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法羅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可調鐵電超材料

2020-11-04 白令三維

從研究人員布法羅大學(UB)已經開發了3D的獨特方法印刷的鐵電材料,那就是可以有自己的偏振材料通過使用電場切換。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論文「3D列印的分子鐵電超材料」中,這項研究為超材料和電子設備帶來了有趣的可能性。

在進入論文本身之前,我們需要鐵電學一些背景知識。就像某些材料是天然鐵磁材料並具有磁性一樣,其他材料也是鐵電材料,這意味著它們具有極化作用。它們是熱電和壓電的。儘管大多數鐵電材料都不含鐵,但儘管前綴為「 ferro」,但其電極化的大小和方向仍可以根據溫度,壓力或電場的變化而改變。

這使它們成為特定電子或生物醫學應用的理想選擇,例如隨機存取存儲器,超聲成像,數據存儲,顯示器等。

具有鐵電特性的3D列印結構。

在UB研究中,研究團隊採用了高氯咪唑(ImClO4),「一種具有優異的機電耦合和可重新編程的剛度的透明分子鐵電體」。由於該材料是水溶性和透明的,因此適合進行數字光處理(DLP)和立體光刻(SLA)3D列印。材料的低衍射指數使UV光可以穿透材料而不會發生光散射。

因此,該團隊將ImClO4粉末與對紫外線敏感的樹脂和Anycubic的DLP 3D印表機混合在一起。一旦在混合物上印刷了複雜的晶格結構,該零件就會脫水,使其保持其形狀。而且,由於材料的「可重新編程的剛度」特性,該團隊能夠通過將損壞的部分溶解在ImClO4溶液中來記錄列印對象執行的裂縫的自修復。

研究人員證明,印刷材料的鐵電性能接近於未印刷的ImClO4,其極化對電場的響應適當,介電性能對溫度的變化響應。此外,與允許降解的ImClO4部件相比,自修復3D列印部件能夠恢復其鐵電性能。

製造具有鐵電特性的零件通常要花費幾個小時,而UB團隊由於連續DLP工藝的速度而能夠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零件的製造。UB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首席作者任申強博士說:「研究是鐵電超材料的極限。」

這項研究部分由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ARO)資助,該辦公室發現飛機隔音,減震器和彈性披風的潛在應用。

ARO項目經理Evan Runnerstrom博士詳細說明:「 ARO資助Ren教授的項目的原因之一是分子鐵電適合於自下而上的加工方法(如3D列印),否則將很難與傳統的陶瓷鐵電一起使用。這為用於減振或可重新配置電子設備的可調諧超材料鋪平了道路,這將使未來的陸軍平臺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

這只是用3D列印開發的超材料的最新示例之一。一些研究針對對環境做出反應的軟機器人。其他人則採用了納米尺度的幾何形狀來影響物體在宏觀尺度上的行為。以上所有這些可能會使未來的3D列印幾乎無法從我們今天的理解中識別出來。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此外,模塊的可堆疊性使它們能夠像玩具磚一樣進行交互,提供可伸縮性和數千個潛在的幾何配置。最終,俄勒岡小組的目標是擴大技術和使用微型籠子生產實驗室製造的器官代替人類移植。
  • 復旦大學合作布法羅大學研發新型材料 可用於製作夜間發光且變色的...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據一項研究顯示,一種能以有趣方式發射光線的薄膜,可能可用來製作在夜間發光並且變色的路標。研究人員表示,該項技術可幫助人們在天黑時只關注重要的交通信息,對司機和行人都有益。
  • 研究人員3D列印石墨烯電極,可以檢測食物中的毒素
    來自南洋理工大學、布拉格化學科技大學和沙特國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製作了3D列印的石墨烯電極,能夠檢測食物中的真菌毒素zearalenone(又名ZEA,有毒的次生代謝物)。科學家們相信,他們的研究可以為食品安全保障的新方法鋪平道路。
  • 雷射反轉:實現多種材料的3D列印
    導讀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發明了一項新技術,有望改變增材製造工藝,列印電路板、機電元件甚至可能是機器人。背景增材製造或者3D列印,採用數字製造工藝來製造輕量、堅固、無需特殊工具生產的部件。
  • 3D列印的超材料:具有新穎的光學特性!
    (圖片來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由超材料組成的超透鏡,將使未來攝像頭和眼鏡將更輕薄。(圖片來源:哥倫比亞大學)3D列印技術,是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它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
  • 3D列印材料新突破:乳膠3D列印
    要實現科學工程的突破,需要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更需要專業團隊技術攻關。 近日,據白令三維了解,來自高分子創新研究所、科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跨學科團隊共同提出了一種新的乳膠3D列印方法,並獲得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也與米其林北美合作開展這個項目。
  • 希臘研究人員確定再循環對ABS 3D列印材料的影響
    中國3D列印網5月27日訊,希臘地中海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調查了ABS細絲力學性能隨循環而變化的情況。科學家對回收過程進行了實驗模擬,重點是熱機械處理並對FFF印刷零件進行了許多機械測試。結果,他們能夠量化在該過程的每個階段重複回收的影響。
  • 創想三維:研究改善FDM 3D印表機列印ABS中層粘附力
    他們預測FDM 3D印表機作為製造業中的一個重要工具,在受到材料、精度、表面處理和零件質量的不斷發展未來的潛力將會變得更大。路易斯維爾大學機械工程系研究團隊表示「這種層間粘合強度的增加歸因於聚合物蠕變的增加,這是由於超聲波振動引起的聚合物鏈從界面區域的二次相互作用鬆弛引起的。」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超材料開發出新型光學設備
    這些3D列印的結構能夠從所選波長的任何方向吸收電磁信號。「利用超材料整合功能的能力,對於減小光譜儀和其他光學測量設備的尺寸非常有用,因此它們可以設計用於可攜式現場研究,」塔夫茨大學工程學院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教授Sameer Sonkusale說。
  • 利用磁鐵進行3D列印,研究人員的新技術:可生出更堅固的材料嗎?
    來自佛羅裡達州立大學高性能材料研究所和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並研究了一種新的3D列印技術,這種技術可以生產出更堅固的材料,可以用於各種工程應用。「研究領域的差距是提高機械性能。藉助改進的機械性能,您可以根據特定應用的需求為各種應用創建解決方案。」3D列印是一種相對較新的製造技術。由於可以使用不同類型的列印技術和不同的材料,這項技術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物品已經被3D列印出來,包括樂器、房屋、醫療設備和製造所需的零部件。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人員與麻薩諸塞州納提克市的陸軍作戰能力發展指揮部士兵中心開發了微米級的3D列印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產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
  • 竟然可以做成3D列印樹脂材料
    相關論文發表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雜誌上,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UTSC物理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Andre Simpson說:「塑料之所以會帶來環境問題,是因為大自然還無法處理人造的化學材料。而我們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天然產品,是食用油中的脂肪-大自然可以更好地對其進行處理。」
  • 卡內基梅隆大學開發在10秒內識別冠狀病毒的3D列印傳感器
    中國3D列印網9月29日訊,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3D列印了一個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大約10秒內識別Covid-19抗體。>他說:「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可以使我們的工作適應Covid-19測試時,我的研究團隊正在研究3D列印的高性能傳感器,以檢測腦中的多巴胺。
  • 研究人員通過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廈門大學的研究人員擁有3D列印的射頻(RF)探頭,能夠執行常規和非常規的磁共振(MR)實驗。MR技術廣泛應用於科學研究,地質調查和臨床診斷(例如MRI掃描)中。RF探頭是MR系統的核心組件,通常用於執行電化學分析,原位反應監測和MR成像。
  • 哈佛大學開發形狀記憶3D列印材料
    近年來,形狀記憶材料的應用數量呈指數增長。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可穿戴設備和醫療設備領域的公司都顯示出對可定製聚合物的需求增加,並且比現有聚合物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儘管最近在該領域進行了研究,但是開發一種既可定製又可生物相容的材料仍然是一個挑戰。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3D列印材料之 PLA材料
    聚乳酸(PLA)是一種新型的生物基及可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資源(如玉米)所提出的澱粉原料製成。澱粉原料經由糖化得到葡萄糖,再由葡萄糖及一定的菌種發酵製成高純度的乳酸,再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合成一定分子量的聚乳酸。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使用後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在特定條件下完全降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汙染環境,這對保護環境非常有利,是公認的環境友好材料。
  • 外媒:研究人員研發出可持續的3D列印超級磁鐵
    據外媒報導稱,格拉茨技術大學(TU Graz)研究人員攜手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和亞歷山大大學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t Erlangen-Nürnberg (FAU))近日通過雷射的3D列印技術製作出超級磁體。
  • 關於PLA材料3D列印變形的研究
    關於PLA材料3D列印變形的研究一篇名為《聚乳酸熔融線材製造中,針對變形優化的模型和實驗驗證》的論文介紹了關於PLA材料3D列印變形的研究。研究人員表示,由於PLA主要使用相對較小的桌面3D印表機3D列印,因此用PLA進行大規模3D列印的難點並沒有多少人關注,比如扭曲或者變形。研究人員使用MOST RepRap 3D印表機和PLA材料加工了幾個物件,使用紅外敏感相機在列印的時候製作溫度圖,繪製像素的溫度。熱方程通過熱測量來校準,通過測量3D列印對象的曲率來驗證,結果表明,該模型可用於較低的環境溫度。
  • 流淌著的血液 3D列印材料有哪些(二)
    【中關村在線3D列印頻道原創】上期,筆者系統闡述基於不同3D列印技術下所使用的3D列印材料,並結合實際情況敘述FDM機型所需要的線材。FDM機型需要將3D列印材料製作成線狀的材料,我們通常稱為線材。時下,線材的種類有很多,如常見的PLA、ABS線材,另外還有各種性能的線材,如具有磁性的線材、可導電的線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