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鈦礦是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類具有良好磁、電和光學性能的重要材料,並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LED)、雷射器、光催化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尤其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短短幾年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從最初的3.8%達到23.3%,與商業化的晶矽太陽能電池相當,在2013年被Science評為「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此外,鈣鈦礦材料更是各種頂級學術期刊的常客。
在本周二的Nature Nanotechnology上,香港城市大學的徐政濤/朱宗龍等人對2D共軛的MOF材料進行硫醇功能化,並將其作為鈣鈦礦/陰極界面處的電子萃取層(electron-extraction layer, EEL)製備了太陽能電池器件。在大大提高器件長期運行穩定性的同時,還捕獲了鈣鈦礦材料洩漏出的超過80%的Pb2+離子,同時解決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運行穩定性和鉛汙染問題,大大推動了鈣鈦礦光伏技術的大規模工業化。
今天,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上,鈣鈦礦再次發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了獲得更好、更便宜的替代能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已經成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的領跑者。通過改善鈣鈦礦材料配方、器件製備工藝和膜層質量,實驗室規模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經實現了超過25%的功率轉換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迄今為止,由於本身無定形的結構,與摻雜劑良好的兼容性以及與鈣鈦礦匹配的能級,Spiro-OMeTAD仍然被認為是最高效的空穴傳輸材料(hole-transporting materials, HTM)。然而,必須對齊進行化學摻雜來獲得有效的空穴萃取和足夠的導電性。而這種摻雜會對鈣鈦礦的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阻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
近日,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的Changduk Yang、Sang Kyu Kwak以及韓國能源研究所的Dong Suk Kim等人合作,設計製備出了兩種Spiro-OMeTAD氟化異構類似物Spiro-mF和Spiro-oF,並作為空穴傳輸材料製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通過實驗、原子和理論分析,研究了結構異構引起的結構性能關係,製備出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效率高達24.82%,未封裝的器件在潮溼環境下具有長期穩定性(500小時之後仍然能保持87%的效率)。同時,大面積器件的效率也達到了22.31%。該方法表明對空穴傳輸材料的氟化能夠有效提高器件的性能和穩定性,從而促進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該研究以題為「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efficiency exceeding 24.8% and 0.3-V voltage loss」的論文發表在最新一起的《Science》上。
【三種空穴傳輸材料】
圖1A顯示了Spiro-OMeTAD以及其氟化類似物Spiro-mF和Spiro-oF的結構。這兩個氟化異構的空穴傳輸材料是通過兩次Buchwald-Hartwig C-N交叉偶聯反應獲得。圖1B的UV光譜顯示,相對於Spiro-OMeTAD, Spiro-oF的最大吸收峰表現出明顯的藍移,導致光學帶隙的淨增寬,這是由於氟原子在共軛主鏈的芳香環上感生出吸電子效應。材料的能級圖證明氟化可以同時降低HOMO和LUMO能級(圖1C)。作者還觀察到Spiro-mF和Spiro-oF在密度泛函計算出的結構構象和電子分布上的明顯差異(圖1D)。
圖1 不同空穴傳輸材料的光學、電化學特性以及密度泛函計算
【基於不同空穴傳輸材料的PSC性能】
在AM 1.5G 模擬太陽光照射下(100 mW cm-2),不同空穴傳輸材料的電流密度-電壓曲線(J-V)如圖2A-C所示。其中基於Spiro-OMeTAD的器件功率轉換效率達到了23.44%,短路電流Jsc為26.04 mA cm-2,開路電壓Voc為1.152 V,填充因子FF為78.13%,與已報導的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中的最好功率轉換效率相當。而基於氟化空穴傳輸材料的器件表現出相似的短路電流,分別為26.34和26.35 mA cm-2,以及超過了1.16 V的開路電壓,表明二者更低的HOMO能級。基於Spiro-mF的器件表現出80.90%的填充因子,並獲得了最高的功率轉換效率24.82%。器件功率轉換效率的標準差較小,證明其優秀的重複性(圖2D)。為了驗證基於Spiro-mF的器件的實用性和可擴展性,作者還製備了面積為1 cm2的大面積器件,功率轉換效率最高為22.31%,對應的VOC、JSC和FF分別為1.178 V、25.51 mA cm-2和74.22%(圖2E)。
圖2 不同空穴傳輸材料的光伏性能
【不同空穴傳輸材料PSC的長期穩定性】
為了進一步對鈣鈦礦膜中發生的降解過程進行探究,作者在約50% 的相對溼度條件下對三種未封裝的器件進行了長期穩定性測試。在長達500小時的測試中,基於Spiro-OMeTAD的器件功率轉換效率從23.21%下降到了13.74%,僅保持了60%的初始功率轉換效率。而兩種基於氟化空穴傳輸材料的都保持了超過87%的初始功率轉換效率(圖3A,B)。XRD數據表明基於Spiro-OMeTAD的器件在經歷500小時測試後明顯惡化,而基於氟化材料的器件沒有明顯雜質峰出現。此外,相對於Spiro-OMeTAD,氟化材料的水接觸角更大,吸溼性下降,這是因為氟原子產生了屏障從而減緩了氧氣和水的侵入(圖3D)。
圖3 基於不同空穴傳輸材料的器件的長期穩定性和疏水性
【不同空穴傳輸材料分子動力學模擬】
通過對三種材料密度泛函優化的分子結構進行深度模擬,發現相對於其他兩種材料,Spiro-mF的分子結構更加展開(圖4A)。同時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了三種材料在鈣鈦礦表面的吸附狀態(圖4B),發現相比於Spiro-OMeTAD,Spiro-mF和Spiro-oF吸附的更加緊密。更加重要的是,相較於Spiro-oF,Spiro-mF中的芴單元更加靠近鈣鈦礦的表面(圖4C)。根據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構,Spiro-mF中的芴和苯基基團被同時吸附在鈣鈦礦表面,而Spiro-oF則不是(圖4D),從而導致了Spiro-mF更高的空穴轉移積分(56 meV)。
圖4 不同空穴傳輸材料的分子模擬
總結:作者對Spiro-OMeTAD進行氟化異構,並通過實驗、原子和理論分析,研究了結構異構引起的結構性能關係,製備出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效率高達24.82%,未封裝的器件在潮溼環境下具有長期穩定性。同時,大面積器件的效率也達到了22.31%。這種方法可以同時實現高性能和優異的器件穩定性,從而促進商業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實現。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1/1615/tab-pdf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