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鋰離子電池矽負極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20-08-04 小材科研

隨著移動電子產品、大規模儲能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開發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的鋰離子及後鋰離子電池已成為當今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高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矽材料由於其豐富的儲量、極高的理論比容量等優勢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由於其巨大的體積變化效應和固有的低導電性,矽材料循環過程中容量衰減很快,難以應用於實際化電池中。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鋰離子電池矽負極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針對上述難題,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李祥龍(中科院青促會會員)、智林傑研究團隊提出利用納米系統工程設計理念提升材料儲鋰性能(Nano Lett. 2013, 13, 5578),在材料單元尺度上解決高容量電極材料體積膨脹引起的結構、表界面、及電荷輸運不穩定性問題,與此同時,在材料宏觀體尺度上解決其振實密度偏低等實用化問題。

基於此,開發了一系列穩定、具有協同效應、高性能的碳矽雜化電極體系,例如,含矽納米粒子的模板碳橋連取向石墨烯宏觀體(Nano Lett. 2015, 15, 6222)、仿扇貝形體的碳矽核殼雜化顆粒(Small 2018, 14, 1800752)、取向石墨烯支撐的石墨烯矽層化微粒(Nanoscale 2019, 11, 21728)、珊瑚狀互聯的碳包覆多孔矽線陣列(ACS Nano 2019, 13, 2307)等。進一步,基於前期研究工作以及領域前沿動態,從碳組分的化學組成、結構與形態,以及矽組分的維度和維度雜化等方面闡述了碳矽雜化材料的設計和構建方法(Adv. Mater. 2019, 31, 1804973;Mater. Sci. Eng., R 2019, 137, 1;Adv. Funct. Mater. 2019, 29, 1806061);從材料、電極及材料電極協同三個方面提出石墨烯與矽及其他高容量儲能電極材料的雜化方法和策略(Chem. Soc. Rev. 2018, 47, 3189;圖1),為高性能雜化結構材料及電極的合理設計提供了新視角。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鋰離子電池矽負極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圖1. 石墨烯與矽及其他高容量儲能電極材料的雜化方法和策略

近些年,研究團隊從低成本的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出發,改進鎂熱還原技術、規模化製備了一種仿繡球形態的矽烯材料,其應用於鋰離子電池時展現出優異的綜合儲鋰性能(ACS Nano2017, 11, 7476)。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提出並發展一種「植皮式」二維共價封裝策略(圖2),基於繡球狀矽烯進一步製備了矽氧碳鍵基繡球狀共價雙烯,其表現出卓越的綜合儲鋰性能:在800 mA/g的電流密度下重量與體積比容量分別高達2646 mAh/g和2350 mAh/cm3,在2000 mA/g的電流密度下循環500次後重量比容量仍保持近1500 mAh/g;即使在20000 mA/g的電流密度下重量比容量仍高達810 mAh/g,體積比容量相比非共價封裝和未封裝材料分別高出1358%和1442%;以整體器件計算,基於該碳矽材料的全電池能量密度比基於石墨的高出40~60%,比目前的商業化鋰離子電池的比能量和能量密度均高出40%以上。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鋰離子電池矽負極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圖2. 植皮式二維共價封裝策略,高綜合性能碳矽負極構建及儲鋰性能

初步的研究也表明,二維共價封裝策略在有效緩解矽體積膨脹的情況下,不僅提供了電子/鋰離子高效混合傳輸通道,還變革材料界面、確保了電子/鋰離子高效且穩定傳輸。研究成果以「Stable high-capacity and high-rate silicon-based lithium battery anodes upon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encapsulation」為題於 2020年7月31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 Commun.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7686-4)。

納米系統工程理念及系列構建策略為同時提高矽以及其他高容量電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等性能、發展新一代先進電極及鋰離子電池等儲能體系提供了設計思路和實用化途徑。

上述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青促會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國家納米中心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686-4

相關焦點

  • 寧波材料所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鋰離子電池與鉛酸、鎳鎘、鎳氫等電池相比,由於其較高的能量密度、較長的使用壽命、較小的體積、無記憶效應等特點,成為現今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組件之一,其作為鋰離子的受體,在充放電過程中實現鋰離子的嵌入和脫出。因此,負極材料的好壞直接影響鋰離子電池的整體性能。
  • 鋰離子電池矽負極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移動電子產品、大規模儲能和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開發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的鋰離子及後鋰離子電池成為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焦點。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高穩定性的電極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 從二氧化矽出發低溫合成矽納米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取得進展
    從二氧化矽出發低溫合成矽納米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取得進展 一直以來,利用廉價的二氧化矽或矽酸鹽製備矽材料都需要較高的反應溫度。
  • 「圖書推薦」鋰離子電池用納米矽及矽碳負極材料
    在此基礎上,利用自組裝法製備了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及矽碳/石墨負極材料,分析其微觀結構和物化狀態,通過循環測試分析了電化學性能,並闡明矽烷偶聯劑對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微觀結構和電化學性能的影響。從微觀結構和物相變化角度論述納米矽碳負極材料嵌脫鋰穩定性,闡明了納米矽顆粒與碳層的破壞、Li15Si4合金生長的電極電位以及對嵌脫鋰穩定性的影響。
  • ...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應用...
    在眾多能量存儲技術中,鋰離子電池由於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低、無記憶效應和環境友好等優點,自1991 年Sony公司商品化以來在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近年來,為適應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分布式儲能等快速發展的需求,開發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當今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
  • 鋰化技術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高比能矽負極中的...
    在眾多能量存儲技術中,鋰離子電池由於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自放電率低、無記憶效應和環境友好等優點,自1991 年Sony公司商品化以來在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近年來,為適應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分布式儲能等快速發展的需求,開發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當今儲能領域的研究熱點。
  • 矽基負極和鋰金屬負極製備研究進展
    【原創】【2020先進電池材料論壇】矽基負極和鋰金屬負極製備研究進展材料會議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27 09:09:01 閱讀:8 矽基材料商業化前景廣闊,但由於矽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發生劇烈的體積收縮,體積的劇烈變化會導致內部機械機構失效,從而使得矽負極的循環壽命難達預期,因此尚未在鋰電池中大規模應用。
  • 負載MnO納米顆粒的氮摻雜多孔碳用作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負極...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韓寶航課題組和德國耶拿大學Philipp Adelhelm課題組合作製備了MnO/氮摻雜多孔碳複合材料(MNPC),考察了MNPC作為負極材料的鋰離子存儲和鈉離子存儲性能;並從電化學和熱力學角度出發,對MnO基複合材料的儲鋰和儲鈉機制進行了對比和分析。
  • 「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雖然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
  • 【乾貨】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粘結劑的研究進展
    重點論述了羧甲基纖維素鈉(CMC)、聚丙烯酸(PAA)、海藻酸納和導電聚合物等粘結劑在旌基負極材料中的應用。比較了不同類型粘結劑的優缺點,展望了矽基負極材料粘結劑的發展方向。矽(Si)基負極材料的理論比容量(4 200 mAh/g)高、嵌脫鋰平臺較適宜,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用高容量負極材料[1-2]。
  • 河北科技大學王波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王波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鉀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納米能源》(Nano Energy,2020,104979,DOI:org/10.1016/j.nanoen.2020.104979)正式發表。
  • 矽作為電池負極材料的飛躍:一種碳納米管/矽微球結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石墨,和鉛筆筆尖一樣的材料,長期以來一直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我們對電池要求的提高,石墨基電池已無法滿足我們對於電池性能的要求。因此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數字革命的核心材料——矽。
  • 矽基負極應用穩步提升
    矽基負極,潛力巨大。 從不同負極材料性能對比來看,矽基負極質量/體積比容量巨大晶體矽理論質量比容量約4200mAh/g/g,而石墨僅為372 mAh/g/g,約是石墨的11倍。即使是氧化矽材料,其理論質量比容量也有2600 mAh/g/g,約為石墨的7倍。由此來看,矽基材料是最具希望的下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鋰離子電池新型負極材料的改進與研究
    本文著重介紹了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金屬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鈦酸鋰、碳材料(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的性能、優缺點及改進方法,並對這些負極材料的應用作了進一步展望。  而負極材料的能量密度是影響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見負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化學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較為廣泛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為金屬基(Sn基材料
  • 化工系魏飛教授課題組發文報導可長循環的矽基負極材料
    化工系魏飛教授課題組發文報導可長循環的矽基負極材料清華新聞網7月10日電 7月4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課題組在知名期刊《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在線發表「碳化矽作為抑制化學反應的保護層增強矽基負極穩定性」(Silicon Carbide as a Protective Layer to Stabilize Si-Based
  • 矽負極深度報告:負極矽碳,風語黎明
    來源:新能量研究員摘要:風·高能量密度電池,矽基負極材料體系列選對電車而言,提升續航需要整車電耗低、電池包帶電量大。再受限於體積、質量,通常也需要電池的質量/體積能量密度高。更高的正極比容量、更高的負極比容量和更高的電池電壓(以及更少的輔助組元),是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理論實現路徑。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6-12-13  瀏覽:
  • 矽基負極,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首選
    矽基負極材料產業化時間短;國際上日企領先,國內貝特瑞領先日本日立、湯淺等企業從2015年開始陸續將矽基負極應用到消費電池和動力電池中,促進了矽基負極材料產業化應用。國內方面,根據高工鋰電的調研,能夠量產矽基負極材料的企業不超過3家,其中,貝特瑞國內領先,於2017年實現量產出貨,現已成功進入松下-特斯拉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