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鏡下抓到兩隻「兔耳朵」,解密催化反應黑匣子,浙大成果登《科學》

2020-12-04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湛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盧紹慶

催化反應對於化學轉化、化工製備有著重要意義,大部分工業反應都是催化反應,就連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營養和能量轉換也屬於酶催化反應過程。儘管如此重要,科學家們卻還從來沒有在原子尺度直接「看到」分子如何在催化劑表面發生反應。

因此,打開這個催化反應「黑匣子」,是科學界一直以來的夢想。經過3年多的研究,浙江大學電鏡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丹麥技術大學,在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中,首次在原子尺度觀察到催化劑活性位點上水分子的吸附活化和反應。這對於揭示催化機理、進而設計更好的催化劑有著重要意義。

這項研究北京時間1月24日,被國際頂級期刊《科學》在線刊登。論文的第一單位為浙江大學,浙江大學材料學院袁文濤博士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朱倍恩博士(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博士生李小豔為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浙大電鏡中心張澤院士,王勇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高嶷研究員(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丹麥技術大學Wagner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電鏡下抓到兩隻「兔耳朵」

為什麼催化反應如此神秘,科學界努力這麼久也沒有直接看到過催化反應中的氣體分子?主要是因為在電子顯微鏡中氣體分子的襯度太弱了,張澤打了一個簡單的比方,就像空氣中微小的塵埃,因為其襯度低(散射光弱),在空氣中的對比度不強,導致人眼很難辨識。

那麼如何才能看到反應中的分子呢?有一天,王勇和張澤院士在辦公室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正好一縷陽光射進窗戶,原來看不見的塵埃立馬顯現出來。他們立即意識到,要想看到反應中襯度微弱的氣體分子,就必須得先找到那縷神奇的「陽光」。

為此,他們選擇了被廣泛研究了的、對環境無毒無害的二氧化鈦(TiO2)作為催化劑與水的反應。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水是萬物之源,幾乎所有的催化反應都有著水的參與,科學界研究催化反應一般都是從水分子的環節入手。二是在加入張澤院士團隊前,王勇從2009年就開展了二氧化鈦特定晶面的研究,對二氧化鈦比較熟悉。

對於二氧化鈦晶面的研究,其實王勇並不是最早的。2008年就有科學家製備出了具有(001)表面暴露的銳鈦礦TiO2納米晶,但關於其表面的結構一直有很大爭議,很大原因就是核心機理沒有研究清楚,張澤說:「這就好比是「盲人摸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要研究透徹的前提條件就是看清原子結構。」

原先偏重於物理方向的王勇對於二氧化鈦表面化學反應的研究可以說是從零起步,但是張澤院士非常支持年輕人,儘管科研壓力非常大,他仍然鼓勵王勇要甘坐冷板凳。正是因為與二氧化鈦長期打交道,所以王勇對其「結構特質」了如指掌。

二氧化鈦(001)表面有一個特殊的重構結構,每隔四個原子會有一列凸起。王勇意識到,如果水分子全部吸附在這列凸起上,沿著這列凸起方向投影就應該能獲得足夠襯度的電子顯微鏡照片,從而可能看到水分子構型,這列凸起原來就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那縷「陽光」。果然,按照這個設想去設計實驗,團隊首次直接觀察到了水分子的解離吸附:實驗中水分子進入體系後,解離為羥基和氫離子並與表面作用形成兩個羥基和水分子的複合結構附著在這些凸起上,從投影面看過去就像是長出了兩隻「兔耳朵」。

這個結構的確定是一個重要突破,因為兩隻「兔耳朵」為揪出「看清催化反應」這隻大兔子奠定了基礎。「這個催化反應中獨特的結構變化,很難通過其他手段確定或者預測。」張澤院士說,「得益於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人們可以在原子尺度進行高解析度成像,加之電子顯微鏡中原位反應技術的發展,使得在氣體或液體環境中對固體樣品進行原子尺度的顯微觀察成為可能。」

為催化劑設計打開一扇窗

浙大科研人員趁熱打鐵,在這個活性位點上做了一個催化反應,並真正看到了催化反應的過程。在吸附解離水分子後,把一氧化碳引進到體系中,「兔耳朵」開始活動,某些時刻可以看到其中的一隻或全部兩隻「兔耳朵」消失,證實了催化反應的發生。這也是科學界首次從原子尺度直接觀察到催化劑活性位點水分子的反應。

張澤院士團隊這項研究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把氣體通入電子顯微鏡中,從溫度、氣壓等各方面模擬出一個實際的化學反應環境。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王勇說之前很多類似的電子顯微鏡觀察都是在真空環境中完成,但真空畢竟是現實中不存在的,而環境對材料結構和性能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團隊致力於在真實的環境中研究材料的結構與性能。這次獲得的二氧化鈦表面水的構型就與別的團隊在真空中得到的構型有很大的區別,進一步體現了在實際環境中研究材料的重要性。

電子顯微鏡的威力就是能在原子級別上看清物質的結構,而這個科研利器並不是浙大獨有,而且我們開展研究的時間也不是最早的,但為什麼能夠後來居上呢?王勇說:「除了要有好的儀器外,還要有好的團隊、好的想法和對材料的熟悉,特別重要的是,張澤院士給予我們年輕人非常寬鬆、開放的科研環境,讓我們可以深入研究感興趣的前沿工作。」

對於這項研究的意義,他表示,對二氧化鈦表面重構和反應機理的把握,有助於未來製造與調控相應催化劑的特殊結構,指導後續的催化設計。與此同時,這也是一通百通的規律,對於其他催化反應的可視化研究也打開了一扇窗,「眼見為實,看到了相應的活性結構與反應過程才能知道未來朝哪個方向去開展催化劑材料的設計。」

以此為基礎,團隊也已經積極開展後續試驗。張澤院士鼓勵團隊,一方面要做科學前沿,另一方面要做實際應用,頂天立地。這項研究未來將在利用太陽能實現光解水等方面進一步開拓應用。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促會、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上海超算中心、中國博士後基金、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共同資助和支持。浙江大學化學系範傑教授給予了本工作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揭示了該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真實表面,並提出了新的催化機理,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催化》。 在沒有原位方法之前,催化過程如同一個「黑匣子」,研究人員只能監測投入了多少原料,得到了多少產物;只能觀察催化劑反應前是什麼狀態,反應後又是什麼狀態。催化劑在反應中是以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方式催化了反應從原料變成產物,只能依靠邏輯推理和想像。 多相催化過程中,催化劑表面原子可能會發生遷移重構,不能保持其反應前的狀態。
  • 【領航新徵程】中科大科學家解密神經突觸「黑匣子」
    記者2月10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神經突觸進行系統性定量分析,既推動了對突觸超微結構與功能這一「黑匣子」的解密,又為突破冷凍電鏡技術在複雜細胞體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組織結構這一技術難題奠定了基礎
  • 中美學者用冷凍電鏡解析大腦神經突觸「黑匣子」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美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刊《神經科學》日前以封面形式對此進行了報導。精確解析突觸的分子架構及活動過程,被認為是解密大腦奧妙的最有效方式。早期的研究者發現了突觸中的分子和細胞器組份,揭示了突觸的各種功能特性和規則。
  • 成果登《科學》!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這一研究於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0日,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良渚實驗室張興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雲院士、沈建仁研究員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成果登《科學...
    /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良渚實驗室張興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雲院士、沈建仁研究員。光反應過程複雜,反應中心蛋白的空間結構也極其複雜,因此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歷史中只進化產生過一次,現在地球上的所有光反應中心蛋白都是從同一個祖先蛋白進化而來。追本溯源,科學家希望能夠研究了解在早期地球環境下,古老的光合反應中心是什麼樣的空間結構,和現在高等植物的光合反應中心有何不同?早期的光合生物是怎麼轉化太陽能,同時又是如何一步步進化、提高能量轉化效率的。
  • 浙大學者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雜誌
    這一研究於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0日,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良渚實驗室張興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雲院士、沈建仁研究員。
  • 浙大學者解析史前光合細菌的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合作,通過冷凍電鏡技術,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11月20日,該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上。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之一,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則是該過程中實現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結構。
  • 魔道:汪嘰化身小兔兔,不能隨便摸耳朵,羨羨摸耳朵就被兔嘰咬了
    導讀:看過《魔道祖師》的朋友,都知道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喜歡小兔子,而且經常有關於小兔子的造型,今天汪嘰就化身成為了小兔子,一起來看看這隻兇兇的小兔兔吧! 01汪嘰化身小兔兔 小白兔是《魔道祖師》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
  • 分子尺度觀察水分子在二氧化鈦表面上的吸附活化和反應研究獲進展
    二氧化鈦是一種常見的觸媒催化劑,可用於光催化和水煤氣催化反應。在加熱的條件下,可以催化水和一氧化碳產生氫氣和二氧化碳。這個反應已經發現近百年了,但是其中分子層面催化劑是怎麼催化反應進行的,沒有人親眼見到過。
  • 華晨宇戴兔耳朵登《紅秀》,火星少年開啟冒險之旅,猛男也鍾情...
    戴著兔耳朵發箍的音樂少年華晨宇置身於愛麗絲夢遊仙境,開啟了專屬於他的奇幻繽紛的冒險之旅。 華晨宇氣質這塊拿捏地太絕了,從兔耳朵小甜崽變成華家大少爺只需變化一款造型一個眼神,色彩的碰撞迷幻又神奇
  • 浙大「分子圍欄」解決甲烷高效率變甲醇難題,成果登《科學》
    這項研究於北京時間1月10日,被國際頂級雜誌《科學》在線刊登。浙江大學2016級博士生金竹為論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學肖豐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浙江大學是本論文的唯一通訊單位。 圖例:(上)催化劑對過氧化氫分子的圍欄效應,導致過氧化氫高濃度富集在沸石晶體內部;(下)
  • 30億歲光合細菌揭開神秘面紗 浙大這項研究在《科學》刊出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合作,通過冷凍電鏡技術,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11月20日,該研究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反應中心是光合作用過程中實現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結構。
  • 超臨界二氧化碳下Pd/C催化劑催化松香加氫反應的研究
    超臨界流體技術在萃取、材料合成、化學反應上都有廣泛應用,特別是在超臨界CO2流體中進行多相催化氫化,由於H2能與超臨界CO2流體混溶,消除了從氣相到超臨界相的傳質阻力,使反應速度迅速提高。Harrod M等在解決多相催化氫化中H 2的溶解性和傳質阻力方面獲得成功,他們研究了不飽和脂肪酸甲酯用鈀作催化劑在超臨界丙烷介質中的催化氫化反應,結果表明:其反應速率是通常條件下的400倍,這歸因於超臨界條件下氣液傳質阻力的消除,從而增加了催化劑表面上氫的濃度。由此可見,與常規條件相比超臨界條件下進行催化加氫反應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 深圳先進院腦信息中心:探索腦科學「信息化」 致力基礎前沿研究
    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簡稱「腦所」 )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簡稱「中心」),同時也是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深圳建設的分中心,就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清華大學王定勝教授Angew:稀土Er單原子用於光催化CO2還原反應
    太陽能驅動的光催化CO2還原反應由於其不僅能實現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產生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學物質,豐富了能源供應,同時也能減少CO2排放,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用於CO2還原的光催化劑的納米材料整體光催化性能仍不盡如人意。
  • 棉織物多元羧酸免燙整理催化反應機理
    即氨三乙酸鈉具有兩性性質.在反應體系中既起路易斯酸又起路易斯鹼的作用.從而奪取和提供反應所需的質子.多元羧酸就在氨三乙酸鈉鹽的酸鹼協同催化作用下完成了從酸到酸酐的轉化,抑或是兩種催化機理同時存在。四、酸鈉作為催化劑的催化機理硝酸鈉主要作用在於催化成酐。
  • 納米催化「高穩定性」新星誕生—新聞—科學網
    這些催化劑通過調控反應途徑和加速反應進程提高過程效率,其中在納米乃至原子尺度上的活性位結構是催化作用的核心。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化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申文杰團隊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雜誌發表了他們在銅催化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有望為提升催化劑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 浙大學生暑假在海南抓了只蟲,還和「鎮院之寶」有關!
    這位就是翔葉無意中抓了只葉竟和「鎮院之寶」有關「這次實習,我們採集到了非常具有觀賞性的翔葉,前足能夠吐絲結成管狀讓自己棲息其中的足絲蟻。」昨天,本次實習指導老師、浙大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的張傳溪教授告訴記者,還有一些昆蟲他都沒見過。
  • 成果登上《科學》!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
    這一研究於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0日,刊登在國際頂級雜誌《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博士後陳景華,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良渚實驗室張興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匡廷雲院士、沈建仁研究員。
  • 熱門寵物兔介紹
    荷蘭侏儒兔目前體積最小的寵物兔,侏儒兔的特徵是頭大身體小,頭型渾圓飽滿像個蘋果,耳朵的比例也比一般兔子短小許多。荷蘭兔臉部有v字型的白色區塊,延伸至下頷部位。體型小,耳朵也比較短,鼻子四周和脖子到前腳為白色,其他部位為黑色、藍色、巧克力色、灰色、黃色、海龜色和銅鐵色等顏色搭配目前大概配出了十幾種色彩。海棠兔俗稱荷達特兔、熊貓兔,產於法國。海棠兔的身體是純白色,只有眼睛周圍的毛是黑色的,看似有個黑眼圈,而耳朵是呈v型,身體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