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V高電壓材料電催化衰降機理

2020-12-03 新能源Leader

提升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方法主要有兩類:1)提升活性物質材料的比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材料,富鋰材料;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LiNi0.5Mn1.5O4材料等。隨著材料的電壓提升,通常會使得材料面臨低庫倫效率、自放電大和循環性能差等問題,許多研究認為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HF腐蝕、過渡金屬元素溶解和表面催化等因素可能是造成高電壓正極材料容量衰降的主要原因。

近日,法國薩瓦大學的P. Dumaz(第一作者)和R. Bouchet(通訊作者)對LiNi0.5Mn1.5O4的衰降機理進行了研究,分析表明HF不是造成LiNi0.5Mn1.5O4材料衰降的主要原因,電解液在其表面的氧化分解才是造成其性能衰降的主要原因,降低溫度能夠有效地減少電解液的氧化分解,從而提升材料的循環性能。

為了分析LiNi0.5Mn1.5O4的衰降機理,作者製作了兩種不同結構的正極片,其中一種是薄膜結構的LiNi0.5Mn1.5O4電極,不含粘結劑和導電劑,能夠排除粘結劑和導電劑的影響,一種為常規結構的電極,含有粘接劑和導電劑。為了排除電解液中HF對於衰降的影響,作者還配製了不含氟的LiClO4電解液,對照組則採用常規的LP30電解液。

實驗中的薄膜電極是採用靜電噴塗沉積的方式製作,薄膜電極的厚度為2um,從下圖的a的XRD圖譜能夠看到薄膜結構的正極主要是有Fd3m結構的LNMO材料構成。此外由於薄膜正極在焙燒的過程中,不鏽鋼基底中的Cr、Ni和Fe等元素的擴散,因此在LNMO正極和不鏽鋼基底之間還出現了一層過渡層,厚度小於200nm,主要成分為Fe、Ni和Cr的氧化物。而在LNMO粉末樣本的XRD圖譜中(下圖b)中我們能夠看到材料的主體為Fd3m結構,但是材料中存在少量的鎳氧雜質。

下圖a和b分別為粉末LNMO材料和薄膜LNMO材料的SEM圖,從圖中能夠看到粉末LNMO材料包含微米級的二次顆粒,這些二次顆粒由200nm左右的一次顆粒構成。而薄膜LNMO材料則主要由一次顆粒緊密堆積而成,其一次顆粒的直徑僅為15nm左右,要明顯的小於粉末LNMO材料。

為了驗證HF對於LNMO材料在高電壓下的衰降的影響,作者採用薄膜LNMO電極分別添加採用LiClO4和LiPF6的電解液製作了扣式電池,測試發現採用LiClO4的電池在4.9V以上時會出現一個電壓平臺,這主要是因為LiClO4電解液中的溶劑持續在Al箔表面氧化導致的,相比之下由於LiPF6能夠更好地對鋁箔表面進行鈍化,因此即便是在5V以上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電壓平臺。

下圖為採用兩種電解液的電池在4.85V截止電壓下的循環曲線,從圖中能夠看到採用兩種電解液的電池的循環性能基本上沒有明顯的區別,這表明我們通常認為的HF對正極材料的腐蝕並非是導致LNMO材料在高電壓下循環衰降的主要因素。

常規的碳酸酯類點電解液在4.6V以上會發生氧化分解,正極中主要包含活性物質、炭黑導電劑和粘接劑,其中炭黑材料由於具有較大的比表面,因此正極表面積的90%都是由炭黑貢獻的。為了分析電解液是否主要是在正極材料中的炭黑表面發生分解,作者分別採用薄膜LNMO電極和粉末LNMO電極製作了扣式電池,並分析了兩種電極的非法拉第電流的大小。在鋰離子電池充電的過程中,大部分電流都是來自於Li+脫出過程中產生的法拉第電流If,c,剩餘的部分則來自界面副反應導致的非法拉第電流Icor,c

而放電的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一關係

如果我們認為電池材料的充放電過程是可逆的,則充放電過程中的法拉第電流產生的容量是相等的,所以充電和放電容量之差就是充電界面副反應和放電界面副反應的容量差值,同時考慮到放電過程中電池電勢比較低,且整體上放電時間要明顯小於充電時間,所以作者認為多數的界面副反應都發生在充電的過程中,因此利用充電容量減去放電容量得到的就是充電過程中的界面副反應的容量。

因此也就可以根據庫倫效率以及充電電流直接計算電池的副反應電流,下表為作者計算的普通LNMO電極和薄膜LNMO電極的副反應電流密度,從表中可以看到儘管普通LNMO電極中的炭黑導電劑導致電極比表面積更大,但是其界面副反應的電流密度反而更低,這表明電極的界面副反應並非發生在炭黑的表面,而是在LNMO顆粒的表面,因此可以通過正極材料表面包覆的方式減少界面副反應的發生。

下圖為電極界面副反應的電流密度與電池的充電電壓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到隨著充電電壓的提升,材料的界面副反應電流密度也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我們可以根據阿倫尼烏斯公式對著一趨勢進行擬合,經過計算發現薄膜LNMO電極的交換電流密度i0,cor為1.2×10-9uA/cm2,要高於普通LNMO電極,這可能是因為普通電極中的LNMO顆粒部分被PVDF所包裹,同時薄膜電極直接由一次顆粒構成,這都造成了薄膜LNMO電極中活性物質的比表面積更大一些,這使得界面的副反應更多一些。

下圖為LNMO電池在充滿電後在不同溫度下存儲時電極開路電壓隨時間的變化,可以看到在25℃下存儲的過程中電池的開路電壓持續衰降,作者根據電壓衰降計算了電池的自放電電流,可以看到在4.74V以上時自放電電流密度為0.12uA/cm2,在4.7V以下的平臺處自放電電流密度為0.077uA/cm2,這與我們上面提到的界面副反應的電流密度是相同,這表明LNMO材料的自放電行為主要來自於電解液在LNMO材料表面的氧化分解。同時我們從下圖中也能夠注意到當電池的溫度降低到5℃時,電池的電壓能夠穩定在4.75V左右,這也表明電解液在正極表面的分解是造成電池自放電的主要因素,低溫下減緩了界面副反應的速度,從而抑制減少了電池的自放電。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溫度對於界面副反應的速度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作者分別測試了不同溫度下LNMO電池的循環性能,從圖中能夠看到隨著溫度的降低,電池的庫倫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同時循環性能也有明顯的提升。

P. Dumaz的研究表明LNMO材料在高電壓下較快的衰降主要來自於電解液在LNMO材料表面的催化氧化分解,而並非HF的腐蝕,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LNMO材料進行表面包覆的方式來減少界面副反應,從而提升電池的循環性能。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Kinetics analysis of the electro-catalyzed degradation of high potential LiNi0.5Mn1.5O4 active material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69 (2020) 228337, P. Dumaz, C. Rossignol, A. Mantoux, N. Sergent, R. Bouchet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5V高電壓材料電催化衰降機理
    提升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方法主要有兩類:1)提升活性物質材料的比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材料,富鋰材料;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LiNi0.5Mn1.5O4材料等。隨著材料的電壓提升,通常會使得材料面臨低庫倫效率、自放電大和循環性能差等問題,許多研究認為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HF腐蝕、過渡金屬元素溶解和表面催化等因素可能是造成高電壓正極材料容量衰降的主要原因。
  • 下一代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高電壓尖晶石材料
    我們對比不同類型的正極材料可以看到,高電壓的LNMO材料,不僅具有高電壓(4.7V)和高能量密度的優勢,同時其大量採用成本低廉的Mn元素,因此是一種理想的低成本,高能量密度材料。此外,LNMO材料較差的導電性使得其在真正的商業化電極中應用時反應動力學特性較差。作者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對電極配方對於LNMO材料電性能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下一代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高電壓尖晶石材料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於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大,提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主要有兩個方向:1)提高材料的容量,例如常見的高鎳三元材料就是通過提升鎳含量的方式提升材料的容量;2)提升材料的電壓,例如高電壓的尖晶石材料。高電壓尖晶石材料雖然具有高電壓的優勢,但是卻存在高溫性能差和循環性能不理想的問題,制約了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應用。
  • 高鎳/矽碳18650鋰離子電池存儲衰降機理分析
    隨著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提升,高鎳正極匹配矽碳負極已經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的標準配置,但是高鎳材料材料對電解液的氧化性顯著增加,而矽碳負極體積變化的顯著增大,也造成負極界面的穩定性降低,因此相比於傳統的三元/石墨體系,高鎳/矽碳體系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壽命衰降和存儲壽命衰降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
  • 歐陽明高:鋰離子電池全生命周期衰降機理及應對方法
    延長鋰離子電池的壽命是所有鋰離子電池設計師的終極追求,而提高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首先需要弄清楚鋰離子電池的衰降機理。近日,清華學大學的Xuebing Han(第一作者)和歐陽明高院士(通訊作者)分析了不同體系鋰離子電池的壽命衰降機理,並對如何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給出了建議。
  • 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根據EIS分析結果,我們也可以分析不同的衰降機理在導致鋰離子衰降中所佔的比例,根據不同阻抗類型的變化值我們可以計算鋰離子電池因為導電失效、活性Li損失和活性物質損失引起的容量衰降的比例(如下式2、3、4所示)。
  • 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雖然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作為高選擇性、高效、低成本的CO2還原電催化劑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其在ECR中的構效關係及催化機理的研究以及工業化的應用仍需要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未來該領域發展的重要目標。本文系統綜述了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在ECR中的研究進展,涉及到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MOFs、以及基於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並且從原子和分子尺度上詳細討論了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的反應機理和構效關係。
  • AFM綜述: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
    近年來,人們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i)在壓電催化中通過壓電勢改變表面電荷能;ii)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和集成壓電半導體或由壓電和半導體組成的耦合系統的催化活性增強。有鑑於此,中國地質大學黃洪偉教授、張以河教授和紐卡斯爾大學Tianyi Ma等人,綜述了有關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的最新進展。
  • 金屬所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納米碳材料有望作為貴金屬催化劑的替代材料,應用於電化學氧還原反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碳催化反應過程和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的研發,近期在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領域取得進展。
  • 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張以河&馬天翼&黃洪偉 | 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
    2.壓電催化2.1 壓電催化機理當壓電體受到應力作用,隨著晶體結構的轉變,晶格中形成的非零偶極矩將形成壓電電勢,在壓電體兩側分布的負電荷和正電荷形成類似電催化中的正負極(圖2a和b)。壓電勢將改變未佔據或佔據狀態的電子能級。
  • 界面相變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嗎?
    鈷酸鋰材料壓實密度高,電壓平臺高,可以為鋰離子電池帶來更高的體積能量密度,因此目前多數電子設備使用的仍然為鈷酸鋰體系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鈷酸鋰材料的容量較低,在4.2V下比容量僅為140mAh/g左右,雖然可以通過提升電壓方式的提高鈷酸鋰材料的比容量,但是在高電壓下循環會導致鈷酸鋰材料快速衰降。
  • 【圖書推薦】納米材料及其光催化物理化學
    ,由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納米材料規定熱力學和表面熱力學性質的測定,納米材料光催化過程的原位熱力學、動力學、機理研究三部分組成。圍繞納米材料的結構-性質-機制層層深入。重點介紹了納米材料的精準製備及其原位生長過程的規律及機理;納米材料的整體熱力學性質和表面熱力學性質;半導體光催化的基本原理及應用;光催化物理化學及其原位表徵技術。旨在提供一種同步獲取光碟機動過程的熱力學、動力學以及關於物質變化的光譜信息的聯用技術,為研究光催化、光生物等的熱力學、動力學及機理提供多維信息。
  • 模態組合探測揭示電催化表面無序化演變機理
    區別於傳統的熱催化,通過引入電化學勢來加速電極上的催化反應的電化學催化為此提供了新的途徑。在水基電解質中,氧氣析出反應(OER)是完成氫氣,氨及碳氫化合物等化學原料生成的關鍵給電子反應,其催化劑主要為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催化原理最初脫胎於金屬表面的氧氣析出機理 – 依靠過渡金屬的氧化還原對,反應物與中間產物在催化劑表面的脫附與吸附,而催化劑自身結構在整個催化過程中不發生任何變化。
  • 哈工大韓傑才院士團隊在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電催化材料的最新綜述
    成果簡介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韓傑才院士課題組的宋波教授等人,對近年來有關2D TMDs電催化劑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結合本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系統性地總結了有關2D TMDs材料的製備方法,及其電催化析氫(HER)性能的調控策略,並對目前有關2D TMDs
  • 磷酸鐵鋰電池日曆存儲壽命衰降
    循環衰降指的是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發生的不可逆的容量損失,影響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環境溫度、充放電倍率等。一般溫度越高、充放電倍率越大則電池的容量衰降速度越快。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中我們將分別對LFP/石墨電池的日曆衰降和循環衰降特性進行介紹。
  • 研究進展|難降解廢水電催化處理技術
    電催化技術自20世紀30年代問世,由於電力的阻礙,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發展,如今電催化技術在難降解廢水處理方面,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1 電催化機理及技術研究進展1.1 電催化機理電催化包括電催化氧化和電催化還原。
  • Materials Today Nano綜述:磷酸鹽和硼酸鹽電催化水氧化
    然而,關於過渡金屬磷酸鹽和硼酸鹽在電催化OER的系統性綜述方面幾乎沒有報導。因此,總結過渡金屬磷酸鹽和硼酸鹽催化劑在電催化OER方面的研究進展是很有必要的。這為今後電催化OER尋找合適的催化劑提供了新的參考。
  • 精確構建納米催化材料用於揭示Suzuki交叉偶聯反應機理
    Pd催化劑在鈴木反應中廣泛應用,但是對於該催化反應的反應機理仍存在較大爭議。一些研究認為該反應是在Pd納米顆粒或納米簇的表面進行,屬於多相反應。也有研究認為從固態Pd催化劑中溶出的可溶性Pd才是該反應的活性組分,屬於均相反應。另外,在均相反應機理中,可溶性Pd物種如何溶出並促進交叉偶聯反應是另外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