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全/王會/王振剛等最新Nature Materials

2020-12-03 研之成理


本文來源於: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微信號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施興華、王會課題組和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劉冬生教授合作,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目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雜誌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文章連結詳見「閱讀全文」。

天然的氧化還原酶(如過氧化物酶、漆酶、葡萄糖氧化酶等)主要依賴活性位點附近精確排布的胺基酸殘基和輔因子(Cofactor)相互協作高效地催化底物的氧化還原反應,其中輔因子對於電子傳遞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環境升溫或pH波動時,隨著多肽鏈的解摺疊,反應性胺基酸殘基的空間排布發生改變,導致輔因子的移位、脫落甚至聚集,從而使酶不可逆地失活。

丁寶全課題組在自組裝生物分子的功能化方面已經取得一系列進展(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5486; Nature Biotechnol., 2018, 3, 258; Nature Mater.,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93-6)。基於酶催化原理和結構特點發展起來的超分子自組裝為酶的從頭設計與構造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作者在前期工作中通過DNA/多肽/多糖分子自組裝構建了輔因子依賴性的類酶活性位點(Chem. Eur. J. 2019, 25, 12576-12582; ACS Catal. 2018, 8, 7016–7024; ACS Nano 2017, 11, 7251-7258.)。對於輔因子依賴的氧化酶或模擬酶而言,其是否能在缺乏輔因子的情況下,僅依靠分子組裝和胺基酸殘基的協作而實現催化功能,尚未可知。

血紅素蛋白是一類以血紅素(鐵原卟啉)為輔因子的蛋白。在過氧化物酶、血紅蛋白或一系列血紅素模擬酶活性位點中,組氨酸殘基作為配體或者酸鹼催化劑,能夠顯著提升血紅素的催化活性。考慮到組氨酸側鏈咪唑的特性,作者設計了不同長度的聚組氨酸肽(最短為二肽),以COO-和NH3+為末端,通過氫鍵、電荷或者π-π堆積作用,組裝形成了可至毫米級別的大尺寸片狀單晶或者帶狀結構;在不含有血紅素輔因子及金屬時,表現出顯著的催化H2O2氧化四甲基聯苯胺(TMB)、高香草基酸(HVA)或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的活力。作者系統考察了自組裝催化劑的結構和催化功能,發現聚組氨酸肽β-sheet二級結構(貢獻氫鍵作用)、末端基團(貢獻靜電作用)、側鏈咪唑(貢獻π-π堆積和氫鍵作用)協同促進多肽鏈規整排列,形成晶體結構,後者決定了自組裝材料的比催化活力(Vi per His),表明活力與組裝的密切關係。

ICP-MASS、EDTA與金屬/I-添加實驗表明,催化劑的活力並非源於痕量金屬或者I-。催化動力學、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和理論計算結果表明,催化劑通過(010)晶面的組氨酸殘基、以多重非共價相互作用吸附H2O2和TMB形成三元複合物,通過奪氫反應、超氧自由基OOH.形成、質子轉移反應,生成水和TMB陽離子自由基,最後回到初始態。經歷10次乃至數百次的加熱/冷卻或者酸化/中和循環後,該催化劑的活力沒有損失。而且活力的響應性變化與組裝結構的解離、重構對應,進一步證明活力與組裝的關聯;但是,含有血紅素的天然酶或者模擬酶在經過十個循環處理後,活力均降低80%以上。作者進一步將成纖多肽與聚組氨酸多肽化學偶連,引導聚組氨酸形成纖維狀結構,提高催化劑的比表面積使更多的組氨酸殘基暴露於表面,能夠將TOF (turnover frequency)提高一個數量級。這項發現有望對設計先進的仿生催化材料提供新的思路。這些無輔因子的超分子催化材料也為原始酶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假想模型;在生命起源前的複雜環境裡,無輔因子的多肽組裝結構經過多次失活和活化將仍然可能發揮催化功能。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劉清博士和博士研究生萬鎧瑋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化工大學的王振剛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王會副研究員和丁寶全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化工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北京市科技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及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圖1.示意圖:a)辣根過氧化物酶(左側)和抹香鯨肌紅蛋白(右側)活性中心結構;b)聚組氨酸多肽自組裝過程;c)聚組氨酸多肽自組裝結構催化模式。

▲圖2.a)十五肽自組裝結構的掃描電鏡圖(inset為帶狀結構)、電子衍射圖和高分辨電鏡圖;b)聚組氨酸肽的二級結構、活力與分子鏈長的定量關係;c)聚組氨酸多肽催化過程的理論模型;d)多肽催化劑(十五肽,H15)與天然過氧化物酶(HRP)活力對熱處理和酸處理的響應性。

相關焦點

  • Nature Materials後,再發Angew,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蔣喬等人在DNA器件研究再獲進展!
    奇物論對此也進行了解讀報導: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Nature Materials:DNA納米器件疫苗,為癌症免疫治療提供新思路!本文要點:(1)由於該納米裝置中存在有二硫鍵,因此它會在腫瘤細胞內穀胱甘肽(GSH)的觸發作用下打開並釋放siRNA,進而敲低對癌症發展至關重要的基因
  •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 Wonderland for Tribology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 Wonderland for TribologyTwo-dimensional (2D) materials are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a single or a few layers of atoms.
  • 分享Nature Materials兩篇
    前言今天分享最新一期Nature Materials上的兩篇文章,兩篇文章都對材料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一篇從分子層面揭示了甲醇制烴催化劑失活的機制,另一篇揭示了水敏性材料的驅動機制。下面進行分別介紹。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在前期的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通過調控DNA自組裝結構表面指定位點的分子間作用,成功實現了金屬及金屬氧化物圖案的可控排布(J. Am. Chem. Soc. 2019,141, 17968)及金屬顆粒的可控組裝(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2846; Nano Lett., 2017, 17, 7125)。
  • 新成員BMC Materials開始徵稿啦 | BMC系列邁入材料學
    其中不乏來中國的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的崔文國教授。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新的生物材料和納米材料的研發:用於組織再生,藥物輸送和疾病治療等等。 BMC Materials 和此前陸續推出的BMC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C Chemical Engineering, BMC Energy, BMC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以及BMC Chemistry 一起標誌並見證著
  • 上周Nature Materials,這周Nature Chemistry!
    上周,Nature Materials上線MIT/北大關於MOF的研究成果,介紹了二維導電MOF的單晶結構,揭示了二維導電MOF在晶體下的排列(MIT/北大最新Nature Materials!)。亞鐵磁性材料在吸收二氧化碳時,它會經歷面內電子轉移和結構轉變,從而變成[D–A–D]結構的順磁性形式。● 磁性相變和MOF的電導率以及介電常數的相應改變會容納在框架中的客體CO2分子從而實現電子穩定的效應。
  • 位錯誘導塑性領域Nature Materials
    這種合金的延展性實際上在適度加熱(至200-300°C)時會降低,電塑性現象主要源自缺陷級別的微觀結構重構,並不能簡單的用焦耳熱效應來解釋。作者證明了脈衝電流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改變缺陷的結構,從局部平面滑移到均勻波滑移。這種在微觀結構中的急劇轉變在提高材料的延性方面產生了有益的效果。
  • Researchers discover materials capable of self-propulsion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have discovered how to make materials that snap and reset themselves, only relying upon energy flow from their environment.
  • 2D material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 Nature Materials:鋰電為什麼會超出理論容量?
    原文連結:  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 in situ magnetometry (Nature Materials, 2020, DOI: 10.1038/s41563-020-0756-y)  https://www.nature.com
  • 最新《Nature Energy》便宜又高效的電池材料!
    相關論文以題為「Ultrahigh power and energy density in partially ordered lithium-ioncathode materials」於2020年3月9日發表在Nature Energy上。
  • Nature:王橫濱等—組蛋白H2A去泛素化過程機理研究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來自阿拉巴馬大學的王橫濱(Hengbin  Wang,音譯)副教授,其早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於中國農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赴日本九州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目前任阿拉巴馬大學副教授。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無機砷毒性機制及其緩解策略研究...
    HighlightsInorganic arsenic (iAs) poses a serious global health risk to the human population due to its toxic and carcinogenic nature.
  • 鈣鈦礦今日Nature Materials
    本文建立了基於極化子的二維晶格模型,假設光誘導的滷素分相是由於載流子誘導的應變梯度,其在高載流子密度下會消失,從而合理的解釋實驗中觀察到的一系列現象。3.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0826-y
  • 消防英文:危險物品(Hazardous Materials)
    Hazardousmaterialsinvariousformscancausedeath,seriousinjury,long-lastinghealtheffects,anddamagetobuildings,homes,andotherproperty.Manyproductscontaininghazardouschemicalsareusedandstoredinhomesroutinely.Theseproductsarealso
  • Nature Materials:老掉牙的課題還值得研究嗎?
    玻璃是不平衡的,亞穩態的固體,會隨著長時間的鬆弛而演化。他們經歷了「老化」過程,通過該過程,材料經歷了潛在的自由能態勢,從而發現了越來越穩定的低能分子堆積或結構。這種結構具有較低的焓,較高的密度,較高的模量,較長的特徵弛豫時間和較大的動力學穩定性。因此,通過對在相對較短的時間段內產生的觀察結果進行外推,可以了解到許多關於老化以及玻璃隨時間鬆弛的方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