鋰離子電池負極析鋰的條件和機理。

低溫是誘發鋰離子電池析鋰的重要因素,低溫條件下負極的嵌鋰動力學條件變差,負極的比容量降低,在較大的充電電流下很容易在負極表面形成鋰鍍層,甚至鋰枝晶,因此有必要對鋰離子電池在低溫下的負極析鋰的特點和機理做詳細的研究。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Christian von Luders等人通過靜置電壓和中子衍射等手段對商業18650鋰離子電池在-2℃下析鋰的特點和機理進行了研究,研究顯示在充電倍率超過C/2的情況下會明顯的增加析鋰的數量,例如在C/2情況下,負極表面鍍鋰約佔整個充電總容量的5.5%左右,在1C倍率下,則達到了9%。研究還發現,鋰離子嵌入石墨結構的速率取決於鋰鍍層的數量,並揭示了靜置電壓與析鋰數量有著密切的關係。

實驗中Christian von Luders採用了18650電池,正極為NCM111材料,負極為石墨材料。在-2℃下C/20倍率下,電池受限於電解液擴散條件和正負極活性物質的動力學條件的限制,僅能發揮出25℃下容量的87%左右,約1687.21mAh。下表是在-2℃下,不同倍率下的電池充電容量。從數據上我們可以注意到,隨著充電電流的增加,電池在充電過程中的溫度逐漸提高,這對電池低溫性能測量準確性是有一定影響,但是受限於18650電池的熱傳導係數,這一現象是難以避免的。

中子衍射的數據清楚地揭示了Li+嵌入到負極石墨結構的過程,在C/20充電倍率下,首先Li+與石墨反應生成LiC12,當電池充電容量達到1009mAh(約50%SoC)時,開始出現LiC6的衍射峰,當電池充電至1687mAh時,LiC6衍射峰強度大大增加,超過LiC12的衍射峰強度。相比之下,在1C倍率下充電後,LiC6的衍射峰強度要低於LiC12的衍射峰,這表明Li+在石墨結構中並不是100%轉化,只有一部分鋰嵌入到石墨的晶體結構之中,另一部分鋰以金屬鋰的形式析出了,但是在衍射曲線上並未見到金屬鋰電衍射峰,這表明這部分析出的鋰數量比較少,無法通過中子衍射的手段檢測。

在充電結束後,電池需要靜置4h,對靜置後的電池在此進行了中子衍射檢測,具體結果如下圖所示,從曲線上可以看到,經過4h的靜置後,LiC6的衍射峰強度明顯增強,而LiC12的衍射峰的強度明顯下降,特別是1C倍率充電的電池這一變化更加顯著,這主要是受益於負極內部各部分之間鋰濃度的「再平衡」。但是相比於C/20倍率充電的電池,1C倍率充電電池的LiC6的峰值要明顯低一些,這表明負極表面析出的鋰,一部分是不可逆的。

除了中子衍射,Christian von Luders還測試了電池靜置過程中電池電壓曲線,如下圖所示,從圖上可以看到,充電倍率再C/2以上的電池,在電壓靜置過程中都出現了一個電壓平臺,對於C/2充電的電池,這個電壓平臺的時間長度為2h,對於1C充電的電池,這個電壓平臺的長度時3h。根據中子衍射的數據可以得知,該電壓平臺主要對應的是析出的鋰重新嵌入到石墨晶體結構中的過程。

不同的倍率下導致的析鋰的量如下圖所示,從圖上可以看到,隨著充電倍率的增大電池的析鋰數量逐漸增加,特別是倍率超過C/2後,電池的析鋰量出現了明顯的增加,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C/20的小倍率下仍然出現了3%左右的析鋰量。

Christian von Luders的工作揭示了鋰離子電池在充電過程中,Li+嵌入到負極中的化學反應歷程,以及低溫下負極析鋰的反應特點,為研究低溫下鋰離子電池衰降機理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也為鋰離子電池組在低溫下的管理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Lithium plating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investigated by voltage relaxation and in situ neutron diffraction, Journal of Power Source, 342(2017), Christian von Luders, Veronika Zinth, et. al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
    本文總結了電池使用過程中負極衰減的主要原理,並提出了幾種減少容量衰減的方法。 電池容量衰減的機理已被廣泛研究和報導過。電池容量衰減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主要因素是電極表面副反應引起的可循環鋰量的減少;次要因素是活性物質的減少(如金屬的溶出、結構的破壞、材料的相變等);電池阻抗的增加。而負極與上述衰減機理中的許多影響因素均有關係。
  • 真低溫鋰離子電池:低溫充電!
    鋰離子電池通過Li+在正負極之間的遷移實現儲能和放電,然而Li+在正負極之間遷移受到溫度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低溫下由於正負極的動力學條件變差,以及電解液粘度上升,電導率下降等因素會導致鋰離子電池性能急劇下降,導致鋰離子電池低溫無法放電,更為嚴重的是低溫充電極易導致負極析鋰,不但會造成電池容量極速衰降,還會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 鋰離子電池負極衰減的主要機理和應對方法
    一、負極衰減機理研究進展碳材料,尤其石墨材料,是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負極材料。雖然其他負極材料,如合金類材料、硬碳材料等,也在被廣泛研究,但研究重點主要集中於活性材料的形貌控制和性能改進,關於其容量衰減的機理分析較少。因此,關於負極衰減機理研究的多是關於石墨材料的衰減機理。
  • 鋰離子電池負極失效機理模型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存在電解液持續在負極表面分解、負極析鋰、產氣等一系列的界面副反應,從而導致電池的容量的持續衰降,構建一個準確的負極失效模型對於精確預測鋰離子電池失效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艾姆斯研究中心的Abhishek Sarkar(第一作者)和Ikenna C.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電池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節能與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提出2030 年電池比能量達到 500 Wh/kg,目前的鋰離子電池都滿足不了此要求。加快新型動力 電池的開發勢在必行,當前主要進行研發的新一代動力電池 包括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等。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差的原因主要方面,負極材料低溫特性的研究及...
    本文綜述了從電解液、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等方面提升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研究進展,並據此對電解液和電極材料在低溫鋰離子啟動電池中的應用進行了展望。 一、低溫電解液的研究及應用展望 電解液對鋰離子電池低溫放電性能的影響最為顯著,故在對低溫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報導中,關鍵技術是提高電解液的低溫離子導電能力。
  • 循環、溫度和電極間隙對方形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影響研究
    安全是鋰離子電池使用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然而,有關電極間隙、循環、電解質降解或析鋰是如何影響方形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很少。在本文中作者對在0℃、23℃和45℃循環的方形電池開展了系統研究。採用ARC技術評估了電極間隙對電池安全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對於新鮮電池,其內部電極間隙均一。
  • 歐陽明高: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衰降機理及應對方法
    延長鋰離子電池的壽命是所有鋰離子電池設計師的終極追求,而提高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首先需要弄清楚鋰離子電池的衰降機理。近日,清華學大學的Xuebing Han(第一作者)和歐陽明高院士(通訊作者)分析了不同體系鋰離子電池的壽命衰降機理,並對如何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給出了建議。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 低溫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與傳統蓄電池相比,鋰離子蓄電池具有高比能量、壽命長、高電壓、低的自放電率和無記憶效應等優點,因此,已經成為繼鎘鎳和氫鎳蓄電池之後的第三代主要電源。以往對鋰離子的研究多集中在循環性能和安全性能上。然而,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之一。
  • 歐陽明高:動力電池熱失控的觸發機理及主動安全防控的研究進展
    實驗室在不斷測試過程中,提煉出了電池熱失控的三個特徵溫度,自生熱的起始溫度T1和熱失控的觸發溫度T2,以及熱失控的最高溫度T3。並基於這些測試全面揭示了三種熱失控觸發機理:第一種是負極析活性鋰,第二種是內短路,第三種正極釋活性氧。
  • 德國科學家研究陰極材料退化機理 有望將鋰離子電池容量增加30%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及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為研發未來高能量鋰離子電池,研究了陰極材料合成過程中結構的變化,並獲得了有關陰極材料退化機理的重要發現,或有助於研發更大容量的電池,以增長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
  • 德耐隆談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的高低溫性能
    在高溫下,LiFePO₄與電解液發生氧化反應而使Fe離子析出,SEI膜的溶解以及正極集流體被電解液與水反應生成的HF腐蝕都將導致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容量快速衰減,影響電池的高溫性能[4-5]。研製高低溫電解液成為一種解決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高、低溫下電化學性能問題的有效方法[4-10]。
  • 高性能低溫鋰金屬電池
    我國地域遼闊,在北方地區冬季氣溫通常會降低到0℃以下,部分地區甚至會降低到-20℃以下,會對常規的鋰離子電池體系產生顯著的影響。低溫下電解液的電導率會出現顯著的降低,同時Li+在石墨負極中的擴散速度也會大大降低,導致電池的功率性能產生大幅的衰降。
  • 高性能低溫鋰金屬電池
    我國地域遼闊,在北方地區冬季氣溫通常會降低到0℃以下,部分地區甚至會降低到-20℃以下,會對常規的鋰離子電池體系產生顯著的影響。低溫下電解液的電導率會出現顯著的降低,同時Li+在石墨負極中的擴散速度也會大大降低,導致電池的功率性能產生大幅的衰降。近日,喬治亞理工學院的Akila C. Thenuwara(第一作者)和Matthew T.
  • 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一般來說T1和T2溫度越高,表明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越好,而T3溫度越低表明鋰離子電池在熱失控過程中放出的溫度越少。實驗中作者以24Ah的商業軟包鋰離子電池為研究對象,其正極材料為NCM111,負極為石墨,隔膜為陶瓷塗層隔膜。該種電池分別按照下表所示的四種制度進行循環和存儲。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分解產氣機理詳細解讀
    鋰離子電池高電壓的特性賦予了其無與倫比的高比能量的特性,但是也導致了常規的碳酸酯類電解液分解的問題,我們以常規的EC溶劑為例,其在負極表面會發生還原分解,產生C2H4氣體,電解液中殘餘的H2O則會在充電的過程中發生分解,產生H2,電解液的分解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產氣,產氣不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發生鼓脹和變形,還會導致鋰離子電池極片之間貼合不緊,引起鋰離子電池性能的衰降
  • 鋰電池低溫性能如何改善?超全最新研究匯總!
    編輯/ALEX 審校/Ydnxke 圖片來源/網絡 直接來源/鋰電聯盟會長 本文綜述了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研究進展,系統地分析了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主要限制因素。從正極、電解液、負極三個方面討論了近年來研究者們提高電池低溫性能的改性方法。是一篇乾貨文章,非常值得大家分享交流!
  • 厚電極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退機理研究
    文/逐日 `通過提高活性材料的負載量來製備厚電極,是其中一種提升鋰離子電池體積/比能量密度的實用方式。然而,厚電極的使用會出現電化學性能的嚴重惡化,如容量保持率低,功率性能差。
  • 鋰離子電池鼓脹分析
    本文以一款客戶投訴電池(簡稱客訴電池)的分析為切入點,研究該電池的起鼓原因,並實驗模擬手機日常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情況,並分析其機理。2.1.3 過充產氣鋰電池充電過程是正極鋰離子脫出,嵌入負極,一般的商用電芯設計負極會稍微過量,防止過充[7]。當過充時,負極已經嵌滿了鋰離子,無法繼續嵌鋰,負極電位會持續下降,當負極電位降至0 V (vs. Li+/Li)時,達到析鋰電位,負極鋰離子開始析出,形成鋰枝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