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充、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2021-01-17 動力電池熱失控技術研究

       近來關於鋰離子電池引發火災甚至爆炸事故的報導屢見不鮮。鋰離子電池主要由負極材料、電解液和正極材料組成。負極材料石墨在充電態時化學活性接近金屬鋰,在高溫下表面的SEI膜分解,嵌入石墨的鋰離子與電解液、黏結劑聚偏二氟乙烯會發生反應放出大量熱。

       電解液普遍採用烷基碳酸酯有機溶液,該材料具有易燃特性。而正極材料通常為過渡金屬氧化物,在充電態時具有較強的氧化性,在高溫下易分解釋放出氧,釋放出的氧與電解液發生氧化反應,繼而釋放出大量的熱。

       因此,從材料的角度出發,鋰離子電池具有較強的危險性,特別是在濫用的情況下,安全問題更為突出。


       鋰離子電池的火災危險性主要由電池內部各部分發生化學反應產熱量多少決定。鋰離子電池的火災危險性歸根結底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而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又取決於其內部各部分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目前,人們主要藉助於差示掃描量熱儀(DSC)、熱重分析儀(TGA)、絕熱加速量熱儀(ARC)等來研究電池相關材料的熱穩定性。
       負極材料放熱的起始溫度隨顆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加。用DSC對不同顆粒尺寸的嵌鋰天然石墨的熱穩定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所有樣品都出現了3個放熱峰。樣品的第一個放熱峰位於150℃附近,而後兩個放熱峰出現的位置明顯不同,後兩個放熱峰的起始溫度隨顆粒尺寸的增加而升高。該研究表明,第一個放熱峰為SEI膜的分解,後兩個放熱峰為嵌鋰石墨與PVDF和電解液的反應。       用ARC研究石墨材料的比表面積與熱穩定性的關係,發現當石墨材料的比表面積從0.4平方米/克增加到9.2平方米/克時,反應速率增加了兩個數量級。因此,碳負極材料的反應速率隨比表面積的增大而增大。
        不同結構碳材料反應的產熱量不同,石墨結構比無定形碳結構產熱量多。
       用DSC對碳纖維、硬碳、軟碳和MCMB四種不同結構碳材料的熱穩定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四種碳的第一個放熱峰均出現在100℃,此放熱峰被認為是由SEI膜分解產生;隨著溫度升高到230℃,碳結構與比表面積對材料熱穩定性的影響逐漸顯現,石墨結構的碳電極材料(碳纖維、MCMB)比無定形結構的碳電極材料 (軟碳、硬碳)產生的熱量更多。XRD顯示在230℃左右,嵌鋰量的損失總量與碳比表面積成線性關係。       正極材料與電解液反應的起始溫度隨化學計量數的減小而升高。
       用DSC研究了x的變化對正極材料LixCoO2、LixNiO2、LixMn2O4、LixC6與電解液的反應的影響。通過研究得出結論:電解液和正極材料之間普遍存在放熱反應,當x值減小時,反應溫度升至200~230℃範圍內,LixCoO2、LixNiO2、LixMn2O4材料都與電解液發生強烈的反應 。       用ARC研究了LixCoO2的熱穩定性。在臨界溫度以上,LixCoO2發生釋氧反應,並且釋放出大量的熱。當x=0.25時,放熱反應起始溫度大概為230℃。李毅等在耐熱試驗中測得18650型LiCoO2的自然反應溫度為170℃,表明發生分解反應的起始溫度更低。因此可知,正極材料分解反應的始溫度隨x的減小而升高。
       正極材料中Ni的含量越高越不穩定,Mn的含量越高越穩定。
       用DSC研究了Li1-xNi1-2xCoxMnxO2不同組分材料的熱穩定性,結果發現:隨著Ni含量的降低,Li1-xNi1-2xCoxMnxO2的放熱起始溫度與峰值溫度更高,產熱量更少。Maeneil等研究了幾種正極材料與1mol LiPF6 EC/DEC反應的放熱量,如表1所示,      有機溶劑DMC是造成電解液不穩定的重要因素,而且DMC含量越高,電解液越不穩定。
      用DSC對溶解了1mol/L LiPF6的EC+DEC、EC+DMC、PC+DEC和PC+DMC混合溶劑的電解液在密閉容器中進行了研究,發現含DMC的電解液比含DEC的電解液更易發生反應 。       電解液可使正極在更低的溫度下發生反應,而且電解液中不同的溶劑和鋰鹽適合不同的正極材料。       用ARC和XRD方法分別對Li0.5CoO2、LiMn2O4充電正極與電解液之間的放熱反應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對於Li0.5CoO2粉末在溫度大於200℃時發生分解反應 ,析出氧氣,而和EC/DEC溶劑的放熱反應出現在130℃,溶劑中加入LiPF6後,反應得到抑制。對於LiMn2O4材料,在160℃發生晶型轉變而放熱,溶劑存在對此沒有影響。在電解液中加入LiPF6後,隨著LiPF6濃度的增加,LiMn2O4與電解液之間的反應加劇 。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並且也與電池過充、針刺、擠壓和高溫等濫用條件密切相關 。
      過充試驗是模擬當充電器電壓檢測出現錯誤,充電器出現故障或用錯充電器時電池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由過充引起的熱失控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流產生的焦耳熱,另一方面是正負極發生的副反應產生的反應熱。電池過充時,負極電壓逐漸升高,當負極的脫鋰量過大時,脫鋰過程也越來越困難,這導致電池的內阻急劇增大,因此產生大量的焦耳熱,這在大倍率充電時更為明顯。過充狀態的高電壓正極氧化劑放出大量的熱,溫度升高後負極也會與電解液發生放熱反應。當放熱速率大於電池的散熱速率,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便會發生熱失控 。       Tobishim等比較研究了分別以LiCoO2和LiMn2O4為正極材料的鋁殼方形電池的過充性能,研究結果表明,LiCoO2電芯以電流為2C充電至電壓10V時會發生爆炸,而LiMn2O4電芯分別以2C/10V、3C/10V過充時均未冒煙、起火或爆炸,僅僅發生鼓脹,這說明Mn比Co具有更好的耐過充性能。Leising等研究了不同石墨配比量對LiCoO2電芯過充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電芯的過充性能主要取決於正極材料,不隨石墨量的增加而發生變化。這說明過充過程中金屬鋰在負極的析出並不是影響過充性能的關鍵,而是過度脫鋰的LiCoO2的熱穩定性或電解液在其表面的氧化反應。
       模擬環境高溫試驗可以採用熱箱試驗進行。熱箱試驗是模擬電池使用不當處於高溫下的情況,比如將手機放置在暴曬的汽車裡,或者將手機或電子產品放入微波爐裡,溫度可達130℃甚至到150℃。處於熱濫用時,熱源除了來源於電池內部正負極材料及其與電解液的反應以外,隔離膜在高溫下熔化收縮導致正負極短路,短路產生的焦耳熱也是熱箱試驗時的重要熱源。表2總結了電解液體系為1mol/L LiPF6/(PC+EC+DMC),一 定溫度範圍內鋰離子電池體系的熱行為。
       溫度介於90~120℃時,多次充放電在碳負極表面形成的固態電解質界面膜(SEI)的亞穩定層首先發生分解放熱;隨著溫度的升高,隔膜吸熱先後熔化;當溫度在180~500℃,正極與電解質發生強放熱反應並產生氣體;SEI膜能阻止嵌鋰碳與有機電解液的相互作用,當溫度高於120℃時,SEI膜出現破裂便不能保護負極,負極材料可能開始與溶劑發生放熱反應並產生氣體,當溫度升到240~350℃,含氟黏結劑開始與嵌鋰碳發生劇烈的鏈增長反應,放出大量熱量,負極與電解液的反應可能會耗盡鋰,則此反應不會發生;若溫度繼續升高到660℃ ,Al集流體將發生吸熱熔化。這些情況對於大型鋰離子動力電池非常危險,影響電池的壽命及安全。
      電池的短路分為外部短路和內部短路。外部短路一般指的是正負極直接接觸造成的短路;內部短路指的是當電池受到尖銳物體穿刺或者受到碰撞、擠壓時,造成電池內部受到外物作用區域的短路。
       外部短路安全性研究是通過導線將正負極在外部直接連接的方法來測試。李毅等進行了電池外部短路的研究,他們將研究對象鈷酸鋰18650型鋰離子電池、6芯筆記本電池 (6隻18650型電池,3隻串聯為1組,2組並聯,去除保護電路)正負極用導線短路,將熱電偶貼在電池的表面來檢測電池表面溫度變化。用無紙記錄儀記錄電池表面的溫度曲線,兩組試驗的溫度曲線如圖1所示 。      兩組電池的最高溫度分別為73.3℃和65.1℃,雖然這樣的溫度並不會使電池發生燃燒爆炸,但是因為其持續放熱,對於大電容的電池組來說,如果不能及時將熱量散發出去,將可能導致火災甚至爆炸 。
       電池內部短路的安全性研究一般採用針刺、擠壓等方法來測試,目的是模擬電池被外物穿刺、碰撞、擠壓等情況。針刺造成電池在針刺點短路,短路區由於大量的焦耳熱而形成局部熱區,當熱區溫度超過臨界點時將引發熱失控,發生冒煙、起火甚至爆炸的危險。擠壓與針刺類似,都是造成局部內短路而可能引起熱失控。不同的是,擠壓 不一定會造成電池殼體的破壞,殼體沒有破壞就意味著易燃的電解液不會從熱區處洩漏,熱區處向外散熱效果較差一些 。      通過擠壓與針刺等引起電池局部內短路的測試往往比通過電池外短路測試要難得多,這是因為電池外部短路時電池內部往往是均勻放熱,外部短路電池所產生的焦耳熱不會直接觸發電池的熱失控反應。
       針刺和擠壓等測試條件對測試結果影響較大, 這是因為不同條件下的針刺和擠壓測試所導致的內部短路情況不同,內部短路電阻的大小對短路區產熱功率有較大的影響。電池內部短路的形式有4種:(1)Al集流體與負極材料 (LiC6、C6)之間;(2)Al集流體與Cu集流體之間;(3)正極材料與LiC6之間 ;(4)正極材料與Cu集流體之間。
       Santhanagopalan等通過建立電池電化學有限元熱模型,對這4種短路情形下電池內部的放熱功率和電池溫度進行了系統的模擬與分析,並設計了相應的試驗來進行驗證。結果表明,Al集流體和充電石墨之間的短路是最危險的,因為這種情況下短路電阻小,電流大,熱功率高,熱量傳導、散熱比較慢,而且碳負極的活性高,所以容易造成後續一系列的電、化學反應,以致釀成事故 。
       通過對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正極材料和電解液進行熱穩定性分析,總結了影響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主要因素,對鋰離子電池在過充、外部高溫及短路等濫用時的火災危險性進行詳細分析,為鋰離子電池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參考。當更多的人關注到鋰離子電池本身的材料危險性,同時加強對鋰離子電子生產、儲存和使用各環節的安全管理,鋰離子電池火災就會大大減少。(來源:鋰電聯盟會長)

(此資訊系轉載文章,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如若有侵權行為,請及時聯繫,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二、鋰離子電池濫用的安全性分析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並且也與電池過充、針刺、擠壓和高溫等濫用條件密切相關 。 1 過充安全性分析: 過充試驗是模擬當充電器電壓檢測出現錯誤,充電器出現故障或用錯充電器時電池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由過充引起的熱失控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流產生的焦耳熱,另一方面是正負極發生的副反應產生的反應熱。
  • 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鋰離子電池在實際使用中由於電池組內單體電池的容量衰降不一致和充電設備故障等因素可能會發生輕度的過充,過度充電會導致正極脫出過量的Li,負極嵌入過量的Li,引起正負極電勢的變化,從而導致鋰離子電池衰降加速,並可能引起電池發生熱失控。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原因及對策研究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本文主要從電解質和電極的高溫穩定性方面介紹了鋰離子電池熱不穩定性產生原因及其機制,闡明了現有商用鋰離子電池體系在高溫時的不足,提出開發高溫電解質、正負極修飾以及外部電池管理等來設計高安全型鋰離子電池。
  • 什麼是鋰離子電池針刺實驗?
    動力電池常見的安全測試主要包括過充、過放、擠壓和針刺等,其中針刺又被稱為最為嚴苛的安全此時。針刺測試的主要目的是模擬鋰離子電池在內短路情況下的安全性,引起鋰離子電池內短路的因素很多,例如生產過程金屬顆粒、低溫充電產生的鋰枝晶,過放產生的銅枝晶等都可能會引起正負極短路,一旦發生內短路,整個電池會通過短路點進行放電,大量的能量短時間內通過短路點進行釋放(最多會有70%的能量在60s內釋放【1】),引起溫度快速升高,導致正負極活性物質分解和電解液燃燒,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電池起火和爆炸。
  • 鋰離子電池鼓脹分析
    結果與分析2.1 客訴電池分析檢測客訴電池六面外觀(圖1),未發現存在破損、腐蝕現象,排除封裝破損導致電池起鼓。極耳無燒黑現象,排除外部短路,X-RAY顯示電池極片狀態正常,排除包覆不良導致的內部短路產氣。電池內阻已經超出設備量程,電壓2.65 V,電池無法進行正常的充放電測試。
  • 另外一個角度看待磷酸鐵鋰鋰電池安全性問題
    目前所做的鋰離子電池安全性測試和評估都是抽樣將成品電池在不同濫用狀態下進行各種安全性試驗,而磷酸鐵鋰材料以及磷酸鐵鋰電池的優異安全性能也是在這些條件下測試出的。而關係到鋰離子電池安全性的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因為材料以及電池的內在原因而存在的短路的可能性以及短路的較高几率。而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鋰二次電池就是因為存在在充放電過程中由於鋰枝晶的產生會刺穿隔膜引起內部短路的安全問題而被放棄。
  • 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拉伸強度等,但厚度儘可能小; 6、空間穩定性和平整性好; 7、熱穩定性和自動關斷保護性能好; 8、受熱收縮率小,否則會引起短路,引發電池熱失控。 鋰離子電池的減少內部短路技術和熱關閉性能 在鋰電池中,隔膜吸收電解液後,可隔離正、負極,以防止短路,但同時還要允許鋰離子的傳導
  • 鋰離子電池安全事件起火及失效機理分析
    過充、過放電和外部/內部短路是電氣濫用。機械濫用情況包括碰撞、穿透和彎曲。2、電池事件起火分析如果在製造商推薦的條件下內儲存和充放電,鋰電池的失效率估計為1/40000000。然而,不可預測的情況,如充電過度、外部加熱和機械濫用,可能會大大增加這種故障的可能性。
  • 鋰離子二次電池過充保護與大電流放電平衡
    電池行業最為常見的安規標準UL2054有過充測試項要求。  UL2054對電池內部元件的短路原則及例外項條款規定,如果是非認證的保護器件,測試過程中會被短路掉。  Fault原則如下:  a.有安規認證的器件不Fault;  b.任何非認證的保護元件會被Fault(短路),通常如Mosfet,電流檢測電阻在測試時會被短路;  UL2054過充試驗方法為,用於測試的樣品電池以10*C5(2C)(一些製造廠商要求更為嚴格要求以1C)的恆定電流充電,每個電池或電芯都要貼上熱耦合組件,然後充電直到電池或電芯爆炸
  • 乾貨| 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發展趨勢
    開發高電壓、高容量的正極新材料成為動力鋰離子電池比能量大幅度提升的主要途徑; 負極材料將繼續朝低成本、高比能量、高安全性的方向發展, 矽基負極材料將全面替代其他負極材料成為行業共識. 此外, 本文還對鋰離子動力電池正極、負極材料等的選擇及匹配技術、動力電池安全性、電池製造工藝等的關鍵技術進行了簡要分析, 並提出了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究中應予以關注的基礎科學問題.
  • Chinese Phy B:聚焦熱行為失效分析—邁向更安全的鈉離子電池
    如圖1a所示,熱失控過程通常包括以下三個步驟:(1)異常的過熱,過充,短路,外部衝擊等導致電池溫度升高到更高的值;(2)電池溫度的異常升高會觸發SEI或電解質的分解以及電極材料晶體結構(尤其是正極側)的破壞,這會帶來更嚴重的放熱鏈反應,並釋放出可燃氣體(氧氣等);(3)上述反應迅速傳播並擴散到整個系統,引起電池內部溫度和壓力的急劇增加,即熱失控。
  • 鋰離子電池和鉛酸電池過度充電會爆炸嗎?
    一提到電池爆炸,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鋰離子電池爆炸,很多人都以為鉛酸電池不會爆炸,和鋰離子電池相比,鉛酸電池的安全性是稍微高一些,但出現爆炸的現象也並不少,目前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不良的商家為了降低電池成本,採用劣質的極板,極容易造成短路,甚至引發電池起火爆炸。
  • 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熱失控是鋰離子電池最為嚴重的安全事故,一旦發生熱失控會引起鋰離子電池起火和爆炸,因此所有的動力電池在應用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測試。但是目前的安全測試普遍針對的是全新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鋰離子電池在使用的過程中由於界面副反應的存在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界面狀態發生持續的改變,也會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 手把手帶你認識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的工作電壓、容量、充放電倍率等參數都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發生非常顯著的變化。長時間的高溫或低溫使用,也會使得鋰離子電池的壽命加速衰減。因此,努力創造一個適宜的工作溫度範圍,才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鋰離子電池的性能。  除了工作溫度有限制之外,鋰離子電池的存儲溫度也是有嚴格約束的,長期高溫或低溫存儲,都會對電池性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 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燃燒風險與控制
    其中GB/T 31485—2015[2]對於電池包的過充電、過放電、外部短路、跌落、外部加熱、擠壓、針刺、海水浸泡、溫度循環、低氣壓10個方面做出了嚴格要求。ISO 26262:2018《道路車輛功能安全》[9]、ISO 6469:2018《電動道路車輛安全規範》[10],均涉及電動汽車的整車安全性。3 鋰離子電池的初步分析鋰離子液態電池目前佔據了動力電池市場的主導地位,主流鋰離子液態電池結構的主要組成材料如表2。
  • ...空軍基地:從室溫至120℃都具有良好倍率性能的高溫鋰離子電池體系
    儘管近年來關於鋰離子電池在高溫下的研究有了很大發展,但仍然需要構建一個能夠在環境溫度和高溫下都獲得高性能的體系。文獻中所報導的高溫鋰離子電池絕大多數為半電池,其利用金屬鋰負極可以獲得「無限」的Li+。而全電池在高溫下比這些半電池更具有安全優勢,但是其發展極具挑戰,目前報導的只有一些鋰離子全電池可以在100℃以上工作,但其循環能力差。
  • 循環、溫度和電極間隙對方形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影響研究
    安全是鋰離子電池使用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然而,有關電極間隙、循環、電解質降解或析鋰是如何影響方形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很少。在本文中作者對在0℃、23℃和45℃循環的方形電池開展了系統研究。採用ARC技術評估了電極間隙對電池安全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對於新鮮電池,其內部電極間隙均一。
  • 歐陽明高:不同衰降模式對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的影響
    熱失控是鋰離子電池最為嚴重的安全事故,一旦發生熱失控會引起鋰離子電池起火和爆炸,因此所有的動力電池在應用前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安全測試。但是目前的安全測試普遍針對的是全新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鋰離子電池在使用的過程中由於界面副反應的存在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界面狀態發生持續的改變,也會對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超全面介紹
    據SDI內部人士的評論分析,手機電池起火的原因是由於電池R角位出現了導致正負極短路的問題,電池採用卷繞工藝製作,使用的是常規的液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5244.htm好了,關鍵來了!
  •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製備、性能測試、技術要求及研究基本現狀
    該隔膜是一種具有微孔結構的功能膜材料,厚度一般為8~40μm,在電池體系中起著分隔正負極、阻隔充放電時電路中電子通過、允許電解液中鋰離子自由通過的作用,可在電池充放電或溫度升高的情況下有選擇地閉合微孔,以限制過大電流、防止短路,其性能的優劣直接決定了電池的整體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