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充電電池在電子產品和大規模的電能儲存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關於成本和穩定性方面的許多問題仍未解決。在眾多的鋰離子電池替代者中,由於鉀(K)的低成本和較低的標準電位,鉀離子電池在價格和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最近對鉀離子電池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大多集中在對新型電極材料的開發上,而對鉀離子存儲與傳輸機理的研究尚缺少深刻的認識。然而,這恰恰是鉀離子電池技術取得突破的關鍵。
水鈉錳礦是一種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片層由錳氧八面體 MnO6共邊或共角構成,層間由水分子、K+相互佔據填充,層間距約0.7 nm,並隨其含水量和鹼金屬離子的含量不同而有差異。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已被廣泛應用於可充電電池的正極材料(鋰、鈉離子電池),然而,如此緊湊的晶體結構難以容納較大的鉀離子,導致初始正極材料具有低的鉀含量,如P2-K0.3MnO2 、P2-K0.6CoO2、P3-K0.5MnO2。鉀離子電池依靠鉀離子在正負極之間脫嵌來存儲釋放能量,但負極材料大多為不含鉀的材料,因此正極材料作為鉀離子的主要提供者,貧鉀材料顯然不是理想的正極材料,鉀型水鈉錳礦(K-Birnessite)也受限於此。離子交換法作為一種廣泛的軟化學合成方法,其曾被用來在K0.55CoO2中實現鉀離子的脫嵌,因此採用離子交換法可以增加鉀型水鈉錳礦中鉀離子的含量,以提高充放電過程中鉀離子的數量,達到改善其電化學性能的目的。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楊儒教授、王峰教授、盧俠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合作,首先使用傳統的固相反應探索了鉀型水鈉錳礦的合成條件,進而針對此材料中鉀含量較低的問題,採用離子交換法(如圖1)提高其鉀含量,此過程同時也對材料的初始結構起到了很好的活化作用。優化後的鉀離子電池電極材料K-Birnessite(s-Kbir)在0.2 C的倍率下,具有125 mAh g-1的比容量(如圖3)。原位XRD技術論證了此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可逆的結構變化,對電極材料的儲鉀機制有了更深入的分析(如圖4)。
圖1. 離子交換過程示意圖
圖2. 水溶液體系離子交換樣品(s-KBir)的結構表徵。(a) s-KBir 的精修XRD圖;(b,c) s-KBir 的原子結構示意圖;(d) s-KBir 的SEM圖像;(e,f) s-KBir 的HRTEM圖像;(g) s-KBir 的STEM圖像;(h-k) s-KBir 的EDS元素分布圖像。
圖3. K-Birnessite的電化學性能。(a) 離子交換前後樣品的首圈充/放電曲線;KBir:未經離子交換的樣品;s-KBir:水溶液基離子交換樣品;h-KBir:高溫離子交換樣品;(b) s-KBir的前三圈循環伏安曲線 (0.1 mV s-1);(c)s-KBir在0.2C下的電壓容量曲線;(d) s-KBir不同倍率下的循環性能。
圖4. s-KBir電極前兩圈充放電的原位XRD表徵。(a) 充/放電曲線(5 mA g-1);(b) s-KBir的原位XRD圖譜;(c) 放大的(004)峰。
傳統的離子擴散是基於單離子在相鄰空位之間跳躍的模型,然而貧鉀材料的晶體結構中具有大量的鉀離子空位,從而導致鉀離子擴散的複雜化,如間隙擴散、群擴散、協同離子擴散等等。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研究者首次將協同離子擴散機制(如圖5)引入鉀離子電池的研究,揭示了在大量空位存在時,鉀離子將會以協同的方式進行擴散,成功解釋了K-Birnessite作為鉀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優異電性能的起源。同時,此理論也加深了對固態離子及電池電極過程動力學的理解。
圖5. 鉀離子協同擴散。 (a) 優化的P2-K0.3MnO2結構示意圖,及6種鉀離子傳輸路徑;Ⅰ: 單離子沿b軸方向跳躍;Ⅱ: 雙離子同時沿b軸方向跳躍;Ⅲ: 三離子同時沿b軸方向跳躍;Ⅳ: 雙離子同時沿a軸方向跳躍;Ⅴ: 基於路徑Ⅳ,雙離子同時沿a軸方向跳躍;Ⅵ: 三離子同時沿a軸方向跳躍;(b) 採用CI-NEB方法得出的不同路徑的能壘。
總結
綜上所述,作者通過傳統的固相反應及隨後的離子交換方法製備了K-Birnessite,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在0.2 C的倍率下具有125 mAh g-1的比容量;且原位XRD技術論證了此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可逆的結構變化。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首次將協同離子擴散機制引入鉀離子電池的研究,此理論加深了對固態離子及電池電極過程動力學的理解。作者的工作表明,K-Birnessite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高性能鉀離子電池電極,相信這一新穎的策略可用於開發大規模儲能應用。研究論文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第一作者為高昂。
此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772017, 51372012, 51432003, 11704019)和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oic-201701011)的支持。相關計算工作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TianHe-1(A))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