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鋰離子電池針刺實驗?

2021-01-07 新能源Leader

動力電池常見的安全測試主要包括過充、過放、擠壓和針刺等,其中針刺又被稱為最為嚴苛的安全此時。針刺測試的主要目的是模擬鋰離子電池在內短路情況下的安全性,引起鋰離子電池內短路的因素很多,例如生產過程金屬顆粒、低溫充電產生的鋰枝晶,過放產生的銅枝晶等都可能會引起正負極短路,一旦發生內短路,整個電池會通過短路點進行放電,大量的能量短時間內通過短路點進行釋放(最多會有70%的能量在60s內釋放【1】),引起溫度快速升高,導致正負極活性物質分解和電解液燃燒,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電池起火和爆炸。

針刺實驗正是為了模擬鋰離子電池內部短路的情況而設計的安全測試,下圖為日本早稻田大學的Tokihiko Yokoshima等人採用計算機斷層掃面技術得到的鋰離子電池在針刺全過程【2】。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當鋼針進入到電池內部0.2mm時,電池內部形成了第一個短路點,由於短路的發生電池內部開始產氣,同時電池電壓也下降到了3.6V,同時鋼針的曲率半徑液從20um增加到了100um,這主要是因為短路點的大電流使得鋼針尖端發生融化,表面短路點的溫度極高,此時由於鋼針尖端的融化電池內短路點斷開,電池的電壓出現了回升,穩定在了3.8V。

從上面的實例可以看到針刺實驗主要是通過鋼針刺穿電芯,引起正負極短路,模擬電池發生內短路的情況。因此不難看出,針刺速度越慢、鋼針直徑越小、電池容量越大,短路點的電流密度也會越大,電池的溫升越高,電池也更容易發生熱失控。

目前常見的動力電池普遍在100Ah以上,因此短路點的電流密度非常大,短時間內即可升高到900℃以上【4】,而鋰離子電池常見的原材料的穩定溫度通常不超過300℃,下圖為一些常見材料的熱穩定性對比【3】,從圖中能夠看到熱穩定性最差的SEI膜,在大約100℃就開始分解,隔膜則從140℃左右開始發生分解,常見的負極材料則在150℃以上時開始發生分解,正極材料中的LCO、高鎳NCM、NCA大約在200℃左右開始分解,而穩定性較高的錳酸鋰材料則在300℃左右開始分解,在250℃以上時電解液也會與正極劇烈反應。因此,針刺過程中短路點產生的高溫非常容易引起正極、負極和電解液的分解反應,這些反應會釋放出更多的熱量,導致連鎖反應的發生,從而引起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

而正極材料的選擇對於其分解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具有顯著的影響,例如具有橄欖石結構的LFP材料熱分解釋放的熱量要明顯低於NCA和LCO等材料,因此LFP材料電池在熱失控過程最高溫度和劇烈程度要明顯低於三元材料和鈷酸鋰材料的電池。相關研究表明在空氣中LCO和NCM體系的鋰離子電池的產熱速率是LFP電池的3倍左右【5】,因此相對而言採用LFP正極材料的電池更加容易通過針刺實驗,安全性也相對更好一些。

此外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在熱失控中反應往往也會更加劇烈,例如NASA的研究表明MOLiCEL公司的2.3Ah的18650電池在熱失控過程中每Ah釋放的能量約為15.8kJ,而LG的3.5Ah的18650電池每Ah釋放的能量則高達21.45kJ,可見能量密度更高的電池在針刺實驗中的熱失控程度更為劇烈【6】。

除了正極材料的選擇之外,針刺位置的選擇也會對測試結果產生顯著的影響,例如Donal P. Finegan等人的研究表明對於18650電池在垂直方向對電池進行針刺時電池內部的溫度最高,但是熱失控的擴散速度要比水平方向針刺時慢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在電池內部熱失控的擴散速度主要受到不同電極層之間的傳熱速率的影響【4】,而電極層之間的隔膜的熱導率較低,因此不利於熱量的擴散,減緩了熱失控在電池內部的擴散。

針刺實驗設計的初衷主要是模擬鋰離子電池內短路的情況,此外能夠模擬鋰離子電池內短路的方法還有擠壓測試(通過擠壓使隔膜失效,引起正負極短路【7】)、內短路器(在電池內部製造缺陷,同時加入石蠟絕緣片,通過外部加熱的方式引起石蠟融化,導致正負極短路【8】)、外部加熱(利用外部熱源引起【9】)等方式,其中針刺和擠壓因為操作方便,雖然各自存在缺陷,但是在實際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針刺實驗的主要原理是通過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人為的在電池內部製造短路點,從而模擬電池內部導電多餘物引起的短路現象,因此鋼針的直徑、針刺速度等因素都會對針刺測試的結果產生顯著的影響,此外電池的容量、材料體系的選擇也會對電池的針刺實驗結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小編親眼見證刀片電池VS三元鋰電池針刺實驗
    此次參與針刺實驗的是一款比亞迪自產的三元鋰電池和刀片電池。此前我寫過兩篇比亞迪和寧德時代撕逼的文章(點擊(一)(二)回顧),發現有很多網友質疑刀片電池穿刺後電壓是否降為零,並且網上流傳的刀片電池的針刺實驗視頻,有電壓降到零和沒降到零兩種,那麼此次我就帶大家看一下真相到底如何。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到底是個什麼鬼?
    日前有海外媒體報導稱,寶馬正在研發一款更為先進的鋰離子電池,這款電池將用固態電解質代替現有的電解液,更輕、更安全、密度更高。據悉,新電池的量產時間或為2026年。看到這則新聞之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BMW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我朝的一貫作風啊?2026年還有9年時間呢,最差也要說(chui)是(niu)2020年量產讓我等先興奮幾分鐘吧?
  • 內短路時鋰離子電池內部都發生了什麼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等組分構成,其中隔膜的主要作用是實現正負極之間的電子絕緣,並利用隔膜自身的微孔導通離子。在實際中由於鋰枝晶生長,以及在生產過程中引入的導電多餘物等可能會引起隔膜的失效,導致鋰離子電池發生內短路。
  • 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一、鋰離子電池材料熱穩定性分析 鋰離子電池的火災危險性主要由電池內部各部分發生化學反應產熱量多少決定。鋰離子電池的火災危險性歸根結底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而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又取決於其內部各部分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
  • 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充、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並且也與電池過充、針刺、擠壓和高溫等濫用條件密切相關 。      過充試驗是模擬當充電器電壓檢測出現錯誤,充電器出現故障或用錯充電器時電池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由過充引起的熱失控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流產生的焦耳熱,另一方面是正負極發生的副反應產生的反應熱。
  • 從鋰離子電池到鈉離子電池,我們面臨哪些挑戰與機遇?
    鈉離子電池的研究與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基本上同時起步,但是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鋰離子電池成功商業化以來,鈉離子電池的研究基本陷於停滯。鋰離子電池與鈉離子電池對比由於Li和Na相似的電化學特性,因此鈉離子電池和鋰離子電池也具有相似的性能,可以採用相同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生產,因此如果要進行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的轉變可以實現完全的無縫銜接。
  • 溼熱環境下5G基站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分析
    近年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頻發,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原因複雜,例如熱濫用、短路、過充、針刺穿透和擠壓等,熱濫用是主要原因之一。Zhao等[7]在防爆箱內用加熱片對鋰離子電池進行加熱,通過實驗和數值模擬的對比,以及加熱溫度、加熱面積和散熱速率對鋰離子電池熱失控行為的影響,分析熱失控過程中電池內部副反應的類型。賴彭飛等[8]通過爐箱測試和FLUENT 數值模擬,分析了18650 型鈷酸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臨界溫度和荷電狀態的關係。
  • 鋰離子電池製片過程掉粉的分析與討論
    a.分容櫃有故障(造成過充);b.隔膜閉合效應差;c.內部短路7.短路a.料塵;b.裝殼時裝破;c.尺刮(小隔膜紙太小或未墊好);d.卷繞不齊;e.沒包好;f.隔膜有洞;g.毛刺8.斷路a)極耳與鉚釘未焊好,或者有效焊點面積小;b)連接片斷裂(連接片太短或與極片點焊時焊得太靠下)四、鋰離子電池
  • 什麼是鋰離子電池和鎳氫電池的記憶效應?
    什麼是鋰離子電池和鎳氫電池的記憶效應?高壓鎳氫電池和鎳鎘電池相同,都有記憶效應,鋰離子電池不存在記憶效應。記憶效應是電池因為使用而使電池內容物產生結晶的一種效應。鋰離子電池一般以石墨類碳材料為負極。接下來存能電氣小編來帶大家具體了解一下鋰離子電池和鎳氫電池的記憶效應。
  • 18650鋰離子電池和26650鋰離子電池有什麼不同?
    1、額定容量不相同:26650鋰離子電池容量最高可以做到5000mAh,而18650鋰離子電池容量在1200~2800mAh,松下可以做到3600mAh,但市面上很難見到。18650鋰離子電池2、兩個電池的直徑不相同:26650鋰離子電池的直徑是26毫米,18650鋰離子電池的直徑是18毫米。
  • 鋰離子電池反應方程式
    探索單位體積、單位重量能填充更多的可逆電容量的鋰離子的碳材料,就是開發更高能量密度、更高效率的鋰二次電池。   鋰離子電池存在的安全問題及對應措施   鋰離子電池具有高能量,循環次數長,效率高等優點,廣泛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中。   比如我們常用的充電寶就是由一節節18650鋰離子電池組成。
  • 鋰離子電池-電芯知識培訓
    電池通過正極產生的鋰離子在負極碳材中的嵌入與遷出來實現電池的充放電過程,所以人們稱之為Li-ion。 5、Li-ion電池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鋰離子電池以碳素材料為負極,以含鋰的化合物作正極,沒有金屬鋰存在,只有鋰離子,這就是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是指以鋰離子嵌入化合物為正極材料電池的總稱。
  • TiN輔助熱擴散和增強離子遷移實現高性能5Ah三元鋰離子電池
    儘管TiN的超高金屬導電性有助於電子轉移,同時使鋰離子快速擴散,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鋰的有效利用率,但TiN的熱導率和介電常數在改善鋰離子電池的性能方面,在CEI膜的演變和界面性能方面期待也能發揮關鍵的提升作用。
  • 科普:液體鋰離子電池vs聚合物鋰離子電池
    手機鋰電池大家聽得多,但這玩意又是怎麼分類的呢(下文鋰離子電池簡寫成鋰電)?  其實在電子產品領域,鋰電池常見的有液體鋰離子電池和聚合物鋰離子兩種。  *(18650指電池的直徑為18mm,長度為65mm,圓柱體型的電池。
  • 鋰離子電池的特點_鋰離子電池的發展前景
    鋰離子低昂持工作電壓為3.6V,是鎳氫和鎳鎘電池工作電   壓的3倍。   2.比能量高。鋰離子電池比能量以達到150W·h/kg,是鎳鎘電池的3倍,   鎳氫電池的1.5倍。   3.循環壽命長。目前鋰離子電池循環壽命已達到1000次以上,在低放電深   度下可達幾萬次,超過了其他幾種二次電池。   4.
  • 鋰離子電池鼓脹分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鋰離子電池具有能量密度高,體積小的優點[1],近年來,隨著4G的普及,5G的到來,對於鋰離子電池的要求更加苛刻,鋰離子電池朝著更高能量密度、更快的充電速度發展。本文以一款客戶投訴電池(簡稱客訴電池)的分析為切入點,研究該電池的起鼓原因,並實驗模擬手機日常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情況,並分析其機理。
  • 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胡薇 發表於 2018-08-17 15:50:34 鋰離子電池是現代高性能電池的代表,由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四個主要部分組成。
  • 動力電池之爭:鋰離子還是固態?
    除此之外,寶馬在2017年起就宣布與Solid Power公司合作開發固態電池,計劃在2026年實現量產。固態電池vs鋰離子電池電池除了容量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參數——能量密度。索尼在1991年首度商用的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為190 Wh/L,是當時鉛酸電池40Wh/L的四倍以上。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模擬研究
    近年來,隨著這些可移動電能源設備性能的不斷增長,對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高能量密度電極材料的使用給鋰離子電池帶來了更大的安全隱患,其較低的熱穩定性增加了電池的熱失控風險。因此,需要對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機理和發生過程進行深入研究,以改進電池的安全設計,防止電池熱失控的發生。 仿真模擬是研究鋰離子電池理化性質的重要手段[1-2]。
  •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多功能化趨勢
    PP-PE-PP三層隔膜是鋰離子電池隔膜向著多功能化邁出的重要一步,在保證隔膜的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隔膜的多功能化是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對於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和電化學性能都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