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正極的演變與反思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01-11 科學網
鋰電正極的演變與反思 | 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標題:A reflection on lithium-ion battery cathode chemistry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作者:Arumugam Manthiram

發表時間:2020/03/25

數字識別碼:10.1038/s41467-020-15355-0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ohn B. Goodenough,M. Stanley Whittingham 及Akira Yoshino三位鋰離子電池領域的先驅。同年12月8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辦的諾獎講座中,Arumugam Manthiram代表John B. Goodenough發表題為『鋰電正極設計』的主題演講(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2019/goodenough/lecture/),並回顧了鋰電正極的發展歷程。本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綜述是Arumugam Manthiram基於該講座的主體結構,對於三類代表性正極材料的發現由來以及內在科學基礎的進一步系統闡述。我們擇其重要段落,以饗讀者。

圖1

鋰離子電池的誕生使可攜式電子設備在過去三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它們又在促成車輛的電氣化,進而踏足公用事業行業。相較於與其他可充電電池系統,鋰離子電池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而脫穎而出,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高能量密度電極材料的設計和開發。上世紀70和80年代在固態化學和物理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是其中最大的幕後功臣。隨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鋰離子電池,回顧造就了現代鋰離子技術的正極材料的發展之路,格外具有啟發意義。本篇綜述旨在剖析基礎研究如何促成了鋰離子電池的三大氧化物類正極的發現、優化和合理設計,同時也對這個重要領域的未來發展提出個人見解。

鋰離子電池技術的發展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基礎固態化學領域每位探索者共同努力的結果。這個領域的發展得益於許多新材料的發現,也離不開我們對這些材料的結構-成分-性質-性能之間關係的不斷深入了解。在鋰離子電池的各種組件中,陰極(正極)限制了能量的密度,並決定了電池的成本。有意思的是,目前使用的三種主要的氧化物類正極材料(層狀、尖晶石和聚陰離子三大類)都是由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的John Goodenough研究團隊發現的。現在,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化學的發展,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年輕而富有經驗的科學家們齊心協力不斷創造科學和技術的奇蹟,激勵著後來者通過基礎科學研究獲取新的發現。

為了提高電池電壓並開發出已經含鋰的正極,Goodenough研究團隊於1980年代開始在英國牛津大學專攻氧化物體系。電池電壓由正負兩極之間的氧化還原能量差確定。這意味著正極能量應儘可能低,而負極能量應儘可能高,也就是說正極應當穩定具有較低的能帶的高氧化態,而負極應當穩定具有較高的能帶的低氧化態。接下來的問題是怎樣獲取材料中的具有高氧化態的金屬離子的較低能帶,從而提高電池電壓呢?在1950年至1980年的三十年間,Goodenough對材料(特別是過渡金屬氧化物)的性能做了大量的基礎研究,然後他利用S2−:3p能帶的頂端具有比O2−:2p能帶的頂端更高的能量這一基本概念設計出了氧化物正極(圖1)。這意味著S2−:3p能帶的頂端會限制獲得具有較高氧化態的較低能帶(例如Co3+/4+)以及由此產生的較高的電池電壓,而嘗試通過獲得硫化物中較高的氧化態來降低陰極氧化還原能會導致S2−離子氧化為分子性的二硫化物離子(S2)2−。相反,在氧化物中,通過獲得較低的能帶(例如正極)會使正極的氧化還原能大大降低,從而將電池電壓提升至高達4 V,這是因為O2−:2p能帶的頂端具有比S2−:3p能帶的頂端更低的能量。

圖1

在1980年代,Goodenough課題組基於這個基礎概念發現了三類氧化物正極,這些發現離不開團隊中來自世界三個不同地區的三位訪問學者,他們分別是來自日本的從事層狀氧化物正極研究的Koizu Mizushima,來自南非的研究尖晶石型正極的Michael Thackeray,以及來自印度的研究聚陰離子正極的Arumugam Manthiram(圖2)。這三位訪問學者從1980年代就開始與Goodenough合作,對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三個人在Goodenough實驗室的工作時間並沒有交集。Mizushima進入課題組研究層狀氧化物正極然後離開,後來Thackeray加盟研究尖晶石氧化物正極並隨後離開,Manthiram研究聚陰離子氧化物陰極,並且從牛津大學轉到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後繼續從事這方面研究。以下各節將從固態化學和物理的角度簡單討論下1980年代發現的三類氧化物正極,它們現在仍然是鋰離子電池的唯一實用的正極材料。層狀的和聚陰離子類別也是鈉離子電池陰極的基礎。

圖2

第一類正極:層狀氧化物

第一種被研究的氧化物陰極是層狀鈷酸鋰(LiCoO2) (圖2),其中一價的Li+和三價的Co3+離子有序地排列在巖鹽結構交替的(111)晶面上,由氧化物離子排列成緊密的立方體,這種結構被稱為O3結構。Li+和Co3+離子之間的電荷和尺寸差異很大,使得陽離子有序排列,這對於支持鋰離子在鋰平面上的快速二維擴散和導電是至關重要的。鋰平面中的鋰離子傳輸是通過相鄰的四面體空隙從一個八面體位置傳導到另一個八面體位置,四面體空隙與鋰層中的三個八面體共用一個面,因為它提供了最低的能量位壘。在良好的陽離子排序下,鈷平面上共享八面體邊緣上的Co-Co直接相互作用也促成了良好的電子導電性;事實上,由於低自旋Co3+/4+: t2g6-xband中空穴的引入,使得Li1–xCoO2在充電時變為金屬性。良好的結構穩定性、高導電性和鋰離子電導率,使其具有快速充放電特性和良好的可逆性。有了這些特點,LiCoO2仍然是目前高工作電壓下(~ 4V)最好的正極之一。LiCoO2正極解決了20世紀70年代硫化物正極面臨的兩個主要挑戰。它不僅使工作電壓從< 2.5V大幅提高到~ 4V,而且使電池的組裝不需要使用金屬鋰負極。由於合成的正極含有鋰,像石墨這樣的無鋰負極可以與LiCoO2配對,從而產生現代的鋰離子電池。然而,Co3+/4+帶與O2−:2p帶的頂部重疊,如圖1所示,這導致在Li1–xCoO2 cathode充電50%以上且(1 − x) < 0.5時,氧從晶格中釋放出來。因此,儘管LiCoO2具有良好的電化學性能,但其實際容量限制在~ 140 mA h g−1。

第二類正極:尖晶石氧化物

Thackeray在南非的工作證明,鋰能夠插入磁鐵礦(Fe3O4)並以尖晶石結構結晶,在此基礎上第二類正極尖晶石LiMn2O4(圖2)在牛津大學誕生。在由氧離子的立方密堆組成的尖晶石框架結構中,Mn3+/4+離子佔據16d八面體位點,而Li+離子佔據8a四面體位點。穩定的[Mn2]16dO4骨架和邊緣共享的八面體提供了具有快速鋰離子傳導性的三維鋰離子擴散通道。鋰離子傳導從一個8a四面體位點通過相鄰的空16c八面體位點到另一個8a四面體位點,因為它提供了最低的能量位壘。與LiCoO2類似,跨過共享的MnO6八面體邊緣Mn-Mn的直接相互作用以及(Li1–x)8a[Mn2]16dO4中混價高自旋的Mn3+/4+:t2g3eg1–x有助於良好的電子傳導,但與Li1−xCoO2不同,它在充放電過程中仍是個小極化子半導體。與LiCoO2相比,良好的三維結構穩定性以及高電導率和鋰離子電導率可為Li1−xMn2O4提供更快的充放電特性,並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在Li1−xMn2O4中以深位能將鋰插入/抽出四面體,產生了4 V的高工作電壓,實際容量<130 mA h g−1,因為每個鋰附近的兩個Mn能夠從四面體位點處可逆地脫出。

第三類正極:聚陰離子氧化物

與前兩類簡單的氧化物正極不同,第三類是聚陰離子氧化物。Manthiram在印度的博士論文工作是通過對聚陰離子氧化物Ln2(MoO4)3 (Ln 為鑭系和釔)的氫還原,得到較低價的Mo4+ 氧化物Ln2(MoO3)3,基於此Manthiram製備了類似的聚陰離子氧化物Fe2 (MoO4)3和Fe2 (WO4)3,兩種材料均為NASICON類型框架結構(圖2)。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聚陰離子氧化物可以通過化學和電化學方法在每個化合式單位中可逆地插入/脫出兩個鋰離子,從而得到Li2Fe2(MoO4)3或Li2Fe2(WO4)3。有趣的是,Fe2(MoO4)3和Fe2(WO4)3均可達到3V的平坦放電電壓,明顯高於Fe2O3或Fe3O4(< 2.5 V)等簡單氧化物在相同Fe2+/3+氧化還原對 21下的放電電壓。在簡單氧化物到聚陰離子氧化物導致電壓升高的啟發下,研究人員繼續研究了與Fe2(MoO4)3結構相同的Fe2(SO4)3。令人驚訝的是,Fe2(SO4)3表現出更高的平坦放電電壓(3.6 V)。

氧化物正極的優缺點

上述三種氧化物正極各有其優點和缺點。層狀氧化物和尖晶石氧化物都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而聚陰離子類氧化物的導電性較差。因此,聚陰離子氧化物正極要求合成更小尺寸的材料顆粒,並在其表面包覆導電碳層。但這往往增加了加工成本,並帶來性能上的不一致性。層狀氧化物和尖晶石氧化物都具有高密度的堆積結構,而聚陰離子類氧化物的密度一般較低,且由於需要將其製成包覆碳的小顆粒而進一步降低了密度,導致了更低的體積能密度。因此,對於需要高體積能密度的應用,如可攜式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聚陰離子正極可能不如層狀氧化物陰極具有吸引力。

然而,由於氧與具有強共價鍵的P、S或Si緊密結合,聚陰離子類陰極與層狀和尖晶石氧化物陰極相比,具有更高的熱穩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優點。此外,由於良好的結構完整性,具有優化的小顆粒塗層碳的聚陰離子陰極可以維持高的充放電率,儘管體積能密度較低。此外,眾所周知,聚陰離子陰極具有豐富的過渡金屬,如鐵,層狀和尖晶石氧化物則不然,因此聚陰離子陰極有著可持續的優勢,更適用於輸電網儲存來自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電力。

層狀氧化物和尖晶石氧化物兩類正極相比,後者由於不能通過傳統合成方法穩定高度氧化的M3+/4+狀態,層狀氧化物具有更寬的成分範圍,因而比尖晶石氧化物更具有吸引力。事實上,尖晶石正極材料大致僅限於LiMn2O4,而且該材料也受制於錳溶解和隨之而來的石墨負極中毒以及高溫下容量衰減的問題。用少量的鋰(如5%原子比)取代M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另一方面,雖然LiMn1.5Ni0.5O4能實現較高的工作電壓(~ 4.7 V)和相應的高功率,但由於缺乏適宜的電解液能夠承受如此高的工作電壓,其實際使用價值也受損。

摘要:Lithium-ion batteries have aided the portable electronics revolution for nearly three decades. They are now enabling vehicle electrification and beginning to enter the utility industry. The emergence and dominanc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due to their higher energy density compared to other rechargeable battery systems, enabled by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nergy density electrode materials. Basic science research, involving solid-state chemistry and physics, has been at the center of this endeavor,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With the award of the 2019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it is enlightening to look back at the evolution of the cathode chemistry that made the modern lithium-ion technology feasible. This review article provides a reflection on how fundamental studies have facilitated the discovery, optimization, and rational design of three major categories of oxide cath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the future of this important area.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鋰電正極的演變與反思
    Goodenough發表題為『鋰電正極設計』的主題演講,並回顧了鋰電正極的發展歷程。本篇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的綜述是Arumugam Manthiram基於該講座的主體結構,對於三類代表性正極材料的發現由來以及內在科學基礎的進一步系統闡述。我們擇其重要段落,以饗讀者。鋰離子電池的誕生使可攜式電子設備在過去三十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 Nature子刊:一種新型鋰電正極材料!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077-0隨著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乘用工具、儲能等重點行業的快速發展,迫使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性能指標。然而,猶如水桶效應,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短板在於正極,因此,正極材料的設計和開發是目前的研究重點。
  • 我國鋰電正極材料市場現狀分析
    國際市場上,鋰電正極材料依然形成寡頭壟斷的局面,日韓企業在技術水平和工藝控制上實力較強。3C領域鋰電正極材料發展方向側重鋰電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動力電池正極材料發展方向為高電壓、高能量、高功率和寬溫度範圍。高電壓鈷酸鋰和高電壓三元材料是目前3C鋰電池正極材料發展的主流。
  • 2018年中國鋰電三元正極材料企業出貨量排名
    2018年中國鋰電三元正極材料市場規模達263億元,同比增長52.9%;出貨量13.68萬噸,同比增長57%。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調研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鋰電三元正極材料市場規模達263億元,同比增長52.9%;出貨量13.68萬噸,同比增長57%。
  • 鋰電高能提示!正極材料或迎來新一波產業熱潮
    目前,各國也紛紛謀求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發展,相關規劃也開始逐漸落地。其中發展規劃較為完善的主要有美國、日本和德國。其中,美國就致力於電池成本的降低,以及新型正極材料的應用。而正極材料作為鋰電池最為關鍵的原材料,成本佔據40%。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16-2019年中國鋰電正極材料出貨量持續增長,增速不斷加快。2019年中國鋰電正極材料出貨量40.4萬噸,同比增長32.5%。可以預見,未來,鋰電池的需求將會不斷增長。
  • 鋰電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的製備方法簡述
    二、磷酸鐵鋰作鋰電正極材料與其他鋰電池正極材料相比,橄欖石結構的磷酸鐵鋰更具有安全、環保、廉價、循環壽命長、高溫性能好等優點,是最具潛力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之一。安全性能高磷酸鐵鋰晶體中有穩固的P-O鍵,難以分解,在過充和高溫時不會結構崩塌發熱或生成強氧化物,過充安全性較高。
  • 百利科技建成首家鋰電正極材料智慧工廠 氫能材料項目穩步推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徐銳)由於下遊需求旺盛,正極材料企業正不斷加快擴產步伐。近期,當升科技2萬噸高鎳正極材料項目順利建成,成都巴莫5萬噸高鎳正極材料項目土建工程也順利竣工。而無論是當升科技還是成都巴莫,其相關產線集成與智慧工廠設計工作,都與百利科技密切相關。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nature
  • 【SNEC峰會】江特鋰電常務副總胡偉: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現狀及...
    在峰會上,江特鋰電常務副總胡偉發表了《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現狀及應用前景分析》的演講。我來自江特鋰電。陳博士前面講到富鋰錳基電池的應用情況,我今天的匯報題目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產業化現狀及應用前景分析》。今天的匯報內容分四個層面展開。第一方面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的概況,第二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產業化現狀,第三是富鋰錳基正極材料應用前景分析,第四是公司情況。
  • 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研發商升華新材獲2.72億人民幣戰略融資
    1月11日消息,億邦動力獲悉,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研發商升華新材完成2.72億人民幣戰略融資,投資方為富臨精工、寧德時代、晨道投資。
  • 富臨精工與寧德時代共同增資年產5萬噸鋰電正極材料項目 達產後...
    財聯社(成都,記者 熊嘉楠)訊,富臨精工(300432.SZ)近期正積極加碼新能源板塊業務,公司擬與寧德時代等投資方共同增資四川射洪年產5萬噸鋰電正極材料項目,項目達產後將優先滿足寧德時代採購需求。記者了解到,富臨精工鋰電正極材料2018年、2019年的收入僅佔當期總營收的7%和1.32%。公司相關人員告訴財聯社記者:「該項目符合國家新能源產業相關政策和公司戰略發展規劃,有助於公司切入新能源汽車板塊,優化產能布局,擴大公司在鋰電正極材料產品的市場規模,從而發揮公司的整體優勢。不過,該事項的核心條款正在達成中,最後能否達成正式法律文本還存在不確定性。」
  • 2020年中國鋰電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正極材料出貨量突破40萬噸
    2020年中國鋰電材料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正極材料出貨量突破40萬噸  2020-06-05 14:48:28
  • 鋰電正極材料領域迎IPO熱潮 一日之內兩家企業雙雙科創板過會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正極材料及其前驅體領域企業藉助IPO來保障現金流、擴充產能、提升公司競爭力,目前已有芳源環保、廈鎢新能(廈門鎢業分拆IPO)、長遠鋰科(9月14日上市委會議通過)3家鋰電正極材料企業順利通過科創板上市委會議。
  • ...寧德時代等共同增資江西升華 用於新建5萬噸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
    富臨精工:與寧德時代等共同增資江西升華 用於新建5萬噸新能源鋰電正極材料項目   證券時報e公司訊,富臨精工(300432)1月10日晚公告,公司及其孫公司湖南升華與寧德時代、
  • 中化國際:中化鋰電正極材料項目已建成10000噸NCM產能 正按計劃...
    中化中衛循環經濟產業園將重點發展高性能材料、鋰電材料、精細化學品及中間體系列,打造一體化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目前一期項目規劃了揚農瑞泰與中化鋰電相關項目。其中,寧夏瑞泰苯並三氮唑項目已於2020年4月試生產,年產3000噸2,4-二氯苯乙酮項目已於2020年10月試生產;中化鋰電正極材料項目已建成10000噸NCM產能,正按計劃推進客戶開發和產品測試認證。感謝您對公司的關注。
  • 鎢鉬時事|鋰電正極需求量擴大 廈鎢淨利翻倍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鋰電正極材料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多數製造企業受益顯著,比如廈門鎢業,淨利潤同比翻了兩倍。數據顯示,廈門鎢業主要從事鎢精礦、鎢鉬中間製品、粉末產品、絲材、板材、硬質合金、切削刀具、各種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屬、稀土發光材料、磁性材料、電機設備、貯氫合金粉、鋰電池正極材料及其他能源新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兼營房地產開發與經營。
  • 鋰電材料項目製造 促進鋰電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2月22日,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6萬噸高能密度鋰電材料智能製造基地項目籤約儀式在西寧市舉行。該項目總投資30億元,一期建設年產16萬噸高能密度鋰電材料智能製造基地,項目建成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00億元,此舉為青海省打造千億鋰電產業基地邁出堅實一步。
  • 鋰電萬裡行湖南篇——第四站湖南海利鋰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MM整合了鋰電產業鏈的上下遊企業,開啟「SMM乘風破浪鋰電萬裡行」考察團第三站——湖南,與行業大佬一起進行實地考察中國鋰電產業原料企業生產情況,謀求更精準、更深度的合作,創造更有效、更持續的交流。第四站湖南海利鋰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發聲今日,SMM與考察團成員來到湖南海利鋰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利鋰電總經理劉輝等領導表示熱烈歡迎並進行了接待。首先,海利鋰電詳細介紹了公司的業務發展情況。
  • 【鋰電 維科杯】年度卓越材料企業——翔鷹 鋰電材料界高翔的雄鷹
    為表彰動力電池行業具有突出貢獻的企業、技術和產品,鼓勵更多企業投入技術創新發展,OFweek維科網設立了鋰電行業的年度評選。維科杯2018中國鋰電行業年度評選自今年啟動以來,獲得廣大業內人士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