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鋰離子電池(LIBs)中,許多基於過渡金屬氧化物的電極表現出超過了理論值的高儲存容量。近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苗國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青島大學李洪森和李強使用原位磁性監測技術來證明了金屬納米粒子表面存在較強的電容,並證明了大量的自旋極化電子可以儲存在已經還原的金屬納米粒子中(在過渡金屬氧化物電池低電流放電過程中形成),這與空間電荷機制是一致的;通過磁性變化量化表面電容,進一步表明這種表面電荷容量是Fe3O4/Li模型體系中額外容量的主要來源,並同時適用在CoO、NiO、FeF2和Fe2N體系。相關成果以「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 in situ magnetometry」為題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圖1 | Fe3O4電極表徵。a、 循環電流密度為100mA/g的Fe3O4/Li電池恆流充放電曲線。插圖顯示了晶體的反尖晶石結構。b、 全鋰化Fe3O4電極的BF-STEM圖像。c、 高解析度BF-STEM圖像顯示在團塊內部Li2O和Fe的存在d、Fe3O4電極鋰化前(黑色)後(藍色)磁滯曲線及後者的Langevin擬合曲線(紫色)。
圖2 |原位XRD和磁性監測表徵
圖3 |相變和磁響應原位觀察
圖4 | 0.01–1V電位窗口下的電化學性能和原位磁性表徵
圖5 | Fe/Li2O界面自旋極化電子的表面電容示意圖
原文連結:
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 in situ magnetometry (Nature Materials,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56-y)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756-y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