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液在鋰離子電池充放電過程中的行為研究

2020-12-05 OFweek維科網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以及結構件等部分組成,在鋰離子電池的外部,通過導線和負載等,將負極的電子傳導到正極,而在電池內部,正負極之間則通過電解液進行連接,在放電的時候,Li+通過電解液從負極擴散到正極,嵌入到正極的晶體結構之中。所以在鋰離子電池中,電解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對鋰離子電池的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理想的情況下,正負極之間應該有充足的電解液,在充放電的過程中都應該具有足夠的Li+濃度,從而減小由於電解液的濃差極化造成的性能衰降。但是在實際充放電過程中,受制於Li+擴散速度等因素,在正負極會產生Li+濃度梯度,Li+濃度隨著充放電而波動。由於結構設計和生產工藝等原因,還會導致電解液在電芯內部的分布不均勻,特別是在充電的過程中,隨著電極的膨脹,會在電芯的內部形成部分「幹區」,「幹區」的存在導致了能夠參與到充放電反應中的活性物質減少,引起電池內局部SoC不均勻,從而導致電池內局部老化速度加快。M.J. Mu hlbauer在研究鋰離子電池老化對Li分布的影響中曾發現,由於在充放電過程中,正負極極片都存在一定體積膨脹,導致電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體積膨脹和收縮,電芯會如同「呼吸」一般,反覆的「吸入」和「吐出」電解液,所以不同時刻,電解液在電芯內的浸潤情況也在實時變化(如下圖所示)。

受限於技術手段,以往我們對於在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在鋰離子電池內部的行為缺少直觀的認識,更像是研究一個黑箱,我們提出各種理論,對起行為進行推測。為了更加形象和直觀的研究電解液在鋰離子電池內的行為特點,日本京都大學的Toshiro Yamanaka等[2]利用拉曼光譜工具對疊片方形鋰離子電池進行了研究,該研究最大的特點是實現了對充放電過程中電解液的分布和電解液內離子濃度變化情況的實時觀測。

實驗中Toshiro Yamanaka採用了方形疊片電池作為研究對象,電解液則採用了EC和DEC溶劑,LiClO4作為電解質鹽,為了能夠對電芯內部電解液的行為進行實時觀測,Toshiro Yamanaka在疊片鋰離子電池內部引入了8根光纖作為拉曼光譜的探測器,研究電解液在電池內的浸潤和離子濃度的變化情況,8根光纖在電池內的排布如下圖c所示,

下圖展示了7號光纖探測器(電芯邊緣)在充放電過程中探測到的不同的離子濃度的變化趨勢,從結果上可以看到,在充電的過程中EC-Li+和ClO4-的濃度呈現上升趨勢,而在放電的過程中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說明隨著充電的過程,Li+從正極脫出,進入到電解液引起了電解液中Li+濃度的上升。

相關焦點

  • 【動力電池網·乾貨】鋰離子電池爆炸原理、充放電過程
    今天咱們通過一個動畫來簡單的了解一些鋰離子電池工作原理:充電過程一個電源給電池充電,此時正極上的電子e從通過外部電路跑到負極上,正鋰離子Li+從正極「跳進」電解液裡,「爬過」隔膜上彎彎曲曲的小洞,「遊泳」到達負極,與早就跑過來的電子結合在一起。
  • 循環老化對於鋰離子電池中鋰和電解液分布的影響
    Senyshyn(通訊作者)等人通過中子衍射的方式分析了壽命末期的鋰離子電池內部的Li和電解液的分布,研究表明在壽命末期的鋰離子電池中Li和電解液的分布出現了顯著的不均勻現象。採用中子衍射的方法研究電解液需要對電解液的結構和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實際上在相關的文獻中已經對EC、DEC有了比較充分的研究,但是對於DMC的研究還比較少。
  • 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充放電原理以及方法是什麼
    磷酸鐵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反應是在LiFePO4和FePO4兩相之間進行。在充電過程中,LiFePO4逐漸脫離出鋰離子形成FePO4,在放電過程中,鋰離子嵌入FePO4形成LiFePO4。電池充電時,鋰離子從磷酸鐵鋰晶體遷移到晶體表面,在電場力的用途下,進入電解液,然後穿過隔膜,再經電解液遷移到石墨晶體的表面,而後嵌入石墨品格中。
  • 新宙邦:添加劑是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的重點研究方向
    公告顯示,目前,添加劑的開發是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其可以針對性的解決當前鋰離子電池普遍存在的循環壽命較短和安全隱患等行業共性技術難題,公司研發的電解液添加劑能非常有效的改善電池循環和高低溫等性能。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鋰電聯盟會長 發表於 2021-01-06 14:34:23 第一部分:前言統鋰離子電池的有機液態電解質在高溫下極易起火,造成電池熱失控,具有較大安全隱患;同時,由於金屬鋰負極在電解液中極易產生枝晶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超全面介紹
    在傳統電池中,通常使用水作為溶劑的電解液體系,但是由於水的理論分解電壓為1.23V,考慮到氫或氧的過電位,以水為溶劑的電解液體系的電池電壓最高也只有2V左右(例如鉛酸電池);在鋰離子電池中,電池的工作電壓通常高達3~4V,傳統的水溶液已不再適用,因此必須採用非水電解液體系作為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其中非水有機溶劑是電解液的主體成分。
  • 高壓鋰離子電池發展受限?這幾款電解液添加劑帶來新生機
    本文中介紹了高壓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添加劑方面的研究進展,並按照添加劑的種類將其分為6部分進行探討:含硼類添加劑、有機磷類添加劑、碳酸酯類添加劑、含硫添加劑、離子液體添加劑及其它類型添加劑。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6/346924.htm含硼添加劑含硼化合物經常作為添加劑應用到不同正極材料的鋰離子電池中,在電池循環過程中,很多含硼化合物會在正極表面形成保護膜,來穩定電極/電解液之間的界面,從而提高電池性能。
  • 解密鋰離子電池中碳酸丙烯酯(PC)和碳酸乙烯酯(EC)的差異
    【引言】鋰離子電池是通過鋰離子在含鋰過渡金屬氧化物和貧鋰石墨材料之間的嵌入和脫出實現能量的儲存和釋放。石墨材料之所以能實現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全靠電解液在石墨表面分解形成的離子可導、電子不導的固體電解質界面(SEI)膜。
  • 鋁離子電池電極與電解液材料研究獲進展
    在鉛酸、鎳氫、鋰離子等主流電池體系當中,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最好,但是鋰的儲量有限,而且存在安全性隱患問題;鉛酸電池雖然成本低廉,但鉛有環境汙染問題。因此,開發具備廉價、安全、長壽命、可快速充電的電池系統成為目前世界研究熱點。   近年來,鋁離子電池的出現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 什麼樣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這麼牛?
    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受到溫度的影響非常大,低溫下電解液的粘度上升,電導率下降,同時正負極材料的動力學特性也會出現明顯的降低,因此鋰離子電池低溫下性能會出現顯著的衰降。傳統的碳酸酯類溶劑電解液通常具有較低的燃點,因此採用傳統電解液會導致鋰離子電池通安全風險增加。不採用碳酸酯類溶劑是改善電解液安全性的有效途徑,但是為了形成良好的SEI膜,EC溶劑又是必須要添加的。
  • 鋰離子電池的容量為什麼會衰減變化?
    鋰離子電池中的化學反應不僅僅包括鋰離子嵌入和脫出過程中的氧化還原反應,還包括諸如負極表面SEI膜的生產和破壞、電解液的分解以及活性材料的結構變化和溶解等副反應,這些副反應都是造成鋰離子電池容量衰減的原因。 電池循環過程中發生容量衰減和損失是必然現象,因此,為了提高電池容量和性能,國內外各領域的學者充分研究了鋰電池容量損失的機理。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的相關製備方法
    追根溯源,從原材料的製備工藝和流程入手,介紹四大主材的製作過程。作為鋰離子電池的「血液」——電解液,它承擔著傳導鋰離子的重任,是鋰離子電池獲得高能量密度、低阻抗的關鍵;本系列就從電解液的製作過程入手,開始逐步的展開,為大家介紹四大主材的製作過程。
  • 鋰硫電池充放電原理_鋰硫電池的應用
    鋰硫電池充放電原理   鋰硫電池不同於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空氣電池之類的,它是正二八經的電池,和傳統電池原理最接近的電池,正極材料一般由硫和高導電性材料複合而成,這主要是因為硫本身不導電,如上圖中的黃點和黑點就是硫和碳的混合物,所以這就是說硫作為正極必須加導電劑,而且是高導電性的,這就降低了正極硫的能量密度(導電劑佔了重量但不產生能量);負極採用鋰片
  • 親眼看一看鋰離子電池SEI膜的生長過程!
    鋰離子電池負極在首次嵌鋰的過程中隨著負極電位的持續降低,電解液中的溶劑和添加劑,例如EC、FEC、VC等會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形成一層有機無機混合的惰性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EI膜。這層惰性層的存在能夠有效的抑制電解液進一步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同時還能夠允許Li+通過,因此SEI膜對於鋰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循環壽命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 高比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的研究
    本文採用先進的經過包覆處理的高密度NCA材料,並通過對電極面密度、隔膜、電解液等設計參數的優化設計,電池結構密封性的優化,提高電池性能,製備了18650型高比能長壽命鋰離子電池。2.2.3 電解液的優化對高比能長壽命電池來說,電解液與正負極的匹配性,浸潤性與穩定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池的性能。目前,電解液中常用的鋰鹽是六氟磷酸鋰,通過對電解液溶劑配方與添加劑的調整,可以改善電極的浸潤性,SEI成膜的緻密性與穩定性,從而提高電池的性能[5-7]。
  • 解析:鋰離子電池的動力學過程及其數學描述
    從電子設備的電源,到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源,鋰離子電池已經深入到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將以另一個視角帶領大家深入鋰離子電池內部,去看看在鋰離子電池正常充放電過程中,其內部發生了什麼樣的物理化學現象,以及如何利用數學方法對這些現象進行描述。
  • 深度解讀鋰離子電池的電壓
    如圖2所示,在充放電過程中,正負極材料脫鋰或嵌鋰,電極電勢發生變化,電池電壓就是兩者之差。 根據歐姆定律:V=E0-I×RT,內部整體電阻RT的增加,則電池電壓達到放電截止電壓所需要的時間也相應減少,故放出的容量也減少。 鋰離子電池實質上是一種鋰離子濃差電池,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過程為鋰離子在正負極的嵌入、脫出的過程。影響鋰離子電池極化的因素包括:(1)電解液的影響:電解液電導率低是鋰離子電池極化發生的主要原因。
  • 在不同充放電條件或循環過程中,鋰都去哪了?
    鋰離子電池主要依靠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在充放電過程中,Li+ 在兩個電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嵌:充電時,Li+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於富鋰狀態;放電時則相反。可逆鋰的數量直接決定電池的容量,在不同的充放電條件下或者循環過程中,電池表現出不同的特性。那麼,鋰都去哪了?
  • 【乾貨】高壓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添加劑詳解及應用舉例
    由於PFA的這一特性,ZHU等嘗試將全氟烴基(下圖中TEM-EC、PFB-EC、PFH-EC 、PFO-EC)取代的碳酸亞乙酯添加到高壓鋰離子電池電解液中,對於Li1.2Ni0.15Mn0.55Co0.1O2石墨電池,當加入0.5% (質量分數)的PFO-EC後,電池在長時間循環過程中性能明顯提高,這主要是因為添加劑在循環過程中形成了雙層的鈍化膜,同時減少電極表面的降解與電解液的氧化分解。
  • 周豪慎:去溶劑化鋰離子組成的新型液態電解液助力高比能鋰金屬電池
    例如,在鋰離子嵌入電極材料時,溶劑化的鋰離子會經歷經典的去溶劑化過程,因而產生大量高反應活性的溶劑分子。高能態的溶劑分子與電極接觸,導致電池體系的電化學穩定窗口變窄,同時使得電解液—電極界面變得不穩定。這一系列衍生於「Li+溶劑化的電解液」同時長期存在於LIB/LMB體系中的有害現象將最終影響電池的容量和循環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