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鎳/矽碳18650鋰離子電池存儲衰降機理分析

2020-12-02 新能源Leader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匹配矽碳負極已經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標準配置,但是高鎳材料材料對電解液的氧化性顯著增加,而矽碳負極體積變化的顯著增大,也造成負極界面的穩定性降低,因此相比於傳統的三元/石墨體系,高鎳/矽碳體系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壽命衰降和存儲壽命衰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針對高鎳/矽碳體系的研究多數集中在其循環衰降機理上,對其存儲衰降研究的相對比較少,近日德國慕尼黑工業的大學的I. Zilberman(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和J. Sturm等人對高鎳/矽碳體系的18650電池在長期存儲過程的容量衰降機理和自放電特性進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對於高鎳/矽碳體系鋰離子電池在存儲過程匯總的容量衰降主要來自於負極的活性物質損失。

實驗中作者使用的是來自LG化學的INR18650-MJ1電池,電池容量3.5Ah,能量密度為259.6Wh/kg,正極材料為高鎳NCM,負極為Si/石墨複合,然後電池分別被充電至不同的SoC進行為期11個月的存儲實驗。

下圖a為不同SoC存儲的電池在存儲11個月後電池的容量衰降,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鋰離子電池在存儲過程中的容量衰降與電池的SoC呈現的明顯的相關性,如果我們將容量衰降與SoC之間的關係曲線(下圖a)與負極電壓與SoC之間的關係曲線(下圖c)對比就可以發現兩者在形狀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這表明存儲過程中負極的電位與鋰離子電池的存儲容量衰降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

鋰離子電池存儲過程中由於界面副反應的存在,也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內阻的升高,從下圖b我們能夠看到在SoC低於58%時,電池內阻增加了4%,當電池SoC高於58%時電池內阻增加顯著增多,最高增加了6%。

為了分析不同SoC狀態下存儲鋰離子電池衰降的原因,作者採用了電壓差分曲線的方法對鋰離子電池進行了分析,電壓差分曲線是分析鋰離子電池內部反應機理的有效手段,我們從下圖b中的負極電壓差分曲線中能夠看到石墨的主峰在2.17Ah附近,在此處負極發生了LiC12到LiC6的相變,同時我們能夠看到由於負極加入部分的Si元素,因此我們在0%-15%SoC之間觀察到了Si形成的特徵峰,根據這些特徵峰的位置作者在下圖c中標示出了Si成分的容量和石墨成分的容量。

根據上面的方法,作者採用電壓差分曲線的方式分離了負極中的Si材料容量損失和石墨材料容量損失(如下圖a所示),我們從下圖a中能夠看到存儲過程負極的容量持續降低,由於該電池的負極幾乎沒有冗餘,因此我們看到負極的容量損失幾乎與全電池的容量損失相同,表明高鎳/矽碳鋰離子電池的存儲容量損失主要是來自於負極的活性物質損失。

通過電壓差分曲線我們不僅能夠判斷負極的活性物質損失,我們還能夠對負極中Si容量損失和石墨容量損失進行區分,從下圖我們能夠看到石墨材料的容量僅發生了輕微的下降,而Si材料的容量下降要顯著的高於石墨材料,這表明負極在存儲過程中發生的活性物質損失主要是來自於Si材料。

而從下圖b展示的正極電壓差分曲線能夠到,正極的容量圍繞著1進行無規律的波動,這也表明在該電池存儲的過程中正極幾乎沒有發生活性物質的損失。

為了表徵不同SoC狀態下鋰離子電池的自放電速率,作者在這裡引入了自放電電流的概念,可以採用下式進行計算,式中第一項為容量與電壓之間的關係曲線的斜率,第二項為在存儲過程中電壓隨時間變化曲線的斜率,兩者相乘就能夠得到鋰離子電池的自放電電流。

下圖為作者測得到鋰離子電池在存儲的過程中電壓隨時間變化曲線的斜率,以及不同SoC狀態下電池容量隨電壓變化的曲線的斜率。有了這兩個數據我們就可以根據上式計算鋰離子電池在不同的SoC狀態下存儲的自放電電流。

下圖a為作者計算得到了鋰離子電池在不同SoC、不同溫度下的自放電電流,從圖中我們能夠注意到電池的自放電電流與溫度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例如同樣在90%SoC狀態下,55℃時電池的自放電電流達到135uA,但是25℃下自放電電流僅為2-4.5uA,相當於每個月損失0.04%-0.1%的容量,這一現象表明存儲過程中的自放電更多是源於界面的一些副反應,而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軟短路。下圖c是作者根據自放電電流計算得到的容量衰降和實際測得的容量衰降數據,從圖中可以看到在較低的SoC下,自放電電流的結果偏高,而在極高的SoC下自放電電流方法得到的結果偏低。

I. Zilberman的研究表明對於高鎳/矽碳體系電池而言,存儲過程中的容量損失主要來自於負極的活性物質損失,而活性Li的損失僅佔到了鋰離子電池容量損失的一小部分。鋰離子在存儲過程中的自放電電流大多數來自於界面的副反應,而不是來自於軟短路。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Reversible self-discharge and calendar aging of 18650 nickel-rich, silicon-graphite lithium-ion cel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25 (2019) 217–226, I. Zilberman, J. Sturm, A. Jossen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高鎳矽碳18650電池的存儲衰降和自放電的不一致性分析
    Zilberman(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就對高鎳三元/矽碳體系的18650電池的老化和自放電的不一致性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作者在存儲過程中進行的試驗如下表所示,下圖為作者最初購買的48隻18650電池經過上表所示的測試後,電池的容量、內阻和重量數據的分布,最終作者從48隻電池中選擇了24隻電池用於後續的存儲測試。
  • 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鋰離子電池在實際使用中由於電池組內單體電池的容量衰降不一致和充電設備故障等因素可能會發生輕度的過充,過度充電會導致正極脫出過量的Li,負極嵌入過量的Li,引起正負極電勢的變化,從而導致鋰離子電池衰降加速,並可能引起電池發生熱失控。
  • 歐陽明高: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衰降機理及應對方法
    延長鋰離子電池的壽命是所有鋰離子電池設計師的終極追求,而提高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首先需要弄清楚鋰離子電池的衰降機理。近日,清華學大學的Xuebing Han(第一作者)和歐陽明高院士(通訊作者)分析了不同體系鋰離子電池的壽命衰降機理,並對如何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給出了建議。
  • 磷酸鐵鋰電池日曆存儲壽命衰降
    第一種衰降模式主要指的是鋰離子電池在存儲的過程中,鋰離子電池的可逆容量隨著存儲時間的增加而下降的現象,鋰離子電池的日曆存儲衰降主要和鋰離子電池的荷電狀態(SoC),存儲的溫度等因素相關,一般來說荷電狀態越高、存儲溫度越高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降速度也就越快,因此通常我們在鋰離子電池需要存儲時,一般都會將鋰離子電池的荷電狀態調低、並將電池存放在較低的溫度下。
  • 5V高電壓材料電催化衰降機理
    提升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方法主要有兩類:1)提升活性物質材料的比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材料,富鋰材料;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LiNi0.5Mn1.5O4材料等。隨著材料的電壓提升,通常會使得材料面臨低庫倫效率、自放電大和循環性能差等問題,許多研究認為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HF腐蝕、過渡金屬元素溶解和表面催化等因素可能是造成高電壓正極材料容量衰降的主要原因。
  • 5V高電壓材料電催化衰降機理
    提升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方法主要有兩類:1)提升活性物質材料的比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材料,富鋰材料;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LiNi0.5Mn1.5O4材料等。隨著材料的電壓提升,通常會使得材料面臨低庫倫效率、自放電大和循環性能差等問題,許多研究認為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HF腐蝕、過渡金屬元素溶解和表面催化等因素可能是造成高電壓正極材料容量衰降的主要原因。
  • 鋰離子電池低溫析鋰的機理研究
    今天小編就帶各位朋友探討鋰離子電池負極析鋰的條件和機理。低溫是誘發鋰離子電池析鋰的重要因素,低溫條件下負極的嵌鋰動力學條件變差,負極的比容量降低,在較大的充電電流下很容易在負極表面形成鋰鍍層,甚至鋰枝晶,因此有必要對鋰離子電池在低溫下的負極析鋰的特點和機理做詳細的研究。
  • 「圖書推薦」鋰離子電池用納米矽及矽碳負極材料
    冶金工業出版社羅學濤,劉應寬,甘傳海 著內容介紹本書系統介紹電子束製備物理氣相沉積矽的機理在此基礎上,利用自組裝法製備了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及矽碳/石墨負極材料,分析其微觀結構和物化狀態,通過循環測試分析了電化學性能,並闡明矽烷偶聯劑對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微觀結構和電化學性能的影響。從微觀結構和物相變化角度論述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嵌脫鋰穩定性,闡明了納米矽顆粒與碳層的破壞、Li15Si4合金生長的電極電位以及對嵌脫鋰穩定性的影響。
  • 唇亡齒寒:高溫存儲中鋰離子電池正負極的相互作用
    為了滿足鋰離子電池在複雜氣候環境中的使用需求,高低溫性能是鋰離子電池設計中必須要面對的重要內容。電化學反應速度與溫度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安尼烏斯公式,溫度每升高10℃,反應速度就會翻一倍,因此高溫不僅會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還會使的界面副反應速度大大提升,從而造成電池的循環和存儲壽命大幅降低。
  • 一窺國內18650電池技術水平
    、智航新能源、卓能新能源7家18650電池企業在高容量電芯產品方面的布局,以一窺國內18650電池技術水平。 包括比克、力神、遠東福斯特、億緯鋰能等多家電池企業的共識是: 首先,高容量必須從材料端著手,導入高鎳甚至是配以矽碳等材料,電池企業需要攻克高鎳正極對應用環境、水分敏感等難關。今年矽碳在動力市場應用放緩,也正與電池企業在工藝方面的推進較慢有關。其次,具備實驗水平後,最大的瓶頸在於如何實現規模化的量產,真正實現裝車應用。
  • 循環老化對於鋰離子電池中鋰和電解液分布的影響
    Senyshyn(通訊作者)等人通過中子衍射的方式分析了壽命末期的鋰離子電池內部的Li和電解液的分布,研究表明在壽命末期的鋰離子電池中Li和電解液的分布出現了顯著的不均勻現象。採用中子衍射的方法研究電解液需要對電解液的結構和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實際上在相關的文獻中已經對EC、DEC有了比較充分的研究,但是對於DMC的研究還比較少。
  • 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熱失控是鋰離子電池最為嚴重的安全事故,一旦發生熱失控會引起鋰離子電池起火和爆炸,因此所有的動力電池在應用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測試。但是目前的安全測試普遍針對的是全新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鋰離子電池在使用的過程中由於界面副反應的存在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界面狀態發生持續的改變,也會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 矽負極深度報告:負極矽碳,風語黎明
    風險分析矽碳負極技術進步不及預期,成本下降不及預期、電池綜合競爭力不及預期;競爭性路線技術進步速度超預期、成本降幅超預期。在鋰離子電池商業化之前,鉛酸電池和鎳系(如鎳鎘、鎳氫)電池是二次電池的主要選擇。但20 世紀末-21 世紀初,以鈷酸鋰、錳酸鋰、磷酸鐵鋰和多元金屬酸鋰為正極,以石墨為負極,配合電解質(電解液)和隔膜製成的鋰離子電池(因使用電解液也稱為液態鋰離子電池)體現出了以更高能量密度為代表的,大幅超過原有二次電池的性能。
  • 18650鋰離子電池和26650鋰離子電池有什麼不同?
    1、額定容量不相同:26650鋰離子電池容量最高可以做到5000mAh,而18650鋰離子電池容量在1200~2800mAh,松下可以做到3600mAh,但市面上很難見到。18650鋰離子電池2、兩個電池的直徑不相同:26650鋰離子電池的直徑是26毫米,18650鋰離子電池的直徑是18毫米。
  • 21700電池或將取代18650電池成為新的標準型號
    電動汽車資源網獲悉,GB/T 34013-2017標準明確規定了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單體、模塊和標準箱規格尺寸,適用於電動汽車上的鋰離子電池、金屬鉛化物鎳蓄電池和其他類型蓄電池。小編從GB/T 34013-2017標準中看到,主要的圓柱電池尺寸有18650、21700等類型,而業內人都了解,過去18650電池的應用非常廣泛,但相比21700電池的特性,其優勢就遜色許多。
  • 歐陽明高: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熱失控是鋰離子電池最為嚴重的安全事故,一旦發生熱失控會引起鋰離子電池起火和爆炸,因此所有的動力電池在應用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測試。但是目前的安全測試普遍針對的是全新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鋰離子電池在使用的過程中由於界面副反應的存在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界面狀態發生持續的改變,也會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 高比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的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本文採用先進的經過包覆處理的高密度NCA材料,並通過對電極面密度、隔膜、電解液等設計參數的優化設計,電池結構密封性的優化,提高電池性能,製備了18650型高比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使用壽命長的優點,目前已成為衛星用儲能電池的首選。
  • 18650/21700電池性能、成本大比拼
    自從1994年松下公司首次推出18650型號鋰離子電池以來,該型號鋰離子電池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斯拉早期推出的Model S、X和3系電動汽車採用的就是由日本松下公司提供的18650電池,近年來為了提高電池包的能量密度,減少電池包內電池的數量,松下公司又推出了容量更大的21700型號鋰離子電池,並應用在最新的Model 3車型上。
  • 多功能電解液添加劑改善高鎳正極材料界面穩定性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材料的應用也變得日益普遍,更高的鎳含量在帶來更高的容量的同時,也導致正極材料表面的氧化性顯著增加,引起界面穩定性降低,不但導致電池的可逆容量的衰降,也會導致電池阻抗增加,引起電池性能衰降。
  • 電解液添加劑在矽碳負極體系中作用機理研究
    導讀:本文針對矽基負極材料的特點,研究不同成分電解液對矽負極表面成膜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通過不同添加劑的配合使用提升矽碳負極的電化學性能。 目前市場上鋰離子電池使用的多為石墨負極材料,從石墨的比容量和壓實密度看,負極材料的能量密度很難再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