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三星發完Nature發Science

2020-10-24 研之成理

上個星期我們還在感概惠普、三星接連在Nature上發表重要成果,沒想到現在才過去十天,三星又在Science上發文章了。這速度,大寫的服!以下是本次文章介紹:

▲第一作者:Won-Jae Joo

通訊作者:Won-Jae Joo & Mark L. Brongersma

通訊單位:Samsung Electronics & Stanford University

DOI:10.1126/science.abc8530


背景介紹

迄今為止,精細金屬掩膜(FMM)和彩色濾光片已在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的開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已成為這些應用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關鍵。但用於增強現實應用的下一代微型顯示器需要比當前產品(例如手機或電視)中的顯示器高得多的亮度(> 10,000 cd / m2)和像素密度(> 5000 PPI)為了滿足所有這些要求,OLED現在必須克服技術限制與FMM相關的低像素密度以及由於使用吸收性彩色濾光片而導致的低發光效率

超構表面(metasurface簡稱超表面)自2011年被capasso教授一經提出即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興趣,超表面由於其表面特殊的周期微結構排列使得其可以與光發生強烈的耦合相互作用。超表面具備增強和操縱光波的發射、調製、動態整形和檢測等一系列有關光特性調控的能力。

由此,通過引入並建立納米圖案的超構鏡(metamirrors)OLED體系結構的新一代實用型顯示器的設想應運而生。


本文亮點

1、證明並提出一種新的超光子技術(metaphotonic technology)為在OLED中實現高效RGB像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無需依賴FMM和彩色濾光片

2、與彩色濾光白光OLED相比,超光子OLED可獲得兩倍發光效率的提高和更高的色純度,以及10,000 PPI的超高像素密度。

3、超光子技術的提出有助於創建和擴展納米壓印光刻技術的新興顯示應用(例如增強現實)所需的超高像素密度(每英寸> 10,000像素)的設備。

4、突破傳統OLED顯示領域的超光子OLED或將成為下一代微顯示器的領先技術,並成為超光子技術最實際的應用之一。


圖文解析

▲圖1. meta-OLED像素的EL表徵

要點:

1、超光子OLED器件具有在空間上變化的超光子法布裡-珀羅(FP)腔(即meta-OLED),受益於微腔效應,該器件可在不依賴基於FMM的情況下製造。

2、在製造的meta-OLED顯示器中,對不同的超表面圖案定義了紅色、綠色和藍色像素,並確保從有機白色發光體中優化提取這些顏色。

▲圖2. meta-OLED和彩色濾光白色OLED之間的EL性能比較

要點:

相對於傳統標準的彩色濾光白色OLED,所製造的meta-OLED具有兩倍的發光效率和非常出色的色純度。

▲圖3. 由圓柱納米柱矩形陣列組成超反射鏡的反射行為和超高密度RGB像素化的meta-OLED

要點:

1、RGB子像素為正方形、具有交替的RGB圖案,隔行掃描RGB腔實驗評估meta-OLED的像素可擴展性表明:像素尺寸可從移動顯示級別[400像素/英寸(PPI)]減小到超高密度的微米顯示器級別(10,000 PPI)。

2、通過設計超構鏡波長的相關相位響應,可以人為地操縱空腔的自由光譜範圍,將其用於抑制紅色像素(第二階紅色)中不希望的藍色邊帶(第三階藍色),從而進一步改善色純度。通過設計超構鏡反射相位的角度依賴性,還可顯著降低常規微腔OLED的典型角色偏移。

3、此外,超構鏡的作用還可以進一步拓展,以解決傳統微腔的其他固有問題。


原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5/459

相關焦點

  • 上月惠普剛發完Nature,今日三星也發Nature了
    對於國內科研工作者來講,很少見到企業發NS,而這在國外卻屢見不鮮,上個月,我們介紹惠普發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點擊文字可閱讀相關推文,!),引來廣大關注。時隔不久,今日另一企業三星也在Nature上發表重要成果,以下是本次文章介紹: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根據江蘇師範大學官網顯示,該校於近日發一篇science,為該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第一作者發布science!江蘇師範大學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希望師大越來愈好!
  • 核磁、電鏡發完Nature,輪到拉曼發Nature Nano
    Science、Nature上關於新技術發展的論文可謂是層出不窮,僅九月份就有不少正刊和子刊報導了相關技術的發展與突破,比如:1. 9月初,掃描探針電鏡技術發了Nature,實現對單分子的超快操縱!上周,光子反衝成像技術發了Science!▲Science: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重大突破——光子反衝成像!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文獻連結:Monolayer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superlattices(Nature, 2018, DOI:10.1038/nature25774)   材料牛資訊詳戳:段鑲鋒攜手湖南大學再發Nature:單層原子晶體分子超晶格   2
  • 學習怎樣在《Science》上發Letters|scienc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截圖自Science官網,https://www.sciencemag.org/authors/science-information-authors有一點可能會引起混淆。在《自然》雜誌上也曾有過Letters這個欄目,但須經過同行評議,篇幅相對較短,大致對應《科學》上的Reports。
  • 諾貝爾獎獎金已發119年,什麼時候發完?
    10月5日下午,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位科學家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相比於2019年,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這相當於759餘萬元人民幣。實際上,諾貝爾的遺產最初只有約3100萬瑞典克朗。
  • The science to look for in 2019 | Nature Briefing
    Nature | Read this article at nature.com/nature/articles?Nature Podcast | Listen to nature.com/nature/articles?
  • 「諾貝爾獎」獎金為何發了119年還沒發完?
    為什麼諾貝爾獎獎金119年來一直沒有發完而是得到越來越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10月5日下午,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位科學家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相比於2019年,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59萬元。
  • 剛發Science,又發Nature!博士小姐姐曾打破校史
    2010年10月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方面的的貢獻獲獎。此後,石墨烯迅速成為科研界關注熱點。那一年,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二學生楊倩,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加入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
  • 看看這個小眾領域怎麼發Nature&Science
    (Science, 2020,DOI: 10.1126/science.aaw7964)3.Science:在鐵基超導體中分散一維Majorana通道的證據在凝聚態物理中將(Science, 2020,DOI: 10.1126/science.aaw8419)4.Science:Weyl超導體MoTe2中邊緣超電流的證據長期以來,超導體中的邊緣超電流一直是一個難以捉摸的目標
  • 將自己名字PS到他人論文上,並推文說在Nature上發了新文章,如此...
    突然get了一種提升自我品牌的新方法:找一篇新發表的論文,將自己的名字PS到作者列表中,然後將這篇論文更新到個人社交網站上的簡歷中,並聲稱自己發了篇新論文
  • 剛發Science,今日再來一篇Nature:膠體自組裝又火了一把
    相關研究成果以《化學計量反應控制的自限性納米粒子定向鍵合》(「Self-limiting Directional Nanoparticle Bonding Governed by Reaction Stoichiometry」)為題發表於《科學》(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ba8653 )主刊。。
  • 酸了,諾貝爾獎發了119年還沒發完……
    還有令人想不到的是,掐指一算,諾貝爾獎都頒發了119年,還沒發完,獎金甚至逐年增加。關於這個「諾獎發了100多年,還沒發完」的話題,小歐今天就來聊一聊。尤其是在北歐金融危機後,諾貝爾基金將七成的基金用來投資美股,且每年收益的10%被用於再投資。而在1980年年末,美國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十年」長牛。
  • 如何用「果凍」發一篇Nature/Science?玩轉生物質材料—明膠
    成膠狀態下,明膠可以吸收自身重量5 – 10倍甚至更多的水,通常為無色透明或淡黃色果凍狀,相對分子量則可以為50000 – 100000不等。divAbstract 3.MIT趙選賀團隊再發《Nature》!首創人體雙面膠,5秒粘合傷口 相比於乾燥表面可以較好粘附的特點,潮溼表面的粘附則較為困難。通常,在潮溼表面,水分子的存在會使得原本可能發生的相互作用(如靜電力和範德華力)分離,因而阻隔了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 早報:微信建議用戶P完圖再發 5G必要專利數中國第一
    今後別用微信發原圖了,因為會造成隱私洩露。微信官方也表示,用戶必要時可以關閉定位功能。微信發原圖或洩露位置信息?官方回應給出解決方案微信方面提示,「實在擔心的話,可以避免發原圖,或者關閉定位。還有一招絕殺,P完圖再發」。下面消息來自美國黑五。「黑五」消費創紀錄 在線銷售額達74億美元
  • 大牛Nature/Science輪著發不停歇:普林斯頓銅氧化加成問題再出奇招!
    早在2016年MacMillan教授團隊就將催化研究發在了Nature上,當時首次證明了可以使用簡單的羧酸分子和烷烴類分子分別作為親核——親電耦合對,利用鎳催化還原劑的協同合併作用實現sp3-sp3鍵的直接形成。而這項耦合方法的優點之一便在於能夠從簡單的起始物出發,只需四步就可以合成藥物替羅非班。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女博士,近日再發Science!
    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再次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她也曾糾結過,痛苦過,身邊的同學朋友都在一批一批發文章、畢業,一時間她似乎什麼都沒有,她還成了實驗室最老的「老師姐」,甚至是一些平時關注她的老師們,也在電梯裡碰見她的時候,關心地詢問她什麼時候發文章,什麼時候畢業。甚至有時家人都會替她著急,問她成天在實驗室幹什麼,為什麼別人讀博是發文章畢業,她讀博是什麼文章都不發表還比別人花更長的時間「耗」在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