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院士ACS Catal. 易被忽視的半導體催化劑光誘導表面活化現象

2020-08-11 光催化前沿

通過模仿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實現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是一個非常好的靈感,並且該種方法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有效方法。生物系統具有自我優化和自我修復的優點,可以在自然光合作用中實現極高的量子效率,這一點已經在人造光合作用系統的進行了應用。儘管光催化已經被廣泛研究了幾十年,但是該反應過程是十分的複雜,特別是對於半導體光催化劑,光催化活性位點的內在機理和結構對活性的影響依然不是非常清楚。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通過在光催化反應之前和之後表徵光催化劑來實現對光催化的理解,從而為推斷光催化過程提供實驗基礎。然而,由於半導體光催化劑在光輻照下產生的高能電子和空穴在光催化反應中起「反應劑」的作用,不僅參與外表面的表面催化反應,而且還涉及到可能的重整或自活化。在光生電荷到達外表面之前的光催化劑,使光催化機理難以捉摸。各種原位表徵技術已被廣泛用於電解中的原位表面活化以及光生電荷與半導體之間以及光電催化中的助催化劑之間的相互作用,表明界面區域存在豐富而複雜的轉化過程。使用光誘導吸收和電化學技術研究了在有和沒有磷酸鈷助催化劑的情況下,BiVO4上光電化學水氧化的電荷載流子動力學。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光譜用於分析SrTiO3光電極上光激發空穴向MnOx助催化劑的轉移。但是,在光催化反應條件下跟蹤或觀察半導體的本徵結構仍然是一項挑戰,使光催化反應像黑匣子一樣。先前對半導體Bi2WO6的微觀結構的研究表明,光誘導反應後W–O八面體單元中存在大量的氧空位,這可以充當快速連續消耗光生電子的位點,從而有效地促進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分離。固有的光催化反應不可避免地與光催化劑的表面結構的原位變化有關。此外,由光激發半導體產生的電子和空穴也參與光催化反應過程中表面反應性物種的演化。例如,負載有NiOx的 NaTaO3光催化劑藉助光生電荷優化了空間分隔面上的Ni和NiOx的組成和分布。最近,Hyeon等研究發現,在輻照下,TiO2上的單個Cu原子可轉變為活性態,Cu的化合價變化和TiO2的晶格畸變可逆且協同地進行。然而,在涉及反應條件的光催化劑上,這種涉及光生電荷的重構和自活化過程的現象通常被忽視,很少被探索,這使得對光催化反應的內在活性位點機理的理解成為不可能。關鍵問題包括光生電荷如何影響光催化劑,以及在反應系統中的輻照過程中光催化劑表面的結構和組成如何發生轉化,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李燦院士團隊著眼於可見光響應的半導體滷化鉍鉍鉭(Bi4TaO8 Br),我們系統地研究了在光照射下半導體表面的自優化過程。通過包括Raman,XPS和HRTEM在內的各種原位表徵,監測Bi4TaO8Br 表面的原位光誘導非晶化過程。非晶鉭氧化物已被證明是真正的活性位點,可以顯著促進光催化水的氧化和還原反應。在對光催化劑表面的結構轉變和自優化過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由於光催化過程中光生電荷與半導體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光催化表面光活化機理。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在光催化中通常被忽略。


(a–f)在不同條件下處理的Bi4TaO8Br樣品的照片。(g)紫外可見漫反射圖。(h-i)拉曼光譜。(j)電鏡圖。

如在所示圖1 A-F,一個宏觀顏色改變之前和在惰性氣體氣氛中照射後觀察到。為了更精確地探索光激發對半導體光吸收性能的影響,通過原位紫外-可見擴散光譜記錄了Bi4TaO8Br在輻照下的光吸收行為。隨著輻照時間的增加,帶邊吸收幾乎保持不變,而500 nm以上的吸收逐漸升高。但是,該吸收範圍不能促進後述的光催化作用。長波長範圍內的吸收增強通常歸因於淺能級雜質的俘獲效應,這意味著通過光照產生了一些新物種。有趣的是,在沒有輻射的情況下暴露於空氣後,分散體的顏色將再次變黃,這意味著該轉變對空氣敏感,需要通過原位技術仔細研究。如圖1h,i所示,在405和532 nm的激發波長下,所有拉曼位移的強度均下降,這表明輻照可能會影響半導體表面的結晶度,並且可能以無定形形式在表面上產生其他物種。此外,在電子受體的存在下結晶度的降低比在純水中的結晶度的降低更快,這意味著在純水中隔離輻射反應確實可以將光致過程和水分解反應分開。Bi4TaO8的形貌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所有樣品均表現出微板的形態,並且Bi4TaO8Br樣品的厚度和宏觀表面結構均未改變。


XPS圖

如在圖2所示,Bi和Ta的結合能明顯向低能量移動,表明Bi3+和Ta5+的光照射過程中部分還原。圖2b表示O1s核心能級峰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初始黑暗條件下,結合能529.8和531.3 eV處的兩個峰分別歸因於晶格氧和表面吸附的羥基。當受到光照射時,在529.8 eV處分配為晶格氧的峰移至529.2 eV,類似於Bi和Ta,證明了樣品的部分還原可能歸因於光生電子。然而,分配給表面上被吸收的羥基的高能信號在531.3 eV處仍保持在相同位置,並且峰面積比明顯增加,這可能是由於光生光催化了光催化劑表面吸附的水的氧化。另外,滷素的兩個分裂峰沒有顯示任何區別,這表明輻照對滷素狀態的影響可以忽略。與紫外線可見光譜的結果相似,所有XPS信號在黑暗條件下暴露於空氣後都將恢復到原始狀態,這表明表面物質的變化很可能是涉及氧氣的氧化還原過程。


(a–d)Bi4TaO8Br在不同時間照射下的準原位HRTEM圖像。Bi4TaO8Br的元素圖譜在照射前(e–i)

Bi4TaO8Br 的外表面上出現了非晶層,並且非晶層的厚度隨著照射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如圖3a -d所示,以前的文獻和與拉曼光譜中觀察到的結晶度降低完全對應。能量色散X射線光譜法(EDX)用於分析光照射前後的樣品。如圖3 e–n 所示,Bi,Ta,O和Br的組成和分布沿微孔板邊緣相當一致。與新鮮的光催化劑相反,在表面主要由Ta和O組成的顆粒外部的另一個擴散區域穿過Bi4TaO8Br微板的邊界並在光照射下出現。鉭在顆粒外的生長可能是由於非晶態的鬆散和易碎性質,在EDX測試中很容易破壞鉭。


(a,b)Fe(NO3)3和AgNO3存在下,產生氧氣過程。(c)擔載不同量的TaOx產氧量。(d)隨時間變化產氫性質。

如圖4的a,b,光催化明顯的增強氫氣釋放,當光催化劑被光照射下預處理下,無論Ag+或Fe 3+作為電子受體離子可以觀察到,這表明在原位形成的TaOx物種有利於光催化水氧化反應。為了證實活性物質的作用,在Bi4TaO8Br 的表面還添加了額外的TaOx物質,以進一步驗證上述結果。同樣,直接裝飾在表面上的鉭氧化物也可以改善光催化O2的釋放,如圖4c所示。與原始化合物相比,以Rh為助催化劑的光催化H2放出也顯示出更高的活性(圖4d)。


(a)I-T曲線。(b)循環伏安曲線。(c)電化學阻抗圖。(d)等效電路。(e)Mott–Schottky。(f)I-V曲線

如圖5a所示,Bi4TaO8Br電極的光電流密度隨著輻照時間的延長而顯著增加。I–t曲線顯示Bi4TaO8的光電流密度明顯提高Br照射後也證明了非晶層的作用與水密切相關,這與光催化的結果非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在光激活過程中,相對於RHE,在1.34 V處出現了一個新的峰值。因此,獨立記錄了Bi4TaO8Br電極在多次照射後的循環伏安曲線。如可在可見圖5自發氧化還原對含有1.34 V時的氧化峰和在0.61 V相對於RHE還原信號表示與在光電化學測量測試的新出現的峰沿走,證明的確是有活性種在Bi4TaO8處產生Br電極,與XPS測量中顯示的價態變化非常吻合。電化學阻抗譜(EIS)也被用來監測光活化過程對光生載流子傳輸的影響。如在所示圖5c,d時,Bi的電荷轉移光電極已被晉升為光活化過程之後有很大程度,其可以被大概歸因於原位生成誘導活性物質的照明。還研究了Bi4TaO8 Br輻照前後不同時間的Mott–Schottky分析能帶結構的變化。如可在可見圖5e,平帶電勢在輻照的最初10分鐘時顯示出陽極偏移,而在剩餘時間內幾乎沒有變化。此外,還研究了Bi4TaO8Br在不同時間照射下的電催化水氧化。如在所示圖5 f,其原始的Bi4TaO8Br樣品表現出了相對惰性的朝向由於半導體的差電荷輸送性能而沒有光子激發水氧化活性。然而,在通過光照射進行預處理之後,與原始樣品相比,樣品的起始電勢顯示出明顯的負位移,這顯示出對水氧化的優異的催化性能。


機製圖

根據以上實驗證據,可以初步提出以下機制,如圖。當半導體在光照射下分散在水中時,吸收光子後會產生光生空穴和電子。電子趨於還原樣品,導致XPS和CV曲線的結果證明Bi,Ta和O元素的價態發生變化,而空穴可能參與表面水或其他吸附物質的氧化反應。結合準原位HRTEM實驗,非晶層主要由Ta和O組成。因此,我們假設氧化鉭(TaOx)作為光誘導物質,具有加速表面上的催化水氧化並促進半導體電荷轉移的能力,這在光(電)催化和電催化測試中得到了證明。在光催化水氧化過程中,光誘導的TaOx會在輻照開始時產生並被電子受體氧化。具有非晶態的亞穩化學價,光誘導的活性物質可以輕鬆捕獲電子受體或空穴清除劑並與之反應,使光生空穴和電子分別參與水的氧化和還原反應。因此,光活化過程不僅可以促進表面催化反應,而且可以增強光生電荷的分離,提高整個光催化反應的效率。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0462

相關焦點

  • 賀泓院士/劉福東等ACS Catal.:甲醛常溫氧化分解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賀泓院士,Yaobin Li,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劉福東報導了一系列負載在非氧化物即活性炭(AC)上的Pt催化劑(Pt/AC)。表徵結果顯示,Na-Pt/AC-R催化劑中Na的加入可以誘導形成Pt-Ox-Na物種,從而提高了Pt物種的穩定性,增加了Pt的分散性,同時,提高了化學吸附氧和水的活性,從而形成了豐富的表面活性羥基。此外,HCHO-TPD結果顯示,由於Na-Pt/AC-R催化劑上含有豐富的OH基團,HCHO可以直接轉化為CO2和H2O。
  • 催化周報:Nat. Catal.、Nat. Chem.大合集
    然而,缺乏令人信服的案例,允許XB活化在挑戰性的鍵形成方面具有競爭力。在本文中,作者報導了穩定的XB催化的2-脫氧糖基化,其特徵在於指示動態XB活化的仿生反應網絡。基準研究發現,與硫脲催化方案相比,底物耐受性有所提高。動力學研究揭示了一個自誘導的S型動力學曲線,支持了XB依賴的活性催化物種的原位擴增。動力學同位素效應測量進一步支持速率確定步驟中的量子隧穿。
  • ACS Catal碳催化活化過硫酸鹽-苯甲醇選擇性氧化新體系
    第一作者:李嘉權(科廷大學) 通訊作者:王少彬教授(阿德萊德大學),敖志敏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劉少敏教授 (科廷大學)通訊單位:科廷大學,阿德萊德大學,廣東工業大學DOI: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
  • ACS Catal:Cu2O-希瓦氏菌-還原石墨烯光催化HER系統
    光催化學術QQ群:927909706
  • ACS Catal.:耐水Pt位點高效催化低溫乙烯氧化
    共脈衝滴定、H2O吸附、29Si MAS NMR和原位FTIR以及催化活性研究表明,儘管介孔二氧化矽負載的Pt催化劑具有相似的疏水性和較低的Pt分散性,但其活性高於非多孔二氧化矽負載的催化劑。以CO為分子探針的原位表徵表明,即使在催化劑表面完全水化後,疏水介孔內Pt表面的一部分也不參與物理吸附水分子與表面SiOH基團之間的氫鍵網絡,因此裸Pt中心有望更有效地催化乙烯氧化。
  • ACS Catal.:納米銳鈦礦型TiO2-x氧化物高活性催化丙烷脫氫
    還原性丙烷及其衍生物可與納米銳鈦礦型TiO2的表面晶格氧反應,形成氧空位和配位不飽和Ti陽離子(Ticus),從而可以催化高丙烯選擇性的PDH,同時C3H6的生成速率與表面氧空位濃度成正比。要點2. 研究發現,具有高表面能的納米TiO2的Ostwald熟化是形成氧空位的關鍵。
  • 催化周報:Nature、Science、Nat. Catal.、JACS、Angew等大合集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22536. Angew. Chem. Int. Ed.原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220114.Nat. Commun.
  • ACS Catal.:OER電催化反應,更準確的描述符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因此,在對OER電催化反應的理論過電勢預測中,誤差達到0.2 V。Xu, Mie Andersen*, and Karsten Reuter, Data-Driven Descriptor Engineering and Refined Scaling Relations for Predicting Transition Metal Oxide Reactivity, ACS Cata. 2021, 11, 734–742DOI: 10.1021/acscatal
  •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2019-11-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院士李燦
  • 表面等離激元光催化水分解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ACS Catal.: 水煤氣變換,加氫脫氧和CO氧化催化中的載體作用
    確定氧化物載體在過渡金屬催化中的作用對於理解多相催化至關重要。水煤氣變換(WGS)(CO+H2O ↔ CO2+H2)反應是一個典型的例子,WGS的重要性導致許多研究旨在理解反應機理以指導催化劑的發展。其中氧化物載體決定了催化活性,但其原因尚不確定。有鑑於此,美國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JánosSzanyi等人,證明了一個簡單的描述符——羥基形成的平衡常數——與不同的氧化物載體上的WGS翻轉頻率有關。要點1.
  • ACS Catalysis:到底是哪種Fe進了OER反應?
    Halaoui等通過電化學測量驗證了一個假設,即使在以表面為主的超薄薄膜中,相比於塊體結構(bulk-Fe)中的Fe,NiFe-oxo/氫氧化物表面的低配位Fe可以提高析氧反應(OER)的催化活性。他們研究了在Ni-oxo/氫氧化物中摻入的Fe方法對電化學行為和OER活性的影響,並考察了在不含Fe的溶液中,Fe-oxo/氫氧化物的OER催化穩定性。超薄和較厚的NiOxHy和Ni0.6Fe0.4OxHy薄膜經活化後在1 M KOH中和40 mV/dec範圍內呈現出高OER電流和低Tafel斜率。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它可以打破傳統金屬表面上比例關係的限制,從而提供前所未有的高選擇性、活性和穩定性。將動力學分析和DFT計算與多種技術相結合,直接揭示了孔徑為0.53 nm的關鍵多孔碳殼不僅允許H2擴散到Co位點進行活化,並阻止N-雜芳烴的可及性,而且還可以通過Co位點的氫溢流催化N-雜芳烴的氫化。此外,在Co位點處存在的表面/基底碳表現出高的抗硫中毒和抗氧化能力。
  • 北林宋國勇ACS Catal.:Ru催化氫解木質素-鹼對酚類產物的選擇性調控
    第一作者:李赫龍;通訊作者:宋國勇;   通訊單位:北京林業大學林木生物質化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論文DOI:10.1021/acscatal.9b00556   引用信息:H. Li and G.
  • ACS Catal.:江西師大趙軍鋒課題組實現炔醯胺介導的大環內酯化
    (DOI: 10.1021/acscatal.0c00523)。跳轉閱讀化學類45項!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受理項目公布大環內酯是多種抗生素、抗癌藥物、農用化學品和活性天然產物的重要結構片段(Figure 1)。
  • ACS Catalysis綜述: 水相異質催化反應研究進展
    例如,水分子在酶催化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如控制底物和產物的傳質速率,促進活性位點的質子轉移,幫助建立有利催化的分子構象。自然界利用水的普遍存在來控制許多酶的反應,利用水的獨特性質,這反過來又有助於調節反應速率、選擇性和傳質速率。水作為溶劑、反應物或副產品的一些自然現象在合成多相催化劑催化的工業相關反應中找到了相似之處。近年來,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人員提出,從這些自然現象中獲得靈感可以改進催化工藝。
  • 【有機】ACS Catalysis:三價銠催化非活化的sp3/sp2碳氫鍵的醯基化
    相比之下,過渡金屬催化碳氫鍵直接醯基化在合成中更為綠色和原子經濟。目前,通常使用的醯基化試劑主要為醛、甲苯、醯氯等。這些反應體系主要局限在sp2碳氫鍵醯基化,而且反應條件苛刻,反應過程需要添加當量的金屬或者易爆的過氧化物作為氧化劑。因而發展高效的醯基化試劑,實現溫和條件下惰性sp2/sp3碳氫鍵醯基化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 【解讀】中科大江海龍課題組ACS Catal.:CuPd@ZIF-8加速炔烴選擇性加氫
    /doi/pdf/10.1021/acscatal.0c00177關鍵詞: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熱效應;合金;選擇性加氫構築了CuPd@ZIF-8複合催化劑,其中Cu納米顆粒不僅可以產生等離子共振效應,實現光熱催化還可以調節Pd表面電子態,改善其化學選擇性。
  • 催化周報:Nat. Catal.、Nat. Mater.、Nat. Energy、JACS大合集
    在CO2水溶液電還原的超薄鈀納米片催化劑上發現了表面重構現象。(111)晶面位點為主的原始納米片被轉化為在電催化活性(100)位點中普遍存在的褶皺的片狀結構。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158019. Nat. Chem.
  • 催化周報:JACS、Angew.、AM、Chem、Joule等大合集!
    /doi/10.1021/acscatal.0c028382./doi/10.1021/acscatal.0c032103.因此,可以提高全表面Volmer反應動力學。結果,WN-Ni(OH)2具有降低的HER活化能和增強的活性。同時,對於析氧反應(OER),在339 mV的超電勢下,電流密度可以達到100 mA cm-2。對於水分解反應,過電勢達到510 mV。這種界面合作提供了有前景的雙功能電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