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Energy前瞻性綜述丨大牛在線答疑總結—高鎳材料的未來十年!

2021-01-17 微算雲平臺

眾所周知,電動汽車正在迅速擴大市場。截止2018年,全球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s)和純電動汽車(BEVs)總銷量已達到5,400,000,其中超過2,100,000輛來自2018一年。在電動汽車(EVs)車主心中,「裡程焦慮」是主要問題,其中包括了對電動汽車續航裡程有限、充電設施不完善以及低溫環境下續航裡程大幅縮水等的顧慮。如表1所示,對比不同價位的燃油車(ICE),最新的BEVs全面達不到要求。不過,就EVs的最新動態發展來看——從電池化學和汽車製造平臺的技術進步到政策的傾斜支持,需求之門將進一步打開,全球交通電氣化的積極願景繼續得以鞏固(圖1(a))。


鋰離子電池(LIBs),是目前商用EVs(幾乎)唯一的動力源。想要獲得可以與ICE續航性能和價格相媲美的EVs,LIBs還需進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和降低成本。在過去的十年間,鎳基層狀氧化物即Li[NiaCobMnc]O2(a+b+c=1; NCM-abc)和Li[Ni1-x-yCoxAly]O2(NCA)穩固了它們在客車EV電池中正極選擇的地位,逐步淘汰了立方尖晶石LiMn2O4(LMO)和橄欖石型LiFePO4(LFP)(表1和圖1(c))。寧德時代(NCM-811,軟包)和松下(NCA,21700柱狀)最近報導他們達到了300 Wh kg-1的能量裡程碑。


由下一代層狀氧化物正極(圖1(c))和石墨-矽負極組合的電芯比能量期望在2025年之前接近350 Wh kg-1。而作為已發展LIBs中重量和成本均佔比最大的組成部分,正極仍然是主要瓶頸所在(圖1(b))。當續航裡程需求強加的能量要求接近層狀氧化物理論極限時,能量與其他關鍵參數如功率、壽命、安全性和成本之間的平衡將很難維持。此時,成功的設計依賴於利弊的權衡——活性材料成分、形貌、微結構和表面性能,以及複合物電極厚度/孔隙率之間的精妙調節。同時,NCM/NCA的原材料成本也是一大障礙。其中,Co源有限且受制於中東政局的不穩定性。Li和Ni源雖然豐富,但要達到適用於電池應用的採礦工藝還需要時間發展。那麼,要設計下一代鎳基層狀氧化物正極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和操作呢?


表1不同價位的一些最新燃油車和電動車預估行駛性能對比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Arumugam Manthiram教授(通訊作者)於2020年1月13日在國際期刊Nature Energy上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High-nickel layered oxide cathodes for lithium-based automotive batteries」的前瞻性綜述論文。文中討論了關於未來十年將用於電動汽車市場的高鎳層狀氧化物正極設計時應考慮的一些重要原則,概述了要實現該材料能量輸出最大化和低/零鈷化學需面對的內在限制和實際問題。此外,作者還聚焦了與大規模應用相關的材料生產過程,總結了合成工藝和表面穩定化技術對成本控制和性能提升的影響,為高鎳材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指導方針。



基於現代LIBs化學和設計估算,要實現電芯比能量≥350 Wh kg-1,正極活性材料至少需要提供800 Wh kg-1的能量。同時,要減少鈷的用量。為實現這兩個目標,作者討論了下一代鎳基層狀氧化物的四個重要成分設計原則。


圖2 高能量低鈷層狀氧化物的成分設計原則

表2 在材料層面實現800 Wh kg-1的兩種層狀氧化物極端例子的比較。



層狀氧化物提高能量的一般方法是增加鎳含量。過去十年NCMs的晉級之路就是:NCM-111->NCM-523->NCM-622->NCM-811。相較NCM-111(160 mAh g-1),NCM-811在4.3 VLi的可逆容量可達200 mAh g-1。除了鎳含量,上截止電位也可一定程度增加能量。作者在表2中比較了兩種極端情況性能:「超高鎳」(圖2(b))和「超高電位」(圖2(c))。其中,「超高電位」帶來熱衝擊耐受性的邊際效益,但面臨與電解質的兼容問題(圖2(i))和鈷元素的供應危險。「超高鎳」會引起多步兩相反應(顆粒破裂)及表面殘Li化合物(存儲問題和氣體釋放(圖2(j)))等問題。另外,「超高鎳」雖具有優異的能量效率和倍率性能,但是需要更為複雜的合成和調整過程以及更低的電極密度以保證循環特性。權衡各方面因素,作者提出未來一代高能層狀氧化物將存在於兩極端條件中間,即優化結合Ni量和工作電位兩條件以實現≥800 Wh kg-1。



要減少鈷量,必須先考慮鈷在鎳基正極中的重要性。對於NCA,Al與Co在倍率性能增強和層狀結構有效穩定方面有相似的作用,因此要做到從NCA中移除Co而不顯著其影響性能相對比較簡單。但對於高鎳低鈷NCM,則會遭遇(1)缺乏足量的Co而無法達到預期的倍率性能,和(2)缺乏足量的Mn以保證可接受的循環和熱力學穩定性。此外,因不含Al,更多的表面殘Li化合物會進一步降低材料的化學/電化學穩定性。因此,摻雜和表面改性至關重要(圖3(a)),但這又會減小其相對NCA的價格優勢。對於一些正極製造商來說,2019-2020將是為未來十年建立優化高鎳低鈷NCM產品路線圖的重要節點。



商用高鎳層狀正極NCM/CNA通過摻雜改性時,優化的摻雜量通常非常小(圖2(k)),而且合成工藝複雜。近來,LiNiO2(LNO;4.3 VLi容量高達240-250 mAh g1)的復興為下一代低/零Co超高Ni層狀氧化物成分設計鋪開了「畫板」。人們可以基於已構建良好的摻雜體系如Li[Ni1-x-yMnxAly]O2(NMA)和Li[Ni1-2x-yTixMgxAly](NTMA)進行簡單設計。另外,回看已報導的大量摻雜工作,從機理如化學計量比、離子佔位和長程有序等角度進行策略成分設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到目前為止,對於管理LNO摻雜物選擇,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的理論。為了指導所需摻雜物的高通量篩選,對LNO及其衍生物電子結構的深刻理解應該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層狀氧化物保持循環/熱力學穩定性的同時提高能量的方法之一是成分不均一策略。在全濃度梯度NCM顆粒中,連續的成分變化旨在結合富Ni內核的高能量和富Mn外殼的高熱力學穩定性。這一概念於2005年第一次被報導,而後在實驗室中經多年強化,目前聲稱其能量和壽命性能都已超過同Ni含量的NCM/NCA。然而,濃度梯度NCM的商業化程度仍然很低,阻礙其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原因可能有:(1)共沉澱工藝更複雜,成本和性能一致性需要考慮;(2)富Ni內核和富Mn外殼需要不同的加熱溫度以實現期望的電化學性能;(3)為了抑制Mn溶解,還必須進行要表面鈍化。要實現濃度梯度NCM的應用,未來還應對以上限制條件進行系統的分析。



除了化學成分,顆粒的形貌、微結構和表面特性對優化層狀氧化物能量輸出也極為重要。對於車用電池,體積能量密度通常是更重要的參數。現代高鎳NCM/NCA電極期望電極載量和密度分別高於 3-4 mAh cm-2 和 3.0-3.4 g cm-3。同時,材料生產控制對成本降低也很重要。為了改善這些指標,作者討論了當前的/新興的生產方法。




製備商用Ni基層狀氧化物的標準共沉澱法如圖3(a)所示。相較而言,高Ni氧化物(如NCM-811)的合成過程更為複雜,對設備的要求更高,很多共沉澱和煅燒的參數(如pH、氨含量和加熱溫度)都需要調整(圖3(b))。不過,即便將一些原材料和煅燒相關的額外成本算上,NCM-811 的總價還是最低的(圖3(c)),這是由於該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值和更少的Co使用量。進一步的成本降低將主要通過增加能量輸出來驅動,還可通過增加生產體量和效率(如產量和吞吐率)來獲得。另一方面,隨著市場日益成熟,競爭將壓低正極製造商的毛利率。對於電池製造商和OEMs,自主材料生產可以實現更好的成本結構。


層狀氧化物的顆粒形貌和微結構對一系列電化學性能有重要影響(圖3(d))。現代標準Ni基材料的粉末是由上百個一次顆粒團聚而成的球狀多晶二次顆粒所組成。當增加這類材料的電極密度和載量時,電極阻抗較高且容易發生顆粒碎裂和電極層離現象,導致倍率性能和工作壽命嚴重受損。這些限制促進了顆粒工程的研究:一次顆粒和微結構調整,以及後表面處理。其中,更為激進的一個方法是做單晶(圖3(e))!與多晶相比,微米級單晶顆粒具有高得多的機械強度,能夠承受更高的充電電壓,彌補較差的比容量的同時保持循環和熱力學穩定性。現階段的單晶Ni基層狀氧化物還有很多優化的空間,包括生產成本、電極密度和倍率性能。為了更好地利用單晶形貌優勢,未來的發展焦點將是開發一種能夠穩健控制顆粒尺寸和分布、結構缺陷、雜質以及表面殘Li物的簡易合成法。



為了增強穩定性,合成的高鎳層狀氧化物粉末通常要進行表面處理。工業生產中,幹法或水基包覆過程是最經濟的。此外,也可以採用氣相物質對表面進行處理,如化學氣相沉積法和原子層沉積技術。後者具有最好的均勻性,且能夠實現自終止亞納米級厚度控制。然而,對於大規模應用,還需進一步降低成本。


大部分的包覆材料僅覆蓋了團聚二次顆粒,有些通過溶液或氣體處理常能有效穿透並覆蓋一次顆粒(圖3(e))。一次顆粒的表面鈍化能夠更有效地抑制循環過程中氣體生成和機械破裂,還能減少材料與電解液的接觸面積,分散應力。另一種表面穩定化策略是將Co選擇性地置於關鍵界面(如晶界)。出於功效和成本的考量,未來高Ni層狀氧化物獲取很可能依賴於顆粒工程和表面穩定化技術的結合。

High-nickel layered oxide cathodes for lithium-based automotive batteries (Nature Energy, 2020, DOI: 10.1038/s41560-019-0513-0)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19-0513-0深圳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5篇最新高分子材料綜述
    Nature官網在線之前發布5篇與高分子材料相關的綜述:1、來自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性聚合物;2、具有自主生命周期控制的聚合物;3、作為3D列印的軟材料; 4、塑料生物電子學的興起
  • 80篇Nature/Science帶你走進大牛的催化世界!
    Manning在08年綜述總結了C-H功能化的一方面Catalytic C–Hfunctionalization by metal carbenoid and nitrenoid insertionNature, Vol 451 24 January2008 Robert J.
  • 上海交大鄧濤團隊在《Nature Energy》發表太陽能光熱界面蒸發綜述...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2018年影響因子:46.859)在線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鄧濤教授團隊與合作團隊的綜述文章「Solar-driven interfacial evaporation」。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Ronny Thomale對其發現進行總結。Nature Energy綜述:多價金屬離子電池的現狀及發展方向由於地殼中鎂、鈣、鋁和鋅等金屬元素的儲量相對較高,基於多價金屬的電池具有滿足未來大規模儲能需求的潛力。然而,多價金屬離子化學的複雜性導致了混亂的局面,技術挑戰,並最終導致大眾對這些儲能技術未來的商業化產生了懷疑和不確定性。
  • 《自然-能源》、《自然-微生物學》和《自然綜述-材料》三刊齊發
    「微生物學研究的數量和質量在過去十年增長很快,我們很高興能推出《自然-微生物學》,為這一重要研究提供平臺。」該刊主編Andrew Jermy博士說。「在首期刊物中,我們十分興奮地特別展現了微生物學多個領域的科研工作,這包括病毒培養體系的發展、微生物研究近期和未來發展方向、細菌病原體研究、生物膜、真菌進化、病毒進化、共生等。」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綜述類論文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
  • 中金:從需求看高鎳鋰電中長期發展的必要性
    由此我們認為中長期標稱裡程達到600km以上,配合快充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較好的消除裡程焦慮,而平價與真實裡程需求的共同滿足需要高鎳鋰電進一步的發展。結構性的創新如CTP並不阻礙材料層面創新的發展,高度CTP短期內對考慮分散供應鏈的國際一線車企不完全適用,同時三元進一步的降本同樣依賴高鎳。通過系統能量密度的進一步提升與自身降本,高鎳鋰電中長期有望從系統級成本上接近或低於鐵鋰。
  • 華為汽車相中三元鋰電池:性能優勢或成重要考量 高鎳材料有望獲取...
    需求端方面,Model 3等爆款車型培育的電動車消費習慣基本確立,明年材料需求大幅增長的確定性很強,三元材料作為消費主流,有望直接受益。據盧日鑫預計,明年全球電動車銷量約420萬輛,對應三元正極需求約33萬噸,疊加三元材料在儲能和數碼領域的應用,預計全球需求量超過40萬噸。
  • 鋰離子電池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產業現狀與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在SMM舉辦的「2020(第五屆)中國國際鎳鈷鋰高峰論壇暨中國國際新能源鋰電材料大會」上,中南大學胡國榮在現場為大家講解了鋰離子電池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產業現狀與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由於錳酸鋰安全性好,未來錳酸鋰也可以設計成刀片電池或CTP電池(即直接由電芯cell to pack),未來錳酸鋰電池的續航裡程也可以達到600公裡以上。
  • 北京大學發布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納米能源材料特刊
    2016年9月7日,材料科學領域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在線刊登了北京大學特刊「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at Peking University」。
  • 最新《Nature Energy》便宜又高效的電池材料!
    可充電電池的市場的快速增長,需要具有高功率,高能量且成本低的電池材料。近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Gerbrand Ceder教授展示了將電極材料中部分尖晶石的陽離子序列同過量的鋰結合,能夠同時實現超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
  • 我國科學家受邀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雜誌發表前瞻性綜述文章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姜岷教授團隊受邀在Cell出版社旗下子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雜誌( IF=13.578)在線發表了題為「Biobutanol production from crystalline cellulose
  • 《Nature》綜述:光子晶片未來可期
    從網格的結構和算法、多種相關技術的堆棧、可編程的光子集成電路的應用以及前景與挑戰幾個方面進行綜述。綜述涵蓋了在線性矩陣運算、量子信息處理和微波光子學等方面的潛在應用,並研究了這些通用晶片是如何通過提供一個更高層次的平臺,在不需要製造定製晶片的情況下,來實現新型光學功能原型的。
  • 如何寫好綜述論文?Nature分享5大要領
    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我的研究方向是開發納米材料來操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以及了解納米材料如何影響衰老和癌症。
  • 二維半導體二硫化鎢納米材料光學特性的綜述與展望
    這類具有一定帶隙的二維材料作為新型的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實現新型二維電子尤其是光電器件最理想的材料體系。其中尤以二硫化鎢(WS2)最為引人矚目,因其具有較高的發光效率,強自旋-軌道耦合(約420 meV)和較大的激子束縛能以及2 eV的能隙(紅光)。
  • 世界頂級材料計算專家Ceder教授Science/Nature 等頂刊匯總
    該工作闡述了高倍率性能可以通過基態以上能量圖譜實現,這與基態宏觀相的動力學機理完全不同,為未來高倍率電極材料的搜索提供了新的機遇。Ceder教授(通訊作者)課題組綜述了各類固態電解質的實驗發現,並將其與理論計算預測結果相關聯。旨在深入理解固態電池中的界面反應,為未來的界面設計工作提供思路。
  • 未來十年的旅遊丨未來十年,還有什麼能拿來做旅遊?(上篇)
    「旅遊三十人」論壇推薦行業讀物,華高萊斯最新知識成果《未來十年的旅遊》正式出版啦!為了方便大家閱讀,華高萊斯【文旅瞭望】欄目正式推出網絡版!與以往【文旅瞭望】以「案例」發布為主不同的是,《未來十年的旅遊》將針對中國國內旅遊,系統闡述旅遊前沿發展趨勢,旨在為旅遊業內人士「答疑解惑」。
  • FIE | Special Column: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太陽能轉換...
    論文標題:Special Column: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期刊:Frontiers in Energy 作者:Yun Hang HU(胡云行), Fangming JIN(金放鳴) 發表時間:25 June 2019 DOI:10.1007/s11708-019-0636-9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 Small Methods: 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光耦合綜述
    按照使用材料可以分為矽,銅銦鎵錫,鈣鈦礦,有機等類型的太陽能電池。基於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其可溶液法製備、柔性、透明和輕量等優勢而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實驗室報導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已經超過14%,然而相比於矽基等無機材料太陽能電池,其能量轉換效率仍然偏低。限制有機太陽電池效率的原因主要包括較短的激子傳輸距離、本體異質結中的電荷傳輸和開路電壓損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