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充條件下NCM111電池動態產熱的表徵

2021-01-08 新能源Leader

NCM111三元正極材料已經廣泛用於電動汽車領域。然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電池的安全性能,比如過充,會導致電池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熱量。對於商業鋰離子電池,過充會造成電池內壓增大,電池變形、電解液洩露以及性能衰退。截止電壓(COV)增加會破壞晶體結構的穩定性,造成更嚴重的副反應和電解液分解;溶解的過渡金屬離子會與電解液反應,造成不可逆的容量損失,從而產生更嚴重的極化和內阻增加。為了降低風險,避免熱失控,有必要將電池的產熱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當前有關過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的結構分析、電池的熱穩定性方面,卻很少關注電池在充電濫用條件下的動態產熱。

為此,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高精度的新型紐扣微型量熱儀,研究了NCM111/Li CR2032半電池在不同倍率和電壓範圍下的動態產熱,結合結構和電化學特性分析了NCM111的循環性能。此外,作者還研究了老化正極材料的熱穩定性和結構演變。

作者首先組裝了NCM111/Li半電池。所有電池的測試溫度為30℃。將每隻電池先在正常的電壓範圍內以0.2C預循環3次,然後採用不同的電流(0.2,0.4,0.6,0.8和1.0C)使電池在2.8-4.2V之間工作。為了進行過充研究,將截止電壓(COVs)設置為4.3-4.9V,跨度為0.2V。為了準確監測循環過程的動態產熱,作者採用專為扣電熱研究用的新型微型熱量儀-高溫紐扣電池模型(HCCMODT),具體見下圖。

下圖為在30℃等溫條件下以1.0C進行測試時的熱流量曲線。電池放熱時顯示正信號,實驗結果與商業電池的測試結果類似,紐扣電池的結果能為預測電池性能提供參考。

不可逆和可逆熱均與鋰離子的嵌入/脫出緊密相關,即與SOC相關。此外,不同電流下鋰離子的遷移和電子的運動存在速度差異,導致不同程度的極化,因此作者研究了不同倍率下產熱速率與SOC的關係。下圖為0.2-1.0C不同倍率的熱流量與SOC的關係。在充電過程中,熱量釋放速率首先增加,然後在10%SOC以後呈下降趨勢。由於不可逆熱增加,導致充電過程中小的吸熱峰逐漸消失。在放電過程中沒有明顯的吸熱峰。整個過程表明在放電結束時,極化阻抗是出現尖峰的主要因素。當電流從0.2C增加至0.8C,放電過程熱量釋放速率的變化接近,而充電過程的熱量釋放速率變化卻越來越大,表明電流對去鋰化過程的產熱有更加明顯的影響。

表I. 不同充電倍率時電池產熱、最大熱釋放速率和容量值。

在中等級別的充電倍率下(0.6C),充電過程存在兩個明顯的吸熱峰,分別對應16%SOC和35%SOC。在放電過程中,電壓信號隨著放電DOD增加而降低,而產熱速率首先增加,然後緩慢降低,在充電將要結束時急劇增加。為了更好理解產熱構成,作者研究了不同循環條件下的內阻和熵變係數,分別對應不可逆熱和可逆熱。內阻包括歐姆內阻和極化內阻,前者在等溫條件下是恆定值,後者與電池的荷電態相關。

極化內阻能較好解釋不可逆熱的變化情況。新鮮電池的直流內阻小於老化電池,該值隨嵌鋰態增加而單調增加。當SOC大於40%時,內阻幾乎恆定。在低SOC時,該值顯著增加,特別是在0-30%SOC區間。充電和放電過程中內阻的變化與熱流量曲線的形狀非常吻合。通過分析熵變係數能很好地研究產熱。可逆熱主要取決於電池內部鋰離子的轉移過程。在10%SOC時,熵變係數曲線出現一個尖峰,然後隨SOC增加而緩慢下降,探測得到的熵變係數為-0.47至0.34mV/K。如下圖b所示,在90%DOD下,熱量釋放速率有輕微的增加,電池出現下降,這與可逆熱直接相關,對應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

使用0.6C倍率充電,研究了電池在不同COVs(4.2, 4.3, 4.5, 4.7, 4.9和5.1 V)時的動態產熱。COV越高,鋰離子脫出程度越深,會導致活性材料晶體結構的不可逆相變。此外,層狀結構首先轉變成尖晶石結構,然後成為O1s相。正極的結構衰退主要集中在顆粒的表面。此外,長時間的循環或者高電壓上限也會加速不可逆相變發生,造成單位晶胞體積膨脹、收縮,導致微裂紋產生,容量進一步衰退。如下圖a所示,當COV增加時,每次循環的時間和熱釋放速率均增加,造成更大的產熱。當COV超過4.5V時,最大產熱發生在充電結束末期。熱量釋放速率整體增加,特別是在充電初始階段。在該區域存在兩個明顯的峰:隨著電壓上限增加,初始階段的第一個峰更加尖銳,但是最終階段的尖峰只有輕微的增加,沒有明顯的變化。當COV從4.3V增加至4.9V時,容量增加,電壓平臺上升。4.7-4.9V之間的電池比容量變化小於其他同樣的電壓範圍(表II)。

不同截止電壓的循環性能結果表明COV明顯影響電極的比容量。截止電壓為4.2和4.3V時比容量變化曲線有類似的斜率。當電壓超過4.5V時,比容量快速降低。在工作電壓範圍內熱流量與SOC的變化關係也與COVs相關。在COV小於4.5V時,充電一開始就出現放熱峰。當COV在4.5V及以上時,放熱峰出現在充電末期,並且隨著上限電壓增加而急劇增加。在充電剛開始時熱釋放速率出現輕微的降低,在末期出現陡增。整個放電過程的熱釋放速率均呈穩定的增加趨勢,當截止電壓增加時,峰速率緩慢增加並偏移至更低的SOC。此外,不管是在嵌鋰或者脫鋰過程,當COV在4.5V以上,熱釋放速率均有明顯的不同。根據文獻報導,NCM111材料在電池電壓超過4.5V時就會出現明顯增加的過渡金屬溶解,從而惡化電池的性能。另一方面,過高的COV會增強脫鋰態正極的氧化性能,因此在更高電壓下電解液會在正極表面發生氧化,產生更多的熱量。在高COV循環之後,性能和可逆容量的損失可歸因於陽離子混排和微裂紋生成,促使電能向熱量轉化。

表II.不同電壓上限的熱和電化學分析。Qtot是充電的總產熱,Roc是從4.2V至截止電壓的產熱與總產熱的比值;SOCp是最大熱釋放速率的SOC。

如表II所示,當COV超過4.5V時,總產熱量、Roc、SOCp和容量均出現較大變化,因此可以推斷在4.5V以後發生了某些不可逆反應,導致突出的產熱和性能衰退。

為了進一步理解不同電壓上限的能量轉換情況,作者對比研究了單位容量的產熱。在充電和放電時均於4.5V出現拐點。主要原因為鋰離子的脫除誘導了過渡金屬氧化,導致不同電壓下的平臺形成。如下圖所示,以0.2C在2.8-5.0V之間循環,在靠近3.6-3.7V和4.5-4.6V範圍內出現兩個明顯的電壓平臺,分別對應Ni2+/N4+和Co3+/Co4+的氧化還原過程。為了解釋不同COV的產熱變化,作者測試了電池的DCIR。在充電即將結束時內阻明顯高於充電初始階段。由於不可逆熱佔主導,因此DCIR曲線與熱流量曲線高度吻合。根據以上的分析,電壓上限增加產生的熱量歸因於極化增大以及電解液氧化增加。

下圖為NCM111正極分別在截止電壓4.2V(a,b)和4.7(c,d)進行50次循環之後的電極材料表徵結果。可以發現,隨著OCV增大,NCM111顆粒變小。顆粒的分布變得更加鬆散和不均勻。此外,當截止電壓為4.7V時,在正極材料的表面出現了許多新的顆粒,歸因於正極過充後產生的高氧化性,導致電解液分解。

根據XRD分析,作者研究了NCM111正極晶體結構的不可逆轉變。通過比較在不同電壓區間循環後的電池正極材料的(003)、(101)和(104)峰,作者發現當電壓上限增加時,這三個峰的強度明顯降低,表明材料的結晶度降低。此外,峰寬變寬並且偏移至更高的角度,表明更低的六方位置以及層狀結構的衰退。隨著脫鋰過程的加深,過渡金屬與氧之間的共價鍵增強,氧和氧之間的靜電排斥變弱。

為了進一步考察過充對材料所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作者對新鮮電池、在4.2V和4.7V下循環50次的老化電池的NCM11正極材料進行熱穩定性研究。經過長期循環之後,初始反應溫度降低,意味著老化電池正極材料的活化能更低。兩個明顯的反應峰均提前了大概10℃左右,4.2V的產熱為1218J/g,而4.7V的產熱為1834J/g。在更高電壓下於269℃出現一個抖峰。產熱明顯增加,初始反應溫度明顯變低。總之,高的過充電壓會惡化正極材料的穩定性,加速電池性能衰退,造成更大的產熱。

綜上,作者研究了NCM111材料在不同充電倍率下的產熱。由於電化學極化增加,更大的電流導致比容量更低、產熱更高。當截止電壓增加時,總產熱快速增加,4.2-4.9V之間的產熱貢獻比達58%。當COV為4.7V時,最大產熱速率偏移至充電末期,表明當COV超過4.5V時,電池會發生更多的不可逆反應。此外,由於存在Co3+/Co4+電壓平臺,在4.5V時電能轉換比略微增加。研究發現更深的極化和脫鋰態的電解液氧化是造成產熱的主要原因。根據SEM、XRD和C80微型量熱儀的測試結果可知,當COV增加時,電池的熱穩定性和材料的晶體結構會惡化。總之,本研究為鋰離子電池選擇充電倍率和電壓間隔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參考文獻: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Dynamic Heat Generation of LiNi1/3Co1/3Mn1/3O2 Coin Cell under Overcharge;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66 (14) A3369-A3376 (2019);Chen Liang, Lihua Jiang, Shuliang Ye, Jinhua Sun, and Qingsong Wang .

來源:新能源Leader,作者:逐日

相關焦點

  • 如何原位測量超快充條件下鋰離子電池的內部溫度
    超快充技術(XFC)能使電池的充電時間縮短至10min以內。然而,鋰離子電池在超快充條件下會造成快速的產熱,有可能造成電池過熱,以致於縮短電池壽命以及帶來安全隱患。因此,有必要了解電池在快充條件下的熱行為。
  • 環境溫度對NCM動力電池系統充放電性能的實驗研究
    本文以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為研究對象,以3P81S動力電池系統為具體的試驗對象,從總電壓、溫升、溫差、容量能量等方向研究環境溫度對電池系統充放電性能的影響。1實驗條件及方案1.1實驗對象本文的實驗對象為3並81串動力電池系統,如圖3所示;由273個36Ah鎳鈷錳(LiNiMnCo02)三元電芯組成,動力電池系統的部分參數和電芯規格參數見表1。
  • 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Jialong Liu(第一作者)和Qingsong Wang(通訊作者)等人對於輕度過充循環對於鋰離子電池壽命和安全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輕度過充循環會引起活性物質的損失從而加速電池的衰降,同時加速量熱測試表明輕度過充循環會導致電池的熱穩定性降低。
  • 賓夕法尼亞大學王朝陽:利用速熱辦法達到動力電池的極速快充
    首先,感謝歐陽教授還有組委會邀請我來參加這個會議,我去年來過一次,這個會很重要,我自己覺得很重要,對我了解國內動力電池的研發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特別感謝。 我今天要分享的是怎麼利用速熱辦法達到動力電池的極速快充,具體的是10分鐘快充的工作。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模擬研究
    對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過程進行模擬可以獲得實驗難以表徵的電池內部溫度和反應等參數,有助於揭示電池產熱機理,分析電池熱失控原因,並預測電池熱行為[3-4]。例如,An等將電化學-熱耦合模型集成於熱失控模型中,通過分析電化學產熱與材料分解產熱研究了柱狀和軟包鋰離子電池在外短路和超快速放電時的熱失控性質和機理[5]。
  • 【乾貨】NCM111材料失效分析:過渡金屬元素溶解
    但是目前NCM111材料所面臨著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循環壽命的問題,在使用中電池衰降速度要明顯快於鈷酸鋰材料鋰離子電池,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由於NCM111材料的本身的衰降造成的,特別是過渡金屬元素的溶解,造成NCM111材料的結構破壞,同時溶解的Mn元素還會對負極的SEI膜造成破壞,這是造成NCM電池壽命衰降快的重要原因,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過渡金屬的溶解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
  • 鋰電池內阻過大或過小對電池有什麼影響?
    鋰電池內阻過大或過小對電池有什麼影響?電阻是鋰電池在工作時,電流流過電池內部受到的阻力。內阻是影響鋰電池功率性能和放電效率的重要因素,它的初始大小主要由電池的結構設計、原材料性能和製程工藝決定。鋰電池內阻的變化受溫度、放電深度等多種使用條件的影響。
  • 孔隙率、塗布量對NCM622電極快充性能的影響
    但是目前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間普遍較長,即便是採用快充,充電時間也普遍超過1小時,影響了電動汽車的用車體驗。美國能源部曾經提出動力電池滿足充電時間小於12min,電池能量密度大於200Wh/kg的目標,以提升電動汽車的用車體驗。
  • 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的產熱功率分析和仿真
    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工況對於離子電池的產熱具有很大的影響,例如高倍率充放電會在電池內短時間累積更多的熱量,而小倍率下則幾乎能夠實現熱平衡,減少電池的溫升。和40℃時,1C充放電過程中的電池溫升曲線(5個採樣點的平均溫度),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在20℃下電池充電時間為74min,放電時間為59min,在27℃下電池的充電時間為76min,放電時間為60min,在40℃下電池的充電時間為79min,放電時間為62min。
  • 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充、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並且也與電池過充、針刺、擠壓和高溫等濫用條件密切相關 。      過充試驗是模擬當充電器電壓檢測出現錯誤,充電器出現故障或用錯充電器時電池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由過充引起的熱失控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流產生的焦耳熱,另一方面是正負極發生的副反應產生的反應熱。
  • Nature重磅:新型鋰離子電池快充負極材料
    Li)下可以可逆循環兩個鋰離子。2. 該電極材料循環電勢比現有的石墨負極高,可有效抑制在快充條件下鋰金屬在電極表面的沉積以及相關的電池短路及熱失效。與目前商用快充負極鈦酸鋰Li4Ti5O12相比,Li3+xV2O5循環電勢更低,比容量更高,與常用正極匹配組成全電池後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3.
  • 硫基電解液提升NCM/石墨電池循環性能
    電解液是改善三元體系鋰離子電池循環性能的有效方法,法國巴黎第九大學的Benjamin Flamme(第一作者)和Jolanta wiatowska(通訊作者)、Alexandre Chagnes(通訊作者)等人開發了一種基於3-甲氧基四氫噻吩1,1-二氧化物(MESL)溶劑和LiTFSI鋰鹽的電解液體系,該電解液體系使得NCM111/石墨電池在4.5V截止電壓下仍然能夠保持良好的循環穩定性
  • 需求很火熱,發展正當時——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側記
    其中的「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分會場」更是火爆異常!  原位電子顯微分析方法是實時觀測和記錄位於電鏡內部的樣品對於不同外部激勵信號的動態響應過程的方法,該方法在繼承常規電鏡高空間解析度和高能量解析度優點的同時,在電子顯微鏡內部引入力、熱、電、磁以及化學反應等外部激勵,實現了物質在外部激勵下的微結構響應行為的動態、原位實時觀測。
  • 鋰離子二次電池過充保護與大電流放電平衡
    電池行業最為常見的安規標準UL2054有過充測試項要求。  Fault原則如下:  a.有安規認證的器件不Fault;  b.任何非認證的保護元件會被Fault(短路),通常如Mosfet,電流檢測電阻在測試時會被短路;  UL2054過充試驗方法為,用於測試的樣品電池以10*C5(2C)(一些製造廠商要求更為嚴格要求以1C)的恆定電流充電,每個電池或電芯都要貼上熱耦合組件,然後充電直到電池或電芯爆炸
  • 硫基電解液能夠提升NCM/石墨電池的循環性能
    (文章來源:新能源Leader) 隨著新能源汽車續航裡程的不斷增加,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材料逐漸取代了磷酸鐵鋰材料,在為電動汽車帶來更好的續航裡程的同時,三元材料在循環過程中也存在過渡金屬元素溶解、應力累積和顆粒表面晶體結構相變等問題,導致三元體系的鋰離子電池在循環壽命上相比於磷酸鐵鋰體系電池有著不少的差距。
  • 蘋果20W快充追平66W的華為?充電功率越大越好?快充真的傷電池?
    從處理器到攝像頭再到今年的充電功率,手機廠商之間的比拼就一直沒停過。今年小米率先量產100W快充,接著vivo、OPPO等品牌緊追其後。唯獨對於蘋果這個品牌來講,快充似乎對其並不是很重要,畢竟iPhone 12新機才剛用上20W快充。
  • 快充到底傷不傷電池?
    它是指電池完成一次100%用電/充電的完整過程,譬如『電池從滿電到用光,然後一次性從0%充至100%』這是一次完整充放循環,『充一點用一點,分兩次從30%充到80%』也是一次完整充電循環。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基礎共識——在除去其他條件下的影響下,電池的壽命是固定的,且足以覆蓋車輛的生命周期。
  • 學術乾貨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測試與表徵方法
    這種運動可以是擴散運動,也可以是漂移運動;第三,非平衡電子和空穴在勢場的作用下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而分離。在製作出太陽能電池後要對其進行測試和表徵,以反映所得電池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幾種測量和表徵方式:在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表徵與測試技術中,I-V測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測試方式。I-V測試系統,能夠得到器件以下參數:能量轉化效率、填充因子、短路電流和開路電壓,而這四個參數正是衡量電池性能好壞的最直接的標準。
  • 電動研習社:電動車為何忌諱過充過放
    手機電池的使用條件可能還相對較好,在電動車上,動力電池的使用條件較為惡劣,同時我們又需要一塊長壽命的動力電池,所以電動車的鋰離子電池早已配備了充電管理功能,切勿過充過放才是正道。由於該電池充放電過程並不存在金屬鋰,只有鋰離子參與反應,為了與我們上面所說的「鋰金屬電池」區分開,此類電池被稱為鋰離子電池。與鋰金屬電池不同,鋰離子電池可重複充放電,且充放電反應更安全(由於沒有金屬鋰的存在),我們如今大部分電動車所採用的電池即鋰離子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