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原因及對策研究進展

2021-01-19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導讀

本文主要從電解質和電極的高溫穩定性方面介紹了鋰離子電池熱不穩定性產生原因及其機制,闡明了現有商用鋰離子電池體系在高溫時的不足,提出開發高溫電解質、正負極修飾以及外部電池管理等來設計高安全型鋰離子電池。

引 言

鋰離子電池因其低成本、高性能、大功率、綠環境等諸多優勢,成為一種新型能源的典型代表,廣泛應用於3C 數碼產品、移動電源以及電動工具等領域。近年來,因環境汙染加劇以及國家政策引導,以電動汽車為主的電動交通工具市場對鋰離子電池的需求不斷加大,在發展大功率鋰離子電池體系過程中,電池安全問題引起了廣泛重視,存在的問題急需進一步解決。

電池體系的溫度變化是由熱量的產生與散發兩個因素決定的。鋰離子電池熱量的產生主要是熱分解和電池材料之間的反應所致。降低電池體系的熱量和提高體系的抗高溫性能,電池體系則安全。與小型可攜式設備如手機、筆記本電池容量一般小於2 Ah 不同,電動汽車採用的功率型鋰離子電池容量一般大於10 Ah,其在正常工作時局部溫度常高於55 ℃,內部溫度會達到300 ℃以上,在高溫或者大倍率充放電條件下,高能電極的放熱和可燃性有機溶劑溫度的上升將引起一系列副反應的發生,最終導致熱失控和電池的燃燒或者爆炸。除其自身化學反應因素導致熱失控外,一些人為因素如過熱、過充、機械衝擊導致的短路同樣也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的熱不穩定從而造成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研究並提高鋰離子電池的高溫性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熱失控原因分析

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主要是因電池內部溫度上升而起。目前商業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的電解液體系是LiPF6 的混合碳酸酯溶液,此類溶劑揮發性高、閃點低、非常容易燃燒。當衝撞或者變形引起的內部短路,大倍率充放電和過充,就會產生大量的熱,導致電池溫度上升。當達到一定溫度時,就會導致一系列分解反應,使電池的熱平衡受到破壞。當這些化學反應放出的熱量不能及時疏散,便會加劇反應的進行,並引發一連串的自加熱副反應。電池溫度急劇升高,也就是「熱失控」,最終導致電池的燃燒,嚴重時甚至發生爆炸。

總的來說,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原因主要集中在電解液的熱不穩定性,以及電解液與正、負極共存體系的熱不穩定性兩個大的方面。

目前從大的方面來看,安全型鋰離子電池主要從外部管理和內部設計兩個方面來採取措施,控制內部溫度、電壓、氣壓來達到安全目的。

解決熱失控的策略

1、外部管理

1)PTC(正溫度係數)元件:在鋰離子電池中安裝PTC 元件,其綜合考慮了電池內部的壓力和溫度,當電池因過充而升溫時,電池內阻迅速提高從而限制電流,使正負極之間的電壓降為安全電壓,實現對電池的自動保護功能。

2)防爆閥:當電池由於異常導致內壓過大時,防爆閥變形,將置於電池內部用於連接的引線切斷,停止充電。

3)電子線路:2~4 節的電池組可以預埋電子線路設計鋰離子保護器,避免過充及過放電,從而避免安全事故發生,延長電池壽命。

當然這些外部控制方法都有一定效果,但這些附加裝置增加了電池的複雜性和生產成本,也不能徹底解決電池安全性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內在的安全保護機制。

2、改進電解液體系

電解液作為鋰離子電池的血液,電解液的性質直接決定了電池的性能,對電池的容量、工作溫度範圍、循環性能及安全性能都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體系,其應用最廣泛的組成是LiPF6、碳酸乙烯酯和線性碳酸酯。前面兩個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它們的使用也產生了電池性能方面某些局限,同時電解液中使用了大量低沸點、低閃點的碳酸酯類溶劑,在較低的溫度下即會閃燃,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許多研究者嘗試改進電解液體系以提高電解液的安全性能。在電池的主體材料(包括電極材料、隔膜材料和電解質材料)在短時間內不發生顛覆性改變的情況下,提高電解液的穩定性是增強鋰離子電池安全性的一條重要途徑。

2.1 功能添加劑功能添加劑具有用量少、針對性強的特點。即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電池成本、不改變生產工藝的情況下能顯著改善電池的某些宏觀性能。因此,功能添加劑成為當今鋰離子電池領域一個研究熱點,是解決目前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易燃問題最有希望的途徑之一。添加劑的基本作用就是阻止電池溫度過高和將電池電壓限定在可控範圍內。因此,添加劑的設計也是從溫度和充電電位發揮作用的角度進行考慮的。

阻燃添加劑:阻燃添加劑又可以根據阻燃元素的不同分為有機磷系阻燃添加劑、含氮化合物阻燃添加劑、滷代碳酸酯類阻燃添加劑、矽系阻燃添加劑以及複合阻燃添加劑5個主要類別。

有機磷化物阻燃劑:主要包括一些烷基磷酸酯、烷基亞磷酸酯、氟化磷酸酯以及磷腈類化合物。阻燃機理主要是阻燃分子幹擾氫氧自由基的鏈式反應也稱為自由基捕獲機制。添加劑氣化分解釋放出含磷自由基,該自由基具有捕獲體系中氫自由基終止鏈式反應的能力。

磷酸酯類阻燃劑:主要有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TEP)、磷酸三丁酯(TBP)等。磷腈類化合物如六甲基磷腈(HMPN),烷基亞磷酸酯如亞磷酸三甲酯(TMPI)、三-(2,2,2-三氟乙基)、亞磷酸酯(TT-FP),氟化磷酸酯如三-(2,2,2-三氟乙基)磷酸酯(TFP)、二-(2,2,2-三氟乙基)-甲基磷酸酯(BMP)、(2,2,2-三氟乙基)-二乙基磷酸酯(TDP)、苯辛基磷酸鹽(DPOF)等都是良好的阻燃添加劑。磷酸酯類通常粘度比較大、電化學穩定性差,阻燃劑的加入在提高電解液阻燃性的同時也對電解液的離子導電性和電池的循環可逆性造成了負面影響。其解決方法一般是:①增加烷基基團的碳含量;②芳香(苯基)基團部分取代烷基基團;③形成環狀結構的磷酸酯。

有機滷代物類(滷代溶劑):有機滷代物阻燃劑主要是指氟代有機物。非水溶劑中的 H 被 F 取代後,其物理性質會發生變化,如熔點降低、粘度降低、化學和電化學穩定性提高等。有機滷代物阻燃劑主要包括氟代環狀碳酸酯、氟代鏈狀碳酸酯和烷基-全氟代烷基醚等。OHMI 等對比氟代醚、氟代酯類含氟化合物研究表明,添加 33.3%(體積分數)氟代化合物的0.67 mol/L LiClO4/EC+DEC+PC(體積比 1∶1∶1)電解質具有較高的閃點,還原電位高於有機溶劑 EC、DEC 和 PC,能在天然石墨表面快速生成SEI 膜,提高了首次充放電的庫倫效率和放電容量。

氟代物本身並不具有像上文中所述阻燃劑的自由基捕獲功能,僅僅起到稀釋高揮發和易燃性共溶劑的作用,所以,只有當其在電解液中的體積比佔大部分(>70%)時,電解液才不可燃。

複合阻燃劑:目前用於電解液中的複合阻燃劑有P-F 類化合物和N-P 類化合物,代表性物質主要有六甲基磷醯胺(HMPA),氟代磷酸酯等。阻燃劑通過兩種阻燃元素的協同作用發揮阻燃效果。

FEI 等提出兩種N-P阻燃劑MEEP和MEE,其分子式如圖1所示。LiCF3SO3/MEEP∶PC=25∶75,電解質可減少90%的可燃性,同時電導率可以達到2.5 × 10-3 S/cm。

2)過充添加劑:在鋰離子電池過度充電時,會發生一系列的反應。電解液組分(主要是溶劑)在正極表面發生不可逆的氧化分解反應,產生氣體並釋放大量熱量,從而導致電池內壓增加和溫度升高,給電池的安全性帶來嚴重影響。從作用機理上,過充保護添加劑主要分為氧化還原穿梭電對型和電聚合型兩種。從添加劑類型上又可分為鋰的滷化物、金屬茂化合物。目前進入規模應用的過充添加劑主要有聯苯(BP)和環己基苯(CHB)對於氧化還原類防過充添加劑,其原理是當充電電壓超過電池正常的截止電壓時,添加劑開始在正極發生氧化反應,氧化產物擴散到負極,發生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對就在正負極之間穿梭,吸收多餘的電荷。其代表性的物質有二茂鐵及其衍生物,亞鐵離子的2,2-吡啶和1,10-鄰菲咯啉的絡合物,噻蒽衍生物。

聚合阻斷類防過充添加劑。代表性物質有環己基苯、聯苯等物質。使用聯苯作為防過充添加劑時,當電壓達到4.5 ~ 4.7 V 時,添加的聯苯發生電化學聚合,在正極表面形成一層導電膜,增大了電池內阻,從而限制充電電流保護電池。

2.2 離子液體離子液體電解質完全是由陰陽離子組成。由於陰離子或者陽離子體積較大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較弱,電子分布不均勻,陰陽離子在室溫下能夠自由移動,呈液體狀態。大體上可以分為咪唑類、吡唑與吡啶類、季銨鹽類等。相比於鋰離子電池普通有機溶劑,離子液體主要具有5 個優勢:① 熱穩定性高,200 ℃可以不分解;② 蒸氣壓幾乎為0,不必擔心電池會出現氣脹;③ 離子液體不易燃,無腐蝕性;④ 具有較高的電導率;⑤ 化學或電化學穩定性好。

AN 等將 PP13TFSI 與 1 mol LiPF6 EC / DEC(1∶1)配製成電解液,可以達到完全不燃的效果,在該體系中加入2wt% LiBOB 添加劑還能夠明顯改善界面兼容性。

目前唯一有待解決的問題就是離子在電解液體系中的傳導能力。

2.3 選擇熱穩定性好的鋰鹽六氟磷酸鋰(LiPF6)是目前商品鋰離子電池中廣泛使用的電解質鋰鹽。雖然它單一的性質並不是最優的,但是其綜合性能是最有優勢的。但是LiPF6 也有其缺點,例如,LiPF6 是化學和熱力學不穩定的,會發生如下反應:

LiPF(6s)→LiF(s)+ PF(5g),

該反應生成的PF5 很容易進攻有機溶劑中氧原子上的孤對電子,導致溶劑的開環聚合和醚鍵裂解,這種反應在高溫下分解尤其嚴重。

目前關於高溫電解質鹽的研究多集中在有機鋰鹽領域。代表性物質主要有硼基鋰鹽、亞胺基鋰鹽。LiB(C2O4)2(LiBOB)是近幾年新合成的一種電解質鹽,它具有很多優良性質,分解溫度302 ℃ ,可以在負極形成穩定的 SEI 膜。改善石墨在PC 基電解液中的性能,但其黏度大,形成的SEI 膜的阻抗較大。LiN(SO2CF3)2(LiTFSI)的分解溫度在360 ℃以上,常溫時的離子電導率略低於LiPF6,電化學穩定性好,氧化電位約為5. 0 V,是研究最多的有機鋰鹽,但它對Al 基集流體的腐蝕嚴重。

2.4 聚合物電解質許多商品鋰離子電池使用易燃易揮發的碳酸酯溶劑,若出現漏液很可能引起火災。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的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尤為如此。而使用不可燃的聚合物電解質代替易燃的有機液態電解質,能夠明顯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

聚合物電解質,尤其是凝膠型聚合物電解質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目前已經成功用於商品化鋰離子電池中,按照聚合物主體分類,凝膠聚合物電解質主要有以下3 類:PAN 基聚合物電解質,PMMA 聚合物電解質,PVDF 基聚合物電解質。

但是凝膠型聚合物電解質其實是幹態聚合物電解質和液態電解質妥協的結果,凝膠型聚合物電池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

3、正極材料

可以確定正極材料在充電狀態電壓高於4 V 時不穩定,易於在高溫下發生熱分解放出氧氣,氧氣與有機溶劑繼續反應產生大量的熱及其他氣體,降低電池的安全性。因此,正極與電解液反應被認為是熱失控主要原因。對於正極材料,提高其安全性的常見方法為包覆修飾。如用 MgO、A12O3、SiO2、TiO2、ZnO、SnO2、ZrO2 等物質對正極材料進行表面包覆,可以降低脫Li+ 後正極與電解液的反應,同時減少正極的釋氧,抑制正極物質發生相變,提高其結構穩定性,降低晶格中陽離子的無序性,從而降低循環過程中的副反應產熱。

4、碳材料

目前對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動力電池中通常使用具有較低的比表面積,較高的充放電平臺,充電態活性較小,熱穩定性相對較好安全性高的球形碳材料,如中間相碳微球(MCMB),或者尖晶石結構的Li9Ti5O12,其較層狀石墨的結構穩定性更好[20]。目前提高碳材料性能的方法主要包括表面處理(表面氧化、表面滷化、碳包覆、包覆金屬及金屬氧化物、聚合物包覆)或者引入金屬或者非金屬進行摻雜。

5、隔膜

目前在商業鋰離子電池中應用最廣泛的隔膜依然是聚烯烴材料,其主要缺點就是高溫下熱縮以及電解液浸潤性差。為了克服這些缺陷,研究人員嘗試了很多辦法,如尋找熱穩定性材料代替,或者添加少量Al2O3 或 SiO2 納米粉的隔膜,其不但具有普通隔膜的作用外,還具有提高正極材料的熱穩定性的作用。

MIAO 等採用靜電紡絲法製備的聚醯亞胺納米無紡布隔膜。DSC 和 TGA 等表徵手段顯示其不但能夠在500 ℃下保持熱穩定,還相對Celgard 隔膜具有更好的電解液浸潤性。

WANG 等製備出 Al2O3-PVDF 納米級複合微孔膜,該複合微孔膜表現出良好的電化學性能和熱穩定性能,滿足鋰離子電池隔膜的使用要求。

總結及展望

電動汽車和能源存儲用的鋰離子電池,其容量遠大於小型電子設備,且使用環境更為複雜。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其安全性能遠遠還沒解決,已經成為目前應用的技術瓶頸。後續工作需要深入到電池在非正常運行後可能導致的熱效應,探求提高鋰離子電池安全性能的有效途徑。目前使用含氟溶劑和阻燃添加劑是開發安全型鋰離子電池的主要方向,如何兼顧電化學性能和高溫安全性將是未來研究重點。例如開發集P、N、F、Cl 於一體的高性能複合阻燃劑,開發高沸點、高閃點的有機溶劑,進而製備高安全性能的電解液。複合阻燃劑,雙功能添加劑也會成為今後發展趨勢。對於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因材料的表面化學性質不一,電極材料對充放電電位的敏感程度也不一致,不可能用一種或有限的幾種電極/電解液/添加劑對所有電池結構設計。因此,今後應著力研究開發針對特定電極材料的不同電池體系。同時開發構建具有高安全性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體系或者開發具有單一陽離子導電和快離子輸運以及高度熱穩定性的無機固體電解質。此外,提高離子液體性能、開發簡單廉價的合成工藝也是今後研究的重要內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電池中國,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模擬研究
    近年來,隨著這些可移動電能源設備性能的不斷增長,對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高能量密度電極材料的使用給鋰離子電池帶來了更大的安全隱患,其較低的熱穩定性增加了電池的熱失控風險。因此,需要對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機理和發生過程進行深入研究,以改進電池的安全設計,防止電池熱失控的發生。 仿真模擬是研究鋰離子電池理化性質的重要手段[1-2]。
  • 溼熱環境下5G基站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分析
    近年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頻發,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原因複雜,例如熱濫用、短路、過充、針刺穿透和擠壓等,熱濫用是主要原因之一。Ji等基於絕熱量熱儀、300 ℃烘箱加熱實驗,對32650型電池進行了熱失控分析,提出了適用於熱失控預測預警的溫升梯度等特徵參數。Feng等[3]通過對大量絕熱加速量熱儀(ARC)和差示掃描量熱儀(DSC)實驗數據的分析,定義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三個特徵溫度並討論了其熱失控機制。Wang等[4]利用符合ISO9705標準的燃燒室研究了50A·h磷酸鐵鋰/石墨電池的燃燒特性和最大放熱率。
  • 動力電池安全問題的本質原因—熱失控!
    影響電池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熱失控是本質原因。熱失控,就是到達一定的溫度後失控了,溫度直線上升,然後就會燃燒爆炸。而過熱、過充、內短路、碰撞等是引發熱失控關鍵因素。 1.過熱 動力電池過熱的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電池選型和熱設計的不合理。二是電池短路等情況導致溫度升高。 2.過充 動力電池過充電觸發熱失控,主要是因為電池本身對過充電路安全功能缺失,導致電池的BMS已經失控卻還在充電。
  • 儲能電池熱失控和熱失控擴散發生機理
    導致儲能電站起火的原因很多,包括電池、電氣設備本身的質量問題,也包括系統保護措施設計的不完備,PCS和BMS以及EMS等系統之間的控制及保護功能協調性差等,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運行和維護管理不當等均也是儲能電站起火的原因。針對儲能系統的起火、爆炸等事故發生的原因,電池本身的熱失控,以及電池模塊和系統的熱失控擴散,是行業目前關注的焦點。
  • 歐陽明高:動力電池熱失控的觸發機理及主動安全防控的研究進展
    為此,電動汽車尤其是動力電池安全問題引發行業高度關注,而動力電池安全本質則是電池熱失控。那麼導致動力電池熱失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而對於電池熱失控情況下?針對此,6月23日,在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中國(青海)鋰產業與動力電池國際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進行了詳細闡述。
  • 動力電池熱失控,發生原因和機理匯總(續四)
    4.4 使用能量釋放圖解釋商用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機理本節提供了兩個示例來演示如何使用能量釋放圖來解釋TR機制。兩種大規模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參數已在表5中列出。4.4.2 以LFP/MCMB電極為例的鋰離子電池實例研究第二種情況是使用LFP/MCMB電極和PP隔膜的20Ah鋰離子電池。
  • 詳細解讀鈷酸鋰電池熱失控全過程!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會嚴重的威脅使用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引起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原因很多,例如機械濫用、電濫用和熱濫用等,其中電濫用是最為常見的導致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原因
  • 特斯拉欲利用金屬空氣電池減輕熱失控以防自燃
    在動力電池的技術發展上,電動汽車製造商除了提高能量密度降低電池價格之外,還想儘可能地保證安全。目前電動汽車自燃最常見原因是熱失控,鋰離子電池發熱量太大,排出的熱氣引發了周圍燃燒。2020年9月1日,特斯拉獲得的一項美國商標專利局新專利(美國專利號10763477)顯示,特斯拉希望通過將金屬空氣電池組連接到主電池組來減輕熱失控,進而防止自燃的發生。特斯拉新專利的原理相對簡單,根據該專利申請文件,兩個電池組將通過管道和閥門連接。如果開始發生熱失控,閥門將打開,讓熱氣體流過金屬空氣電池組,從而在氣體逸出汽車外之前對其進行冷卻。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鋰電聯盟會長 發表於 2021-01-06 14:34:23 第一部分:前言統鋰離子電池的有機液態電解質在高溫下極易起火,造成電池熱失控,具有較大安全隱患;同時,由於金屬鋰負極在電解液中極易產生枝晶
  • 王莉:鋰離子電池安全失效機理及失效抑制技術研究進展
    演講人:清華大學汽車節能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 王莉 演講主題:鋰離子電池安全失效機理及失效抑制技術研究進展今天講電池熱失效還有安全抑制技術是由汽車節能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眾多老師和研究團隊共同參與的,從材料一直到模組,按照陳總的劃分標準的話就是從部件到子系統都進行了失效機理研究,包括為什麼會失效,失效的過程是怎麼樣,以及如何能夠把失效的問題解決掉。
  • 鋰電池爆炸起火的原因及處理對策
    鋰離子電池火災事故形成機理因此我們從過充、短路(鋰枝晶、外界撞擊、隔膜缺陷)等方面進行研究鋰離子電池火災產生的機理,了解鋰離子的過充行為以及由此引發熱失控的影響因素。二、過充對鋰離子電池內部的影響通過對鋰離子電池內部組成原理與熱反應機理進行了大量過充電的實驗研究表明,環境溫度越高,過充危險性越大,電池達到的溫度就越高,達到最高溫度的時間就越短。
  • 鋰電池熱失控過程講解
    熱失控與針刺試驗雖然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研究認為,電動汽車起火概率要低於柴油和汽油發動機車輛,我國消防應急管理部門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但每每出現純電動車自燃的新聞時卻總是能博取到人們的關注。根據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數據顯示,去年5月以來出現事故的車輛,以2018年生產的車為主。其中,事故車輛86%為三元鋰離子電池,7%為磷酸鐵鋰電池,7%不確定。
  • 鋰離子電池熱性能評價: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針對鋰離子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方法,評論性概述了近些年的相關研究文獻報導,研究分析了這些導熱係數測試方法的特點,總結了電池材料導熱係數測試技術所面臨的挑戰,從熱分析儀器市場化角度提出了迎接這些挑戰的技術途徑。1.問題的提出鋰離子電池在各種應用中用於能量轉換和存儲,包括消費類電子產品、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系統等。
  • 動力電池熱失控,特性機理匯總(續二)
    除了接觸鬆動引起的熱濫用,文獻[10]報導,熱濫用也可能由汽車內部的燃燒引起。碰撞後電解液的洩漏可以促進這種類型的燃燒。總之,熱濫用是電池TR的直接原因。TR程序的機制將在第四節中進一步介紹。圖7.內部短路:TR的最常見特徵。
  • 特斯拉專利建議使用金屬空氣電池減輕熱失控
    除了降低電池價格和提高能量密度之外,電動汽車製造商的目標還在於使其車輛儘可能安全。這意味著減輕熱失控,這是電動汽車著火的最常見原因。發生的是,鋰離子電池發熱太多,因此排出的熱氣體燃燒了周圍的一切。特斯拉的一項新專利希望通過將金屬空氣電池組連接到主電池組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您可能想知道這將如何工作,但是原理相對簡單。
  • 鋰離子電池爆炸首次被實時「追蹤」
    倫敦大學學院、歐洲同步輻射實驗室、倫敦帝國理工大學和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對此共同研究的成果,發表在29日出版的《自然通信》雜誌上,第一次實時演示了鋰離子電池內部結構損壞變化過程。 論文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化學工程博士生多納爾·法恩說:「我們將兩種不同類型的鋰離子電池暴露於異常高的溫度中,結合高能加速器X射線和熱成像技術,對電池內部結構和外部溫度變化進行成像。藉助光子高通量快速成像探測儀,其捕捉三維圖像的速度可達幾分之一秒,我們拍攝了電池過熱並點燃的『熱失控』瞬間。」
  • 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燃燒風險與控制
    但隨著電動汽車在社會上大批量投入使用,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少量的電動汽車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了鋰電池起火,進而導致整車燃燒問題,或鋰電池破裂導致有毒的電解液洩漏到空氣中的問題。鋰離子動力電池的起火燃燒風險,來自於電池的化學能在高溫下瞬間釋放(高壓電擊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表現為:電池的熱失控和熱擴散引起整車燃燒或爆炸、或者電解液洩漏有毒氣體。
  • 什麼是鋰離子電池針刺實驗?
    從上面的實例可以看到針刺實驗主要是通過鋼針刺穿電芯,引起正負極短路,模擬電池發生內短路的情況。因此不難看出,針刺速度越慢、鋼針直徑越小、電池容量越大,短路點的電流密度也會越大,電池的溫升越高,電池也更容易發生熱失控。
  • 鋰離子電池反應方程式
    目前初步調查出的事故原因,由於電池內部短路造成迅速升溫,同時影響相鄰的電池發生變化造成的爆炸。   還有就是2016年1月1日的特斯拉ModelS充電中起火、北京南京合肥等多地電動車充電自燃、深圳電池廠突發大火、湖南運送鋰電池貨車高速路起火等事故。   據美聯社報導,波音警告客運航空公司稱批量運輸鋰離子電池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火災。
  • 歐陽明高:電池熱失控的三個特徵溫度和發生機理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 10月7-8日,第三屆國際電池安全大會在京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團隊在全球率先對大容量動力電池進行了ARC試驗,闡明了電池熱失控的三個特徵溫度和發生機理,並介紹了熱失控和熱蔓延的控制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