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Methods: 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光耦合綜述

2021-02-14 MaterialsViews

近幾十年來,光伏電池作為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得到快速發展。按照使用材料可以分為矽,銅銦鎵錫,鈣鈦礦,有機等類型的太陽能電池。基於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於其可溶液法製備、柔性、透明和輕量等優勢而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實驗室報導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已經超過14%,然而相比於矽基等無機材料太陽能電池,其能量轉換效率仍然偏低。限制有機太陽電池效率的原因主要包括較短的激子傳輸距離、本體異質結中的電荷傳輸和開路電壓損失等等。為了提高器件能量效率,研究人員將光耦合工藝應用到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提高入射光的利用效率。

近日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Karl Leo教授課題組的綜述文章「Optical In-Coupling in Organic Solar Cells」,系統總結了光耦合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研究進展。該綜述首先介紹了光耦合應用的幾種形式,即使用圖案化結構(Patterned Structure),隨機散射結構(Random Scattering Structures),疊層結構電池(Multijunction)等。然後重點總結了有機太陽能電池使用圖案化結構的光耦合應用。目前最為普遍的方式是在具有凸出圖案結構的基底上的平整一面上製備電池,例如在基於小分子的有機太陽太陽能電池中,採用微尺度線結構的基底,效率提高幅度最高達到17%。製備非平整的具有相應結構的太陽能電池也被廣泛應用,方法包括雷射刻蝕,壓印,壓應力獲得褶皺和摺疊等。這些經過處理的表面均可實現光耦合而增加光的吸收從而實現能量轉換效率的提升。作者最後總結了幾種實現光耦合方式的優缺點。在圖案化基底的平整一面上製備電池可以實現光滑的表面結構,但該圖案結構結構容易被外力破壞,需要力學性能較好的光學填充物;在具有圖案結構的一面可以製備出相應結構的電池,較大尺度的周期性結構具有更強耦合效應,但是活性層的加工存在困難;直接在活性層利用壓印是一種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即使在優化的器件中,光耦合技術也能夠提高約20%的吸收光子數。該綜述在器件製備工藝角度為實現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光耦合來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提供了參考。

相關綜述文章在線發表於Small Methods (DOI: 10.1002/smtd.201800123)。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納米線中光子-激子強耦合相互作用
共軛高分子可用於可見光碟機動無鈀施蒂勒耦合反應

光控光子器件新思路——雷射主動調控單層二硫化鉬/銀納米天線複合結構中等離激元與激子的耦合

(點擊以上標題可以閱讀原文)

MaterialsViewsChina

官方微信平臺

聚焦材料新鮮資訊

材料大牛VS新秀訪談
MVC論文排行榜每月新鮮出爐
熱愛科研的你還在等什麼,快加入我們一起微互動吧!!!

微信號:materialsviews

微博:materialsviews中國

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刊物或媒體如需要轉載,請聯繫:

materialsviewschina@wiley.com

關注材料科學前沿,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閱讀Small Methods原文

相關焦點

  • 綜述: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因其在發電窗戶、建築集成光伏、農業溫室等領域的巨大潛力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本文綜述了有機材料、半透明頂電極和器件工程的最新進展,指出了實現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所面臨的挑戰,以促進該領域的發展。
  • 綜述:無機-有機鈣鈦礦材料在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 綜述:計算化學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最新進展
    有機光伏材料的精確設計和活性層形態的控制對於實現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OSC)至關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然很難用傳統的表徵方法完全獲得有機光伏材料的本徵特性,以及無序薄膜中分子堆積的細節和活性層特定形貌的演變過程,這阻礙了有機光伏材料的篩選和結構性能關係的理解。因此,計算化學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方法,並且在當前的科學研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南大學趙富穩教授【綜述】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近日,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響因子:25.245)發表了中南大學粉末冶金研究院特聘教授趙富穩與瑞典林雪平大學高峰教授合作完成的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
  • 綜述:基於DTP結構的高效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
    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是通過關鍵有機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實現溶液加工性和性能可行性的新興光伏技術。最近,南京理工大學的唐衛華教授綜述了自2016年以來,基於二硫並[3,2-b:2『,3』-d]吡咯(DTP)的MPM作為對稱/不對稱FREAs和無摻雜空穴傳輸材料(HTMS)的設計進展,以期對材料設計和器件策略提出見解,以獲得更高的功率轉換效率和穩定的太陽能電池性能。
  • 最近三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已經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因為它們快速上升到22%的效率。在這篇綜述中,瑞士科學家們總結了PSCs的快速演變,因為它們進入了一個可以革命化光伏產業新的階段。 特別是,他們描述了使鈣鈦礦如此突出的性質和目前對PSC器件物理的理解,包括製備效率高於20%的最先進的太陽能電池。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在太陽能電池家族中 最近,由瑞典Linköping University(林雪平大學)的張鳳玲教授、OlleInganäs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周印華教授和德國Dresden Universityof Technology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KoenVandewal教授共同撰寫的綜述文章「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已在《國家科學評論》(http://nsr.oxfordjournals.org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對於有機太陽能電池而言,開路電壓和短路電流相互折衷,是早期限制器件性能提升的主要瓶頸之一。;(b)反式結構有機太陽能電池和或傳統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根據器件極性可劃分為傳統結構(圖3a)和反式結構(圖3b),而由於報導的先後順序不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對於傳統結構(圖3b)和反式結構(圖3a)的定義正好相反。
  • Small Methods: 最新綜述-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和展望
    而今,電子顯微學已是材料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微觀分析方法。其中,掃描電子顯微鏡、特別是環境掃描電子顯微鏡(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的出現,更是提供了對樣品(包括含水以及絕緣樣品)在其天然狀態下的表面微觀形貌觀察的可能性。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相關綜述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薄膜矽太陽電池劉生忠研究員團隊受邀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綜述文章,該文章總結和探討了金屬離子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潛在的機遇與挑戰。
  • Energy Mater.綜述: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同時,兩性離子形成的界面偶極子有助於其用作光電器件中的界面層,包括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和有機發光器件(OLEDs)以及用於鋰離子電池(LIBs)的電解質添加劑。隨著兩性離子材料的快速發展,通過將它們作為界面層和電解質添加劑,已經構建了具有增強效率的高性能器。最近,Adv. Energy Mater.
  • 最高效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之一
    蘇州大學李永舫課題組合理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寬帶隙給體小分子材料,基於此的器件表現出13.9%的目前最高效率之一,且非輻射複合損耗非常小,為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的設計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基於共軛聚合物或小分子的電子給體與小分子受體,組成的給受體本體異質結溶液製備法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被廣泛研究。最近由p型共軛聚合物給體與n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體而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突破了16%,具有光明前程。但是由於聚合物的批次差異問題,不可避免的會導致器件的重複性較差。
  •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與有機太陽能電池區別介紹
    除了有機太陽能電池之外,目前有許多公司致力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開發,如Solaronix,Dyesol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必須使用電解質。轉化效率在10%以上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都是採用液態電解質的,液態電解質有著較大的環保性問題,採用固態或者凝膠態電解質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效率與有機太陽能電池接近,在6%——8%左右,因此電解液是目前制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核心問題。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是瑞士洛桑高等理工大學(EPFL)的GrÄatzel教授發明的,因此也稱GrÄatzel電池。
  • 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系統
    與由晶體矽製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更低且更具柔性自2019年9月以來,布拉貝克教授的工作組保持了12.6%的有機光伏模塊效率的世界紀錄。在紐倫堡Energie Campus(EnCN)開發的多電池模塊的表面積為26cm 。Brabec教授說:「如果我們在實驗室中能達到20%以上,那麼在實踐中我們可能會達到15%,並成為矽太陽能電池的真正競爭者。」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導讀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地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可以解決與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光學活性層厚度相關的問題。這種新方法將促進工藝設計,並進一步推進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圖片來源:UNIST)在這項研究中,科研團隊成功地使用位於光學活性層中的一種非富勒烯受體,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實現了12.01%的光電轉化效率。
  • 領跑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
    十幾年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團隊始終致力於碳納米材料、有機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轉化與存儲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開發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光電轉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們終於發展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寡聚小分子有機太陽能材料體系,設計合成了具有確定分子結構和精確分子量的一系列高效有機光伏寡聚物材料,開創了新型高效可溶液加工的光伏活性層材料體系。對陳永勝來說,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一個新目標的開始。他從未停止過思考:有機太陽能電池到底能達到多高的效率?是否可以媲美矽基太陽能電池?
  • 可用於汽車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在太陽能電池中,可利用有機分子混合物,吸收陽光並將其轉換成電能。此外,這種電池還能應用於汽車車身等曲面。這一發現挑戰傳統觀念,有助於早日實現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應用。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910/406373.htm在基本的有機太陽能電池中,有機半導體薄膜夾在兩個電極之間。該薄膜將有機半導體層中產生的電荷提取到外部電路中。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電極表面需要達到100%導電,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電荷。
  • 研發出環保有機太陽能電池
    有關發現已被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收錄於「最佳科研電池圖表」。這是首次有香港的研究成果,被收錄於這份記錄全球過去四十年太陽能電池發展史的重要圖表當中。 「最佳科研電池圖表」自1976年開始,記載史上轉換功率最高的各種太陽能電池類別。由科大化學系顏河教授團隊研發、輸出功率達百分之11.5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近日刷新該圖表「新興有機太陽能電池」類別的最新世界紀錄。
  • 大連化物所發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文章
    大連化物所發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綜述文章 2018-10-2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該綜述介紹了目前低溫鈣鈦礦薄膜的多種製備方法,以及其各自的優缺點;闡述了低溫界面層(包括電子和空穴傳輸層)材料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總結了不同柔性電極在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程;分析了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環境和機械穩定性,以及如何利用柔性封裝技術提升其環境穩定性。
  • 輕小型太陽能/氫能無人機發展綜述
    在文獻[95]中,總體設計考慮太陽能無人機進行24 h晝夜飛行後,由於凌晨外界環境無法保證太陽能電池產生足夠能量來提供平飛所需的能量(圖13),提出優化剩餘時間(即額外能量)的總體設計方法,並用該方法對輕小型太陽能無人機進行概念設計與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