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產業最前線
鋰電池產量增加,推動正極材料向好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商業化和3C產品的增多,對動力電池的需求也不斷攀升,電池新材料也跟著水漲船高。
目前,各國也紛紛謀求鋰電池正極材料的發展,相關規劃也開始逐漸落地。其中發展規劃較為完善的主要有美國、日本和德國。其中,美國就致力於電池成本的降低,以及新型正極材料的應用。
而我國,在去年就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徵求意見稿),提出了加強固態電池及材料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的要求,首次將固態電池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並且明確了發展目標主要為能量密度的提升和材料體系的進步。
當前,我國鋰電池產量規模逐年增加。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鋰離子電池產量為125.67億隻,同比增長7.8%。而正極材料作為鋰電池最為關鍵的原材料,成本佔據40%。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16-2019年中國鋰電正極材料出貨量持續增長,增速不斷加快。2019年中國鋰電正極材料出貨量40.4萬噸,同比增長32.5%。
可以預見,未來,鋰電池的需求將會不斷增長。目前,鋰電池生產廠家在技術上也在不斷革新,進行技術突破與研發,使用功能性更強,汙染更小的材料。
我國正極材料產業多點開花
面對大環境的利好,我國研究機構和正極材料企業加快了「入局」速度,紛紛在技術上、產能布局、資本注入等方面「一展拳腳」。
在正極材料創新技術方面,國內已經研發出高效、快充正極材料。據央廣網消息,中國科大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合作者們在新型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該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據悉,實驗室的測量結果表明,電極片充電9分鐘即可恢復約80%的電量,2000次循環後仍可保持90%的容量。
在產能方面,已有不少企業著力於正極材料產能擴大。專注於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廈鎢新能擬募資15億元,用於年產4萬噸鋰離子電池材料產業化項目投入。廈鎢新能表示,現有生產能力難以滿足未來3-5年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本次擴產項目建成後,將有效提升公司產能。
其實,藉助多年來積累形成的技術研發優勢和產品質量優勢,廈鎢新能拓展了國內外眾多知名鋰電池客戶。在3C鋰電池領域,公司與ATL、三星SDI、村田、LGC、欣旺達、珠海冠宇及比亞迪等知名電池企業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產品廣泛應用於下遊中高端3C電子產品;在動力鋰電池領域,公司與松下、比亞迪、寧德時代、中航鋰電、億緯鋰能及國軒高科等知名電池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此外,繼容百科技於2019年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後,國內正極材料企業當前正迎來IPO「衝刺潮」。今年上半年,國內已有包括廈鎢新能源、長遠鋰科、振華新材、科隆新能源、德方納米等多家正極材料企業開啟上市之路。
國內正極材料賽道已經默默開跑,由於鋰電池正極材料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性能要求不斷提高,在未來,如何在技術上不斷革新,生產上提高良品率,在高端市場上實現產業轉型是國內正極材料市場突出重圍的關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