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秘:原子薄型半導體如何成為存內計算「救星」?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芯東西(ID:aichip001)

編 | 溫淑

芯東西11月7日消息,本周最新一期《Nature》期刊,刊載了一種利用原子薄型半導體,設計兼顧邏輯計算和數據存儲能力的晶片的方法。通過把兩種功能結合於單一晶片結構,這種新型晶片可以更高效地驅動設備,或能用於推動AI方面的研究。

這項研究突出了原子薄型半導體在開發下一代低功耗電子產品方面的巨大潛力。

這種晶片設計方法由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納米電子與結構實驗室(LANES)的團隊研發,論文名稱為《基於一種原子級薄半導體的存儲器式邏輯計算(Logic-in-memory based on an automically thin semiconductor)》。

一、存內計算:面向下一代低功耗晶片的解決方案

目前,大多數計算機晶片基於馮·諾伊曼架構進行設計,即數據處理和數據存儲過程分別在同一晶片中的兩個不同單元進行。

這意味著系統運行過程中,數據必須不斷在兩個單元之間進行傳輸,因此,數據處理單元和數據存儲單元之間交換信息的速度成為影響系統性能的一大重要因素。

隨著運算要求不斷提高,馮·諾伊曼架構的弊端逐漸顯現:要處理不斷增多的運算量,系統消耗的能源成本也將不斷攀升。

針對這一問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指出,採用類似人腦計算方式的、將數據處理和數據存儲功能集成在同一單元中的晶片設計方案,將有望大幅降低馮·諾伊曼結構解決方案的計算成本。

從這一思路出發,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基於單層二硫化鉬(MoS2)存儲器架構的可重編程邏輯器件。

根據論文,研究人員用這種結構演示了一個可編程或非門(NOR),結果顯示這種設計可被擴展到更加複雜的可編程邏輯和功能完整的操作集中。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晶片設計方法顯示出「原子級薄半導體在發展下一代低功耗電子產品方面的潛力」。

▲浮柵存儲結構示意圖

二、基於單層二硫化鉬的浮柵存儲器

二硫化鉬是一種僅有三個原子厚度的單層二維材料,也是一種對於電荷十分敏感的半導體材料。本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大晶粒、大面積金屬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製備二硫化鉬。浮柵場效應電晶體(FGFETs)具備長時間保存電荷的能力,通常被用於製造相機、智慧型手機、電腦的快閃記憶體系統。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同時利用二硫化鉬材料和浮柵場效應電晶體的獨特電氣特性:二硫化鉬對儲存在浮柵場效應電晶體中的電荷十分敏感,這使研究人員能夠開發出既作為存儲器存儲單元、又作為可編程電晶體的電路。

▲浮柵存儲結構側視圖

論文指出,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被視為實現規模化半導體器件和電路的一類候選材料。這是因為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材料具備三大特性,分別是:原子級厚度、無懸空鍵(absence of dangling bonds)、增強型靜電控制(enhanced electrostatic control)。

在二維過渡金屬二硫化物中,單層二硫化鉬的直接帶隙尤其大。這意味著即使在納米尺度的柵極長度和接近理論極限的情況下,該材料也能以高的開/關電流比(約為10的八次方)降低待機電流

在這種情況下,基於單層二硫化鉬材料的浮柵場效應電晶體,可以實現12nm以下的積極縮放(aggressive scale),同時提高器件的可靠性。這要歸功於浮柵場效應電晶體相鄰薄膜浮柵之間的原子級別厚度,以及減少的單元間幹擾。

具體而言,研究人員製備的存儲器有一個局部為鉻材料疊加鉛材料的(厚度分別為2nm、80nm)的底柵和一個5nm厚的薄膜鉑浮柵,從而形成了連續而光滑的表面。通過降低金屬表面粗糙度,存儲器頂部溝道氧化物和2D溝道之間界面的介電無序被降低,以此提升模型的性能和可靠性。

▲浮柵存儲陣列的光學圖像

結語:存內計算成為未來AI計算一大趨勢

AI技術日益走出實驗室,承擔為千行百業賦能的角色。比如,機器學習、物聯網等新興的技術,正使自動駕駛、語音識別等應用成為了現實。

但是,在AI技術普及的過程中,作為載體的硬體如何實現更高能效成為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面對傳統馮·諾伊曼結構下的高能耗問題,越來越多研究者正試圖通過雲計算、存內計算等技術給出解決方案。

雲計算可以實現數據的快速處理。但是,雲計算也面臨著數據隱私、響應延遲、服務成本高等問題。相比之下,存內計算或能兼顧低能耗、數據安全等各方面要求。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秘:原子薄型半導體如何成為存內計算「救星」?
    芯東西(ID:aichip001)編 | 溫淑芯東西11月7日消息,本周最新一期《Nature》期刊,刊載了一種利用原子薄型半導體這項研究突出了原子薄型半導體在開發下一代低功耗電子產品方面的巨大潛力。這種晶片設計方法由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納米電子與結構實驗室(LANES)的團隊研發,論文名稱為《基於一種原子級薄半導體的存儲器式邏輯計算(Logic-in-memory based on an automically thin semiconductor)》。
  • 納米科學:光脈衝如何在原子級薄半導體中產生無電阻導電的通道!
    納米科學:光脈衝如何在原子級薄半導體中產生無電阻導電的通道!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使用計算機模擬來展示特殊光脈衝如何能夠創建強大的通道,其中電流在沒有電阻的情況下在原子級薄的半導體中流動。如果通過實驗證實這種方法,它可以為在比現在更廣泛的材料中創造和控制這種理想特性的新方法打開大門。
  • 晶片革命:二維材料顛覆傳統計算架構
    這些海量的數據對我們晶片的計算能力提出愈來愈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將已經有50多年歷史的摩爾定律繼續延續下去,已經成為了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面臨的一大挑戰。在處理諸如物體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這類感知型計算時,高度並行的矩陣計算方法是最優方法;而處理推理型計算任務時,串行的邏輯計算方式效率會更高。目前的計算架構是將計算單元和存儲單元物理分離的馮諾依曼型架構,用戶只能將這種單一的計算架構同時用於解決感知型計算和推理型計算中。
  • 普渡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同時計算和存儲的晶片
    ,晶片算力的提升依舊依靠現有技術的提升和創新。研究人員數十年來一直試圖將兩者整合在一起,但問題在於鐵電材料和矽(構成電晶體的半導體材料)之間的界面。另外,鐵電RAM作為片上的獨立單元運行,從而限制了其大幅提升計算效率的潛力。由普渡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Peide Ye,Richard J.和Mary Jo Schwartz帶領的團隊發現了如何克服矽與鐵電材料之間致命的敵對關係的方法。
  • 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的形成
    為了處於穩定狀態,單晶矽和單晶鍺中的每個原子的四個價電子都要和相鄰原子的價電子配對,形成所謂的共價鍵,如右圖所示。但是共價鍵中的電子並不像絕緣體中的電子結合的那樣緊,由於能量激發(如光照、溫度變化),一些電子就能掙脫原有的束縛而成為自由電子。與此同時,某處共價鍵中失去一個電子,相應地就留下一個空位,稱為空穴。自由電子和空穴總是成對出現的。
  • Nature:「巨型原子」使晶片同時處理和收發量子信息成為可能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悅智網」,謝謝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量子計算架構,它可以執行低錯誤的量子計算,同時在處理器之間快速共享量子信息。例如,最鄰近的量子比特之間可以很容易地相互作用,但是我要如何建立『量子互連』,來連接較遠位置的量子比特呢?」答案在於超越傳統的光-物質相互作用。儘管天然的原子相對於它們相互作用的光波波長來說很小,可以被視為點,但在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指出,超導的「人造原子」並非如此。
  • 2021首期Nature封面:牛津大學ML算法實現10萬高壓非晶矽原子的模擬
    「這項工作是機器學習和計算化學在原子層面上提供對材料新見解的一個範例——- 描述結構複雜的相(非晶形、納米晶等)及其轉化。我很期待未來將會發生什麼!」在論文發表後,Volker Deringer 說道。
  • 【文獻推送】N型半導體碲中外爾費米子的量子霍爾效應
    之後,許多其他類別的在能帶結構中具有狄拉克外爾點特徵的拓撲材料就被預測和識別了,並且這些材料在自旋電子學、光電子學和量子計算應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然而,這些由自旋極化帶的兩個帶或兩個分支交叉產生的狄拉克外爾點一般由於半金屬無法被利用的帶隙而受到局限。本文中,作者引入了一種新的半導體,即二維形式的碲,它在導帶最小值附近具有外爾點特徵。
  • 進展 | 二維材料及異質結的高通量計算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半導體設備業研發經費拮据 聯盟關係將成救星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警告,半導體設備產業的研發預算恐怕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大幅削減80億美元,使該產業領域陷入危機。不過該機構資深分析師Dean Freeman也表示,研發聯盟的興起將成為救星。
  • 【科普】什麼是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對於矽、鍺類半導體材料,摻雜磷、砷、銻等Ⅴ族元素,當雜質原子以替位方式取代晶格中的鍺、矽原子時,可提供除滿足共價鍵配位以外的一個多餘電子,這就形成了半導體中導帶電子濃度的增加,該類雜質原子稱為施主。Ⅲ-Ⅴ族化合物半導體的施主往往採用Ⅳ或Ⅵ族元素。某些氧化物半導體,如ZnO、Ta2O5等,其化學配比往往呈現缺氧。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矽半導體與磁複合到一起,變成一個磁性半導體。」韓拯團隊採用惰性氣氛下原子層厚度的垂直組裝,發現 3.5nm 厚的 Cr2Ge2Te6 材料在鐵磁居裡溫度以下能夠保持優秀的載流子導通性,並且能夠實現電子與空穴的雙極場效應。該型納米器件在門電壓調控下,磁性亦能得到有效調控,並且與電輸運相仿,存在雙極門電壓可調特性。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矽半導體與磁複合到一起,變成一個磁性半導體。」韓拯團隊採用惰性氣氛下原子層厚度的垂直組裝,發現 3.5nm 厚的 Cr2Ge2Te6 材料在鐵磁居裡溫度以下能夠保持優秀的載流子導通性,並且能夠實現電子與空穴的雙極場效應。該型納米器件在門電壓調控下,磁性亦能得到有效調控,並且與電輸運相仿,存在雙極門電壓可調特性。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團隊採用惰性氣氛下原子層厚度的垂直組裝,發現 3.5nm 厚的 Cr2Ge2Te6 材料在鐵磁居裡溫度以下能夠保持優秀的載流子導通性,並且能夠實現電子與空穴的雙極場效應。該型納米器件在門電壓調控下,磁性亦能得到有效調控,並且與電輸運相仿,存在雙極門電壓可調特性。
  • 原子厚度的電晶體
    20世紀的二維設計發展成為如今最先進的處理器中使用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FinFET)結構,就是為了使溝道區域變薄,並使柵極從更多的側面圍繞溝道區域,來對抗這種短溝道效應。由此產生的鰭狀結構可實現更好的靜電控制。我們認為,通過替換器件溝道中的矽,某些2D半導體可以規避短溝道效應。2D半導體提供了一個非常薄的2D區域——如果僅用一層半導體,它就和單原子一樣薄。
  • 單個半導體器件也能計算XOR,組合後還能做AI圖像分類
    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矽半導體器件,利用量子力學的隧道效應,可以在單個器件上進行任意邏輯運算,當然也包括異或。他們將這種器件並行組合,用來處理機器學習中的MNIST圖像分類任務,達到了96%的準確率。而且它的製造方法與現在的半導體器件基本相同,可以做到無縫銜接。他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要從量子力學說起。
  • Nature背靠背:技術革命!冷凍電鏡技術首次達到了原子解析度
    透射電子顯微鏡,檢測器和自動程序的技術發展,加上用戶友好的圖像處理軟體以及不斷增長的計算能力,使cryo-EM在過去十年中成為成功且不斷擴展的技術。在高於4的解析度下,開始可以建立原子模型,但是直接可視化蛋白質結構確定真實原子位置需要更高的解析度(優於1.5),而到目前為止,cryo-EM尚未實現。
  • 《Nature》子刊:破除爭議!原子尺度揭示金屬硬化起源
    本文沒有從幾十年來一直追求的位錯理論的潛在機制中推導出硬化,而是在超級計算的極限下進行了原子模擬,這些模擬足夠大,足以在統計學上代表宏觀晶體塑性,完全解決了在原子運動的最基本水平上揭示金屬硬化的起源。證明了普遍的金屬階段(彎曲)硬化是單軸應變下晶體旋轉的結果。與文獻中的觀點相矛盾,本文觀察到在金屬硬化的所有階段,位錯行為的基本機制是相同的。
  • Nature:量子計算,從「芯」出發
    它的魅力在於,計算能力隨著能支持的量子比特數呈現冪指數2n增長。大規模可擴展的量子計算機能解決目前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也難以攻克的問題,例如提高新藥與半導體材料的研發效率、密碼學中的尋找大數質因數以及加速人工智慧的發展。目前而言,研發量子計算機以及構建大範圍量子網絡面臨著的核心挑戰在於獨立可控制的量子比特數。
  • Nature深度:1納米晶片將成可能,臺積電研製世界最薄二維半導體材料...
    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從臺積電核心能力,看半導體行業趨勢與國產化路徑),可以在「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09-2」獲取。以下為論文全文翻譯:超薄二維半導體層狀材料為摩爾定律在集成電路繼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