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光也能發Nature 能上天能入地的鈣鈦礦

2020-12-03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細數近幾年新材料的研究進展,我們不難發現,鈣鈦礦吸引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注意。鈣鈦礦可以應用於太陽能電池領域,可以製成發光二極體等等,這些都是其比較常見的應用,也不足為奇。今天,我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鈣鈦礦最新的幾項應用,包括其在預地震中的應用,作為半導體用於輻射探測器、太空太陽能電池以及自旋電子器件,甚至可以用於快速檢測食用油的過氧化物值等等。

(來源:微信公眾號「納米人」ID:nanoer2015)

1. Nature: CaSiO3鈣鈦礦的地震速度可以解釋地球下地幔中的LLSVPs

地震學記錄了整個下地幔中各種異質性的存在,但這些信號的起源 - 無論是熱還是化學 - 仍然不確定,因此它們對深地球性質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模糊的。準確解釋觀測到的地震速度需要了解地球上所有可能的礦物成分的地震屬性。矽酸鈣(CaSiO3)鈣鈦礦被認為是整個下地幔中第三豐富的礦物質。

近日,倫敦大學學院A.R. Thomson研究團隊同時測量CaSiO3鈣鈦礦樣品的晶體結構和剪切波和壓縮波速度,並直接限制該材料的絕熱體積和剪切模量。研究人員觀察到鈦在CaSiO3鈣鈦礦中的摻入在較高溫度下穩定了四方結構,並且材料的剪切模量顯著低於計算或熱力學數據集所預測的。結合文獻資料並推斷,該研究結果表明俯衝洋殼將在整個下地幔中作為低地震速度異常可見。此外,研究還表明大的低剪切速度省(LLSVPs)與再生海洋地殼的中度富集是一致的,並且中地幔不連續性可以通過含鈦的CaSiO3鈣鈦礦中的四方 - 立方相變來解釋。

Thomson, A. R. et al.Seismicvelocities of CaSiO3perovskite can explain LLSVPs in Earth’s lower mantle.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483-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83-x

2. 黃勁松AM:比玻璃還穩定的鈣鈦礦!

有機滷化物金屬鈣鈦礦已成為有前途的半導體用作太空太陽能電池和輻射探測器的材料。然而,在運行條件下缺乏對其穩定性的研究。黃勁松團隊首次研究在伽馬射線和可見光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情況。鈣鈦礦活性層在連續伽馬射線和光照射下,在1535小時後仍保持96.8%的初始效。在相同的照射條件下,玻璃的透射率明顯下降。

研究表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優異穩定性得益於自愈性的行為:恢復早期由γ射線照射誘導損失的效率。研究結果揭示了伽馬射線照射不會引起鈣鈦礦的電子陷阱狀態。這些觀察證明了鈣鈦礦材料在輻射探測器和太空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前景。

Yang, S. et al. Organohalide LeadPerovskites: More Stable than Glass under Gamma-Ray Radiation.Adv.Mater.

DOI: 10.1002/adma.201805547.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805547

3. AM: 基於雜化有機-無機鈣鈦礦的自旋閥器件的可調諧自旋特性

混合有機-無機鈣鈦礦(HOIPs)形成一類新的半導體,顯示出有前途的光電器件應用。HOIP的光電特性可通過改變其構件的化學成分來調節。最近,HOIP自旋電子特性及其在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應用引起了極大興趣。猶他大學Zeev Valy Vardeny團隊研究了HOIPs中化學成分多樣性對其自旋電子特性的影響。製造基於具有不同有機陽離子和滷素原子的HOIP的自旋閥裝置。

通過測量具有不同鈣鈦礦夾層厚度的自旋閥裝置中的巨磁阻(GMR)響應,在各種HOIP中獲得自旋擴散長度。此外,旋轉壽命也是從Hanle響應中測量的。發現HOIP的自旋電子特性主要由滷素原子決定,而不是由有機陽離子決定。該研究為基於HOIP的工程自旋電子設備提供了明確的途徑。

Tunable Spin Characteristic Properties in Spin Valve Devices Based on Hybrid Organic–InorganicPerovskites,Advanced Materials, 201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4059

4. Anal. Chem.: 鈣鈦礦納米晶快速檢測食用油的過氧化物數

食用油的過氧化物數量與其質量有關。過氧化物數的經典測定方法具有局限性,由於其複雜性和分析過程中的再現性差以及不能進行現場快速檢測。廈門大學陳曦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基于波長移動的視覺方法,即利用滷化鈣鈦礦納米晶體(CsPbBr3NC)測定食用油的過氧化值。

研究表明,食用油樣品預先與部分碘化銨(OLAM-I)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然後,在添加的CsPbBr3NC和來自殘留OLAM-I的碘離子之間發生滷素交換。所產生的螢光發射的波長偏移反映了食用油樣品中的過氧化物數。在365 nm光激發下,可以直接將光致發光的表觀顏色與比色圖進行比較,以確定和鑑定過氧化物數。利用該方法可以實現現場食用油樣品中過氧化物數量的目測檢測。檢測過程僅需約15分鐘,方便準確。

Wavelength-Shift-Based ColorimetricSensing for Peroxide Number of Edible Oil Using CsPbBr3PerovskiteNanocrystals, Anal. Chem, 201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9b03267

5. AEM:用於光熱轉換的黑色素-鈣鈦礦複合材料

生物大分子色素,如黑色素,在所有生物的生存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黑色素吸收陽光並將其轉化為熱量,這對於避免對皮膚細胞的損害至關重要。光吸收產生激發的電子,通過釋放熱量(光熱效應)和,或光(光致發光)可以回落到基態,或者在其壽命周期內保持較高的能量水平,這可以通過外部電子電路捕獲(光伏效應)實現。賓夕法尼亞大學Kai Wang,Congcong Wu和Shashank Priya等人證明了黑色素與滷化鈣鈦礦光吸收材料的複合物在太陽光譜中顯示出從UV到NIR區域的高吸收。

由於黑色素的非輻射淬滅明顯增強,複合材料顯示出顯著降低的光致發光和最小化的殘餘激發態密度(通過光伏測量驗證)。結果表明,在AM1.5下,複合材料顯示出超高的太陽熱量子產率為99.56%,太陽熱轉換效率為≈81%,優於典型的碳材料,如石墨烯。通過在熱電裝置的熱側塗覆光熱複合膜,觀察到與照射下的空白組相比輸出功率增加7000%。

Wang, K., Hou, Y.,Poudel, B., Yang, D., Jiang, Y., Kang, M.‐G., Wang, K., Wu, C., Priya, S., Melanin–PerovskiteComposites for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Adv. Energy Mater. 2019, 1901753.

DOI: 10.1002/aenm.20190175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enm.201901753

6. 朱瑞SCPMA: 上天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表現出優異的效率,高單位重量功率和出色的抗輻射性,並有望用於發展新一代太空能源技術。然而,極端的太空環境將對電池的穩定性提出相當大的挑戰,而對PSC在太空中的應用卻鮮有報導。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朱瑞、龔旗煌院士與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徐國寧研究員、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合作,率先開展了混合陽離子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臨近空間(高度接近35 km)的穩定性研究。在空氣品質0(AM0)照明下,基於FA0.81MA0.1Cs0.04PbI2.55Br0.40的器件,保留了其初始效率的95.19%。另外,紫外線過濾器可以有效地保證設備的穩定性。該工作展示了PSC在未來空間應用中的前景。

Mixed-cationperovskite solar cells in space, In Journal of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 Volume 62, Issue 7, 2019, 974221

https://doi.org/10.1007/s11433-019-9356-1

為鈣鈦礦加油!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自然▪通訊》)報導鈣鈦礦基高效深紅光發光二極體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團隊在鈣鈦礦材料基礎上先後創造性地實現了其在信息顯示、太陽電池、信息存儲、X射線探測和信息通訊等領域的應用,先後在Nature(《自然》)、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Nature Energy(《自然•能源》)、Nature
  • Light: 黃維&王建浦|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近年來,鈣鈦礦發光二極體(PeLED)的器件效率提升迅速,成為下一代照明與顯示技術的有力競爭者。然而,由於鈣鈦礦材料較大的折射率,導致大量的光子被限制在器件內部,阻礙了PeLED效率的進一步提升。,還需加上不透光的控制電路,因此顯示面板上一部分區域無法發光,也就是產業化過程中面臨的開口率的問題。
  • 西北工大黃維院士團隊報導鈣鈦礦基高效深紅光發光二極體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團隊在鈣鈦礦材料基礎上先後創造性地實現了其在信息顯示、太陽電池、信息存儲、X射線探測和信息通訊等領域的應用,先後在Nature(《自然》)、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Nature Energy
  • 鈣鈦礦今日Nature Materials
    中光誘導的相偏析導致帶隙不穩定,使開路電壓降低、載流子遷移率和壽命削減,限制了其商業化應用。本文證明了滷化物鈣鈦礦中光誘導的離子偏析在足夠高的光照強度下能夠完全逆轉,通過優化光生載流子密度來控制鈣鈦礦單晶的帶隙寬度。2.
  • 能上天能入水!高新這家企業簡直「鈦」厲害
    能上天能入水!由於鈦非常結實,能承受很高的壓力,這種潛艇可以在深達4500米的深海中航行。更神奇的是鈦在高溫下容易和空氣發生反應,但在常溫中卻不怕腐蝕。有人曾把一塊鈦沉到海底,五年以後取上來一看,上面粘了許多小動物與海底植物,卻一點也沒有生鏽依舊亮閃閃的,這就是「鈦」的神秘之處!
  • 鈣鈦礦領域的常見問題,只有他們發了Nature
    研究的熱度高,也代表著競爭激烈,有人戲稱現在能想到的常規及非常規idea和套路幾乎都被做完了。那麼是否還有機會發頂級文章呢?當然有,前提是腦洞夠大、眼光夠「毒」。在黑暗及光照條件下中,碘化鉛(PbI2)沉積在介孔TiO2上,之後浸入甲基碘化銨(CH3NH3I,MAI)溶液中反應形成甲胺鉛碘鈣鈦礦(CH3NH3PbI3)。在黑暗條件下,剛剛旋塗的PbI2薄膜沒有展現出明顯的結晶特點(圖1a)。已有研究表明,結晶的金屬滷化物與無定形組分相比,會展現出更強的發光。
  •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中青在線訊(通訊員 楊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潤文)「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由南京工業大學海外人才緩衝基地(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方面取得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自然》雜誌。
  • 印刷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圖形表示的印刷過程為鈣鈦礦LED。微電子利用各種功能材料,其性能使它們適合於特定的應用。相比之下,像氮化鎵這樣的複合半導體被用來在發光二極體(led)這樣的光電元件中發光。不同種類的材料製造工藝也不同。混合鈣鈦礦材料通過將半導體晶體的有機和無機成分排列成特定的結構實現了簡化。通過改變它們的成分,它們可以用來製造各種微電子元件。
  • 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發光二極體的效率是由螢光量子效率、載流子注入效率、光耦合效率共同決定的。平板型底發光器件的光耦合效率通常為20%左右,其發光層發出的光子大部分被限制在了器件內部,無法從正面出射。另一方面,將發光器件應用於顯示時,還需加上不透光的控制電路,因此顯示面板上一部分區域無法發光,也就是產業化過程中面臨的開口率的問題。
  • 上海科大最新《Nature》首次製備二維滷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
    其中,二維(2D)滷化物鈣鈦礦由於其結構和組成的靈活性,使得其具有較高的光致發光量子效率、較長的載流子壽命和擴散長度,以及顯著的光電可調諧性。同時這些2D鈣鈦礦在沿面外方向周期性形成了由有機和無機層構成的量子阱結構,進一步提高了結構和性能的可調諧性,使其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探測器等應用方面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其固有的軟晶格允許更大的晶格失配,從而使得在異質結構形成和半導體集成方面具有更大的前途。
  • 上天、入地,我們做到了
    在學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上天容易入地難,古人一直想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對於現代人來講,上天與入地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擁抱太空,需要克服的是地球引力。隨著越向地球內部深入,解決這個難題也愈加困難,面對「三高」這種惡劣的條件,首當其衝要考慮的就是「工具」——用來鑽探的工具,無論是機械配件還是電子元件能不能承受這種環境。假如過了這道難關,還會面臨新的難題——如何加固井身。在「三高」的威壓下,井身巖石容易破碎,隨之而來的垮塌、卡鑽等事故有可能給鑽探帶來致命的打擊。
  • 上天、入地,我們做到了
    在學界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上天容易入地難,古人一直想像「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可對於現代人來講,上天與入地的難度根本不在一個層級上。擁抱太空,需要克服的是地球引力。而探索地球內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進行鑽探,在這個過程中面臨著的最大困難就是「三高」問題。嗯,倒不是說,地球因為生活條件優越,也得了富貴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高」指的是高溫、高壓、高地應力。
  • 中國科學家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新突破
    新華社南京10月13日電(記者眭黎曦)記者13日從南京工業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和該校王建浦教授團隊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較國際同行提升近一半,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正刊發表。
  • Nature:鈣鈦礦單晶,柔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鈣鈦礦無疑是當下材料領域的明星,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具有引人矚目電子和光電特性,在包括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LED)、光電探測器等許多設備中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所製備的單晶雜化鈣鈦礦與直接生長在外延襯底上的鈣鈦礦的質量相當,並且具有一定的柔性(與厚度有關)。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基於傳統的半導體製造技術,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可以進一步與現有工業化製造工藝兼容,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發光學報 | 鈣鈦礦量子點:機遇與挑戰
    、納米發光、生物發光、雷射等諸多領域。不僅實現了穩定的強電化學發光,且通過添加共反應劑,獲得了高出經典的Ru(bpy)32+/TPA體系10倍的電化學發光效率。在生物領域的應用亦有所進展,出色的發光特性使其在細胞成像中有了用武之地,並用於體外腫瘤靶向。筆者團隊在基於鈣鈦礦的免疫分析檢測中亦有了初步的應用研究。
  • 《Adv Mater》高效又穩定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鈣鈦礦型發光二極體(PeLEDs)穩定性差是阻礙其商業化的關鍵問題。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表明,FAPbI3在運行過程中的降解與離子遷移有直接關係,在FAPbI3中加入Cs+和Rb+二元鹼離子可以抑制離子遷移,顯著提高PeLEDs的使用壽命。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新型多量子阱鈣鈦礦材料——基於壘寬調控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因可低成本的製備成大面積柔性器件,色純度高,顏色可調等特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
  • 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
    得益於鈣鈦礦材料設計、器件結構優化和發光機理的深刻認識,自2014年首次觀察到室溫下的鈣鈦礦電致發光現象以來,綠光、紅光和近紅外光鈣鈦礦電致發光二極體(PeLED)的外量子效率(EQE)目前均已突破20 %。然而,作為三基色之一的藍光PeLED卻發展較為緩慢,嚴重製約了全彩色PeLED的發展。
  • 實現滷化物鈣鈦礦材料最佳發光性能
    本報訊(記者閆潔)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呂旭傑課題組與美國西北大學教授Mercouri G Kanatzidis等人合作,通過調控晶格畸變實現了滷化物鈣鈦礦材料最佳發光性能。同時,他們利用高壓調控結合化學方法,系統研究了一系列具有獨特畸變結構的鍺基鈣鈦礦材料,揭示了滷化物鈣鈦礦定量構效關係並提出實現最佳發光性能的結構參數。相關成果近期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目前,高效鈣鈦礦材料的毒性和不穩定性問題極大地阻礙了其發展。
  • 綜述: 鈣鈦礦光致發光的表徵
    光致發光光譜學是通常用於半導體材料並且尤其是滷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的廣泛應用的表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