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今日Nature Materials

2020-10-21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 Wenxin Mao,Christopher R. Hall,Stefano Bernardi

通訊作者:Asaph Widmer-Cooper,Trevor A. Smith,Udo Bach

通訊單位: 莫納什大學,墨爾本大學,雪梨大學

DOI:10.1038/s41563-020-00826-y


背景介紹

混合型滷化物鈣鈦礦中光誘導的相偏析導致帶隙不穩定,使開路電壓降低、載流子遷移率和壽命削減,限制了其商業化應用。


本文亮點

1. 本文證明了滷化物鈣鈦礦中光誘導的離子偏析在足夠高的光照強度下能夠完全逆轉,通過優化光生載流子密度來控制鈣鈦礦單晶的帶隙寬度。

2. 本文建立了基於極化子的二維晶格模型,假設光誘導的滷素分相是由於載流子誘導的應變梯度,其在高載流子密度下會消失,從而合理的解釋實驗中觀察到的一系列現象。

3. 通過使用不同強度的光源,通過寫-讀-擦實驗表明能夠利用該方法在幾分鐘內以隱藏圖像的形式進行信息存儲。


圖文解析

▲圖1. MAPb(Br0.8I0.2)3單晶中光誘導的滷素離子分相和混合

● 採用共聚焦顯微鏡記錄了鈣鈦礦單晶固定位置的PL光譜。

● 暴露在低強度光10 W cm-2時,發射峰為550nm,並在前60s內紅移到710nm處;當強度增加到200 W cm-2時,立刻觀察到545nm、610nm和710nm處三個發射峰,隨著暴露時間延長,545nm和610nm處的峰分別紅移和藍移,在555nm處匯合成一個峰,而710nm處的峰衰減為0;當強度降低到持續80s時,555nm處的發射峰再次紅移,與初始狀態相分離引起的發射峰變化類似。

● 通過調節輸入的發光功率,得到穩定的PL能量範圍,說明滷素離子的相分離與激發功率強度有關。


▲圖2. 利用極化子密度模擬滷素的偏析和混合過程

● 基於極化子誘導偏析的理論,建立晶格模型來模擬滷素分布在大範圍光照功率下的變化。滷素分布的變化有三種驅動力:極化子應變梯度產生局部吸引I的力;由於帶隙的變化吸引載流子或極化子到富I區域的力;不存在強應變梯度時驅動滷素均勻混合的力。

● 載流子/極化子的密度分布:當光子通量由低到高時,極化子的特徵尺寸增大並開始合併,直到觀察到一個接近連續的整體。

● 滷素的分布:在中低光子通量下,I在極化子孤立的區域發生相分離,而高I濃度區域由於局部帶隙的漏鬥效應吸引載流子;在高光子通量下,較大的區域內被極化子飽和,晶格均勻變形,使相偏析的驅動力消失,滷素離子均勻分布,從而增加了帶隙和發射能,與化學計量比理論值相近。

● 空間分辨的PL光譜:極化子孤立時相分離的富I發射區>620nm;極化子開始合併區域;極化子飽和區域均勻的綠色發射區~570nm。


▲圖3. 載流子密度梯度的空間分辨穩態PL圖像

● 將CCD記錄的PL圖像與可調帶通濾波器耦合,來驗證提出的晶格模型能否驗證光照強度的依賴行為。

● 雷射照射區域在540-570nm範圍內具有強烈的發射,說明存在明顯的滷素離子的混合;當波長進一步增大時,該發射逐漸減弱,在激發點周圍出現一個亮環。


▲圖4. 局部光照後混合態穩定性的圖像

● 首先在黑暗中利用400nm的雷射照射60s,產生均勻的相分離;然後打開532nm雷射器照射10s,引起局部的相混合,消除相分離;在黑暗中靜置不同時間後,利用400nm雷射重新誘導相分離,同時利用PL記錄相分離和混合隨時間的變化。

● 當黑暗中靜置的晶體短時間暴露在雷射下時,晶格中心處的滷素均勻混合,而外側仍保持相分離;隨著時間的延長,滷素的偏析發生在混合區的邊緣,並向中心擴散。


總結:

利用光誘導鈣鈦礦中滷素離子的分布來實現混合滷化物鈣鈦礦中的成分均勻,通過增加輸入載流子的密度,使滷素離子由偏析狀態到完全均勻狀態,並通過建立的極化子晶格模型解釋了這一行為,應用於聚光或疊層太陽能電池,以及高功率發光器件和光存儲應用中。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0826-y

相關焦點

  • 離子液體-鈣鈦礦!Science, Nature各一篇!
    Snaith, 牛津大學教授,鈣鈦礦光伏器件第一人。在2010年就創辦了牛津光伏公司(Oxford PV),2014年已經開始研發鈣鈦礦-矽疊層器件。去年,中國金風科技投資Oxford PV 約2000萬英鎊,用於開發鈣鈦礦光伏組件。據報導,鈣鈦礦-矽疊層器件效率將提高至30%。 那麼,2019-2020年,Henry J.
  • 自上而下法:製備單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與現有的薄膜光伏技術相比,雜化鈣鈦礦材料的引入使得此類太陽能電池在光電轉換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目前大多數的光伏器件是從一個透明襯底上一層層疊加起來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而鈣鈦礦層的沉積過程伴隨著許多挑戰,包括對晶體大小、成核密度和生長速率的控制。另一方面,採用單晶研究這一種新型光電材料的基本特性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npj:鈣鈦礦—氧硫陰離子順式排列引起鐵電性
    通常,鈣鈦礦的性質對微小的結構變化十分敏感,例如:金屬陰離子八面體的旋轉、變形和傾斜。在氧硫化鈣鈦礦中(或更廣泛地在異質陰離子鈣鈦礦中),B-位八面體配位受兩個或多個陰離子控制。原則上,給定金屬離子周圍的不同陰離子構型可能導致不同級別的晶體場強度、鍵合特性和局部極化,進而決定了基態的結構和功能。儘管混合陰離子鈣鈦礦具有豐富的潛在結構-性質關係,但是,對混合硫族化物鈣鈦礦中陰離子順序的研究仍然很少。
  • 有機無機鈣鈦礦:離子運動還是鐵電壓電?
    utm_source=Other_website&utm_medium=Website_links&utm_content=JesGuo-Nature-npj_Quantum_Materials-Energy-China&utm_campaign=NPJ_USG_JRCN_JG_npj_Ferroic_Aug_sciencenet 最近十年,鈣鈦礦結構最耀眼的明星
  •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 Wonderland for Tribology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A Wonderland for TribologyTwo-dimensional (2D) materials are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a single or a few layers of atoms.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Optical fibres with embedde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ultrahighnonlinearity.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Optical fibres with embedde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for ultrahighnonlinearity.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再登nature雜誌 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發明新光伏...
    日前,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和北伊利諾伊大學(NIU)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效的新興光伏技術,用於隔離鈣鈦礦光伏電池中的鉛,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19日的nature雜誌上。晶矽組件含有鉛焊料,但鉛不溶於水;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的吸收層中含有少量的鉛,鈣鈦礦中使用的鉛可以溶解在水中。
  • npj:鈣鈦礦結構和電子性質—分層卷積神經網絡機器學習
    金屬滷化物鈣鈦礦(MHP),尤其MAPbI3 (MA=CH3NH3),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太陽能電池材料,其功率轉換效率(PCE)約為25.2%,超過了目前商業化的太陽能電池,如多晶矽(c-Si,21.3%)、碲化鎘(CdTe,22.1%)和銅銦鎵硒(CIGS,22.3%)。但是,與傳統的太陽能電池材料相比,MHP的主要優點是它們易於大規模合成且成本相對較低。
  • 鈣鈦礦領域的常見問題,只有他們發了Nature
    圖片來源:EPFL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鈣鈦礦薄膜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器件的性能,優化鈣鈦礦薄膜的形貌顯得非常重要。為了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性能,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許多器件結構及製備工藝,其中包括一步沉積法、順序沉積法、反溶劑(anti-solvent)法。早期的研究已經發現製備鈣鈦礦的反應條件會對薄膜質量產生影響,比如反應物濃度以及反應溫度。
  • 中南《Nature Commun》準2D鈣鈦礦定向生長機理與結晶控制!
    該論文深入研究了準2D鈣鈦礦的形核、晶粒取向和形貌演變行為,闡明了提升準2D鈣鈦礦結晶質量並調控晶粒取向的通用策略。中南大學為該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單位,博士研究生王繼飛為第一作者,袁永波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第一性原理計算最新進展
    這種效率的快速增加歸因於有機—無機雜化滷化物鈣鈦礦光吸收層獨特的電子結構與性能以及鈣鈦礦的成膜質量。為了進一步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理解其優異性能的物理化學起源和機制,基於密度泛函理論的第一性原理計算顯得尤為重要。此外,對鈣鈦礦材料結構和特性的充分理解對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和性能的優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 加州大學最新《Nature》:大面積柔性單晶鈣鈦礦的製備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由於其獨特的電子和光電性質,在眾多器件應用上具有極強的吸引力。雖然許多方法都集中在多晶鈣鈦礦材料上,但單晶雜化鈣鈦礦比多晶材料具有更好的載流子輸運和更高的穩定性,它們的取向與遷移行為和較低的缺陷濃度密切相關。然而,單晶鈣鈦礦的製備和形貌與成分的控制是具有挑戰性的。
  • 上海科大最新《Nature》首次製備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本文將深入解讀材料領域的這篇Nature文章,該工作首次利用液相外延法製備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異質結。基於氧化物鈣鈦礦和III-V,II-VI和過渡金屬硫化物半導體的外延異質結構形成了現代電子學和光電子學的基礎。
  • Nature:鈣鈦礦單晶,柔性?
    當前研究較多是多晶材料,但與之相比,單晶雜化鈣鈦礦材料的缺陷和晶界更少,具有更優的光生載流子輸運能力和穩定性。因此,鈣鈦礦單晶薄膜的製備一直是材料研究的熱點話題。不過,在製備過程中控制單晶鈣鈦礦的形貌和組成非常困難,低成本、滿足現有工業標準的製備過程更是未見報導,這些都制約了單晶鈣鈦礦材料的進一步發展。
  • 不發光也能發Nature 能上天能入地的鈣鈦礦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細數近幾年新材料的研究進展,我們不難發現,鈣鈦礦吸引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注意。鈣鈦礦可以應用於太陽能電池領域,可以製成發光二極體等等,這些都是其比較常見的應用,也不足為奇。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鈣鈦礦最新的幾項應用,包括其在預地震中的應用,作為半導體用於輻射探測器、太空太陽能電池以及自旋電子器件,甚至可以用於快速檢測食用油的過氧化物值等等。
  • 今日Nature:如鯊魚般靈敏感知的鈣鈦礦材料——強關聯量子材料跨界...
    右圖:鈣鈦礦型稀土金屬鎳酸鹽(SNO)作為電場感應材料的工作原理。在海水中電場作用下,氫離子嵌插擴散進入鎳酸鹽的晶格之中並伴隨著電荷轉移。本徵態和氫化鎳酸鹽中鎳離子的3d電子結構完全不同。由於eg軌道雙電子佔據而誘發的強庫倫排斥作用,氫化鎳酸鹽(HSNO)的電子傳輸完全局域化。
  • 今日黃維院士/邢貴川/陳永華Nature Energy
    2、飛秒瞬態吸收(TA)測量顯示單個顯著光淬滅(PB)峰佔優勢,表明近純相鈣鈦礦QWs薄膜可以用熔融鹽間隔層沉積得到。3、純相鈣鈦礦QW的線性吸收和光致發光PL與MQW鈣鈦礦的模式截然不同。基於MQW和純相QW層狀鈣鈦礦薄膜的結構特徵要點:1、由於乙酸正丁胺與鈣鈦礦骨架之間的強離子配位作用,可以形成均勻分布的中間相凝膠。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A lithium–oxygen battery with a long cycle life in an air-like atmosphere(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984)   材料牛資訊詳戳:今日鋰-氧電池和鈣鈦礦電池獲得新突破,最新成果發布在Nature上
  • 光電轉換效率為23%的高性能四電極鈣鈦礦/無機矽疊層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無機矽疊層太陽能電池的最大挑戰是研發與金屬有機滷化鈣鈦礦材料兼容的高電導透明電極。基於銀納米線的透明電極會和鈣鈦礦材料反應而影響電池的長期穩定性。傳統磁控濺射透明半導體氧化物過程中產生的高能顆粒會破化鈣鈦礦材料而降低電池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