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離子擴散機制引入鉀離子電池的研究

2020-12-05 糯米糰子講科學

可充電電池在電子產品和大規模的電能儲存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在關於成本和穩定性方面的許多問題仍未解決。在眾多的鋰離子電池替代者中,由於鉀(K)的低成本和較低的標準電位,鉀離子電池在價格和能量密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最近對鉀離子電池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大多集中在對新型電極材料的開發上,而對鉀離子存儲與傳輸機理的研究尚缺少深刻的認識。然而,這恰恰是鉀離子電池技術取得突破的關鍵。

水鈉錳礦是一種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片層由錳氧八面體 MnO6共邊或共角構成,層間由水分子、K+相互佔據填充,層間距約0.7 nm,並隨其含水量和鹼金屬離子的含量不同而有差異。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已被廣泛應用於可充電電池的正極材料(鋰、鈉離子電池),然而,如此緊湊的晶體結構難以容納較大的鉀離子,導致初始正極材料具有低的鉀含量,如P2-K0.3MnO2 、P2-K0.6CoO2、P3-K0.5MnO2。鉀離子電池依靠鉀離子在正負極之間脫嵌來存儲釋放能量,但負極材料大多為不含鉀的材料,因此正極材料作為鉀離子的主要提供者,貧鉀材料顯然不是理想的正極材料,鉀型水鈉錳礦(K-Birnessite)也受限於此。離子交換法作為一種廣泛的軟化學合成方法,其曾被用來在K0.55CoO2中實現鉀離子的脫嵌,因此採用離子交換法可以增加鉀型水鈉錳礦中鉀離子的含量,以提高充放電過程中鉀離子的數量,達到改善其電化學性能的目的。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楊儒教授、王峰教授、盧俠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等合作,首先使用傳統的固相反應探索了鉀型水鈉錳礦的合成條件,進而針對此材料中鉀含量較低的問題,採用離子交換法(如圖1)提高其鉀含量,此過程同時也對材料的初始結構起到了很好的活化作用。優化後的鉀離子電池電極材料K-Birnessite(s-Kbir)在0.2 C的倍率下,具有125 mAh g-1的比容量(如圖3)。原位XRD技術論證了此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可逆的結構變化,對電極材料的儲鉀機制有了更深入的分析(如圖4)。

圖1. 離子交換過程示意圖

圖2. 水溶液體系離子交換樣品(s-KBir)的結構表徵。(a) s-KBir 的精修XRD圖;(b,c) s-KBir 的原子結構示意圖;(d) s-KBir 的SEM圖像;(e,f) s-KBir 的HRTEM圖像;(g) s-KBir 的STEM圖像;(h-k) s-KBir 的EDS元素分布圖像。

圖3. K-Birnessite的電化學性能。(a) 離子交換前後樣品的首圈充/放電曲線;KBir:未經離子交換的樣品;s-KBir:水溶液基離子交換樣品;h-KBir:高溫離子交換樣品;(b) s-KBir的前三圈循環伏安曲線 (0.1 mV s-1);(c)s-KBir在0.2C下的電壓容量曲線;(d) s-KBir不同倍率下的循環性能。

圖4. s-KBir電極前兩圈充放電的原位XRD表徵。(a) 充/放電曲線(5 mA g-1);(b) s-KBir的原位XRD圖譜;(c) 放大的(004)峰。

傳統的離子擴散是基於單離子在相鄰空位之間跳躍的模型,然而貧鉀材料的晶體結構中具有大量的鉀離子空位,從而導致鉀離子擴散的複雜化,如間隙擴散、群擴散、協同離子擴散等等。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研究者首次將協同離子擴散機制(如圖5)引入鉀離子電池的研究,揭示了在大量空位存在時,鉀離子將會以協同的方式進行擴散,成功解釋了K-Birnessite作為鉀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優異電性能的起源。同時,此理論也加深了對固態離子及電池電極過程動力學的理解。

圖5. 鉀離子協同擴散。 (a) 優化的P2-K0.3MnO2結構示意圖,及6種鉀離子傳輸路徑;Ⅰ: 單離子沿b軸方向跳躍;Ⅱ: 雙離子同時沿b軸方向跳躍;Ⅲ: 三離子同時沿b軸方向跳躍;Ⅳ: 雙離子同時沿a軸方向跳躍;Ⅴ: 基於路徑Ⅳ,雙離子同時沿a軸方向跳躍;Ⅵ: 三離子同時沿a軸方向跳躍;(b) 採用CI-NEB方法得出的不同路徑的能壘。

總結

綜上所述,作者通過傳統的固相反應及隨後的離子交換方法製備了K-Birnessite,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在0.2 C的倍率下具有125 mAh g-1的比容量;且原位XRD技術論證了此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可逆的結構變化。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首次將協同離子擴散機制引入鉀離子電池的研究,此理論加深了對固態離子及電池電極過程動力學的理解。作者的工作表明,K-Birnessite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高性能鉀離子電池電極,相信這一新穎的策略可用於開發大規模儲能應用。研究論文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第一作者為高昂

此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772017, 51372012, 51432003, 11704019)和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oic-201701011)的支持。相關計算工作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TianHe-1(A))完成。

相關焦點

  • 關於鉀離子電池最新優秀工作總結
    這種異質結材料具有顯著增強的協同效應,為K+ 提供更多的吸附位點和快速的擴散通道,具有傑出的儲鉀能力。這些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得益於Ti3C2 與NPCNs良好的化學界面反應以及電子耦合,二者可協同促進儲鉀過程中發生的電子轉移以及離子擴散動力學。此外,3D獨特的互連導電網絡結構防止了2D納米片的重堆積,暴露更多的活性位點,進一步提升了電化學動力學,為離子的快速傳輸提供了足夠的孔徑和開闊的傳輸通道。
  • 基於碳點@氧化石墨烯紙的柔性鉀離子電池負極
    圖1.圖片概要在本研究中,通過在還原氧化石墨烯表面引入碳點(CDs@rGO),構建了柔性三維結構的高性能鉀離子電池負極該三維結構的CDs@rGO薄膜具有利於電解液進入活性位點的通道,可有效增強電子/離子的傳輸和擴散。此外,CDs引入的大量缺陷和含氧官能團,可有效提升比容量,提高倍率性能,改善電化學性能。
  • 南京師大周小四教授課題組在鉀離子電池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鈉離子電池由於鈉元素在地殼中的豐富儲量(2.3 wt%),一直被視為將來能夠替代鋰離子電池用於大規模儲能的新型二次電池技術之一。近幾年來,與鋰、鈉同族的鉀離子電池也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因此,鉀離子電池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種新型儲能電池體系。然而,在電極材料中的K+半徑(1.38Å)比Li+(0.76Å)和Na+(1.02Å)更大,許多適合嵌鋰/鈉的材料變得難以嵌鉀或因脫嵌過程體積變化過大而變得不穩定。因而對鉀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篩選變得更為苛刻,卻又至關重要。近幾年,我校化科院周小四教授課題組在鉀離子電池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 分子原位自組裝構建雙原子共摻交聯結構碳材料實現鉀離子的快速穩定存儲
    基於碳材料穩定交聯結構和氮、氧原子摻雜的協同作用,該雙原子共摻碳材料表現出優異的鉀離子存儲特性。【研究背景】相較於傳統鋰離子電池,鉀離子電池因金屬鉀具有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等優勢,近年來受到極大關注。以石墨為代表的碳材料是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的首選負極材料,具有結構穩定、導電性優良、儲量豐富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因此,在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中亦被廣泛研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包括:1)石墨的儲鉀理論容量(279mAh/g),低於儲鋰理論容量(372mAh/g);2)石墨的層間距僅為0.335nm,半徑相對較大的K+(1.38 Å)嵌脫過程速度緩慢,導致倍率性能差;3)嵌入K+後的石墨會發生較大的體積膨脹
  • 湖南大學李軒科教授團隊《AFM》:邁向高性能電容式鉀離子存儲:一種...
    原因有四:一是合成簡單,只需用滷素分子選擇性去除前驅體中的非碳物質;二是所得多孔碳比表面積大,孔隙結構可控(包括孔的大小,均勻度和分散性);三是最佳孔隙結構能減少K+擴散距離,提高碳負極鉀存儲量;四是多孔碳能實現表面誘導電容(surface-induced capacitance),優化鉀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
  • ...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Joule》上發表 首次成功構建柔性鉀離子電池
    該研究首次成功構建了柔性鉀離子電池。柔性鉀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及其它功能材料的設計理念與製備方法為解決新型儲氫及儲電材料的動力學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為發展兼具高效、穩定、安全、綠色可持續的新型儲能材料與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在傳統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環境汙染日益加重的嚴峻考驗下,開發高效、實用、綠色的新能源存儲材料與器件是能源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 進展| 水系鉀離子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水系鹼金屬離子(Li+/Na+/K+)電池由於其固有的安全性,而成為電網儲能的新興候選體系之一,在早期的研究中我們針對該電池體系做了一些初步探索(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401;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5, 5, 1501005;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7
  • 聚合物輔助在焦磷酸鈦中可控引入氧空位並用於鈉/鉀離子電池負極
    【研究背景】 與鋰離子二次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鈉電)和鉀離子電池(鉀電)因採用量大價廉的鈉或鉀為原料而在儲能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碳材料是常用的鋰電負極材料,因共軛層間距較小而難以應用於鈉電和鉀電。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是鈉電和鉀電實現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相關鉀離子存儲材料與器件研究已成為當前科研前沿熱點之一。
  • 鉀離子電池電解質界面膜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以《高倍率鉀離子電池合理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為題在線發表於《納米能源》。 近年來,碳負極材料因價格低廉且具高的電子電導率等優點,成為了鉀離子電池領域的研究熱點。但是過多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電解液並導致較高的不可逆容量是碳材料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河北科技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合作提出了構建均勻穩定電解質界面膜的新思路。
  • 鋰電池發展遇「瓶頸」,鉀離子電池價值被低估?
    但近期對於鈉離子和鉀離子電池的試驗結果顯示,鉀離子的這一劣勢有可能被其一些獨特優勢得以彌補。當此正極和液態K-Na合金負極匹配進行電池研究時,卻發現Na2MnFe(CN)6會逐漸變為K2MnFe(CN)6,並帶來電位的上升,這也就意味著K2MnFe(CN)6可以作為一個鉀正極使用,與K-Na合金或石墨組合成鉀離子電池。與Na2MnFe(CN)6鈉正極相比,其理論容量下降為156mAh/g,但其放電平臺上升為3.8V左右。
  • 高容量、高性能:離子液體與鉀離子電池
    點擊上方「離子液體」,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掌握!標   籤:學科前沿關鍵詞:鉀離子電池 離子液體 錫負極自富蘭克林發現電以來,幾百年後,電力已經成了現代生活的根本保障。但現在同時也伴隨著環境問題。為了在少使用、不使用常規化石能源的情況下,實現可實施持續能源系統的最終目標,可再生能源與儲能設備間的協作是確保電力穩定供應的關鍵。
  • 鉀離子通道選擇性研究獲新發現
    鈉、鉀離子帶相同電荷,同屬一族,性質相似,僅在離子直徑上有區別。然而鉀離子通道能夠選擇性地通透鉀離子,而不通透直徑比鉀離子更小的鈉離子。是什麼機制使得鉀離子通道能夠選擇性通透鉀離子呢?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MacKinnon通過對鉀離子通道KcsA的研究發現,當鈉離子濃度升高而鉀離子濃度降低到3mM以下時,KcsA通道的離子篩結構塌陷為不通透構象,因此MacKinnon認為是離子篩結構的構象變化使得鉀離子通道選擇性地通透鉀離子。然而許多離子通道專家基於他們的實驗現象並不完全認同此機制。 這項研究報導了鉀離子通道選擇性通透鉀離子的一種新機制。
  •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3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理論預言苯乙烯材料是一類非常有前景的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基於大量的計算模擬數據指出苯乙烯材料在用作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時具有非常高的理論比容量和非常小的體積膨脹。
  • 【中國科學報】高功率長壽命水系鉀離子全電池問世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清潔能源重點實驗室博士生蔣禮威在研究員胡勇勝和副研究員陸雅翔的指導下,利用鐵部分取代錳的富錳鉀基普魯士藍為正極、有機染料苝豔紫紅29 (PTCDI)為負極,及22 mol/L的三氟甲基磺酸鉀水溶液為電解液,成功構建了一款水系鉀離子全電池。該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能源》上。
  • 施思齊&崔光磊Advanced Materials:鋅離子電池NASICON正極M1位點激活的潛力研究
    探索合適的電極材料和理解鋅離子存儲的機理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得益于堅固、開放的3D框架和快速的離子導電性,具有通式AM2(PO4)3(A-鹼金屬、鹼土金屬、空位等,過渡金屬或類金屬)的400多種NASICON型材料被作為二次離子電池的電極/固體電解質,已有40年的研究。
  • 前沿動態:自支撐柔性SnS2@C納米纖維實現可摺疊鉀離子電池
    相比於鋰離子電池,由於鉀元素的地殼豐度高和成本低的特性,鉀離子電池(PIBs)被認為是大型儲能系統中極具前景的替代品之一。
  • SCMs|高性能鉀離子電池自支撐負極材料:氮摻雜空心碳纖維
    (氮摻雜團簇複合中空碳纖維)、高可逆容量的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NHCF@NCC)。該電極材料以多孔氮摻雜中空碳纖維為骨架,具有大比表面積,可有效地縮短鉀離子的擴散距離,增加電極材料與電解質的接觸界面。另外,附著在中空碳纖維上的不規則的氮摻雜團簇可以提供更多的反應活性位點。由於碳纖維高的縱橫比,NHCF@NCC可形成三維連通導電網絡的自支撐結構。圖1 NHCF@NCC的合成示意圖。
  • 利用超氧-過氧化物可逆轉化,實現大容量鉀離子二次電池|NSR
    近日,南京大學及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周豪慎教授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成功實現了超氧-過氧化物之間的可逆轉化,將其應用於鉀金屬二次電池的正極,並在此基礎上製備了大容量、封閉式、長循環的鉀金屬二次電池。
  • 湖大魯兵安團隊:雙金屬氧化物複合正極在鉀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然而,鉀離子的半徑相較鋰離子更大,所以會在電極材料充放電的過程中使其體積發生變化,嚴重削弱了電極的穩定性。因此,開發高性能的鉀離子(KIBs)電池正極材料(尤其是鉀離子複合材料)來緩解電池體積的變化並用其構築高性能的鉀離子電池就顯得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