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矽與炭結合,大幅提高電極容量和倍率性能

2020-09-05 材料material

導讀:矽與炭材料的複合方式是矽基材料能否在鋰離子電池中實際應用的關鍵問題。本文通過構建矽與炭材料之間的共價鍵,大幅提高了複合電極的容量和倍率性能。該研究為矽基電池的改進和批量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在鋰離子電池中,矽具有極高的理論容量(4200 mA h g-1),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嵌鋰脫鋰過程中巨大的體積變化,導致材料結構的崩塌和SEI膜的反覆形成。目前的研究雖可以實現穩定的循環性能,但往往犧牲了電極的容量和倍率性能。近日,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智林傑教授團隊等人通過化學氣象沉積(CVD)法,在矽與炭之間形成共價鍵,使矽基電極擁有極高容量的同時,還具有良好的電化學性能。相關論文以題為「Stable high-capacity and high-rate silicon-based lithium battery anodes upon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encapsulation」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686-4


高容量的電極材料不可避免的會有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變化過大的問題。矽的理論容量是現在商用的石墨電極的十倍以上,體積變化問題一直是其直接商用的核心難點。目前主流的做法是將矽與炭材料進行複合,增強導電性的同時緩解體積膨脹。而電極微觀結構的設計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種:(1)將矽顆粒縮小到納米尺度,但由於僅僅是簡單和炭物理接觸,電化學性能極容易衰減;(2)製備納米矽顆粒的同時將炭材料尺寸縮減,形成如核殼結構的複合材料,具有穩定的循環性能,但往往倍率性能較差;(3)將矽顆粒通過共價鍵與炭材料連接,該方法理論上將同時保有極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倍率性能,但矽顆粒與炭材料往往是點接觸,且極易斷裂。因此,炭與矽之間的通過共價鍵連接具有極大地優勢,但需要進一步的優化設計。

針對以上問題,作者通過鎂熱還原和CVD法結合,製備了類皮膚結構的矽基複合材料。該材料矽與炭之間具有二維共價鍵,從而可以快速的將電子和離子從矽上傳輸出去。此外界面形貌和化學成分分析也證實這種特殊結構徹底改變了矽與電解液的接觸方式,因此電極可以兼具高容量、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電化學測試證實,在2 A g-1的大電流密度下,電極循環500圈後比容量高於石墨電極的五倍以上。而即使在20 A g-1的極端電流密度下,比容量還具有812 mA h g-1。隨後作者還通過循環後的透射電鏡和XPS分析,對反應的機理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總結來說,作者提出了一種矽基電極中矽與炭的新型的結合方式,並設計處具有類皮膚結構的矽基複合電極。得益於二維共價鍵的約束,在避免電極中矽與電解液的直接接觸外,矽的體積膨脹被很好的束縛,不會發生矽-炭之間脫落等問題,使得該電極可以在大電流密度下依舊可以具有極高的比容量。該研究結果證明二維共價鍵封裝與現有的矽/炭電極材料相比具有巨大的優勢和應用潛力,是一種成本低廉但又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法。(文:Today)


圖1 (a)-(d) 現有的矽與炭之間的連接方式示意圖;(e) 本文矽與炭之間的連接方式示意圖。

圖2 (a) SF@G電極的製備流程示意圖;(b)-(f) SF@G電極的SEM、TEM和元素映射圖;(g)-(h) SF@G電極的拉曼和XPS圖。


圖3 (a)-(c) 樣品循環測試結果;(d) ) SF@G//磷酸鐵鋰全電池循環測試結果。

圖4 樣品的倍率性能測試結果。


圖5 SF@G循環後的電鏡、XPS分析結果和機理分析示意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馮新亮等Nature子刊:擴展層間距,結晶水大有可為!
    近年來,對設計與石墨陰極結合以組裝高能量、高功率DIES器件的高性能陽極材料的研究已受到廣泛關注。α-MoO3由於其高的Mo6+/Mo4+氧化還原活性,已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陽離子插層材料之一。然而,α-MoO3由於低充電/離子輸送效率,限制了電化學反應動力學,導致倍率性能比較差。
  • 青島科大ACS Nano:藉助缺陷,大幅提高材料儲鉀性能
    編輯推薦:本文利用針對Fe7S8較差的儲鉀性能,提出了在炭複合的前提下,通過MoS2進一步改性。利用MoS2中豐富的缺陷,大大的提高了材料的儲鉀性能,為後續鉀離子電池的開發提供了很好地思路。近日,青島科技大學的張忠華教授及其團隊針對這一問題,通過在Fe7S8/C納米籠上複合具有豐富鉀離子通道和儲K活性位點的MoS2納米片,大幅提高材料的儲鉀性能。動力學分析和理論計算也驗證了引入缺陷豐富的MoS2納米片可以顯著提高了鉀離子的擴散係數。
  • 【頂刊】Nature子刊:高性能石墨烯負極來了,石墨烯應用之路再進一步!
    除了上述材料,大量研究探索了含有高能量密度組分的材料,如石墨-矽複合材料,但這種高能量組分往往表現出緩慢的電化學反應動力學,在Li+脫嵌過程中體積膨脹問題嚴重,導致功率性能不理想以及容量衰減快。因此,開發具有高比容量、快速的Li+脫嵌動力學、結構和電化學性能穩定的新型材料對開發高能量/功率密度及長循環穩定性的LIBs至關重要。
  • 電極材料的理論容量! 常用鋰電術語中英對照
    6個C摩爾質量為72.066 g/mol,石墨的最大理論容量為: 對於矽負極,由5Si+22Li++22e- ↔ Li22Si5 可知, 5個矽的摩爾質量為140.430 g/mol,5個矽原子結合22個Li,則矽負極的理論容量為: 這些計算值是理論的克容量,為保證材料結構可逆,實際鋰離子脫嵌係數小於1,實際的材料的克容量為:材料實際克容量
  • Nature Energy前瞻性綜述丨大牛在線答疑總結—高鎳材料的未來十年!
    另外,「超高鎳」雖具有優異的能量效率和倍率性能,但是需要更為複雜的合成和調整過程以及更低的電極密度以保證循環特性。權衡各方面因素,作者提出未來一代高能層狀氧化物將存在於兩極端條件中間,即優化結合Ni量和工作電位兩條件以實現≥800 Wh kg-1。要減少鈷量,必須先考慮鈷在鎳基正極中的重要性。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這一研究的論文《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今天已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頗具潛力的新型神經記憶憶阻器設計,其電路以一種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
  • 能源周報:Nature子刊、JACS、Angew等大合集
    在本文中,研究者報告了Co(II,III)作為硫正極中的電化學催化劑,可降低放電電壓的磁滯現象,並改善Al-S電池的容量保持率和倍率性能。結構和電化學分析表明,鈷(II,III)的催化作用與硫化鈷的形成以及硫的電化學反應過程中鈷(II,III)價態的變化密切相關,從而改善了反應動力學,並提高了正極中硫的利用率。
  • 能源周報:Nature子刊、JACS、AM等大合集
    在這裡,報導了一種通過將鈷摻雜的沸石咪唑酸酯骨架電紡到選定的聚丙烯腈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物中而合成的高功率且耐用的Co-N-C納米纖維催化劑。獨特的多孔纖維形態和分層結構通過暴露更易接觸的活性位點,提供便捷的電子傳導性並促進反應物的質量傳輸,在提高電極性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哈工大:大幅提升電極性能,-30℃也能較好使用
    編輯推薦:本文針對鋰電池負極在低溫下較差的動力學能力,提出Sn離子摻雜嵌入層狀鈦酸鹽材料中,大幅提高了負極在低溫條件下的電化學性能。通過活化後電極的反應動力學提高了三倍,進一步拓寬了鈉離子電池(SIBs)的反應溫度範圍。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鋰離子電池矽負極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隨著移動電子產品、大規模儲能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開發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的鋰離子及後鋰離子電池已成為當今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高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矽材料由於其豐富的儲量、極高的理論比容量等優勢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由於其巨大的體積變化效應和固有的低導電性,矽材料循環過程中容量衰減很快,難以應用於實際化電池中。
  • 改善鋰枝晶問題,提高鋰電池性能
    電化學性能測試表明,GCNT-Li電極具有3351mAh/g的超高容量(接近於純Li金屬3861mAh/g),同時擁有高達4mAh/cm2面積容量以及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圖2.GCNT負極的Li儲存和倍率性能。(a) GCNT的鋰儲存容量為0.4至4mAh/cm2。(b)以面積容量與周期表示的不同面積容量負極(1至4mAh/cm2)的循環穩定性。
  • Nature子刊:一種簡單的新方法!大幅提升鋁合金疲勞性能
    編輯推薦:本文提出了新的改善鋁合金疲勞壽命的方法,可大幅提高析出強化鋁合金的高周疲勞性能,疲勞壽命增加了一個數量級甚至更多,且疲勞強度增加到抗拉強度的1/2(與鋼基本持平)。該方法可以應用於其他含無析出帶的析出強化合金疲勞性能提高。
  • 能源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此外,考慮到電解質和電極材料,這種K-DCB的能量密度達到≈130Wh kg-1,這是先前報導的研究中K-DCB的最佳性能。但是,商用液體電解質通常顯示出較低的鋰離子轉移數,從而引起濃度極化,副反應和電池性能下降。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金屬-有機骨架顆粒的新型電解質添加劑,以固定陰離子,同時允許鋰離子在電解質中的有效傳輸。此類添加劑的使用有效地增加了鋰離子的傳遞數,提高了倍率能力,並延長了循環壽命,這為鋰電池提供了一種簡便而有效的策略,可顯著提高性能。
  • 膨脹負極的力學強化:「厚密」矽-碳電極新策略 | 成會明點評楊全紅...
    因此,推進高比容量矽基負極的商業化,要求研究者在材料設計時既要充分發揮矽活性材料的高體積比容量優勢並增加電極材料的密度,又要提高電極材料的負載量,增加活性物質在器件中的體積佔比,才能獲得高體積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2]。
  • 倍率提升大作戰:我們都有哪些方法提升鋰離子電池倍率性能
    介紹過目前常見的高鎳三元材料與傳統的鈷酸鋰材料的離子和電子電導率對比【1】,常溫20℃下,LCO材料的電子電導率最低僅為5x10-8S/cm,而NCM111材料電子電導率可達2.2x10-6S/cm,隨著鎳含量的進一步提高,三元材料的電子電導率也明顯提高,NCM8111材料的電子電導率更是達到4.1x10-3S/cm,離子電導率方面也表現出了同樣的趨勢,LCO材料在20℃下,離子電導率僅為2.3x10
  • 浙大《AFM》如何利用好贗電容效應,提升電極性能?
    贗電容效應可以大幅提升負極材料的比容量和倍率性能。目前,具有贗電容效應材料的設計合成思路主要是通過將材料縮小到納米尺寸,而這將導致電極的體積比容量降低和副反應的發生,使得該效應無法真正的被利用到商業電極材料上。
  • 浙大《AFM》如何利用好贗電容效應,提升電極性能?
    導讀:通過與磷高溫反應,在塊狀TiO2上實現了異質結的構建,目前,具有贗電容效應材料的設計合成思路主要是通過將材料縮小到納米尺寸,而這將導致電極的體積比容量降低和副反應的發生,使得該效應無法真正的被利用到商業電極材料上。近日,浙江大學的吳浩斌及其團隊通過與磷高溫反應,成功實現了塊狀TiO2上的異質結構建。
  • 碳化和硫化合成的的海綿狀複合材料將提高電化學儲能性能
    得益於分層的孔隙率,導電網絡,結構完整性和組件的協同效應,用作無粘合劑陽極的海綿狀複合材料表現出出色的鈉存儲性能,具有出色的穩定容量(循環500次後容量從628 mAh g-1到300 mA g-1)和出色的倍率性能(1600、3200和6400 mA g-1電流密度下分別有529、448和330 mAh g-1的容量)。
  • 美國研發碳納米管助推鋰電池 可提高電導率和倍率能力
    美國的科學家研究了在鋰離子電池電極中使用不同的導電填充材料,發現在鎳鈷錳陰極中添加單壁碳納米管可以提高整個電池的電導率和更高的倍率能力根據該小組的研究結果,可以為高功率,高能量電池電極的設計提供新的見解。在改善當今能量存儲技術的眾多途徑中,向電極中添加導電「填充」材料有望帶來更好的速率能力,導電性和整體電池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