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後,再發Angew,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蔣喬等人在DNA器件研究再獲進展!

2021-02-21 奇物論


9月7日,Nature Materials期刊發表了來自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等人關於DNA機器納米疫苗的論文。他們描述了一種利用基於DNA的納米技術來引發針對癌症治療的強大的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的策略。即設計了一種DNA機器納米結構,既可以保護抗原/佐劑有效載荷免受細胞外核糖核酸酶的幹擾,又可以介導其有效轉運至引流淋巴結(dLNs)。


奇物論對此也進行了解讀報導: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Nature Materials:DNA納米器件疫苗,為癌症免疫治療提供新思路!



近日,該課題組繼續優化該工具,並在Angew雜誌上發表了相關成果,具體如下:


Angew:管狀DNA納米器件可作為siRNA /化學藥物共同遞送載體用於聯合癌症治療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和蔣喬研究員利用DNA摺紙技術構建了可共遞送小幹擾RNA (siRNA)和化療藥物阿黴素(DOX)的DNA納米器件。

 

本文要點:

(1)由於該納米裝置中存在有二硫鍵,因此它會在腫瘤細胞內穀胱甘肽(GSH)的觸發作用下打開並釋放siRNA,進而敲低對癌症發展至關重要的基因。通過將RNA幹擾和化療相結合,該納米裝置可以誘導產生顯著的細胞毒性和腫瘤生長抑制效果,並且不會造成明顯的系統毒性。

(2)由於其具有自主性、可編輯性、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該DNA納米器件也實現為癌症的精準治療提供了一個新型高效的藥物遞送平臺。

參考文獻

Zhaoran Wang. et al. A tubular DNA nanodevice as a siRNA/chemo-drug co-delivery vehicle for combined cancer therap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984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9842

加微信群方式:添加編輯微信 18965840059,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無備註請恕不通過),由編輯審核後邀請入群。

相關焦點

  • 國家納米中心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and Tumor Therapy為題,發表在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形狀匹配調控DNA引導的納米顆粒自組裝,所構建土星,鑽戒和蝴蝶結構型的金納米環異質結構的電鏡圖 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丁寶全課題組與復旦大學聶志鴻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利用形狀匹配調控DNA引導自組裝的策略用來構建基於金納米環的異質結構。
  • 丁寶全/王會/王振剛等最新Nature Materials
    本文來源於: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微信號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目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雜誌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文章連結詳見「閱讀全文」。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研究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在此工作的基礎上,丁寶全課題組提出了一種新穎的二氧化矽可控定位合成策略。研究發現,相比於DNA納米結構表面緊密堆積的DNA雙螺旋陣列,延伸出表面的DNA雙鏈具有更大的結構靈活性以及較低的局部陽離子濃度,更易與帶正電荷的矽氧烷前驅體結合。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晶體光學各向異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團隊和美國石溪大學教授劉夢昆等合作,利用近場光學技術克服了範德華晶體有限尺寸導致的表徵困難,成功測量了氮化硼及二硫化鉬的介電張量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材料》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 國家納米中心丁寶全團隊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研究員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基於鹼基互補配對的核酸自組裝體系可被設計成具有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納米結構,同為核酸的各類基因治療藥物也可以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共組裝,從而使得構建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治療系統成為可能。前期工作中,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多功能核酸納米結構遞送基因治療藥物領域已獲得一系列進展(J. Am. Chem.
  • 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等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納米粒子的形狀可以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與北京化工大學、清華大學多個團隊合作在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施興華、王會課題組和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劉冬生教授合作,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目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雜誌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文章連結詳見「閱讀全文」。
  • 自組裝納米材料構築無輔因子的氧化模擬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與施興華、王會課題組,聯合北京化工大學王振剛課題組、清華大學教授劉冬生,在生物分子自組裝催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factor-free oxidase-mimetic nanomaterials from self-assembled histidine-rich peptides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材料》上(Nature Materials,2020,DOI: 10.1038/s41563-020-00856-6)。
  • 利用DNA自組裝結構引導無機非金屬納米材料可控制備方面獲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DNA自組裝結構調控圖案化二氧化矽定位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ite-specific Synthesis of Silica Nanostructures on DNA Origami Templates 為題目在線發表於《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020, DOI: 10.1002/adma.202000294)。
  • 『納米 研究』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納米科技獨佔2席
    2019年2月27日,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牽頭舉辦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該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4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普宣傳,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程序分為推薦、初選和終選3個環節。
  • 北大《Nature Materials》: 二維導電MOF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該研究得到了世界首例二維配位聚合物(金屬有機框架、MOF)的單晶結構,清晰揭示了二維配位聚合物材料在晶體下的排列。基於此類材料構築出單晶器件,並系統深入地研究了二維配位聚合物的一系列電子學性質和磁性起源,首次觀察到了二維配位聚合物的Moiré Pattern,為該類全新的電子學材料基礎研究及後續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納米生物效應研究進展
    中國《科技日報》2004年12月15日報導:美國國家環保局宣布,美國國家環保局、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始實施「國家毒物學計劃」, 美國職業安全和保健局、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也開始支持研究納米材料對環境和人可能造成影響的研究,比如對肺和皮膚影響的研究等。在2005年美國化學會春季年會上,已經將納米生物效應與納米毒理學作為新的研究領域。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纖維狀可編織電學器件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 可穿戴式纖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李清文團隊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 基於碳納米管纖維的非揮發全碳記憶器件研究表明,電池的效率可高達3.03%,彎折次數1000次依然能保持初使效率,且在空氣中的穩定性大於96小時。
  • 王中林院士課題組再發Nature子刊:電荷自泵浦激勵的藍色能源器件
    在現階段,摩擦納米發電機進一步發展到實際應用中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摩擦所獲得的低表面電荷密度使器件性能無法滿足各種實際應用的需要;第二,材料磨損和摩擦產生的熱量會影響裝置的耐久性。在這裡,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的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Pumping up the charge density of a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by charge-shuttling》的研究成果。
  • 蘇州納米所在柔性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印刷電子中心趙建文研究團隊專注於高性能可印刷墨水批量化製備、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構建及其在新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近年來在印刷薄膜電晶體器件、電路和類神經元電子器件等方面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如JMCC, 2020, 8, 6914-6922; Carbon, 2020, 163, 145-153; Adv. Fun.
  • 新一代恆流摩擦納米發電機研究獲進展
    TENG作為一種能源器件得到實際應用的關鍵在於進一步提高功率密度,其核心在於摩擦電荷密度的提高。摩擦電荷密度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核心性能指標之一,TENG問世七年以來,科研工作者在摩擦材料選擇、表面修飾與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以提高摩擦電荷密度。
  • 國家納米中心等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二軍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孫豔明、東華大學教授馬在飛合作,在降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非輻射複合損失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近十年,溶液加工製備本體異質結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發展迅速,能量轉換效率(PCE)已超18%,但是仍落後於矽基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