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結構演化和反應性能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偉、楊冰與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髙嶷團隊及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谷猛團隊合作,利用原位電鏡,在原子尺度上直接觀察了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反應中的動態演變過程,揭示了該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真實表面,並提出了新的催化機理,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催化》。

在沒有原位方法之前,催化過程如同一個「黑匣子」,研究人員只能監測投入了多少原料,得到了多少產物;只能觀察催化劑反應前是什麼狀態,反應後又是什麼狀態。催化劑在反應中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方式催化了反應從原料變成產物,只能依靠邏輯推理和想像。

多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劑表面原子可能會發生遷移重構,不能保持其反應前的狀態。因此,如何準確獲取催化劑在催化過程中的真實狀態是一大挑戰。而發展原位方法,可以在反應中像看電影一樣直接觀測催化劑的變化過程,打開催化過程的「黑匣子」。即便催化劑結構發生變化,研究人員也能對其進行實時追蹤,精確地構建其結構和性能間的構效關係。

研究人員基於原位透射電鏡以及特殊設計的毫巴級負壓定量混氣系統,研究了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結構演變過程。在實驗中,使用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後,發現甲烷的產物選擇性不到5%,高達95%的產物是一氧化碳。利用傳統的離線電鏡進行觀測,發現該催化劑在反應前後都呈現出鎳納米球為內核、2到3個金原子層為殼層的核殼構型。對此結果,研究人員認為超薄的金殼層包裹了鎳導致了高的一氧化碳選擇性。

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原位電鏡對該催化劑在反應中的狀態進行了實時觀測。結果發現,隨著反應的進行,催化劑內部的鎳原子遷移至表面,導致合金化,殼層逐漸消失;隨著反應結束,表面的鎳原子又會遷移回催化劑內部,發生退合金化,殼層又會逐漸出現。原位紅外和原位X射線吸收譜結果也驗證了這一發現,證實了反應中該催化劑的真實表面是鎳金合金,而不是反應前後所呈現的超薄金殼層。結合理論計算,研究團隊提出了不同於以往核殼型催化劑研究中的合金反應機理。

本項工作揭示了核殼型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反應中的真實活性表面,為研究核殼型雙金屬催化劑提供了啟發。同時,該工作也體現了原位電鏡對於研究催化過程中構效關係的重要性。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0-0440-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電鏡下抓到兩隻「兔耳朵」,解密催化反應黑匣子,浙大成果登《科學》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湛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盧紹慶催化反應對於化學轉化、化工製備有著重要意義,大部分工業反應都是催化反應,就連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營養和能量轉換也屬於酶催化反應過程。儘管如此重要,科學家們卻還從來沒有在原子尺度直接「看到」分子如何在催化劑表面發生反應。
  • 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產氫工作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甲醇在TiO2(110)表面上光催化產氫」工作中取得新進展,該成果「Molecular Hydrogen Formation from Photocatalysis of Methanol on TiO2(110)」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上(J.
  •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穩定機制 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課題組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劉嶽峰副研究員團隊和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王愛琴研究員、張濤院士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
  • 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理論計算發現,催化吸附位點(S)與相連接的過渡金屬組成區域活性中心,首次提出區域電負性概念進行催化劑設計,選擇不同過渡金屬原子摻雜MoS2面形成不同局域結構,通過不同TM—S化學鍵特徵調控MoS2基面電荷轉移能力,實現析氫催化活性優化。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並得到國際審稿人積極評價。
  • 具有明確活性的金屬多相催化劑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分子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是其中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因為它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產出。優化CO2RR系統需要找到高效的催化劑,以及電解系統。現在有一些方法來幫助了解電催化過程,如與太陽能或熱能的耦合,最近,清華大學王訓課題組的一篇綜述工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上,討論了具有明確活性金屬位點的催化劑。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分子電催化二氧化碳至甲醇獲高轉化率—新聞—科學網
    在這一過程中,電催化劑是制約能量轉化效率以及經濟性的關鍵。遺憾的是,目前在CO2到甲醇轉化中仍缺少性能優異的電催化劑。此時,如果催化劑與一氧化碳結合能(CO結合能)太弱,則一氧化碳容易離開催化劑表面,成為主要的反應產物;而如果催化劑的CO結合能太強,CO的進一步還原變的困難而需要更負的電位,這時候往往水分解產生氫氣會佔主導。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單原子催化初顯身手
    喚醒「沉睡」的貴金屬 催化劑被譽為現代化學工業的心臟,90%以上的化工過程與催化技術有關。很多催化劑含有貴金屬,催化反應在貴金屬表面發生,起催化作用的金屬原子稱為「活性中心」。 科學家們很早就認識到,真正參與催化反應的活性中心其實很少,絕大多數貴金屬原子都「沉睡」在表面以下,導致催化效率低。
  • 貴金屬催化劑催化燃燒揮發性有機物(VOCs):活性組分、載體性質等的...
    在用於催化燃燒VOCs的催化劑中,貴金屬因其優異的催化活性而受到眾多關注。從活性組分和載體兩方面,對貴金屬催化劑催化燃燒VOCs的最新報導進行綜述。目前,催化劑活性組分的研究重點在於鉑、鈀、金等單組分貴金屬的改性和雙組分貴金屬的設計合成;對載體的研究主要涉及酸性、孔結構以及載體與金屬的強相互作用。未來還需進一步提高貴金屬催化劑的抗中毒性能。
  • 催化裂化催化劑詳解
    在工業催化裂化的裝置中,催化劑不僅影響生產能力和生產成本。還對操作條件、工藝過程、設備型式都有重要的影響。流化催化裂化技術的發展和催化劑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分子篩催化劑的發展促進了催化裂化工藝的重大改進。
  • 易被忽視的半導體催化劑光誘導表面活化現象
    儘管光催化已經被廣泛研究了幾十年,但是該反應過程是十分的複雜,特別是對於半導體光催化劑,光催化活性位點的內在機理和結構對活性的影響依然不是非常清楚。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通過在光催化反應之前和之後表徵光催化劑來實現對光催化的理解,從而為推斷光催化過程提供實驗基礎。
  • 有機矽單體合成主-助催化劑協同催化機理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蘇發兵團隊(李晶博士、紀永軍副研究員)和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龔學慶團隊合作,基於之前暴露特定晶面亞微米級
  • 納米催化「高穩定性」新星誕生—新聞—科學網
    然而,在這些高聳入雲的「鋼鐵森林」裡面,決定化工過程效率卻是眾多的催化劑。這些催化劑通過調控反應途徑和加速反應進程提高過程效率,其中在納米乃至原子尺度上的活性位結構是催化作用的核心。 銅催化的奧秘 申文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碳資源利用相關的工業過程,比如水氣變換、合成甲醇等所使用的銅催化劑普遍存在活性低、穩定性差的問題,為提高反應效率必須使用過量的水蒸汽或者提高反應溫度,造成高能耗或者催化劑壽命縮短。
  • TiO2光催化劑載體選擇及提高其光催化活性的研究(活性炭應用技術)
    由此掀開了TiO2光催化過程的歷史篇章。近年來,隨著光化學及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利用TiO2多相光催化消除環境中的各種汙染物的研究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TiO2以其廉價無毒、導帶價帶電位合適、光腐蝕性小、無二次汙染等諸多優點,成為多相光催化領域的熱點,並被認為是當前最具有開發前景的綠色環保型光催化劑。
  •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提出無機配體配位/支撐催化劑新概念   科學網1月30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韓生教授、清華大學魏永革教授以及兩校聯合課題組餘焓博士共同提出了「無機配體配位/支撐金屬催化劑」這一全新的概念,獨闢蹊徑的催化劑製備理念避免了傳統催化劑的缺陷,或有望開啟催化劑工業製備和應用的「綠色時代」。
  • CCS Chemistry | 分散催化、聚攏回收, pH就能調節!這個催化劑真是...
    一般聚合物組裝體通過負載金屬納米粒子,形成金屬納米粒子-聚合物雜化組裝體,實現對多種反應過程的催化作用。在聚合物的保護下,不僅能有效緩解金屬納米粒子的團聚問題,而且可賦予催化劑某些特定的功能,例如對環境刺激的響應特性。但是,已報導的雜化組裝體催化劑依然面臨著許多問題。
  • 金屬有機層狀催化劑的晶面調控提高其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活性
    在研究單金屬催化劑光催化還原CO2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甲酸中間體[O=C-OH]中C-O鍵斷裂是還原CO2為CO的決速步。為進一步提高催化效率,我們提出雙核金屬協同催化CO2還原的思想,並控制合成了系列雙核金屬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研究發現它們光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和選擇性均要遠高於相應的單核配合物,從分子水平上理解了雙核金屬協同催化CO2還原反應的機理(Angew. Chem.
  • ...表面穩定單原子催化劑的形成機理|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 科學網—催化劑的「催化」之路
    圖片來源:Jasiek Krzysztofiak 在1794年撰寫的《一篇關於燃燒的文章》中,蘇格蘭化學家Elizabeth Fulhame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煤炭和木炭等物質潮溼時會燃燒得更好。經過很多實驗了解其背後的原因之後,她總結稱水會分解成氫和氧,它們可以與其他化合物產生相互作用從而使燃燒更加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