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思齊&崔光磊Advanced Materials:鋅離子電池NASICON正極M1位點激活的潛力研究

2021-01-20 微算雲平臺


鋰離子電池(LIBs)因其高能量密度在為電動汽車和可攜式設備供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高成本和安全性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近年來,人們致力於開發多價離子(如Zn2+、Mg2+、Al3+)電池作為替代品,鋅離子電池由於鋅的豐度和較高的理論容量(820 mA h g-1)而備受關注。更重要的是,合適的氧化還原電位(–0.78 V vs. SHE)和高的析氫過電位使鋅(Zn)成為水系電解液中合適的廉價負極的選擇,從而使運行條件更加安全。然而,在鋅離子電池中獲得可接受的性能的Zn基正極材料很少被報導。探索合適的電極材料和理解鋅離子存儲的機理是當前研究的熱點。

得益于堅固、開放的3D框架和快速的離子導電性,具有通式AM2(PO4)3(A-鹼金屬、鹼土金屬、空位等,過渡金屬或類金屬)的400多種NASICON型材料被作為二次離子電池的電極/固體電解質,已有40年的研究。在典型的菱形NASICON結構中,有兩個不相等的Wyckoff位點可供離子佔據,即M1(6b位點)和M2(18e位點),分別具有六倍和八倍的氧配位。兩種可能的擴散傳導途徑是M1–M2–M1之字形和M2–M2直接跳躍。長期存在的一種觀點是,即M1位點是不活躍的,離子嵌脫僅發生在充放電過程中的M2(18e)位點。這提供了菱面體NASICON正極的電化學穩定性和存儲容量。例如,Na3V2(PO4)3衍生化合物具有阻止Li+/Na+在活性M2(18e)位之間擴散的非活性M1(6b)位。在NaxV2(PO4)3型鈉離子電池中,Na+在M2位之間直接遷移,而在M1位上,Na+保持不活躍。然而,由於實驗分析方法的限制,即使用原子解析度來測定體系中的Li+/Na+分布,進一步探索離子的佔據和遷移機制受到嚴重阻礙。另一方面,當M1和M2位與其它類型的陽離子嵌入時,離子擴散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例如,Li等人在2016年首次報導了Zn2+在NASICON結構的NaV2(PO4)3中可逆地嵌/脫,儘管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低於鹼金屬離子電池(Li+,Na+),這是由於二價客離子在宿主中的強靜電相互作用所致。這些結果表明,由於NASICON化合物中陽離子的遷移率和動力學高度依賴於其局部離子間的相互作用結構,離子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改變其電化學性能。

儘管NASICON-NaV2(PO4)3作為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已有報導,但其在離子佔據和遷移方面的嵌入機理尚不清楚。用核磁共振(NMR)技術研究充放電過程中Zn2+的局部環境及其變化是最直接的方法。然而,Zn是一個低頻四極核,核自旋為5/2,在準磁性環境中,用核磁共振不能很容易觀察到Zn2+的佔據和擴散,結合其他實驗結果和原子模型,可以理解二價Zn2+在宿主材料M1/M2位點的儲存機理。

最近,上海大學施思齊教授以及青島能源所崔光磊教授在國際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Uncovering the Potential of M1-Site-Activated NASICON Cathodes for Zn-Ion Batteries」的論文。論文中以NaV2(PO4)3(NVP)作為鋅離子電池的正極時,在M1和M2處混合Na+/Zn2+佔據可以顯著地提高結構的穩定性。原子尺度掃描電鏡、從頭算分子動力學模擬分析和基於鍵價的精確結構模型的結果表明,這種改進是由於Zn2+在NVP中的遷移很快,這是由一種協同的Na+/Zn2+轉移機制實現的。此外,與Na3V2(PO4)3相比,Zn2+嵌入的ZnNaV2(PO4)3的導電性和力學性能有了顯著的提高。這項工作不僅通過激活M1位點對NVP中Zn2+的嵌入和動力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為改進NASICON正極的設計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圖一 NaV2(PO4)3的結構及電化學性能

NaV2(PO4)3的結構及電化學性能:作者採用電化學方法從Na3V2(PO4)3中脫出兩種Na+製備了NaV2(PO4)3。首先,通過溶膠-凝膠法合成了結晶度高、碳納米塗層(碳含量約為2.7 wt%)和均勻尺寸約為500 nm的Na3V2(PO4)3粉末。然後,使用Zn作為負極,在0.2 C的恆定電流和1.7 V的恆定電壓下,將Na3V2(PO4)3充電至1.7 V vs. Zn/Zn2+。精修結果(圖1a)表明,NaV2(PO4)3保留了菱形結構,晶格參數降低到a=8.427 Å,c=21.510 Å。與Na3V2(PO4)3相比,維諾度量變化為-8.6 %。這也與密度泛函理論(DFT)的結果相一致。剩下的3D NASICON框架在NaV2(PO4)3中有大量的空位,有助於客離子在彎曲通道中擴散。NaV2(PO4)3的典型掃描透射電子顯微(STEM)圖和元素分布結果(圖1b)表明,NaV2(PO4)3粒子均勻地被碳包覆,在離子嵌入NaV2(PO4)3過程中提供了良好的電子傳遞。同時,作者研究了不同濃度的三氟化鋅溶液對NaV2(PO4)3/Zn電池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當濃度增加到3.8 M時,電池表現出穩定的充放電曲線和庫侖效率以及理想的循環穩定性(圖1c、d)。它在40周循環中保持90 mA h g-1的容量,庫侖效率幾乎為100%(圖1d)。這一數值遠高於使用醋酸鋅作為電解液的電池。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優化電解液組成,可以顯著提高水系電池的電化學穩定性,消除電解液分解、活性物質溶解等對電池電化學穩定性的不利影響。此外,作者發現Zn2+的脫嵌電壓平臺比Na+的低約0.2 V(圖1c)。進一步,作者用密度泛函方法計算了不同鋅濃度下NaV2(PO4)3中Zn2+的熱力學形成能。對於每種濃度,計算了幾種不同的潛在位點佔用。結果表明,NaV2(PO4)3和ZnNaV2(PO4)3之間的轉變是兩階段反應,Zn2+嵌入NaV2(PO4)3(NaV2(PO4)3→ZnNaV2(PO4)3,1.254 V)的電位比Na+嵌入NaV2(PO4)3(NaV2(PO4)3→Na3V2(PO4)3,1.512 V)低0.25 V(圖1e)。

充放電過程中結構穩定性和可逆性研究:為了研究ZnxNaV2(PO4)3在Zn2+嵌入過程中的結構穩定性和可逆性,研究了ZnxNaV2(PO4)3的局部結構演化和力學穩定性。作者利用X光吸收光譜,包括X光吸收近邊結構(XANES)和擴展X光吸收精細結構(EXAFS),研究了充放電過程中的可逆局部結構變化和電荷補償。歸一化的V XANES(圖2a)中吸收邊的能量轉移描述了釩(V)的價態。在Zn2+嵌入過程中吸收邊轉移到較低的能量,在Zn2+脫出過程中逐漸增加到較高的能量,表明ZnxNaV2(PO4)3中V的還原和V的再氧化。在充放電過程中,NaV2(PO4)3的邊緣位置和形狀恢復到了原來的狀態,顯示出V價態和局部結構的可逆變化。圖2b顯示了充滿電和放電狀態下電極的傅立葉變換光譜,揭示了V周圍相鄰原子的單個殼層的貢獻。通過擬合EXAFS譜的第一殼層得到V-O鍵長,表明V-O鍵長在充放電過程中是可逆變化的。原始NaV2(PO4)3和ZnNaV2(PO4)3的平均V-O鍵長(放電至0.8 V)分別為1.93和2.08 Å,與DFT計算結果(NaV2(PO4)3和ZnNaV2(PO4)3的V-O鍵長分別為1.95和2.05 Å)吻合,表明Zn2+嵌入過程中V-O鍵長略有增加。X射線衍射結果進一步證實了結構變化的可逆性。當電池充電至1.7 V,再放電至0.8 V時,其譜峰位置呈現出高度可逆的變化。與NaV2(PO4)3相比,放電過程中的衍射峰向低角度移動,表明Zn2+嵌入NaV2(PO4)3晶格引起晶格膨脹。總體積膨脹率約為4.7 %,與Zn2+嵌入單斜LiV2(PO4)3的結果相似。為了進一步了解單位電池體積變化對Zn-NVP基電池電化學和機械穩定性的影響,作者研究了(Na,Zn)V2(PO4)3體系的彈性性能。作者利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了ZnNaV2(PO4)3和Na3V2(PO4)3的全彈性張量(Cij)、體積(B)、剪切(G)和楊氏模量(E)以及泊松比(ν),如圖2d所示。相對彈性模量遵循Na3V2(PO4)3<ZnNaV2(PO4)3<NaV2(PO4)3的順序。Na3V2(PO4)3的體積模量、剪切模量和楊氏模量分別為95.3、52.8和133.7 GPa,低於ZnNaV2(PO4)3(分別為102.9、53.6和136.9 GPa),說明用Zn代替Na3V2(PO4)3中的2Na時,結構的穩定性增強。此外,根據經驗Pugh公式,比值G/B可用於區分金屬間化合物和類金屬化合物的韌脆行為。Na3V2(PO4)3和ZnNaV2(PO4)3的G/B值均大於0.5。因此,兩者都是脆性材料。ZnNaV2(PO4)3比Na3V2(PO4)3具有更低的G/B(≈0.52)和更高的泊松比(0.28),這表明ZnNaV2(PO4)3的脆性較小(圖2d)。NaV2(PO4)3在Zn2+完全嵌入後的體積膨脹小於Na+嵌入。儘管活性物質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組成是動態變化的,但放電產物Zn NaV2(PO4)3和Na3V2(PO4)3的生成是兩種不同的電化學過程,其中NaV2(PO4)3分別用於鋅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此外,通過比較ZnNaV2(PO4)3和Na3V2(PO4)3的力學參數,發現ZnNaV2(PO4)3在不同的嵌入過程中比Na3V2(PO4)3具有更高的力學穩定性。因此,作者認為Zn2+嵌入到NaV2(PO4)3中比Na+嵌入更能適應充放電過程中的應變。導電性是影響電極電化學性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作者計算了NaV2(PO4)3、Na3V2(PO4)3和ZnNaV2(PO4)3的電子態總密度(TDOS),揭示了Na+/Zn2+嵌/脫過程中的電子結構變化。結果表明,在Na+/Zn2+嵌入NVP體系中,3s1(Na)/3d10(Zn)的附加電子與V4+的未佔3d軌道雜化在1.40 eV左右(圖2d),導致帶隙從NaV2(PO4)3的1.40 eV擴展到Na3V2(PO4)3的2.52 eV以及ZnNaV2(PO4)3的1.90 eV。更重要的,與Na-3s軌道相比,Zn-3d軌道的能級更高,導致位於導帶底部的V-3d/O-2p反鍵軌道的能量更低,從而導致ZnNaV2(PO4)3的帶隙更小(圖2e)。因此,在NaV2(PO4)3電池中,Zn2+的嵌/脫通常比Na+的嵌/脫具有更高的電導率。

Na+/Zn2+混合佔據行為的研究:原子分辨像差校正後的STEM圖提供了Na3V2(PO4)3和ZnxNaV2(PO4)3中Na+/Zn2+分布的進一步信息。圖3a-c顯示了沿[221]方向的Na3V2(PO4)3(圖3a)和ZnxNaV2(PO4)3(圖3b,c)的單元結構示意圖。圖3d-f顯示了Na3V2(PO4)3(圖3d)和ZnxNaV2(PO4)3(圖3e,f)的大角度環形暗場(HAADF)圖,其中亮點(紅圈)可歸因於V原子,這是由於HAADF-STEM圖像的Z反差性質。結果表明,Na3V2(PO4)3和ZnxNaV2(PO4)3具有相同的原子排列。從強度分布來看,V-V離子柱沿Na3V2(PO4)3(0.498和0.37 nm)標記方向的距離(dv-v)高於ZnxNaV2(PO4)3(0.463和0.347 nm),這證實了Zn2+嵌入的NVP體系的單位晶胞收縮,因為Zn2+嵌入NVP體系的機械穩定性更好,可以適應應力的變化。與Na3V2(PO4)3圖相比,ZnNaV2(PO4)3圖中M2和M1位點的亮點都清晰可見。由於Na原子在HAADF圖中不可見,這些亮點可能只與Zn2+在M1和M2位點的佔據有關。因此,利用Zn2+和Na+的對比度,作者使用像差校正的STEM直接觀察了ZnxNaV2(PO4)3中Zn的分布,確定了Na+/Zn2+在M1和M2位點的混合佔有率。與以往報導的鈉離子嵌脫過程中菱形Na3V2(PO4)3中的M1位點不活躍相比,這一觀察結果是不同的。相反,在不含Zn的NVP中,M1保持非活性。在Na3V2(PO4)3和NaV2(PO4)3中,可以看到佔據M1(6b)位點的鈉原子,並且僅從M2位點脫出Na+。這些結果表明Zn2+在Zn-NVP體系M1位點活化中起重要作用。為了揭示Zn2+嵌入過程中Na+/Zn2+混合佔據行為的性質,NASICON型ZnxNaV2(PO4)3中兩種已知的Na+或Zn2+轉運途徑,即M2-M1-M2和M2-M2(M1:Na或Zn,位於6b位),M2:18e位點的Na或Zn)使用CI-NEB對Zn1/8NaV2(PO4)3進行了研究,其中有三種不同的Na+/Zn2+組合:a)NaM2+ZnM1→NaM1+ZnM2,(b)NaM1+ZnM2→NaM2+ZnM1和(c)NaM2→NaM2,其中,MM1和MM2(M=Na+/Zn2+)表示在M1和M2位點的Na+(或Zn2+)。在高Zn2+濃度的情況下,離子佔據主要受動力學因素的控制,因此從熱力學的角度來構造一個令人信服的討論構型是不可能的。因此,後面關於離子佔據和遷移機制的討論都是基於Zn1/8NaV2(PO4)3構型。計算結果表明,放電過程中引入的M2(ZnM2)處的Zn2+有助於Na+與最初位於M1(NaM1)處的能壘為0.678 eV的Na+協同遷移,由於Zn2+的強庫侖相互作用,Zn2+沒有從M2位直接躍遷到另一個M2位。相比之下,當Zn2+佔據M1位(ZnM1)時,存在兩種離子擴散的可能性,即要麼通過NaM2與ZnM1的協同遷移(遷移勢壘計算為0.333 eV),要麼NaM2通過M2–M2的單獨跳躍(勢壘為0.470 eV)。結果表明,Na+/Zn2+協同遷移對ZnxNaV2(PO4)3的Zn2+嵌脫起主導作用,而Na+則可以實現直接的M2-M2遷移路徑。

圖四 分子動力學模擬對Na+/Zn2+混合佔據的分析分子動力學模擬對Na+/Zn2+混合佔據的分析為了進一步證實和表徵Na+/Zn2+在M1和M2位點的混合佔據,作者進行了從頭算分子動力學模擬。用維諾分解法分析了Na+/Zn2+在結構中的分布。確定了NaV2(PO4)3結構的所有可能多面體位點,包括晶格M1和M2位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間隙五倍氧配位M12位點。然後,使用幾何分析,將所有Na+和Zn2+的位置分配給M1O6、M2O8和M12O5多面體。Na+和Zn2+位點對NaZn0.125V2(PO4)3的M1、M2和M1位點佔用隨時間的演變如圖4a、b所示。對於大多數情況,Na+和Zn2+從一個M1或M2位點跳到相鄰的M1位點,然後跳回。通過關聯Na+和Zn2+對鄰近位點的佔據,可以清楚地推斷離子遷移是通過一個協調機制進行的,該機制涉及Na+和Zn2+在1ps內的協調運動(圖4c、d)。如圖4c,d所示,對特定Na+和Zn2+對的序列檢查表明,位於M1位的Na+和Zn2+在協同中都被相鄰的M2離子推動,從而導致Na+和Zn2+在M1和M2位的穩定時間平均佔據。在AIMD模擬中觀察到的Na+和Zn2+在M1和M2位點之間的協同重分布與NEB計算和STEM結果完全一致,證實了Zn2+對ZnxNaV2(PO4)3電化學性能改善的中心作用。

在本文中,研究人員證明了NaV2(PO4)3作為水系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可行性。採用像差校正後的掃描電鏡直接觀察ZnxNaV2(PO4)3中Zn2+的分布。實驗和理論方法(HAADF-STEM,AIMD,CI-NEB,BVEL)的結果完全一致,首次在ZnxNaV2(PO4)3的M1和M2位點上發現了Zn的混合佔據。這種混合佔據是由Na+/Zn2+在M1和M2之間的協同遷移實現的,這也激活了NVP中Zn2+嵌脫的M1位點。在Zn2+嵌入過程中,Na+/Zn2+在ZnxNaV2(PO4)3中的混合佔據和協同遷移有利於穩定ZnxNaV2(PO4)3的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導電性能。這些基本知識將有助於設計具有高可逆性和倍率性能的M1位點激活的NASICON正極。ZnNaV2(PO4)3除了具有更好的循環性能外,還具有更好的力學性能,能夠適應離子交換引起的應變。進一步的電子結構研究表明,與Na3V2(PO4)3相比,3d10 Zn2+的附加電子增加了ZnxNaV2(PO4)3的電子導電性。結果表明,M1位激活的菱形NASICON型ZnxNaV2(PO4)3正極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較高的結構穩定性,為進一步提高水系鋅離子電池的性能提供了機會。

Uncovering the Potential of M1-Site-Activated NASICON Cathodes for Zn-Ion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2020. DOI: 10.1002/adma.201907526)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1907526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及其計算服務資質和全職技術團隊的計算服務公司,提供全程可追溯的原始數據,保證您的數據準確合法,拒絕學術風險。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相關焦點

  • 崔光磊&施思齊:揭示NASICON 正極儲鋅的新機制
    【研究背景】 由於鋅負極具有高的理論容量(820 mAh/g)、合適的氧化還原電勢(相對於標準氫電極為-0.76 V)、價格低廉等優勢,水系鋅離子電池是一種極具潛力的電化學儲能體系,展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 構築更好的鋅離子電池
    本綜述介紹了鋅離子電池研究的基礎問題、挑戰和最新的發展。詳細地討論了鋅離子電池的各個部分,從鋅負極到一系列重要的正極材料。此外,還探討了電解質選擇對電池性能的影響,並總結可能的優化策略。最後,對鋅離子電池,混合鋅基電池和柔性鋅基電池的發展提出展望。
  • 上海大學魯雄剛教授團隊開發出高性能水系鋅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
    水系鋅離子電池以其安全、低成本、環保等獨特的特性,在大規模儲能和可穿戴儲能器件中具有非常誘人的發展潛力。然而,目前水系鋅離子電池中的正極材料與鋅離子間存在較強地靜電相互作用。因此,探索一種合適、高效的正極材料是推動水系鋅離子電池發展的關鍵。層狀釩基正極材料,因其具有開放的框架結構、較大的層間距以及釩的多價態等特點,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但有關儲鋅機制的研究未見深入報導。
  • 【中國科學報】釩基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構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先進能源材料》。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鋅儲量豐富的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開發低成本、高容量正極材料一直是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難點。目前,釩基材料具有多價離子反應機制、高容量的特點,是一種有研究前景的正極材料,但其塊體材料存在反應活性位點少、電子導電低、體積膨脹等問題,導致容量低、循環性能差。
  • 大連化物所利用釩基二維異質結材料構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
    水系鋅離子電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鋅儲量豐富的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開發低成本、高容量正極材料一直是鋅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難點。目前,釩基材料具有多價離子反應機制、高容量的特點,是一種有研究前景的正極材料,但其塊體材料存在反應活性位點少、電子導電低、體積膨脹等問題,導致容量低、循環性能差。因此,急需發展高容量、高倍率、長壽命的釩基正極材料,來滿足鋅離子電池應用的需求。
  • 南開大學陶佔良團隊:開發新型鋅插層正極材料用於水系鋅離子電池
    水性鋅離子電池(ZIBs)因其獨特的鋅負極優勢,包括高理論比容量(820 mAh g−1),較低的氧化還原電位(−0.76 V vs 標準氫電極),以及在弱酸性電解液中優良的穩定性,因此正受到越來越多科研人員的關注。
  • 上海交大王久林Advanced Materials.高可逆鋅負極結合安全有機電解...
    因此,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其他離子電池,而利用Mg、Zn、Ca和鋁的可充電多價離子電池正在成為強有力的候選者。在各種可充電多價離子電池中,利用鋅負極的鋅離子電池(ZIBs)具有較高的理論重量和體積比容量(820 mA g−1和5855 mA cm−3)、豐度、無毒性和成本效益,是具有前景的候選之一。
  • 大連理工《JMCA》:高性能可充電鋅離子電池的自支撐正極材料!
    導讀:本文報導了一種在鹼處理碳布上原位生長的二維水合釩酸銨納米片作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ZIBs)的自支撐正極的方法。現如今,社會對環保、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先進儲能設備的迫切需求,推動了二次電池的研究。在可充電電池中,鋰離子電池因其能量密度高而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間歇可再生能源存儲技術;但其安全性差、成本高,阻礙了其進一步大規模應用。
  • 大連理工《JMCA》:高性能可充電鋅離子電池的自支撐正極材料
    導讀:本文報導了一種在鹼處理碳布上原位生長的二維水合釩酸銨納米片作為高性能鋅離子電池(ZIBs)的自支撐正極的方法。以此材料組裝的紐扣ZIB在0.1 A g-1的電流密度下能達到523 mA h g-1,能量密度達到343 W h kg-1@150 W kg-1。在組裝成準固態柔性ZIB時,能夠保持良好的穩定性。
  • 強耦合效應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用於鋅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極大緩解了釩溶解問題,獲得了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水系鋅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近年來,水系二次鋅離子電池憑藉其安全性能高、成本低、環境友好和鋅儲量豐富等優勢,在儲能設備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釩基材料是一種典型的高容量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但存在溶解、體積膨脹、電子導電性差等問題,導致器件循環性能差。因此,亟待開發長壽命、高容量、高導電的釩基正極材料。
  • [Science]鋅空氣電池突破:正極生成過氧化鋅的非鹼性鋅空氣電池
    使用以三氟甲磺酸鋅(Zinc triflate , Zn(OTf)2)為代表的具有疏水特性陰離子的鋅鹽電解液,在空氣正極表面構築了鋅離子富集的特徵雙電層結構,從而實現了鋅離子與氧氣反應的2電子轉移過程,並有效抑制了水分子參與的4電子反應。相較於傳統的鹼性鋅空氣電池,本文報導的非鹼性鋅空電池具有以下明顯優勢:1.
  • 進展 | 一體化構型的高柔性、長壽命鋅離子電池研究進展
    近期,該組博士生陳鵬輝在解思深院士和周維亞研究員的指導下,以高安全性的水系鋅離子電池的一體化構型設計為出發點,通過將鋅離子電池的各個構件集成為一體,構建出一種一體化結構的水系鋅離子電池(圖1)。一體化構型和傳統分離式構型的水系鋅離子電池的構造示意圖對比在這種一體化鋅離子電池的設計中,高柔性和高韌性的聚醯胺微孔膜通過鋅負極表面的塗層緊密集成來形成,而中間內置的由三氟甲烷磺酸鋅和聚醯胺組分構成的塗層夾在鋅負極和聚醯胺隔膜之間,可以發揮多重作用:在粘合鋅負極和聚醯胺隔膜的同時,對負極表面的枝晶生長和副反應的發生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 理性設計孕育碳基正極新家族:超高能量密度、無過渡金屬
    現有商業化正極材料多含有鎳、鈷、錳等過渡金屬元素,存在原料成本與環境保護壓力的同時,過渡金屬元素的可變價電子數也嚴重製約了其儲鋰容量,進而制約了電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利用氧參與變價的富鋰正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電極比容量,但也同時導致了電池可逆循環穩定性與安全性問題。
  • :本徵結構穩定的釩基正極材料助力水系鋅離子電池
    【研究背景】水系鋅離子電池(ZIBs)憑藉著鋅金屬負極的諸多優點受到了廣泛的關注(1. 安全、環保、低成本;2. 高理論比容量和低氧化還原電勢;3. 在水中高的電化學穩定性),已成為最近幾年新的研究熱點。
  • 評述:水系可充鋅電池的發展及挑戰
    近年來,基於微酸性電解液的水系可充鋅電池由於其安全性高、成本低、容量高且環境友好,再次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和深入研究。在使用該電解液的水系可充鋅電池中,鋅金屬在放電時形成Zn2+,不會產生氫氧化鋅和氧化鋅等副產物,並且充放電過程可逆性高。然而,在水系可充鋅電池電極、電解質和整個電池系統的開發中仍存在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
  • 新華網:南開博士「水系鋅離子」電池科研成果登上龍頭雜誌《美國...
    新華網天津11月24日電(張建新 馬超)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張寧針對「水系鋅離子」電池設計出全新正極材料及電解液,首次將陽離子缺陷型鋅錳氧化物用於正極,同時首次使用高濃度大陰離子電解液三氟甲烷磺酸鋅,使得鋅離子電池的效能、安全性、穩定性等均有大幅提升和改進。  相關科研成果近日發表在材料與化學類龍頭期刊《美國化學會志》,該成果現已申請專利。
  •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細胞鉀離子通道的遠程調控
    近期,河北工業大學邢成芬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王樹研究員合作,利用還原型氧化石墨烯(rGO)的光熱效應實現了對細胞鉀離子通道的遠程調控。該研究中選擇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鉀離子通道: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10.1、小電導鈣激活鉀離子通道SK2以及內向整流鉀離子通道Kir2.1。對於Kv10.1通道,離子通道一個亞基的環核苷酸同源結構域與CaM的C末端連接,Kv10.1的另一個亞基的PAS結構域與CaM的N末端結合,當Ca2+與CaM結合時,CaM/Ca2+複合體使Kv10.1通道處於關閉狀態。
  • 高手是這樣探究NaSICON高離子電導率原因的!
    為了追求更安全和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對電池電解質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常規電池中使用的有機液態電解質受到安全問題及其有限的電化學窗口的限制,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可以潛在地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還可以配合高壓正極材料和Li / Na等金屬陽極來實現高能量密度電池。
  • 我國科學家在水系鋅離子電池電鍍動力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陸子恆與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張標協作,對有機配位小分子對水系鋅離子電池電化學電鍍過程的調控機制進行研究,實現了高效穩定的鋅負極電鍍過程。
  • 2021 Science報導鋅空氣電池研究突破:正極生成過氧化鋅的非鹼性鋅空氣電池
    使用以三氟甲磺酸鋅(Zinc triflate , Zn(OTf)2)為代表的具有疏水特性陰離子的鋅鹽電解液,在空氣正極表面構築了鋅離子富集的特徵雙電層結構,從而實現了鋅離子與氧氣反應的2電子轉移過程,並有效抑制了水分子參與的4電子反應。相較於傳統的鹼性鋅空氣電池,本文報導的非鹼性鋅空電池具有以下明顯優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