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超全面介紹

2020-11-25 電子產品世界

最近三星NOTE 7的爆炸事件想必大家一定有所耳聞,但與其感嘆那些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我們更應該對事件的原因好好分析一番。事後三星電子中國區稱,在中國地區銷售的Galaxy Note 7供應商是ATL,採用的並非是由供應商三星SDI製造的會發生爆炸的電池。據SDI內部人士的評論分析,手機電池起火的原因是由於電池R角位出現了導致正負極短路的問題,電池採用卷繞工藝製作,使用的是常規的液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8/385244.htm

好了,關鍵來了!我們知道,常規的鋰離子電池採用的都是非水有機溶劑,當電池由於內部短路而發熱時,電解液受熱分解產生氣體,輕則電池膨脹,重則導致電池爆炸。

那麼「神秘「的電解液到底是什麼呢?小編通過搜尋各方資料整理了關於電解液的相關知識,接下來就聽小編來一一解析。

在傳統電池中,通常使用水作為溶劑的電解液體系,但是由於水的理論分解電壓為1.23V,考慮到氫或氧的過電位,以水為溶劑的電解液體系的電池電壓最高也只有2V左右(例如鉛酸電池);在鋰離子電池中,電池的工作電壓通常高達3~4V,傳統的水溶液已不再適用,因此必須採用非水電解液體系作為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其中非水有機溶劑是電解液的主體成分。

一、電解液的主要成分

電解液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1)溶劑:環狀碳酸酯(PC、EC);鏈狀碳酸酯(DEC、DMC、EMC);羧酸酯類(MF、MA、EA、MA、MP等);(用於溶解鋰鹽)

(2)鋰鹽:LiPF6、LiClO4、LiBF4、、LiAsF6等;

(3)添加劑:成膜添加劑、導電添加劑、阻燃添加劑、過充保護添加劑、控制電解液中H2O和HF含量的添加劑、改善低溫性能的添加劑、多功能添加劑;

用於鋰離子電池的電解質一般應該滿足以下基本要求:

a.高的離子電導率,一般應達到1x10-3~2x10-2 S/cm;

b.高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在較寬的電壓範圍內不發生分離;

c.較寬的電化學窗口,在較寬的電壓範圍內保持電化學性能的穩定;

d.與電池其他部分例如電極材料、電極集流體和隔膜等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e.安全、無毒、無汙染性。

主要溶劑組分理化參數:

主要溶劑組分充電過程中的反應:

幾種常用鋰鹽的簡單性能對比:

LiBF4:低溫性能比較好,但是價格昂貴和溶解度比較低;

LiPF6:綜合性能比較好,缺點是易吸水水解;

LiAsF6:綜合性能比較好,但是毒性太大;

LiClO4:綜合性能比較好,但是強氧化性導致安全性不高;

LiBOB:高溫性能比較好,尤其能擬制溶劑對負極的插入破壞,但是溶解度太低。

電解質鋰鹽在充電過程中的反應:

電解質鋰鹽的一些理化參數:

二、電解液添加劑主要分類:

成膜添加劑:

優良的SEI膜(固體電解質薄膜)具有有機溶劑不容性,允許鋰離子自由的進出電極而溶劑分子無法穿越,從而阻止溶劑分子共插對電極的破壞,提高電池的循環效率和可逆容量等性能。

其主要分為無機成膜添加劑(SO2、CO2、CO等小分子以及滷化鋰等)和有機成膜添加劑(氟代、氯代和溴代碳酸酯等,藉助滷素原子的吸電子效應提高中心原子的得電力能力,使添加劑在較高的電位條件下還原並有效鈍化電極表面,形成穩定的SEI膜。)另有Sony公司專利報導,在鋰離子電池非水電解液中加入微量苯甲醚或其滷代衍生物,能改善電池的循環性能,減少電池不可逆容量的損失。

導電添加劑:

對提高電解液導電能力的添加劑的研究主要著眼於提高導電鋰鹽的溶解和電離以及防止溶劑共插對電極的破壞。

其按作用類型可分為與陽離子作用型(主要包括一些胺類和分子中含有兩個氮原子以上的芳香雜環化合物以及冠醚和穴狀化合物)、與陰離子作用型(陰離子配體主要是一些陰離子受體化合物,如硼基化合物)及與電解質離子作用型(中性配體化合物主要是一些富電子基團鍵合缺電子原子N或B形成的化合物,如氮雜醚類和烷基硼類)。

阻燃添加劑:

作為商業化應用,鋰離子蓄電池的安全問題依然是制約其應用發展的重要因素。鋰離子蓄電池自身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如充電電壓高,而且電解質多為有機易燃物,若使用不當,電池會發生危險甚至爆炸。因此,改善電解液的穩定性是改善鋰離子電池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電池中添加一些高沸點、高閃點和不易燃的溶劑可改善電池的安全性。

主要分為(1)有機磷化物 (2)有機氟代化合物 (3)滷代烷基磷酸酯

過充保護添加劑:

對於採用氧化還原對進行內部保護的方法人們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這種方法的原理是通過在電解液中添加合適的氧化還原對,在正常充電時這個氧化還原對不參加任何化學或電化學反應,而當電池充滿電或略高於該值時,添加劑開始在正極上氧化,然後擴散到負極發生還原反應,如下式所示。

正極:R→O+ne-

負極:O+ne-→R

最佳的過充電保護添加劑應該具有4.2~4.3V的截止電壓,從而滿足鋰離子蓄電池大於4V電壓的要求,總的來說,這一部分的研究工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控制電解液中水和HF含量的添加劑:

有機電解液中存在的痕量水和HF對性能優良的SEI膜的形成是有一定作用的,這些都可以從EC、PC等溶劑在電極界面的反應中看出。但水和酸(HF)的含量過高,不僅會導致LiPF6的分解,而且會破壞SEI膜。當Al2O3、MgO、BaO和鋰或鈣的碳酸鹽等作為添加劑加入到電解液中,它們將與電解液中微量的HF發生反應,降低HF的含量,阻止其對電極的破壞和對LiPF6分解的催化作用,提高電解液的穩定性,從而改善電池性能。但這些物質去除HF的速度較慢,因此很難做到阻止HF對電池性能的破壞。而一些酸酐類化合物雖然能較快地去除HF,但會同時產生破壞電池性能的其它酸性物質。烷烴二亞胺類化合物能通過分子中的氫原子與水分子形成較弱的氫鍵,從而阻止水與LiPF6,反應產生HF。

改善低溫性能的添加劑:

低溫性能為拓寬鋰離子電池使用範圍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目前航天技術中必須具備的。N,N一二甲基三氟乙醯胺的黏度低(1.09mPa·S,25°C)、沸點(135°C)和閃點(72°C)高,在石墨表面有較好的成膜能力,對正極也有較好的氧化穩定性,組裝的電池在低溫下具有優良的循環性能。有機硼化物、含氟碳酸酯也有利於電池低溫性能的提高。

多功能型添加劑:

多功能添加劑是鋰離子電池的理想添加劑,它們可以從多方面改善電解液的性能,對提高鋰離子電池的整體電化學性能具有突出作用。正在成為未來添加劑研究和開發的主攻方向。

實際上,現有的某些添加劑本身就是多功能添加劑。例如,12-冠-4加入PC溶劑後。在提高Li+的自身導電性的同時,利用冠狀配體在電極表面的親電作用使得Li+在電極界面與溶劑分子反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冠醚對Li+的優失溶劑化作用抑制了PC分子共插,電極界面SEI膜得到優化,減少了電極首次不可逆容量損失。此外,氟化有機溶劑、滷代磷酸酯如BTE和TTFP加入電解液後,不僅有助於形成優良的SEI膜,同時對電解液具有一定的甚至明顯的阻燃作用,改善了電池多方面性能。

三、電解液製作中注意的問題:

1.考慮到電池殼體形狀不同,應適當增加電解液潤溼性;

2.考慮到電池對容量以及放電速率要求不同,調配電解液電導率等;

3.根據電極材料以及具體放電要求不同,調配添加劑的用量不同;

4.根據對電解液用量決定的儲存時間長短,決定電液中穩定劑的取捨。

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已經對鋰離子電池電解質有一個大體的了解了。總的來說,溶劑體系、添加劑的作用、鋰鹽性能、水分酸度控制、與電極材料的兼容性等共同決定了電解液的性能。而電解液又是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把握好電解液各個組成部分是我們能夠充分發揮電池性能的關鍵。

雖說這次三星手機電池爆炸的問題不是由電解液引起的,但是作為懷揣十八般武藝的新一代安卓機皇,承擔著與iphone7爭搶高端機市場的重擔,出現這樣的問題真是讓人大跌眼鏡,這一波三星又要虧了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乾貨】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超全面介紹
    事後三星電子中國區稱,在中國地區銷售的Galaxy Note 7供應商是ATL,採用的並非是由供應商三星SDI製造的會發生爆炸的電池。據SDI內部人士的評論分析,手機電池起火的原因是由於電池R角位出現了導致正負極短路的問題,電池採用卷繞工藝製作,使用的是常規的液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好了,關鍵來了!
  • 鋰離子電池還能用水做電解液?水系電解液鋰離子電池全面解讀
    相比於有機電解液(主要是碳酸酯類電解液)水系電解液具有無毒無害、不可燃、成本低和對生產環境要求低等優點,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水系電解液的離子電導率要比有機電解液高2個數量級,極大改善了鋰離子電池的倍率和快充性能,也使得超厚電極的應用稱為了可能。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的相關製備方法
    追根溯源,從原材料的製備工藝和流程入手,介紹四大主材的製作過程。作為鋰離子電池的「血液」——電解液,它承擔著傳導鋰離子的重任,是鋰離子電池獲得高能量密度、低阻抗的關鍵;本系列就從電解液的製作過程入手,開始逐步的展開,為大家介紹四大主材的製作過程。
  • 2020年中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行業回顧與展望
    1、行業運行情況回顧 1.1電解液出貨量受電池端影響:上半年低迷,下半年復甦超預期 按應用領域分類,鋰離子電池主要分為汽車用動力電池(EV Lib)、小型類鋰離子電池(Small Lib)和儲能用鋰離子電池(ESS Lib)
  •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
    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介紹,制約鋰離子電池低溫性能的因素。鋰離子電池自商業化以來,以壽命長、比容量大、無記憶效應等優點,獲得了廣泛應用,以往對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安全性關注較多,隨著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鋰離子電池的低溫性能低劣帶來的制約愈加明顯。
  • 電解液在鋰離子電池充放電過程中的行為研究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以及結構件等部分組成,在鋰離子電池的外部,通過導線和負載等,將負極的電子傳導到正極,而在電池內部,正負極之間則通過電解液進行連接,在放電的時候,Li+通過電解液從負極擴散到正極,嵌入到正極的晶體結構之中。
  • 什麼樣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這麼牛?
    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受到溫度的影響非常大,低溫下電解液的粘度上升,電導率下降,同時正負極材料的動力學特性也會出現明顯的降低,因此鋰離子電池低溫下性能會出現顯著的衰降。傳統的碳酸酯類溶劑電解液通常具有較低的燃點,因此採用傳統電解液會導致鋰離子電池通安全風險增加。不採用碳酸酯類溶劑是改善電解液安全性的有效途徑,但是為了形成良好的SEI膜,EC溶劑又是必須要添加的。
  • 新宙邦:添加劑是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的重點研究方向
    公告顯示,目前,添加劑的開發是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其可以針對性的解決當前鋰離子電池普遍存在的循環壽命較短和安全隱患等行業共性技術難題,公司研發的電解液添加劑能非常有效的改善電池循環和高低溫等性能。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分解產氣機理詳細解讀
    鋰離子電池高電壓的特性賦予了其無與倫比的高比能量的特性,但是也導致了常規的碳酸酯類電解液分解的問題,我們以常規的EC溶劑為例,其在負極表面會發生還原分解,產生C2H4氣體,電解液中殘餘的H2O則會在充電的過程中發生分解,產生H2,電解液的分解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產氣,產氣不僅會導致鋰離子電池發生鼓脹和變形,還會導致鋰離子電池極片之間貼合不緊,引起鋰離子電池性能的衰降
  • 循環老化對於鋰離子電池中鋰和電解液分布的影響
    鋰離子電池在循環的過程中持續的界面副反應,會引起電解液消耗和活性Li的損失。同時在鋰離子電池內部由於溫度、電流和壓力等因素的不均勻性,會導致在鋰離子電池內部的副反應也存在明顯的不均勻性。近日,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M.J. Mühlbauer(第一作者)和A.
  • 【乾貨】高壓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添加劑詳解及應用舉例
    由於PFA的這一特性,ZHU等嘗試將全氟烴基(下圖中TEM-EC、PFB-EC、PFH-EC 、PFO-EC)取代的碳酸亞乙酯添加到高壓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中,對於Li1.2Ni0.15Mn0.55Co0.1O2石墨電池,當加入0.5% (質量分數)的PFO-EC後,電池在長時間循環過程中性能明顯提高,這主要是因為添加劑在循環過程中形成了雙層的鈍化膜,同時減少電極表面的降解與電解液的氧化分解。
  • 高壓鋰離子電池發展受限?這幾款電解液添加劑帶來新生機
    普通鋰離子池電解液在高電壓下的氧化分解限制了高壓鋰離子電池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設計、合成新型的耐高壓電解液或尋找合適的電解液添加劑。然而從經濟效益考慮,發展合適的電解液添加劑來穩定電極/電解液界面更加受到研究者們的青睞。
  • 周豪慎:去溶劑化鋰離子組成的新型液態電解液助力高比能鋰金屬電池
    該電解液由非活性的「凍結狀」溶劑分子和去溶劑化鋰離子-陰離子構成的類晶體狀鹽溶質組成。▲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論文導論電解液對各種電化學儲能設備,尤其是對於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LIB)/鋰金屬電池(LMB)體系的成功運行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綜述-​Additives for Insertion/deinsertion-type Anodes
  • 一張圖了解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鋰鹽
    鋰電池電解液主要成分介紹:  1.碳酸乙烯酯:分子式: C3H4O3  透明無色液體(>35℃),室溫時為結晶固體。可用作紡織上的抽絲液;也可直接作為脫除酸性氣體的溶劑及混凝土的添加劑;在醫藥上可用作製藥的組分和原料;還可用作塑料發泡劑及合成潤滑油的穩定劑;在電池工業上,可作為鋰電池電解液的優良溶劑  2.碳酸丙烯酯 分子式:C4H6O3  無色無氣味,或淡黃色透明液體,溶於水和四氯化碳,與乙醚,丙酮,苯等混溶。是一種優良的極性溶劑。
  • 電池電解液和電解質的區別_電池電解液和電解質的兩種形態
    我們通常說的電解液或是電解質,主要分生物電解液或電解質和電池電解液和電解質。   電解液實際是一種液體電解質,如果在電解液中加入單體,聚合後就可以得到固體電解質,即製得所謂的聚合物電解質,從而可以製造出所謂全固體聚合物鋰離子電池。一般鋰離子電池採用的電解質是有機液體電解質,它由有機溶劑和導電鹽組成。電解液是電解質的溶液,是電解質溶於水形成的,電解質一般是純淨物,而電解液是混合物。
  • EES | 高電壓穩定的氟代碸電解液,有望用於5V鋰離子電池
    在電動汽車領域中,鋰離子電池的應用受限於其安全性、價格、以及能量密度無法滿足續航需求。為提高電池能量密度,一種方法是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另一種策略是提高工作電壓至 5V。這類材料包括橄欖石型 LiNiPO4 和 LiCoPO4,以及尖晶石型 LiNi0.5Mn1.5O4  (LNMO)  和  LiCoMnO4。
  • 基於去溶劑化鋰離子的新型液態電解液為高比能鋰金屬電池助力
    研究背景電解液是各種電化學儲能設備/體系,如鋰離子電池(LIB)/鋰金屬電池(LMB)體系成功運行的關鍵所在。在各種電解液體系中,有機液體電解液是LIB/LMB最常用的電解液體系。因為常規有機液體電解液由溶劑分子,陰離子以及溶劑化的鋰離子組成,且遵循典型的「溶劑化鋰離子」電解液構型,因而我們將其定義為「Li+溶劑化的電解液」。然而,這些常規的有機液體電解液(稀電解液或濃電解液)存在一個難以避免的缺陷:溶劑分子導致的電解液分解問題。
  • 鋰離子電池的掘墓者們:雙離子電池
    對於鋰離子電池而言,目前能量密度上已經到達瓶頸期,研究者們普遍認為350Wh/kg是鋰離子電池的極限,繼續提高能量密度就需要採用全新的體系。並且近年來鋰、鈷和鎳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導致鋰離子電池成本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繼續降低成本的空間有限。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添加劑FEC和VC的成膜機理分析
    FEC和VC成膜機理分析石墨負極在嵌鋰狀態下的電位接近0V,已經超過了常規碳酸脂類電解液的穩定電壓範圍,因此電解液會在負極表面分解產生一層固態的分解產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SEI膜,這層界面膜不僅能夠有效地阻止電解液進一步在電解液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還能夠傳到Li+,因此SEI膜對於鋰離子電池的電化學性能具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