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領域的常見問題,只有他們發了Nature

2021-01-20 X-MOL資訊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目前光伏及材料研究領域的寵兒。從最開始的比拼光電轉換效率,到優化材料配方和形貌,到對更深層次的機理研究,幾乎每月都有Nature 或Science 出現,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研究的熱度高,也代表著競爭激烈,有人戲稱現在能想到的常規及非常規idea和套路幾乎都被做完了。


那麼是否還有機會發頂級文章呢?當然有,前提是腦洞夠大、眼光夠「毒」。


今天介紹的Nature 文章,來自光伏領域的大佬——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Michael Grätzel教授的研究團隊,他們研究了光照對金屬滷化物鈣鈦礦薄膜形成的影響。這個切入點看似稀鬆平常,可以說該領域的研究者幾乎人人都會遇到,但貌似只有他們注意到並進行了深入研究。

Amita Ummadisingu(本文一作,左)和Michael Grätzel教授(右)。圖片來源:EPFL


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鈣鈦礦薄膜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器件的性能,優化鈣鈦礦薄膜的形貌顯得非常重要。為了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性能,科學家們已經開發了許多器件結構及製備工藝,其中包括一步沉積法、順序沉積法、反溶劑(anti-solvent)法。早期的研究已經發現製備鈣鈦礦的反應條件會對薄膜質量產生影響,比如反應物濃度以及反應溫度。但是,科學家們對控制薄膜質量的精確反應機理以及主要因素的理解還稱不上透徹。近日,Michael Grätzel教授研究團隊以「光照」為切入點,利用共聚焦雷射掃描螢光顯微鏡(CLSM)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研究了兩種常用的鈣鈦礦製備方法:順序沉積法反溶劑法,展示了光照對於鈣鈦礦生長速率以及薄膜形貌的影響,並對背後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工作介紹視頻。視頻來源:EPFL


首先,作者研究了光照對於順序沉積法中鈣鈦礦形成的影響。在黑暗及光照條件下中,碘化鉛(PbI2)沉積在介孔TiO2上,之後浸入甲基碘化銨(CH3NH3I,MAI)溶液中反應形成甲胺鉛碘鈣鈦礦(CH3NH3PbI3)。在黑暗條件下,剛剛旋塗的PbI2薄膜沒有展現出明顯的結晶特點(圖1a)。已有研究表明,結晶的金屬滷化物與無定形組分相比,會展現出更強的發光。在浸入MAI溶液6秒後,就能看到明顯的PbI2發光點(圖1b,用綠色表示),結合SEM圖像,可以證明已經形成了PbI2晶體。當浸漬時間增加到8秒時,他們在結晶PbI2簇的中央位置檢測到了少量的鈣鈦礦(圖1c,用紅色表示),這表明在PbI2結晶之後MAI進入PbI2晶體開始反應生成鈣鈦礦。隨後的結構識別發現了PbI2–鈣鈦礦混合晶體,這種之前並未見諸報導的現象也證明了PbI2結晶要早於鈣鈦礦形成。隨著浸漬時間的延長,這種插入反應更加明顯(圖1d/1e)。而在1 Sun光照下,整個反應過程出現了兩個明顯的差異:光照下鈣鈦礦的形成更快,形成的晶體更小更多(圖1f-1i)。作者還設計實驗排除了伴隨光照的加熱效應對反應的影響,確認上述現象的誘因只有光照。

圖1. 順序沉積法,黑暗及1 Sun光照下製備甲胺鉛碘鈣鈦礦的CLSM及SEM圖像(內嵌)。圖片來源:Nature


黑暗條件下,隨著浸漬時間的延長,晶體的數量並沒有隨之增加(圖1b-1d),這說明晶體成核在最初浸入MAI溶液的幾秒內就已經完成,而且隨後不會有新核產生。接下來,作者對不同光強下的成核進行了研究。浸漬25秒的樣品,黑暗下、0.001 Sun、0.01 Sun、0.1 Sun以及1 Sun下的SEM圖片(圖2a)表明,儘管在黑暗條件下成核密度很低,但是一經光照,成核密度會呈指數型增加,證實了存在光誘導成核的現象。隨後作者繼續深入研究了光照影響PbI2膜成核過程的機理,在此不再贅述。

圖2. 不同光照下的成核研究。圖片來源:Nature


現在已經確定,順序沉積法中進行光照能夠讓鈣鈦礦形成更快而且晶體更小更多,這對太陽能電池來說是好是壞呢?作者們在黑暗條件以及1 Sun條件下製備了光伏器件,黑暗條件下的器件平均光電轉換效率(PCE)為5.9%,而1 Sun條件下的平均PCE為12.4%(最高可達13.7%),是黑暗條件下的兩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更小的晶體帶來了更好、更均勻的表面覆蓋,使得對入射光的吸收更佳,光電流密度更高。


研究完順序沉積法,作者們繼續研究另一種常用方法反溶劑法。該方法中,混合前體溶液(含金屬和有機滷化物)被旋塗於基底上,隨即滴加反溶劑(鈣鈦礦在該溶劑中不溶解)幫助鈣鈦礦形成,最後加熱形成產品。有意思的是,光照在此種方法中起到的作用與在順序沉積法中的正好相反,黑暗條件下用反溶劑法製備的CH3NH3PbI3太陽能電池平均PCE為16.9%(最高可達18.4%),高於1 Sun條件下的平均PCE 13.9%。作者們分析了原因,反溶劑法中,與黑暗條件相比光照下形成的鈣鈦礦晶體更小數量更多(圖3),這與順序沉積法類似。但是,由於黑暗與光照條件下反溶劑法製備的鈣鈦礦薄膜的表面覆蓋都很好,而光照條件下形成的更多晶體在薄膜中引入了更多的晶界,這損害了太陽能電池的性能

圖3. 反溶劑法中黑暗及光照條件下的鈣鈦礦薄膜。圖片來源:Nature


總而言之,作者通過實驗證實黑暗條件對於反溶劑法製備鈣鈦礦薄膜是有利的,然而對於順序沉積法來說情況相反,有利的條件變成了光照。這個結論看似簡單但卻非常重要,再結合對現象背後機理的深入研究,對於控制鈣鈦礦薄膜的形貌以及高質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生產都具有指導意義。


看完感覺怎樣?相關領域的小夥伴是不是又要哀嘆「我怎麼沒想到」?或許,這個問題就已經體現了差距……


原文(掃描或長按二維碼,識別後直達原文頁面):

The effect of illumin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metal halide perovskite films

Nature, 2017, 545, 208-212, DOI: 10.1038/nature22072


X-MOL材料領域學術討論QQ群(338590714)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參加討論

相關焦點

  • 離子液體-鈣鈦礦!Science, Nature各一篇!
    Snaith, 牛津大學教授,鈣鈦礦光伏器件第一人。在2010年就創辦了牛津光伏公司(Oxford PV),2014年已經開始研發鈣鈦礦-矽疊層器件。去年,中國金風科技投資Oxford PV 約2000萬英鎊,用於開發鈣鈦礦光伏組件。據報導,鈣鈦礦-矽疊層器件效率將提高至30%。 那麼,2019-2020年,Henry J.
  • 上海科大最新《Nature》首次製備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這是繼4月24日該校兩項學術成果在Science在線發表後的又一「雙發」(點此查看)。本文將深入解讀材料領域的這篇Nature文章,該工作首次利用液相外延法製備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異質結。基於氧化物鈣鈦礦和III-V,II-VI和過渡金屬硫化物半導體的外延異質結構形成了現代電子學和光電子學的基礎。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Monolayer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774)   材料牛資訊詳戳:段鑲鋒攜手湖南大學再發Nature:單層原子晶體分子超晶格   2
  • 鈣鈦礦今日Nature Materials
    DOI:10.1038/s41563-020-00826-y背景介紹混合型滷化物鈣鈦礦本文證明了滷化物鈣鈦礦中光誘導的離子偏析在足夠高的光照強度下能夠完全逆轉,通過優化光生載流子密度來控制鈣鈦礦單晶的帶隙寬度。2.
  • 中科院在鈣鈦礦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另一方面,鈣鈦礦薄膜的大面積製備技術還不成熟,從實驗室規模小面積器件向工業化大面積組件的過渡存在一定挑戰。針對這兩方面問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葛子義研究員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在穩定性提高方面,3D/2D共混結構鈣鈦礦被廣泛應用於穩定高效太陽能電池的製備。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再登nature雜誌 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發明新光伏...
    日前,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和北伊利諾伊大學(NIU)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效的新興光伏技術,用於隔離鈣鈦礦光伏電池中的鉛,該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19日的nature雜誌上。晶矽組件含有鉛焊料,但鉛不溶於水;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的吸收層中含有少量的鉛,鈣鈦礦中使用的鉛可以溶解在水中。
  • 不發光也能發Nature 能上天能入地的鈣鈦礦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細數近幾年新材料的研究進展,我們不難發現,鈣鈦礦吸引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注意。鈣鈦礦可以應用於太陽能電池領域,可以製成發光二極體等等,這些都是其比較常見的應用,也不足為奇。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鈣鈦礦最新的幾項應用,包括其在預地震中的應用,作為半導體用於輻射探測器、太空太陽能電池以及自旋電子器件,甚至可以用於快速檢測食用油的過氧化物值等等。
  • 中南《Nature Commun》準2D鈣鈦礦定向生長機理與結晶控制!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856-1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其商業化應用目前面臨穩定性的瓶頸。準2D鈣鈦礦是在傳統3D雜化鈣鈦礦結構中插入較大體積的有機分子,將鈣鈦礦無機層撐開形成周期性的量子阱結構而成。
  • Nature:鈣鈦礦單晶,柔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鈣鈦礦無疑是當下材料領域的明星,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具有引人矚目電子和光電特性,在包括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LED)、光電探測器等許多設備中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當前研究較多是多晶材料,但與之相比,單晶雜化鈣鈦礦材料的缺陷和晶界更少,具有更優的光生載流子輸運能力和穩定性。因此,鈣鈦礦單晶薄膜的製備一直是材料研究的熱點話題。不過,在製備過程中控制單晶鈣鈦礦的形貌和組成非常困難,低成本、滿足現有工業標準的製備過程更是未見報導,這些都制約了單晶鈣鈦礦材料的進一步發展。
  • 王炸組合石墨烯+鈣鈦礦,這篇「盤古開天地」的重磅論文撤稿了
    同樣,鈣鈦礦構型材料因被應用到超導,光電轉化,電催化,LED等各種領域,也成為研究熱點。通過WOS檢索,僅在2019年,石墨烯相關論文就多達4萬篇,而鈣鈦礦相關論文,也達到近萬篇。之前有研究發現,在石墨烯中摻雜多種成分可以提高其電催化性能,很快該方法成了學術界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的思維範式,進一步催生了大量相關研究論文。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及發展前景
    鈣鈦礦材料現在已經應用於太陽能電池、LED、雷射器甚至催化等領域,儼然有成為「萬能材料」的趨勢。放眼望去,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創始人Grätzel早早就在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領域搶佔了一席之地,納米大牛Paul Alivisatos(Nano Letters主編)、華人納米大牛楊培東(JACS副主編)等等在無機鈣鈦礦領域也聲名顯赫……材料領域的老師們如今見面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你們做鈣鈦礦了沒?」貌似在材料界混,你不做鈣鈦礦就out了。
  • 鈣鈦礦: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的「神奇材料」
    導讀近日,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採用鈣鈦礦打造的兩個自旋電子器件,論證了鈣鈦礦將成為新一代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這一新興領域中的「神奇材料」。2017年,美國猶他大學的物理學家 Valy Vardeny 認為,鈣鈦礦將成為新一代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這一新興領域中的「神奇材料」。他堅持著這一主張。
  • 鈣鈦礦光伏第一人!
    2012年,聯手Tsutomu Miyasaka教授在《Science》報導效率超過10%的介孔型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2 2013年,HenryJ. Snaith和劉明偵教授首次報導了一種平板型的PSCs,被認為是該領域發展歷程中裡程碑式的工作之一。3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HenryJ.
  • 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而近日,來自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範智勇團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材料科學部的一組研究人員就視網膜問題提出了最新的方案。仿生眼領域的一次顯著突破那麼基於這樣的設計,其效果如何呢?
  • 加州大學最新《Nature》:大面積柔性單晶鈣鈦礦的製備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由於其獨特的電子和光電性質,在眾多器件應用上具有極強的吸引力。雖然許多方法都集中在多晶鈣鈦礦材料上,但單晶雜化鈣鈦礦比多晶材料具有更好的載流子輸運和更高的穩定性,它們的取向與遷移行為和較低的缺陷濃度密切相關。然而,單晶鈣鈦礦的製備和形貌與成分的控制是具有挑戰性的。
  • 高性能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應用於光通訊領域
    為了開發製程簡單且不需要高溫和高真空製備環境的光電探測器,特別是為了滿足柔性可穿戴設備的需求,有機半導體、半導體量子點等新型材料在光電探測器領域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而這些半導體較低的載流子遷移率制約了其在高響應速率探測器的應用。
  • 楊緒勇/Sargent/鄢炎發Joule:迄今為止最高效的大面積鈣鈦礦LED
    隨著有效面積放大,器件效率呈顯著下降的趨勢,這已成為制約鈣鈦礦LED商業化/工業化的一大瓶頸。近日,上海大學楊緒勇教授團隊聯合多倫多大學Edward H.該策略能夠有效消除鈣鈦礦層中的空隙、鈍化鈣鈦礦中的電子缺陷,有效抑制了器件的短路和非輻射再結合。此外,該分子修飾劑還可以有效調控空穴注入/傳輸層材料的電子結構,實現了改進的電荷注入和平衡的電荷傳輸。製備的大面積(4 cm2)綠色鈣鈦礦LED的EQE超過16%,這是迄今為止最高效的大面積鈣鈦礦LED。
  • 有機-無機雜化滷素鈣鈦礦構效關係研究取得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滷素鈣鈦礦材料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場效應電晶體和光電探測器等多個領域展示廣泛的應用前景。其載流子遷移率是鈣鈦礦材料性能以及實現以鈣鈦礦為基的高效率器件的重要參數。國內外不少課題組通過設計合成新的鈣鈦礦結構來調控載流子遷移率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
  • 鈣鈦礦又雙叒叕發Science了
    前言鈣鈦礦真的是頂刊寵兒,Science親兒子!繼9月底和10月初三刷Science後,今日鈣鈦礦又一次登上Science。這一次靠的是技術的力量!這種中間結構的發現解釋了鈣鈦礦結構為何在與化學計量具有顯著偏差後還能夠維持、並能從損傷中顯著恢復的原因。
  • 發完《Nat.Nano.》發《Science》,不愧是頂刊釘子戶鈣鈦礦啊
    尤其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短短幾年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從最初的3.8%達到23.3%,與商業化的晶矽太陽能電池相當,在2013年被Science評為「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此外,鈣鈦礦材料更是各種頂級學術期刊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