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輔助熱擴散和增強離子遷移實現高性能5Ah三元鋰離子電池

2021-01-15 新能源Leader

以最簡單的方法實現提升鋰電池的整體性能是鋰電池產業化的迫切需求之一。促進快速散熱和在電極中實現均勻的溫度分布,被認為是提高電池性能的有效途徑,包括平衡鋰離子的插入/提取和穩定的固態電解質膜演變。利用電極中產生的熱量分布對鋰電池系統進行優化設計,通過提升導熱性和提高散熱率,實現高倍率性能的富鎳三元電池提供有效途徑。目前,還非常少報導關於如何在全電池上實現更好的散熱和更穩定的CEI/SEI演化的研究,特別是通過添加優良的導電/導熱材料。

據報導,氮化鈦(TiN)具有高導電率、高導熱率、高介電常數和優異的熱穩定性等獨特性能,是有很好應用前景的工程材料之一。儘管TiN的超高金屬導電性有助於電子轉移,同時使鋰離子快速擴散,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鋰的有效利用率,但TiN的熱導率和介電常數在改善鋰離子電池的性能方面,在CEI膜的演變和界面性能方面期待也能發揮關鍵的提升作用。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省量子調控與新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的洪禮訓(第一作者)、李加新副教授(通訊作者)和林應斌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對添加TiN粒子輔助熱擴散和增強離子遷移實現5Ah三元電池的高性能提升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如下圖1實物中,作者在實驗中以簡單的工藝設計出發,選用NCM523與石墨分別作為正極和負極,通過疊片電芯的設計工藝,設計5463C6型號的5Ah三元軟包電池,並將具有高導電性和高導熱性的納米TiN添加於正極電極中,以研究1%TiN添加物對全電池電化學性能和安全性能的影響。

下圖中,作者用X射線衍射和掃描電鏡對電極的微觀結構和形貌進行了表徵。可以看出,TiN顆粒均勻附著在電極材料上,而且三維的CNT網絡緊密交織在NCM523粒子周圍,形成連接良好的微環境,可實現促進電極中的電子轉移;TiN優異的電子和熱導率有利於電極中產生的熱耗散和電子轉移。採用ICP法測定了NCM523/TiN中Ni:Co:Mn:Ti的摩爾比,其相應的TiN含量為0.86%,略低於設計值。

下圖給出NCM523‖石墨和NCM523/TiN‖石墨軟包電池的倍率性能,測試電壓為3.0-4.2V。可以看出,當電流密度依次增加時,NCM523‖石墨電池的可逆容量分別為5.22、5.07、4.94、4.83、4.66和4.40 Ah,而NCM523/TiN‖石墨電池的可逆容量分別為5.19、5.07、5.01、4.99、4.93和4.85 Ah。

而且,在45℃下的熱穩定性結果表明,NCM523/TiN‖石墨電池經過200次循環後的放電容量仍為4.79Ah,容量保持率為88.2%,遠高於NCM523‖石墨電池(4.23Ah,77.3%)。NCM523/TiN‖石墨電池綜合性能的提高歸因於電極中高導電性TiN骨架改善了鋰離子的動力學擴散和導熱特性,特別是在高溫和大電流密度下。從不同電流密度下的充放電曲線分析,NCM523/TiN‖石墨電池中高導電性TiN的嵌入應是提高電池倍率性能的主要原因。

下圖對比了兩類軟包電池的放電/充電曲線,發現TiN的加入顯著降低了極化,從而提高了高倍率容量的可循環性。作者進一步對其能量密度和增加率進行比較,發現在5C速率下,添加TiN的能量密度可提高約14.7%,這對電池的實際生產應用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性價比提升效果。

那麼,TiN的加入對NCM523/TiN‖石墨軟包電池的電池性能到底有何影響?作者通過交流阻抗和循環伏安進行解析。下圖顯示了NCM523‖石墨電池和NCM523/TiN‖石墨電池在循環前、在3C下100次循環後和在3C下200次循環後的EIS曲線和CV曲線。可以清楚地發現,TiN的摻混降低了電池的整體內阻;TiN混合能有效地抑制CEI或SEI薄膜的形成;摻入高導電性TiN可以有效地降低電池的極化,促進鋰離子在陰極材料與電解質界面上的轉移。這些結果意味著,高電子導電性的TiN的加入將形成更有利的CEI薄膜,改善Li離子擴散動力學,提高活性物質的利用率,從而提高速率性能;另一方面,由於NCM523/TiN‖石墨電池具有較高的導電性和TiN的混合性,較小的電池內阻可以減少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的熱量。

據報導,電池內部均勻的溫度分布和改善的平衡鋰離子擴散動力學似乎是NCM523/TiN‖石墨電池電化學性能提高的原因。下圖中,作者進一步對軟包電池進行表面熱成像採集,追蹤摻TiN對電池熱特性的影響。可以看出,軟包電池核心區的表面溫度隨著DOD的增加而增加;相比之下,NCM523‖石墨電池的升溫速度比NCM523/TiN‖石墨電池要快得多;NCM523/TiN‖石墨電池芯區溫度較低,且溫度分布較均勻;高熱導率的TiN摻雜可以促進電池的散熱,使電池內部溫度分布均勻,從而改善鋰離子的平衡擴散動力學,提高CEI薄膜的穩定性,特別是在高電流密度下。

為了深入了解熱對CEI薄膜演化的影響,作者採用XPS技術對正極表面的中心和邊緣區域的化合物進行了系統的表徵和解析。下圖a顯示了分別在5C下300次循環後陰極電極中心和邊緣的XPS光譜;O1s光譜在529.2、530.9、532.2和533.4 eV的四個峰分別對應於晶格氧、C=O、Li2CO3和電解質氧化物種,電極表面存在ROLi、ROCO2Li和Li2CO3物種;F1s光譜在684.8、686.8和688eV的三個峰對應於LiF、P-O物種和P-F物種;在P2p光譜中,140.0和136.5ev處的峰分別歸屬於P-O(LixPOyFz)和P-F(LiPxFy)物種。

從下圖(b)可以看出,在電極的中心區域,電解質氧化更多,晶格氧物種更少;對比NCM523/TiN‖石墨電池,NCM523‖石墨電池的正極表面的Li2CO3物種含量相對較高;結合電極的表面溫度分布,中心區和邊緣區物種的明顯差異進一步證實了溫度分布是電解質分解的主要原因,TiN的混摻促進電極熱耗散以及有利於CEI成膜和抑制電解分解。與圖(c)所示的NCM523/TiN‖石墨相比,循環後NCM523‖石墨電池的正極表面似乎有更多的LiF,LiF和Li2CO3物種數量的增加是導致其導電性差的電化學性能下降的原因。

最後,作者對軟包電池進行過放電和針刺實驗以評估電池的熱安全性能。下圖給出在3C充放電200次後進行過放電實驗。測試前,蓄電池處於4.2 V(100%SOC)的完全充電狀態。此後,用1C的恆流對電池進行放電,直到電池電壓降至0 V。結果顯示了放電過程中NCM523‖石墨和NCM523/TiN‖石墨軟包電池芯區電池電壓和表面溫度的時間演變。相比之下,NCM523/TiN‖石墨軟包電池在過放電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和溫度均小於NCM523‖石墨的軟包電池。TiN混摻引起的正極電極熱導率的提高可以促進沿電極平面的散熱,降低電池中的溫度不均勻性和熱擴散。

下圖還比較了針刺過程中電池電壓和溫度的變化情況。研究發現,在釘子穿透過程中,TiN的混合能顯著抑制熱量的產生。釘子穿透和過放電過程中溫度的快速升高或降低進一步證實了TiN混合引起的細胞內熱耗散增強,具有良好的導熱性。過充和穿甲試驗結果表明,電極中摻錫對NCM523軟包電池具有顯著的熱安全性優勢。

洪禮訓等人的研究表明,採用導電/導熱性能優異、介電常數高的TiN納米顆粒對NCM523/TiN‖石墨軟包電池進行簡易改性,可在電池的高倍率性能、循環穩定性和熱安全性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提升,對高功率密度鋰離子電池中的實際應用可提供重要價值。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Approaching high-performance pouch cell via fast thermal dissipation and polarization-assisted ion migr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07 (2021) 126306, Lixun Hong, Jianming Tao, Zerui Yan, Yubin Chi, Yanming Yang, Jiaxin Li*, Yingbin Lin*, Yang yang Li, Zhigao Huang

本文系投稿:福建師範大學物理與能源學院 李加新

相關焦點

  • TiN輔助熱擴散和增強離子遷移實現高性能5Ah三元電池
    本文系投稿:福建師範大學物理與能源學院 李加新 以最簡單的方法實現提升鋰電池的整體性能是鋰電池產業化的迫切需求之一。促進快速散熱和在電極中實現均勻的溫度分布,被認為是提高電池性能的有效途徑,包括平衡鋰離子的插入/提取和穩定的固態電解質膜演變。
  • 兩性離子用於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光器件和鋰離子電池的最新進展和前景
    同時,兩性離子形成的界面偶極子有助於光電器件中的界面層,包括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VSCs)和有機發光器件(OLEDs)以及用於鋰離子電池(LIBs)的電解質添加劑。隨著兩性離子材料的快速發展,將它們作為界面層和電解質添加劑構建了具有增強效率的高性能器件越來越有前景。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差的原因主要方面,負極材料低溫特性的研究及...
    為此,亟需開發出功率密度高、低溫放電性能優異的新型鋰離子啟動電池。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受電解液和正負極材料影響。開發低溫鋰離子啟動電池,首先要從電解液和正、負極材料改性入手,以提升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放電容量、功率密度、循環壽命等性能。 鋰電池低溫性能主要與電解液的低溫導電能力、鋰離子在活性電極材料中的擴散能力、電極界面性質有關。
  • 乾貨| 鋰離子動力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發展趨勢
    , 顯著提升能量密度、大幅降低成本、實現新體系動力電池實用化和規模化應用.  磷酸鐵鋰(LFP)正極材料有著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循環性能, 這得益於結構中的磷酸基聚陰離子對整個材料的框架具有穩定的作用. 同時磷酸鐵鋰原料成本低、對環境相對友好, 因而使得LFP成為目前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中的主流材料 [12~16] . 但由於鋰離子在橄欖石結構中的遷移是通過一維通道進行的, LFP材料存在著導電性較差、鋰離子擴散係數低等缺點.
  • 手把手帶你認識鋰離子電池
    3.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構成  要實現上述的功能,鋰離子電池內部需要包含幾種基本材料:正極活性物質、負極活性物質、隔離膜、電解質。下面做簡單論述,這些材料都是幹嘛的。  正負極不難理解,要實現電荷移動,就需要存在電位差的正負極材料,那麼什麼是活性物質?我們知道,電池實際上是將電能和化學能相互轉換,以實現能量的存儲和釋放。
  • 新型鋰離子超導體可實現安全,高性能的全固態電池
    基於液體電解質的鋰離子電池主要用於電動汽車和儲能設備的電池。圖片來源:韓國科學技術學院(KIST) 一種快速的鋰離子傳導性固體電解質材料,與典型電池中使用的液體電解質相當。為鋰離子超導體開發的創新合成方法,在生產率和材料性能之間沒有任何妥協。
  • 廈大: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現象
    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勇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 過渡金屬離子的氧化-還原過程及其結構穩定性在可充鹼金屬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在兩類主要的電池正極材料(聚陰離子型材料和層狀氧化物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均起到構建材料結構框架、提供反應電子的作用,其在框架中的結構穩定性亦對材料循環性能、容量、電壓、安全性的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過渡金屬離子在層狀氧化物材料晶格中的遷移問題已經引起了足夠的重視。
  • 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現象
    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勇教授課題組首次發現聚陰離子型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遷移的現象。過渡金屬離子的氧化-還原過程及其結構穩定性在可充鹼金屬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在兩類主要的電池正極材料(聚陰離子型材料和層狀氧化物材料)中,過渡金屬離子均起到構建材料結構框架、提供反應電子的作用,其在框架中的結構穩定性亦對材料循環性能、容量、電壓、安全性的起著決定性的影響。過渡金屬離子在層狀氧化物材料晶格中的遷移問題已經引起了足夠的重視。
  • 英國實現連續水熱法生產高性能磷酸鐵鋰
    磷酸鐵鋰最早是由美國的Goodenough團隊合成的,磷酸鐵鋰材料是一種十分環保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其使用的原材料相比於傳統的LiCoO2材料,環境毒性要小的多,同時其熱穩定性要顯著高於其他正極材料,使得磷酸鐵鋰材料的安全性要明顯好於其他材料。
  • 溼熱環境下5G基站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分析
    近年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頻發,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原因複雜,例如熱濫用、短路、過充、針刺穿透和擠壓等,熱濫用是主要原因之一。選取某品牌NCM523三元鋰離子動力電池(6A·h)進行實驗,分別在電池上、下表面各設置2個K型鎧裝熱電偶,爐盤表面和距離電池上表面5cm處各設置1個熱電偶。調節環境溫溼度,利用熱電偶監測外加熱源作用下NCM523三元鋰離子動力電池達到熱失控的演變過程,分析不同溼熱環境下熱濫用導致熱失控的臨界條件。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原因及對策研究進展
    除其自身化學反應因素導致熱失控外,一些人為因素如過熱、過充、機械衝擊導致的短路同樣也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的熱不穩定從而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研究並提高鋰離子電池的高溫性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熱失控原因分析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主要是因電池內部溫度上升而起。目前商業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的電解液體系是LiPF6 的混合碳酸酯溶液,此類溶劑揮發性高、閃點低、非常容易燃燒。
  • 關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淺析
    從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來看,其動力電源主要包括鋰離子電池、鎳氫電池、燃料電池、鉛酸電池、超級電容器,其中超級電容器大多以輔助動力源的形式出現。主要原因是這些電池技術還不完全成熟或缺點明顯,與傳統汽車相比不管是從成本上、動力還是續航裡程上都有不少差距,這也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的重要原因。
  • 鋰離子電池隔膜的多功能化趨勢
    隔膜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聚合隔膜主要具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電子絕緣,即保證鋰離子電池正負極之間實現電子絕緣,防止短路的發生。第二個功能是導通離子,一般而言傳統的隔膜都具有多孔結構,電解液能夠滲入隔膜的內部,使得離子能夠穿過隔膜,實現離子導通。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解析
    電化學測量一般採用兩電極電池或三電極電池,較少使用四電極電池。兩電極兩電極由研究電極(W),亦稱之為工作電極和輔助電極(C),亦稱之為對電極組成。鋰電池的研究中多數為兩電極電池,兩電極電池測量的電壓是正極電勢與負極電勢之差,無法單獨獲得其中正極或負極的電勢及其電極過程動力學信息。三電極三電極電池包括,W和C分別是工作電極和對電極,R是參比電極。W和C之間通過極化電流,實現電極的極化。W和R之間通過極小的電流,用於測量工作電極的電勢。
  • 聚合物輔助在焦磷酸鈦中可控引入氧空位並用於鈉/鉀離子電池負極
    【研究背景】 與鋰離子二次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鈉電)和鉀離子電池(鉀電)因採用量大價廉的鈉或鉀為原料而在儲能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碳材料是常用的鋰電負極材料,因共軛層間距較小而難以應用於鈉電和鉀電。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是鈉電和鉀電實現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快速充放電特性鋰金屬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鋰離子電池在電子設備、通訊傳輸、交通工具、軍事武器領域等具有重要應用。然而,鋰離子電池的進一步發展正面臨重大挑戰。當前電池研究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是如何使電池同時實現高的電池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電能力。金屬鋰具有最高的理論比容量和最低的電化學電電位,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比能鋰電池負極。但是受限於電極(鋰箔)緩慢的界面鋰離子擴散,很難實現鋰箔負極高倍率應用。
  • 協同離子擴散機制引入鉀離子電池的研究
    可充電電池在電子產品和大規模的電能儲存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關於成本和穩定性方面的許多問題仍未解決。在眾多的鋰離子電池替代者中,由於鉀(K)的低成本和較低的標準電位,鉀離子電池在價格和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 儲能電池熱失控和熱失控擴散發生機理
    導致儲能電站起火的原因很多,包括電池、電氣設備本身的質量問題,也包括系統保護措施設計的不完備,PCS和BMS以及EMS等系統之間的控制及保護功能協調性差等,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運行和維護管理不當等均也是儲能電站起火的原因。針對儲能系統的起火、爆炸等事故發生的原因,電池本身的熱失控,以及電池模塊和系統的熱失控擴散,是行業目前關注的焦點。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概述
    W和C之間通過極化電流,實現電極的極化。W和R之間通過極小的電流,用於測量工作電極的電勢。通過三電極電池,可以專門研究工作電極的電極過程動力學。  由於在鋰離子電池中,正極和負極的電化學響應存在較大差異,近年來通過測量兩電極電池電壓電流曲線,對曲線進行dQ/dV處理,結合熵的原位測量,也能大致判斷電池的電流或電壓響應主要是與負極還是與正極反應有關。
  • 製備出高性能錳基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
    以電動汽車和電網蓄能為重大應用需求的下一代鋰離子電池,在滿足安全、環保、成本、壽命等基本條件下,對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