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豪慎:去溶劑化鋰離子組成的新型液態電解液助力高比能鋰金屬電池

2020-11-22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論文速遞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近日,周豪慎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去由去溶劑化鋰離子組成的電解液,用於高比能鋰金屬電池(LiNi0.8Co0.1Mn0.1O2//Li, NCM-811//Li)。該電解液由非活性的「凍結狀」溶劑分子和去溶劑化鋰離子-陰離子構成的類晶體狀鹽溶質組成。

▲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論文

導論

電解液對各種電化學儲能設備,尤其是對於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電池(LIB)/鋰金屬電池(LMB)體系的成功運行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儘管其他電解液體系如離子液體(IL)和固態電解質(SSE)在LIB體系中取得一定的進展,常規液體電解液仍然被認為是LIB最常用的電解液體系。由溶劑分子,陰離子以及溶劑化的鋰離子組成,常規液態電解液遵循典型的「溶劑化鋰離子」電解液構型,因而我們將其定義為「Li+溶劑化的電解液」。然而,這些常規的電解液(稀電解液或濃電解液)仍然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與溶劑分子有關的電解液分解問題)。例如,在鋰離子嵌入電極材料時,溶劑化的鋰離子會經歷經典的去溶劑化過程,因而產生大量高反應活性的溶劑分子。高能態的溶劑分子與電極接觸,導致電池體系的電化學穩定窗口變窄,同時使得電解液—電極界面變得不穩定。這一系列衍生於「Li+溶劑化的電解液」同時長期存在於LIB/LMB體系中的有害現象將最終影響電池的容量和循環壽命。

為了克服傳統的「Li+溶劑化電解液」的上述固有缺陷,開發新型電解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將鋰離子的去溶劑化過程提前從高反應活性的電極表面轉移到穩定且絕緣的金屬有機框架(MOF)孔道內(2.9 Å),我們最終獲得了這種特殊的「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與傳統液態電解液完全不同的是,這種新型電解液僅由非活性的「冷凍狀」溶劑分子(「frozen-like」 DME)和去溶劑化後的鋰離子與陰離子構成的類晶體狀鹽溶質(「crystal-like」 salt)組成。這種特殊的電解液構型使得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僅有裸的鋰離子嵌入電極材料表面,因而從源頭上抑制了高能態的溶劑分子與高反應活性的電極表面直接接觸,從而最終規避了長期存在於常規液態電解液的固有缺陷。得益於這種電解液結構設計,醚類電解液在經過去溶劑化設計後(「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電化學穩定窗口被大大拓寬(從3.8 V拓寬到高達4.5 V)。基於此「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我們成功地開發出穩定的高比能NCM-811//Li電池(半電池:在83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約140 mAh g-1;全電池:在兩倍過量鋰的情況下,2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在170 mAh g-1)。該電解液同時還能夠大大抑制正極CEI的形成。這種新的電解質設計策略將為開發可以適用於高壓LIB/LMB的醚基電解質提供啟發。此外,不僅限於醚類電解液,新提出的電解液設計策略還有望彌補其他液體電解液體系的固有缺陷,並為更實用的高比能LIB/LMB電池的發展提供借鑑。

結果與討論

▲圖1

一種新的電解液設計策略:具有去溶劑化鋰離子的液體電解液(Li+去溶劑化的電解液)。(A)常規液體電解液的配置遵循經典的「溶劑化鋰離子」電解液構型,由溶劑分子,溶劑化的Li+-陰離子接觸離子對(Li+溶劑化的電解質)組成。(B)本文設想的新電解液構型:電解液遵循「去溶劑化鋰離子」電解質構型,由非活性的「凍結型」溶劑分子,去溶劑化後的鋰離子與陰離子構成的類晶體狀鹽溶質(Li+去溶劑化的電解質)組成。非活性的「凍結型」溶劑分子的產生可能會有效降低它們的反應性並防止溶劑相關的分解問題,進而最終達到提升電解液穩定性的目的。

▲圖2

通過將鋰離子的去溶劑化過程提前從高反應活性的電極表面轉移到穩定且絕緣的金屬有機框架(MOF)孔道內(ZIF-7, 2.9 Å),Li+與溶劑之間的相互作用被MOF的小孔窗口阻斷,我們最終獲得了特殊的「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其由非活性的「冷凍狀」溶劑分子和去溶劑化後的鋰離子與陰離子構成的類晶體狀鹽溶質(Li+去溶劑化的電解質)組成。實驗結果顯示,溶劑分子像被凍結住一樣以最穩定的狀態(TGT類型的DME溶劑分子)存在;同時脫溶劑的Li+與陰離子(TFSI−)緊密接觸,形成晶體狀的類鹽(LiTFSI)。(A)DME分子不同構型的穩定性示意圖表明,DME以TGT構型存在時,最穩定。(B)通過拉曼(Raman)採集到的信息,我們可以明顯的觀測到在MOF孔內DME溶劑分子以最穩定的TGT構型存在。(C)同時,在MOF孔道內,Li-solvents(Li-DME)之間的相互作用被切斷。(D)Raman結果表明,MOF孔道內形成了晶體狀類LiTFSI鹽。(E)我們將MOF孔內的電解液命名為「Li+去溶劑化電解液」,並根據實驗結果繪製了對應的的結構示意圖。

▲圖3

得益於上述電解液設計策略,所得的「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1M Li+去溶劑化的LiTFSI-DOL/DME)的氧化穩定性得到增強,高能量密度NCM-811//Li電池的電化學性能也得到了顯著改善。(A)線性掃描伏安(LSV)曲線結果表明,所得的「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具有比典型的「Li+溶劑化的醚基電解質」(1M,2M和4M LiTFSI-DOL/DME)更高的電化學穩定窗口(從3.8 V拓寬到高達4.5 V)。(B)使用典型的「Li+溶劑化的醚基電解質」(1M LiTFSI-DOL/DME)和所得的「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1M Li+去溶劑化的LiTFSI-DOL/DME)分別組裝成的NCM-811//Li半電池的放電/充電曲線顯示,所得的「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可以有效抑制溶劑分子在高電位下的氧化分解並能夠(C)大大提升電池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D)使用「Li+去溶劑化的基於醚的電解質」的基於有限金屬鋰(兩倍過量的Li)的NCM-811//Li全電池電化學循環性能。插圖顯示,使用該電解液後,全電池的能量密度能夠達到630 Wh/kg(僅考慮NCM-811正極和鋰負極的重量)。

▲圖4

通過使用「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可實現循環後的NCM-811表面無正極電解質界面層(無CEI)。(A,B)使用「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循環後的NCM-811正極顆粒表面無明顯CEI層同時材料維持良好的層狀結構。這表明,沒有溶劑分子在正極材料表面分解。(C,D)使用「Li+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1M LiTFSI-DOL/DME) 循環後的NCM-811正極顆粒雖然液能夠維持穩定的層狀結構,但正極顆粒表面被厚的CEI層覆蓋。(E,F)使用商業化碳酸酯電解液(1M LiPF6-EC/DMC,「Li+溶劑化的碳酸酯基電解液」)循環後的NCM-811正極顆粒被不均勻的CEI層覆蓋,同時材料內部出現無序的巖鹽結構(Rock-salt)。這是由於溶劑化鋰離子的插入和在去溶劑化過程中生成的高能溶劑分子在正極表面分解而共同作用的結果。(G)循環後電解液的1H NMR分析結果顯示,與「Li+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和「Li+溶劑化的碳酸酯基電解液」相比,使用「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的NCM-811//Li電池中的電解液分解問題得到大大抑制。

結論

通過將鋰離子的去溶劑化過程提前從高反應活性的電極表面轉移到穩定且絕緣的金屬有機框架(MOF)孔道內(ZIF-7, 2.9 Å),Li+與溶劑(DME)之間的相互作用被MOF的小孔窗口阻斷,最終獲得了特殊的「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該電解液由非活性的「冷凍狀」溶劑分子和去溶劑化後的鋰離子與陰離子構成的類晶體狀鹽溶質組成。通過此電解液設計策略,該醚類電解液的電化學窗口被拓寬到4.5 V。基於此「Li+去溶劑化的(醚基)電解液」,我們成功地開發出穩定的高比能NCM-811//Li電池(半電池:在83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約140 mAh g-1;全電池:在兩倍過量鋰的情況下,2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在170 mAh g-1)。該研究為高比能鋰金屬電池電解液的開發提供新思路。

論文作者團隊介紹

周豪慎

教授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聯合培養博士生常智(Zhi Chang)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喬羽博士(Yu Qiao)為本文第一作者,周豪慎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該課題組長期致力於鋰/鈉離子電池,鋰空氣電池,鋰硫電池和固態電池的研究和開發。已在Nature Energy; Nature Catalysis; Joule; Energy Environment Sci.; JACS; Angew. Chem. Int. Ed.; Nature Commun.;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該團隊近年來在MOFs材料在儲能電池中的應用方面也開展了工作,包括:Nature Energy,1, 16094 (2016);Joule, 2018, 2, 2117-2132;Joule, 2019, 3, 1–16; Joule, 2020, 10.1016/j.joule.2020.06.011; Angew. Chem. Int. Ed., 2020,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1844; Adv. Energy Mater. 2018, 1801120;ACS Energy Lett. 2018, 3, 463-468;Energy Environ. Sci., 2020, 13, 1197-1204, Energy Environ. Sci., 2019, 12, 2327-2344;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0, 25, 164-171等。

相關論文信息

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 Press期刊Joule上,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A Liquid Electrolyte with De-Solvated Lithium Ions for Lithium-Metal Battery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20)30274-9

▌DOI:

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0.06.011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基於去溶劑化鋰離子的新型液態電解液為高比能鋰金屬電池助力
    在該工作中,周豪慎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基於去由去溶劑化鋰離子組成的電解液,將其應用於高比能鋰金屬電池(NCM-811//Li)並獲得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半電池:在83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約140 mAh g−1;全電池:在兩倍過量鋰的情況下,2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在170 mAh g−1)。
  •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引言】新能源電動汽車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對安全的、高比能的儲能體系的需求。在眾多的負極材料中,金屬鋰由於理論比容量極高(3860 mAh g?
  •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
    :調控鋰離子溶劑化層,增強鋰金屬電池穩定性 【引言】新能源電動汽車和可攜式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對安全的、高比能的儲能體系的需求。在眾多的負極材料中,金屬鋰由於理論比容量極高(3860 mAh g?
  • 電解液電池對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文/憑欄眺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搭配高容量的正極材料,可以輕鬆實現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
  • 周豪慎教授EES:可以在高水含量電解液中穩定循環的高壓鋰金屬電池
    因此,如果能開發出一種措施,能夠使得鋰離子電池(LIBs)/鋰金屬電池(LMBs)可以在高水含量/高溼度電解液的條件下組裝並保持穩定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將會大大簡化電解液的生產和純化工藝,以及電池的組裝工藝,進而大大減少能耗,提高電池產業的生產效率,並降低電池生產成本。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儘管對於鋰金屬負極保護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其實用化仍然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如採用高比面容量正極、薄鋰金屬負極和貧量電解液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循環壽命。因此,調控離子傳輸實現鋰金屬均勻沉積,對於實用化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亮點(1) 離子導體的通用設計原則用於穩定鋰金屬負極。
  • 電解液對於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搭配高容量的正極材料,可以輕鬆實現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由於電流分布的不均,會 引起枝晶的產生和生長,進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產生安全事故。
  • 優化電解液可增加鋰空氣電池容量
    原標題:優化電解液可增加鋰空氣電池容量   科技日報華盛頓7月22日電 (記者何屹)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卡內基·梅隆大學以及德國燃燒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聯合研究證明,一種電解液可有效增加鋰空氣電池的容量。
  • 專家研發新型電解液:大幅提升鋰金屬電池性能
    本文轉自【快科技】;6月22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的一項新研究,展示了一種全新的電池電解液技術如何提高鋰金屬電池的性能。鋰金屬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更輕,並且相同的重量下能夠帶來兩倍於鋰離子的能量。因此,鋰金屬電池是一項對電動汽車及其他設備更有前途的電池技術。但鋰枝晶生長是影響鋰金屬電池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根本問題之一。
  • 河南大學趙勇教授團隊Angew: 液/液電解液界面抑制鋰金屬電池中鋰...
    以鋰對稱電池和鋰氧氣電池為模型電池,系統研究了PFTOS和液/液界面對鋰金屬的腐蝕和枝晶生長的抑制能力。在該電解液體系中,PFTOS對鋰金屬具有超強的潤溼性(接觸角:0°,圖2a),這將有利於鋰離子在鋰負極表面的均勻沉積。同時,PFTOS對鋰金屬也具有較好的化學穩定性(圖2b-d)。
  • ...上海交大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MBA中國網
    背景介紹鋰離子電池已經被廣泛地用於移動電子產品、電動汽車和儲能電站。使用超薄鋰金屬負極(小於50微米厚度)或者無鋰負極,搭配鈷酸鋰(或者高鎳三元、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可以構建高比能鋰金屬二次電池(>350 Wh/kg, 800 Wh/L)。
  • 專家研發新型電解液:大幅提升鋰金屬電池性能
    6月22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的一項新研究,展示了一種全新的電池電解液技術如何提高鋰金屬電池的性能。鋰金屬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更輕,並且相同的重量下能夠帶來兩倍於鋰離子的能量。因此,鋰金屬電池是一項對電動汽車及其他設備更有前途的電池技術。
  • 500Wh/kg高比能金屬鋰電池負極設計
    自1991年索尼首次將鋰離子電池商業化以來,碳基負極就成為了主流的負極材料,充放電的過程中Li嵌入到石墨碳層之間,從而避免了生成金屬鋰單質,大大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但是石墨負極的理論比容量僅為372mAh/g,嚴重的制約了鋰離子電池比能量的提升,因此該開發下一代高比能電池時人們將目光瞄準了金屬鋰負極。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是石墨材料的十倍,電位僅為-3.04V,比石墨負極更低,因此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
    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溶劑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01:51 湖南大學馬建民團隊揭示了穩定鋰金屬電池用雙氟乙醯胺調節的梯度固體電解質界面和鋰離子溶劑化。
  • 【中國科學報】高比能室溫鈉硫電池商業化之路任重道遠
    由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郭玉國領銜的團隊在新型高比能室溫鈉硫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先進材料》雜誌的封底上。  郭玉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室溫高比能鈉硫電池在儲能領域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實現商業化仍需時日。當期Adv.
  • 清華大學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電解液反應造成幹液,導致電池失效;更嚴重的是電解液分解產生大量的可燃性氣體,引發安全隱患。
  •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打開APP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佚名 發表於 2020-04-15 14:31:16 作為一種新型可溶液加工的離子型半導體材料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9月11日電 鋰離子電池在促進社會發展智能化、便攜化、多元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人類生活質量。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三位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科學家。但由於理論能量密度瓶頸的限制,傳統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很難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
  • 解析新型鋰空氣電池技術
    而負極使用了金屬鋰,理論能會比鋰離子電池更高。不過,最早研發出的鋰空氣電池沒有普及的原因在於其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通過化學反應,在正極會堆積固體反應生成物——氧化鋰(Li2O),它將使電解液與空氣的接觸被阻斷,從而導致放電停止。
  • 鋰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區別
    鋰電池是一類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鋰電池並非是單一的種類,而是鋰金屬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統稱。 鋰金屬電池 鋰金屬電池是以二氧化錳作為正極材料、用金屬鋰或合金金屬作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解電解質溶液的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