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態組合探測揭示電催化表面無序化演變機理

2021-01-21 網易

  

  可持續地獲取化學原料與燃料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石之一。區別於傳統的熱催化,通過引入電化學勢來加速電極上的催化反應的電化學催化為此提供了新的途徑。在水基電解質中,氧氣析出反應(OER)是完成氫氣,氨及碳氫化合物等化學原料生成的關鍵給電子反應,其催化劑主要為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催化原理最初脫胎於金屬表面的氧氣析出機理 – 依靠過渡金屬的氧化還原對,反應物與中間產物在催化劑表面的脫附與吸附,而催化劑自身結構在整個催化過程中不發生任何變化。

  然而近年來的大量的研究表明,經過氧氣析出反應後,一些高活性的氧化物電催化劑的表面結構會發生變化,諸如金屬溶解,表面腐蝕,以及缺陷形成。進一步的實驗則揭示了氧化物中的晶格氧會參與到催化過程中,從而提出了具有電催化活性的基於晶格氧的氧化還原對。這些發生在固液界面上的複雜過程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電化學固液界面上的催化機理,進而確定催化劑的活性與穩定性來源,以及在催化過程中缺陷對表面化學與結構轉變的影響。然而常用的氧化物催化劑多為微納米級的顆粒形態,存在著一定的表面不均勻性與離子缺陷;另一方面,很多體相表徵手段難以實現對表面/界面結構與塊體結構的區分。

  有鑑於此,由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康奈爾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領銜的研究團隊以單晶氧化物薄膜作為模型催化劑,充分利用表面/界面敏感的X射線衍射/譜學技術, 並與理論計算結合在一起,揭示了固液界面層上缺陷的產生與氧化物催化劑表面結構與化學的複雜演變過程。論文以「Amorphization mechanism of SrIrO3 electrocatalyst: How oxygen redox initiates ionic diffusion and 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在之前的研究中,鈣鈦礦結構的氧化物展現出非常優異的析氧反應的性能(Science 353, 1011(2016);Science 334,1383(2011))。而在目前的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通過調控分子束外延(MBE)生長技術在特定鈣鈦礦單晶襯底上外延生長了表面原子級平整且厚度精準可控 (16 納米,四十個晶胞)的鍶銥氧單晶薄膜(SrIrO3)。這為充分利用表面/界面敏感的表徵手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對於催化反應前起始狀態的薄膜,X射線表面衍射(SXRD)得到的薄膜的晶體厚度與通過X射線反射率曲線(XRR)得到的薄膜整體厚度是完全一致的。但當作者將薄膜浸入酸性電解質中施加電壓,伴隨氧氣析出反應的進行,隨著反應時間的增長,0.25小時後,材料的晶體區厚度與薄膜整體厚度存在了2.3 納米的差異 (圖1 A-B)。這樣的厚度差異說明在薄膜表面區域出現了無定形層的形成,且在反應過程中薄膜的表面粗糙度不斷增加。

  然而,當薄膜在不發生氧氣析出反應的較低的電化學勢下循環相同的時間,並不會引發表面無定形演化-這表明氧氣析出反應是導致鍶銥氧薄膜表面無定形的主要根源。當反應時間延長到4小時後,其薄膜厚度與晶體學厚度略微地降低了0.4-0.5納米,而無定形層的厚度基本只增長到2.4 納米。作者進一步使用不引入任何離子束減薄破壞的透射電子顯微術(TEM)直觀地證實了2.4 納米無定形層的存在 (圖1C)。X射線表面衍射測量進一步表明在經過20個小時的氧氣析出反應後,無定形層的厚度穩定在2.4 納米,不再向薄膜更深的厚度擴展。薄膜樣品整體展現出很高的穩定性。

  

  Figure1: X射線表面衍射與透射電子顯微鏡揭示鍶銥氧(SrIrO3)薄膜表面上晶體向無定形的轉變(晶體層的厚度由圖A 中X射線衍射振蕩周期確定,薄膜的厚度由圖B 中X射線反射率曲線振蕩及其擬合來確定,而倆者的厚度差被歸結於表面無定形層的形成)(圖片版權歸屬於AAAS)。

  通過兩種互補的X射線表面散射技術確定了氧化物表面的晶體向無定形結構轉變後,作者利用掠入射的硬X射線吸收譜與軟X射線吸收譜學來探知無定形演變背後的動態的化學和電子結構轉變過程。在掠入射條件下的銥的L3吸收邊的X射線吸收譜表明,經過0.25小時反應後,表面的銥氧八面體配位結構中生成了氧缺陷同時銥存在氧化態的降低。這被認為是由於晶格氧參與氧氣析出反應,導致氧化物中晶格氧的流失,形成氧空位。前人研究表明三價的銥更容易在反應過程中被腐蝕從而溶解到電解液中。然而進一步的析氧反應使得銥的氧化態重新升高了,同時重組了銥氧八面體的局域配位結構。

  

  Figure2: A)反映鍶銥氧(SrIrO3)薄膜無定形層信號的氧 K 邊X射線吸收譜圖隨反應時間的變化;B)基於不同晶體結構與無定形結構模擬得到的氧K邊吸收譜圖與經四小時反應後的最終態的對比;C)氧空位與鍶離子流失等缺陷行為驅動下的氧化物在催化過程中的結構重構過程示意圖。(圖片版權歸屬於AAAS)

  在這個過程中,氧的 K邊吸收譜也發生了系統性的演變,其中邊前峰的強度變化進一步地印證了這個過程中銥氧化態的變化 (圖2A)。通過結合軟X-射線吸收譜學的逃逸電子收集模式(TEY)與螢光收集模式(TFY)的探測,銥的氧化態的升高與配位結構的重組被認為是與氧化物中鍶離子在隨後的溶解析出有關。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表明,初始的鍶銥氧結構當八面體失去了兩個晶格氧而留下的方形平面結構,有利於鍶離子從固體氧化物向液體電解液中的擴散流失。鍶的持續流失使得銥的氧化態重新升高,促使氧化物表面與塊體發生配位結構的變化,使得表面局域八面體結構得以重新構建起來,而殘餘的那些鍶離子則被困在了這種結構之中。在這樣的持續缺陷演變,離子擴散與結構重構過程中,表面層的無序度不斷提高,最終形成了高度無定形的表面層(圖2C)。

  進一步的理論計算篩選了很多種可能的銥的氧化物的晶態結構與無定形結構。計算結果表明恰是高度無序的無定形結構可以展現出與晶態氧化物截然不同的氧的 K邊吸收譜的峰形,並與實驗結果相吻合(圖2B)。以酸性介質與單晶氧化物為模型,作者證實了前人研究中對氧化物納米顆粒在電化學催化過程中的表面化學與結構演變的觀察與推測,並進一步揭示了這種表面無定形化轉變背後的機理與動態的化學演變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與高催化活性和穩定性所對應的表面高度無定形層很難直接製備出來,往往是在反應原位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目前這個工作也為深入研究原位催化活性位點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觀測和探索角度。另外,氧氣析出反應中施加的電化學勢與電解液組成等對表面無定形轉變的影響及穩定的催化界面層中的離子擴散行為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作者結合X射線表面散射技術,掠入射硬X射線吸收譜與軟X射線吸收譜學,與透射電子顯微術以及第一性原理計算,以鍶銥氧單晶氧化物薄膜作為模型催化劑,系統地研究了氧化物在氧析出反應過程中表面缺陷的產生及其驅動下的表面無定形化過程中的結構與化學演變。以上研究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固液界面上的轉變過程及氧化物在電化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本文的通訊作者依次為康奈爾大學Jin Suntivich教授,阿貢國家實驗室先進光子源科學家周華博士,俄勒岡州立大學馮振興教授以及阿貢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家Dillon D. Fong博士。本文第一作者為原阿貢實驗室材料科學部門實驗室學生宛剛,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與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開展博士後研究。參與該研究工作的還有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休斯頓大學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2/eabc73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 中國科大採用脈衝雷射沉積技術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  二氧化鈦作為一種氧化物半導體,是太陽能轉化研究中的重要材料體系。
  • JACS: 原位AFM揭示納米金電極催化鋰氧反應的表面機理
    研究表明,Au基電極的納米結構改變電極對氧還原反應(ORR)/氧析出反應(OER)的催化活性,並直接影響Li2O2沉積/分解路徑及其動力學。此外,研究發現,電極表面不同納米結構之間存在競爭反應,適當增大放電速率能有效抑制競爭反應的發生,誘導活性產物均勻分布。本工作深入理解了Au基催化電極納米結構調控鋰氧界面電化學反應過程的微觀機理。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揭示了該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真實表面,並提出了新的催化機理,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催化》。 在沒有原位方法之前,催化過程如同一個「黑匣子」,研究人員只能監測投入了多少原料,得到了多少產物;只能觀察催化劑反應前是什麼狀態,反應後又是什麼狀態。催化劑在反應中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方式催化了反應從原料變成產物,只能依靠邏輯推理和想像。 多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劑表面原子可能會發生遷移重構,不能保持其反應前的狀態。
  • 科學網—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闡明
    本報訊(通訊員曾皓)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
  • AFM綜述: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
    近年來,人們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i)在壓電催化中通過壓電勢改變表面電荷能;ii)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和集成壓電半導體或由壓電和半導體組成的耦合系統的催化活性增強。有鑑於此,中國地質大學黃洪偉教授、張以河教授和紐卡斯爾大學Tianyi Ma等人,綜述了有關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的最新進展。
  • 南洋理工劉彬團隊綜述:電催化反應中的原位表徵技術(XAS/XPS/XRD/NRVS/Raman等)
    然而,催化活性位點和反應機理認識的不足嚴重製約了新型高效穩定電催化劑的開發。因此,藉助原位表徵技術,實時探測催化劑表面氧化態和原子結構轉變,對深入認識電催化能源轉化反應中的反應機理、進一步設計和優化電催化反應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Fe單原子活性中心的配位結構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黃延強團隊、能源研究技術平臺穆斯堡爾譜研究組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從實驗和理論上揭示了Fe單原子材料催化中心電子態和配位結構在電催化氧還原反應(ORR)中的動態循環。
  • Matter:首次揭示鉭基納米簇在鋰硫電池中對多硫化物催化轉化機理
    這些特性預示著Ta2O5是一個有潛力的多硫化物催化材料。鑑於此,陳忠偉教授團隊首次報導了無定型氧缺陷的Ta2O5-x納米簇作為電催化劑應用於鋰硫系統。,在孔內形成一個不完整的晶胞,即無定型結構,實現了對結晶度的調節,從而改變Ta-O鍵長並增強對LPS的結合能;(3)氧缺陷的引入調控Ta的配位環境和電子能帶結構,顯著提高本徵電導率,並作為催化中心加速LPS的轉化;(4)所設計的「火龍果狀」形貌利於硫的均勻化並有效地緩衝硫的體積膨脹;(5)相互連接的多孔導電骨架促進電解液的滲透和電荷轉移,提高催化反應動力學。
  • 工程熱物理所在CO在CuO(111)表面催化氧化機理和反應動力學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新技術實驗室研究員田振玉研究團隊初步揭示CO在CuO(111)表面的催化氧化機理及催化劑表面缺陷位在催化過程中所起作用,結合研究團隊前期提出的CO在Cu2O(111)表面的氧化機理計算工作及實驗工作,深入揭示CO在銅基氧化物表面的反應機制,並提出對應的反應動力學模型
  • 揭示二氧化碳電還原催化劑變化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李春忠團隊利用多尺度的原位表徵技術,系統揭示了二氧化碳電還原過程中催化劑的結構演變和真實催化活性相。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將二氧化碳還原為有價值的化學品或燃料被認為是一種合理利用碳資源,實現碳循環並緩解溫室氣體問題的有效方法,因而,二氧化碳電還原被認為是利用可再生電力的一種有前景的途徑,設計合理高效的催化劑成為其中的關鍵。
  • 中國科大在同步輻射揭示能量轉化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高亮度的先進同步輻射光源為研究這一亟待突破的電催化能量轉化機制問題提供了契機,高度靈敏的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學(XAFS)技術就能夠在工作服役條件下對上述科學問題進行原位實時的在線探測。  研究團隊依託合肥、北京和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建立了在線Operando XAFS測試裝置,實時監測高度均一的鈷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在鹼性電催化析氫反應環境下原子和電子結構的演變過程。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通過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法捕獲了該Ni活性位點在催化條件下的中間結構,其中在鹼性條件下觀察到可逆的金屬Ni物種(Ni0),而在酸性條件下Ni保留在其局部結構中。這些見解提供了對Ni@1T-MoS2 HER電催化劑關鍵機理的理解,而且從此類原位研究中獲得的理解對於開發高效單原子修飾的1T-MoS2電催化劑是必要的。
  • 張以河&馬天翼&黃洪偉 | 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
    內部壓電勢能可作為改變材料表面電荷能量的偏壓,從而實現各種界面催化反應。在當前的壓電催化研究中,有多種施加機械應力的方式,包括超聲(空化氣泡猝滅壓力)、高速攪拌(流體剪切力)和宏觀材料物理彎曲。在這些方式中,超聲頻率、轉速以及彎曲幅度是直觀地影響壓電催化效率的因素。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近期,蘇黨生團隊利用非金屬元素氮、磷、硼調節碳表面電子云分布,以此來調控碳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揭示了三者改性的區別。該系列研究工作不僅從原子層面揭示了催化反應機理,同時拉近了理論研究與工業應用的距離。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一個原子的改變如何影響金納米糰簇的電催化性能?
    儘管這些工作揭示了一些結構—性能之間的聯繫,但是常規納米顆粒在原子尺度上的多分散特性及未知的表面原子結構阻礙了科研工作者對於其催化性質更深一步的了解。例如對於摻雜的納米顆粒而言,常規的納米顆粒常常表現出摻雜的隨機性,其摻雜位置與比例難以做到精確。這種不精確會模糊科研工作者對其結構與催化性質之間聯繫的理解。
  • 研究進展|難降解廢水電催化處理技術
    電催化技術自20世紀30年代問世,由於電力的阻礙,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發展,如今電催化技術在難降解廢水處理方面,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1 電催化機理及技術研究進展1.1 電催化機理電催化包括電催化氧化和電催化還原。
  • 大連化物所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
    近日,大連化物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氧化氮是一種有害的大氣汙染物,通常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如火電廠鍋爐煙氣、汽車尾氣等,一氧化氮的去除在工業煙氣處理中是必不可少的。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齊偉研究團隊在Acc. Chem. 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