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重磅:鋰離子電池中的自旋極化電容

2020-08-18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多位國際能源領域知名專家都對該現象提出了理論解釋(如凝膠聚合物薄膜的生長、空間電荷存儲以及LiOH到Li2O和LiH的表面轉化),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

近日,頂級期刊Nature Materials 在線發表了題為「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 in situ 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對過渡族金屬化合物儲能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該論文第一作者分別為青島大學李強李洪森教授,碩士研究生夏清濤、胡正強。通訊作者分別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苗國興教授,青島大學李洪森、李強教授。


該工作利用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基於自旋電子學理論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儲鋰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研究結論突破了人們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的認知,首次在實驗上直觀地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並進一步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該工作不僅為設計下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提供了新方向,也為能源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測試分析技術。

圖1. Fe3O4電極表徵。 a) Fe3O4在0.1 A g-1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b) 完全鋰化後的Fe3O4電極BF-STEM圖;c) 高解析度的BF-STEM圖,顯示出Fe納米顆粒分布在Li2O中;d) Fe3O4電極在鋰化前(黑色)、後(藍色)的磁滯曲線,以及後者的郎之萬擬合曲線(紫色)。圖片來源:Nat. Mater.


圖2. 原位XRD以及磁性測試。a) 原位XRD圖譜顯示了在60 mA g-1電流密度下,Fe3O4的(220)、(311)、(511)和(440)特徵峰在OCV到1.2 V的電位範圍內的演變過程;b) Fe3O4電極的電化學充放電曲線以及相應的原位磁響應信號(在3T的磁場條件下)。圖片來源:Nat. Mater.


圖3. 原位觀測Fe3O4/Li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磁響應。在3T磁場條件下,Fe3O4電極的充放電循環曲線及其對應的原位磁響應信號。圖片來源:Nat. Mater.


圖4. Fe3O4/Li電池在0.01到1 V之間的電化學原位磁性測試。a) Fe3O4電極在不同掃速下的循環伏安曲線(提前放電到0.01 V);b) 利用峰值電流與掃描速率的相關性確定b值; c) 在0.01 V-1V電壓窗口之間,Fe3O4電極的充放電循環曲線及其對應的原位磁響應信號。圖片來源:Nat. Mater.


圖5. 自旋極化電子在Fe0/Li2O界面的表面電容示意圖。a) 鐵磁性金屬晶粒表面的自旋極化態密度(放電前後)示意圖;b) 用於額外儲鋰的表面電容模型(形成空間電荷存儲區)。圖片來源:Nat. Mater.


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本文研究了納米複合物TM/Li2O內部電子結構的演化以揭示鋰離子電池額外容量的起源。磁性測試結果表明Fe3O4/Li電池在低電位下,還原產物Fe0金屬納米顆粒可以存儲大量自旋極化的電子,產生大量額外電容並引起明顯的電極表面磁化強度變化。進一步通過電極表面磁化強度的變化值,量化出了金屬顆粒的表面電容,數值與實驗測試出的結果相一致。另外,實驗直接證實了自旋極化電容在其他過渡金屬化合物中是普適性存在的。


這些發現為該空間電荷電容機制廣泛應用於其他過渡金屬化合物基電極材料奠定了基礎。


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 in situ magnetometry

Qiang Li, Hongsen Li, Qingtao Xia, Zhengqiang Hu, Yue Zhu, Shishen Yan, Chen Ge, Qinghua Zhang, Xiaoxiong Wang, Xiantao Shang, Shuting Fan, Yunze Long, Lin Gu, Guo-Xing Miao, Guihua Yu, Jagadeesh S. Moodera

Nat. Mater.,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56-y

相關焦點

  • Nature Materials重磅:鋰離子電池中的自旋極化電容
    該工作利用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基於自旋電子學理論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儲鋰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
  • 青島大學首篇《Nature Mater》誕生,取得重大突破
    該研究聚焦於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這一現象困擾了儲能領域近20年,被國內外研究人員廣泛關注。基於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和自旋電子學理論,研究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
  • 「納米 應用」研究證明金屬氧化物可能成為鋰離子電池替代品
    這項研究發現,一些金屬化合物的儲能能力是當今市售常見鋰離子電池材料的三倍。這意味著更小體積和更長使用壽命的電池可能出現。為了證明這種現象,研究小組找到了一種監視和衡量元素隨時間變化的方法。研究小組使用原位磁性監測技術來證明金屬納米粒子上存在強的表面電容
  • 鋰亞電池與鋰離子超級電容電池
    優點1.工作電壓較高而且穩定:鋰亞電池標稱電壓3.6V,且在工作期間電壓保持平穩;2.使用溫度範圍廣:工作溫度在-40℃~85℃;3.能量密度高:鋰亞電池是一次電池中能量密度最高的電池之一;鋰離子超級電容電池 LSC鋰離子超級電容電池是將鋰離子電池和超級電容的正負極材料通過獨特的方法融合在一起研製出的一種新型鋰離子電化學儲能器件。
  • Nature Materials:鋰電為什麼會超出理論容量?
    在鋰離子電池(LIBs)中,許多基於過渡金屬氧化物的電極表現出超過了理論值的高儲存容量。近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苗國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青島大學李洪森和李強使用原位磁性監測技術來證明了金屬納米粒子表面存在較強的電容,並證明了大量的自旋極化電子可以儲存在已經還原的金屬納米粒子中(在過渡金屬氧化物電池低電流放電過程中形成),這與空間電荷機制是一致的;通過磁性變化量化表面電容,進一步表明這種表面電荷容量是Fe3O4/Li模型體系中額外容量的主要來源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概述
    W和C之間通過極化電流,實現電極的極化。W和R之間通過極小的電流,用於測量工作電極的電勢。通過三電極電池,可以專門研究工作電極的電極過程動力學。  由於在鋰離子電池中,正極和負極的電化學響應存在較大差異,近年來通過測量兩電極電池電壓電流曲線,對曲線進行dQ/dV處理,結合熵的原位測量,也能大致判斷電池的電流或電壓響應主要是與負極還是與正極反應有關。
  • 交流阻抗在商業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交流阻抗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鋰離子電池無損檢測方法,在鋰離子電池的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等效電路的擬合我們可以獲得電池內部的界面阻抗特性。作為一種強大的測試工具,EIS可以用於對電池壽命預測,健康狀態評估等方面。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解析
    典型的電極過程及動力學參數離子在電解質中的遷移電阻(Rsol);離子在電極表面的吸附電阻和電容(Rad,Cad);電化學雙電層電容(Cdl);空間電荷層電容(Csc);離子在電極電解質界面的傳輸電阻(Rincorporation);離子在表面膜中的輸運電阻和電容(Rfilm,Cfilm);電荷轉移
  • Nature Materials:綜合物性測量系統拓展新應用-原位磁性測試揭示...
    在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近期,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苗國興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等人通力合作,利用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如圖1所示),結合自旋電子學理論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儲鋰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
  • 電池極化電勢分析與電池內阻測定計算方案
    2.極化( polarization) 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是存在極化的,通常可將鋰離子電池極化分為歐姆極化、電化學極化和濃差極化三類。幾類極化各自的響應速度也不一樣。影響極化程度的因素很多,但一般情況下充放電電流密度越大,極化也就越大。 以下分類解釋一下: (1)歐姆極化顧名思義,有鋰離子電池的歐姆內阻引起的極化,叫歐姆極化,也成電阻極化。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分類介紹
    這相當於在電池中一個電極的電阻很小時的情況,如採用金屬鋰負極的兩電極電池。由於傳荷電阻兩端的電壓是通過雙電層荷電狀態的改變而建立起來的,因而,一般認為 R ct 與 C d 在電路中應屬於並聯關係,傳荷過程控制下的簡化等效電路如圖 7 所示。需要指出的是,這一簡化模型基於傳統電化學體系,鋰離子電池中,電極在多數狀態下。大量電荷存儲在電極內,造成電容效應,可以稱之為化學電容 C chem ,與C dl 應該是串聯關係。
  • 不同溫度下鋰離子動力電池特性研究
    但鋰離子電池的歐姆阻值、極化阻值、開路電壓、電池荷電狀態(SOC:StateofCharge)和健康狀態(SOH:StateofHealth)等參數都是環境溫度的非線性函數,造成電池狀態精確評估的難度高、誤差大,甚至對整車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都產生嚴重影響[1-2]。
  • Nature Comm.:非共線反鐵磁性調控自旋極化
    低功耗、定向性的磁翻轉需要自旋電流的自旋極化方向與磁矩方向共線。然而,對稱性限制自旋極化指向面內方向,不利於適用於高密度存儲的垂直磁化磁存儲單元翻轉。這意味著更大的器件功耗,並且通常還需要外加磁場誘導的對稱性破缺以實現定向性磁翻轉。因此,如何調控自旋極化方向成為該領域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在磁隨機存儲器中有重要應用價值。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該項研究突破了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認知,聚焦過渡族金屬化合物儲能機制研究,利用自主開發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基於自旋電子學理論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儲鋰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其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
  • 深度解讀鋰離子電池的電壓
    鋰離子電池在充放電測試或者實際使用中,電壓參數主要包括平臺電壓、中值電壓、平均電壓、截止電壓等,典型放電曲線如圖1所示。 平臺電壓是指電壓變化最小而容量變化較大時對應的電壓值,磷酸鐵鋰、鈦酸鋰電池具有明顯的平臺電壓,在充放電曲線中可以明確確認電壓平臺。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 溫度變化會影響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嗎?
    溫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功能,但是很多電動汽車用戶在使用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的過程中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從當前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測試結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對鋰離子電池的特性有顯著的影響,表現在電壓下降,產量不足,最好的溫度控制在10-50度之間是合適的,應該有絕緣措施。
  • 科學家在自旋極化輸運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小宏小組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山西大學等國內外單位合作,在基於二維垂直異質結獲得完全自旋極化電流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崔屹/鮑哲南等Nature Commun.:鋰離子電池新進展!
    可穿戴電子產品的出現使其內置電池更加接近人們的皮膚,這就對電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它們兼顧機械強度、可拉伸性以及良好的離子電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