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阻抗在商業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2020-12-02 新能源Leader

交流阻抗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鋰離子電池無損檢測方法,在鋰離子電池的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等效電路的擬合我們可以獲得電池內部的界面阻抗特性。

作為一種強大的測試工具,EIS可以用於對電池壽命預測,健康狀態評估等方面。近日,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Nina Meddings(第一作者)和Juyeon Park(通訊作者)等人對對交流阻抗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回顧。

交流阻抗的測試方法主要是通過對電池施加一個正弦波動的電流或電壓,並對電池反饋的電壓或電流信號進行測量,頻率的測量範圍通常在數十kHz,到數mHz之間,從而生成一個阻抗譜,這種方法主要是用於分析電池內部具有不同時間常數的反應過程。

下圖為一個典型的交流阻抗Nyquist plot圖,從圖中能夠看到電池在高頻區域內主要是電感行為,這主要是受到電池卷繞結構的影響, 其中高頻區與實軸的交點為電池總的內阻,主要包括電解液、活性物質、集流體和電連接阻抗,在中頻區域出現半圓一般是跟電極的界面反應有關,因此受到阻抗和電容的影響。在電極界面處Li+穿過SEI膜與電介質極化是並聯發生的,Li+的嵌入和脫出與雙電層是並聯發生的。對於低頻區的直線,通常我們認為是Li+在固相中的擴散,在一些情況下也會出現Li+在電極內部孔隙內的擴散情況。

通過交流阻抗數據獲得電池不同部分的阻抗特徵對於指導鋰離子電池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的商業鋰離子電池都是雙電極設計,多種界面過程疊加在一起形成中頻區的譜圖,因此我們難以對其中的單個過程進行分離,我們也可以在電池內部引入第三電極,但是這種操作通常只局限在實驗室級別,難以推廣應用。

交流阻抗測試首先需要確保能夠在較寬的頻率範圍內對電池阻抗進行準確的測量,下圖b中簡單介紹了EIS測試的原理,當電阻的1和2兩端之間施加一個電流後,會在1和2之間產生一個電壓降,因此電阻的阻值Z=V/I,如果施加的電流具有周期性的頻率ω,則阻抗的表達式轉變為下式所示的形式,其中φ=φV-φI,表徵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位差,因此此時我們獲得的阻抗為一個複數形式。

如果電壓和電流之間的相位差為0,則表徵阻抗為純電阻,電流流經該阻抗為純耗散,如果相位差為-90度,則阻抗為純電感,如果為90度則為純的電容,電流在流經這些元器件時幾乎沒有能量的耗散。由於電磁感應的存在,可能存在測量電路與周圍電路耦合,或周圍電路中的交流電流與測試電路耦合的現象,導致測試精度降低,因此在交流阻抗測試過程中要儘量在金屬箱體中進行,同時如果需要進行加熱,儘量採用直流電進行加熱。

但是在實際測試中並非全部是理想環境(如下圖d所示),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仔細的對實驗進行設計,以免過多的引入測試裝置的阻抗。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測試裝置誤差可以通過下述的步驟對設備進行校準。

1) 開路測試,獲得阻抗Y0=1/Z0;

2) 短路測試,獲得阻抗ZS;

3) 採用已知電阻ZREFm的帶載測試,獲得阻抗ZREF;

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上式的測量結果,根據下式計算設備的阻抗影響值

施加正弦變化的電壓是最常見的交流阻抗測試方法,多數的測量時間的電壓振幅在5-10mV,但是對於一些容量較大的商業化鋰離子電池,由於其內阻較小,因此在輸入較小的電壓波動時,就會引起較大的輸出電流,因此導致較差的信噪比。相比之下,如果採用輸入正弦波電流的方式,輸出電壓的波動在幾mV之內,因此可以獲得更好的信噪比,因此對於大容量的電池採用輸入正弦波電流的方式測試更為準確。

電池達到穩態對於EIS測試的準確性至關重要,首先需要電池的SoC狀態達到穩定,一些研究顯示電池為了實現電化學的穩態,甚至需要靜置4h以上。此外如果需要測量不同溫度下的交流阻抗信息,為電池留出足夠的靜置時間,對於電池達到熱平衡尤為重要。

將等效電路中的元器件與鋰離子電池內部的反應過程對應起來需要豐富的電化學知識。弛豫時間能夠很好的對鋰離子電池內部不同的反應過程進行區分,該方法根據下式將阻抗從頻率特徵轉變為時間特徵,其中Rpol為總的極化阻抗,g(τ)為弛豫時間分布函數,ω為角頻率。Z = R/(1 +jωτ)為在R/C並聯電路中的電壓弛豫指數的萊布尼茨轉換,該電路的弛豫時間為τ=RC。弛豫時間的定義為在一個電池中脈衝降低至初始值的1/e,其中e為歐拉數,

在鋰離子電池中,弛豫時間分布方法通常是用來區分重合在一起的過程,從而確定合適的等效電路,弛豫時間不同的過程中在圖中呈現分離的特徵峰(如下圖a和b所示)。

等效電路方法是目前最為常用的交流阻抗分析方法,等效電路方法較容易建立,且對計算能力的要求不高,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等效電路也存在電路元器件與鋰離子電化學反應過程對應關係不明確。

等效電路擬合中最常用的元器件主要包括電感L、電阻R、電容C、角相位元器件(Q),Warburg元器件(W)。其中角相位元器件CPEs並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元器件,其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電容C,一部分為相位角α,其阻抗表達式為Z∗ Q = 1/Q(jω)α,主要是用來描述電極內部的非理想電容行為,α越接近1,則越接近純電容。

通常等效電路擬合的過程中主要考慮三個頻率範圍內的過程

1) 頻率高於1kHz的高頻區域:這一範圍內通常由於導線或卷繞結構會產生電感,因此採用電感元器件L並聯一個電阻進行模擬,同時由於電解液和電極的阻抗,因此還需要再等效電路上串聯一個電阻。

2) 中頻區域:在該區域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並聯電路對電極的模擬電荷交換和正負極表面的雙電層反應過程阻抗,或者界面SEI膜阻抗,對於一些導電性較差的材料,例如LFP,中頻區的反應也會受到材料自身導電包覆層的影響。

3) 低頻區域:在這一範圍內,主要是採用Warburg電阻對電池內部的擴散過程進行模擬。

交流阻抗是研究鋰離子電池內部特性的重要方法,根據不同反應過程的弛豫時間的區別,從而達到測量電池內部不同反應過程阻抗的目的。弛豫時間和等效電路是目前分析鋰離子電池交流阻抗數據的方法,通過這兩種方法能夠獲得量化的電池部分阻抗數據,從而指導電池的分析和設計。

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Applic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to commercial Li-ion cells: A review,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80 (2020) 228742, Nina Meddings, Marco Heinrich, Fr´ ed´eric Overney, Jong-Sook Lee, Vanesa Ruiz, Emilio Napolitano, Steffen Seitz, Gareth Hinds, Rinaldo Raccichini, Miran Gaberˇsˇcek, Juyeon Park

來源:新能源Leader,作者:憑欄眺

相關焦點

  • 非線性交流阻抗再鋰離子電池上的應用
    交流阻抗是分析鋰離子電池電極界面狀態一種非常強有力的工具,通常而言交流阻抗測試是對電池施加一個在一定的頻率範圍內按照正弦波變化的電流或電壓信號,同時測量電池反饋的電壓或電流信號,從而獲得電池內部不同反應過程的阻抗信息。電池的交流阻抗測試結果不僅受到電極材料的影響,還受到諸如荷電狀態、健康狀態和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此外電芯承受的壓力也會對測試結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 鋰離子電池的交流阻抗分析方法
    鋰離子電池電池的主要反應過程可以分為電子傳導、Li+在電解液內的擴散、Li+在電極/電解液界面處的電荷交換和固相擴散等過程,通常這些過程會混雜在一起,難以進行區分,而交流阻抗為區分這些阻抗提供了很好的手段。交流阻抗的基本原理是對電池施加一個從高頻至低頻變化的正弦波電壓信號或電流信號,根據輸出的電流或電壓信號對電池的阻抗信息進行分析。
  • 鋰離子電池交流阻抗圖譜詳細解讀
    根據鋰離子電池的這一特性,人們設計了交流阻抗測試設備,給鋰離子電池施加一個從高到低逐漸降低頻率的交流電壓信號,根據獲得的電流反饋信號對鋰離子電池內部的反應過程進行分析,是研究鋰離子電池反應的強有力工具。
  • 三元NCM材料在循環過程中交流阻抗變化
    三元材料在循環過程中也會持續的發生衰降,這種衰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界面阻抗的抗持續增加,導致電池極化增加;2)正極活性物質損失,引起電極容量衰降。近日,中科院檢驗檢疫研究院的Haiqing Xiao(第一作者)和Hua Bai(通訊作者)等人對NCM電池在循環過程中交流阻抗特性的變化進行了研究,測試結果表明隨著充放電電流的增大,電池的衰降速度也明顯增加。
  • 【復材資訊】碳納米管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碳納米管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包括電子領域(電晶體、傳感器等)、生物醫療領域、航空航天(研究用太空飛行器鏡片、複合材料增強體、功能材料)、軍事領域(生化防護服和地雷、爆炸物探測器)、能源領域(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熱光伏設備)以及雷射器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碳納米管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 LiCoO2電極交流阻抗圖譜詳細解讀
    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反應是一個多相反應,主要的反應集中在電極/電解液界面處,因此鋰離子電池的電極界面特性對於電性能有著顯著的影響。交流阻抗是研究鋰離子電池界面反應最為常用的方法,通常我們從高頻到低頻對鋰離子電池進行交流阻抗測量時能夠在鋰離子電池的交流阻抗圖譜上觀察到兩個半圓,一般我們認為高頻區的半圓主要與電極/電解液的界面膜有關係,而在低頻區的半圓通常與Li+在電極界面處的電荷交換阻抗有關係。
  • 唇亡齒寒:高溫存儲中鋰離子電池正負極的相互作用
    為了滿足鋰離子電池在複雜氣候環境中的使用需求,高低溫性能是鋰離子電池設計中必須要面對的重要內容。電化學反應速度與溫度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根據安尼烏斯公式,溫度每升高10℃,反應速度就會翻一倍,因此高溫不僅會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還會使的界面副反應速度大大提升,從而造成電池的循環和存儲壽命大幅降低。
  • dV/dQ結合交流阻抗法分析鋰離子電池衰減機理
    研究背景:對於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和存儲過程中,電池內阻增加和容量衰減是兩個主要的性能評價指標。理解鋰離子電池的衰減機理,並且分解衰減來源對於優化設計,延長鋰離子電池壽命有重要的意義。通常鋰離子電池衰減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 熱力學相關,其中包括活性鋰的損失(LLI)和活性材質的損失(LAM);2. 動力學相關。
  • 模擬電路知識之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EIS)
    (文章來源:EEWORLD) 圖所示的電路是電化學阻抗譜(EIS)測量系統,用於表徵鋰離子(Li-Ion)和其他類型的電池。使用EIS監視電池阻抗的增加可以確定SOH以及電池是否需要更換,從而減少系統停機時間和維護成本。電池需要激勵電流,而不是電壓,而且阻抗值在毫歐姆範圍內很小。該系統包括向電池注入電流的必要電路,並允許校準和檢測電池中的小阻抗。 電池是非線性系統;因此,檢測電池I-V曲線的一個小樣本,使系統呈現偽線性行為。在偽線性系統中,正弦輸入產生的正弦輸出頻率完全相同,但相位和振幅發生了偏移。
  • 電路筆記: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上)
    使用EIS監視電池阻抗的增加可以確定SOH以及電池是否需要更換,從而減少系統停機時間和維護成本。  電池需要激勵電流,而不是電壓,而且阻抗值在毫歐姆範圍內很小。該系統包括向電池注入電流的必要電路,並允許校準和檢測電池中的小阻抗。
  • SAECCE 2020 | 同濟大學魏學哲:鋰離子電池電化學阻抗車載獲取和應用
    我們知道阻抗是鋰離子電池的一個重要的參數,阻抗說白了就是電子也好或者是離子也好,帶電的這麼一個過程當中受到的阻力稱之為是阻抗,當然阻抗有很多的表達方式,既可以從機理說來理解它,比如說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環節受到的阻力,也可以從輸入輸出關係來看,輸入激勵和響應之間的關係來解剖它。
  • 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熱失控是鋰離子電池最為嚴重的安全事故,一旦發生熱失控會引起鋰離子電池起火和爆炸,因此所有的動力電池在應用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測試。但是目前的安全測試普遍針對的是全新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鋰離子電池在使用的過程中由於界面副反應的存在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界面狀態發生持續的改變,也會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 :LiPF6在多孔芳香骨架中的高負載、快傳輸特性及其在固態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特別是對鋰離子電池的研發及應用,大大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因此John Goodenough、Stanley Whittingham和Akira Yoshino三位科學家獲得了今年(2019)的諾貝爾化學獎。去年,針對目前鋰離子電池使用中存在的問題,John Goodenough研究組研製出了全球首個固態鋰離子電池。
  • 機械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性能的影響
    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和隔膜都具有多孔結構,電極和隔膜的孔隙率以及迂曲度等參數都會對Li+在其中的擴散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於機械壓力會對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和迂曲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機械壓力會影響Li+在正負極和隔膜中的擴散速度,進而影響鋰離子電池的電化學性能,這一點我們在文章《大力出奇蹟?機械-電化學模型還原「壓力」對鋰離子電池電性能的影響》中做了詳細的討論。
  • 鋰離子電池低溫加熱技術全面解讀
    溫度對於鋰離子電池有著重要的影響,過低的溫度不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性能下降,無法正常工作,低溫下充電還會導致負極析鋰現象的發生,引起電池容量快速衰降,極端情況下甚至會引起正負極短路。因此為了讓鋰離子電池在較低的溫度下正常工作,需要為鋰離子電池配備加熱裝置,以提升鋰離子電池的溫度。
  • 鋰離子電池內阻測試淺述
    在《「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已將鋰離子電池列為行業發展的重點。 隨之而來,與之匹配的檢測方法、標準以及設備也在逐步完善中。隨著GB/T 18287-2013《行動電話用鋰離子蓄電池及蓄電池組總規範》、GB 31241-2014《可攜式電子產品用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等眾多標準出臺,對鋰離子電池的檢測越發嚴格,對所有類型的鋰離子電池行業上下遊生產企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歐陽明高: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熱失控是鋰離子電池最為嚴重的安全事故,一旦發生熱失控會引起鋰離子電池起火和爆炸,因此所有的動力電池在應用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測試。但是目前的安全測試普遍針對的是全新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鋰離子電池在使用的過程中由於界面副反應的存在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界面狀態發生持續的改變,也會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 如何用交流阻抗數據確定鋰電材料的擴散係數?
    鋰離子電池是利用Li+在正負極之間的遷移和擴散,在正負極之間建立Li的濃度差,從而儲存電能。因此Li+在正負極之間的擴散會對鋰離子電池性能產生顯著的影響,如果我們按照從快到慢的速度為Li+擴散的各個環節排序的話,無疑Li+在電解液之中的擴散是最為迅速的,其次是Li+在正負極表面的電荷交換過程,這一過程的速度就相對較慢了,容易成為限制緩解,而Li+在正負極材料內部的擴散速度是最慢的,這一環節也往往成為限制鋰離子電池倍率性能的關鍵。
  • 松下研發電池管理新技術 評估鋰離子電池組殘餘價值
    (圖源:松下官網)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松下公司開發新的電池管理技術,測量電池的電化學阻抗,有效評估堆疊式鋰離子電池組的殘餘價值,預計未來將應用於車輛。松下與立命館大學的Masahiro Fukui教授合作開發了這項技術,松下公司開發新的電池監測IC(BMIC) 測試晶片、測量算法和軟體,立命館大學用電池評估實際效能。新電池管理技術利用交流電勵磁法,測量堆疊式鋰離子電池模塊的電化學阻抗。此外,通過劣化診斷,並根據測量數據進行故障測評,來評估殘餘價值。這將有助於促進鋰離子電池的回收再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