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原位測量超快充條件下鋰離子電池的內部溫度

2021-01-10 新能源Leader

縮短充電時間對加快電動汽車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超快充技術(XFC)能使電池的充電時間縮短至10min以內。然而,鋰離子電池在超快充條件下會造成快速的產熱,有可能造成電池過熱,以致於縮短電池壽命以及帶來安全隱患。因此,有必要了解電池在快充條件下的熱行為。於此,阿拉巴馬大學聯合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通過在電池內部植入微型熱電偶,原位測量了2Ah的LiNi0.6Co0.2Mn0.2O2/石墨軟包電池在以7C倍率進行超快充時的內部溫度,考察了內部溫度和表面溫度的差異,估算了充電時的產熱速率。同時還討論了冷卻方式所帶來的影響。最後討論了在超快充階段電池電壓出現降低的有趣現象。

下圖為實驗時所植入的熱電偶示意圖。兩隻微型熱電偶所用的金屬絲直徑為80um,其中一隻熱電偶植入於電芯的中心,另一隻熱電偶放置在電芯和軟包殼體的界面處。另外,在軟包電池的外表面粘貼一隻熱電偶,監測電池表面的溫度。在每次充電之前,電池先以1.0A(0.5C)放電至2.8V,然後靜置30min。在室溫下(23±1℃)以CCCV模式進行充電,恆壓充電的截止電流為0.1A(對應0.05C)。電池水平放置於溫箱中,熱電偶朝上。採用兩種方式進行冷卻:強制對流和自然對流。強制對流時將溫箱溫度設置為23℃,然後通過內部風扇使空氣循環,通過強制對流冷卻鋰離子電池。自然對流時溫箱不工作,通過溫箱中的空氣自然冷卻鋰離子電池。

下圖為植入傳感器的實驗電池和未植入傳感器的對照組電池的對比結果。其中a為充電電壓,b為表面溫度。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電壓和表面溫度均非常接近。5C充電時,實驗組電池的電壓略高於對照組電池,可能歸因於植入傳感器之後,導致阻抗略微增加。

下圖為採用強制對流冷卻時,鋰離子電池在不同倍率充電時的電流、電壓、SOC和溫度變化。圖a顯示當電池電壓開始穩定在4.2V時,電流快速降低。7C充電時僅需280s便達到4.2V的截止電壓,而5C、3C、1C所需的時間分別為450s、860s和大於3000s。圖b顯示以7C倍率充電,僅需7.5min便能充電至80%SOC,5C倍率充電至80%SOC所用的時間為10min。然而,3C和1C倍率充電分別需要經過16min和50min以上才能達到80%SOC。儘管5C或7C倍率充電能大大縮短充電時間,但是電池的溫度增加程度和速度均大大超過1C倍率充電。7C充電300s,電池中心的溫度增加了22.5℃,而1C充電300s,電池中心溫度增加不足0.5℃,在整個充電過程中的中心溫度增加也不足1.5℃。以更快的倍率充電,從電芯中心到表面和環境的厚度方向的溫度梯度也更大。1C倍率充電時的溫度梯度小於0.2℃,而7C倍率充電時達到了3.4℃。嵌入的微型熱電偶會導致額外熱阻增加,人為造成更大的溫度梯度。因此,需要採用更薄的溫度傳感器或者非侵入式的內部溫度測量技術來消除這種影響。

以上討論發現7C和5C充電時溫升更高更快,這歸因於更高的產熱速率。通過忽略混合熱效應,電池的產熱可只表達為不可逆熱和熵變熱之和,具體見等式1:

其中I是電流,充電時為正值;V是電池電壓,U是開路電壓,T是絕對溫度(K),

是熵變係數,I(V-U)是不可逆產熱速率,

是可逆產熱速率。

下圖為充電時產熱估算的結果,包括通過對照組電池測量的SOC-OCV曲線,對照組電池不同SOC下的熵變係數,實驗電池的不可逆產熱、可逆產熱、總產熱和平均產熱。同一SOC下電池開路電壓隨溫度的變化很小(熵變係數很小),在-0.39mV/K至0.09mV/K之間,因此使用室溫下的開路電壓來估算不可逆產熱,所帶來的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1C充電時,不可逆產熱小於0.3W,而7C和5C充電時的不可逆產熱卻急劇增加至9.1W和4.6W。達到最大值後,不可逆產熱速率開始降低,歸因於電池內阻隨著溫度增加而降低。當電池電壓達到上限值時,電流開始快速降低,此時不可逆產熱速率也相應降低。在充電開始時,可逆產熱為負值,然後逐漸增加至正值。在5C或7C充電時,可逆產熱速率的幅度遠小於不可逆產熱速率,但是在充電開始時,可逆產熱速率會對總產熱速率產生明顯影響。從平均不可逆、可逆和總產熱速率的曲線可知,7C充電的平均總產熱速率是1C充電的34倍之多。

隨後作者考察了冷卻方式對電池溫升和溫度梯度的影響。下圖為在自然對流下,以3C和5C充電時電池的電化學和熱行為,包括電流、電壓、SOC和溫度曲線。在自然對流下,5C充電時的最大電池表面溫升達到20.6℃,比強制對流冷卻下5C充電時的最大溫升要高(僅為13℃),甚至高於強制對流時7C充電的最大溫升。這種對比結果表明採用類似強制對流的冷卻方式能控制超級快充時鋰離子電池的溫升。此外,強制對流冷卻的溫度梯度也大於自然對流情況,這是因為強制對流會導致更快的熱消散。

通過仔細觀察測試結果,作者發現強制對流冷卻下7C充電和自然對流冷卻下5C充電時電池電壓均會出現明顯的下降過程。為了更方便討論,下圖繪製了兩種情況下電池充電電壓和開路電壓隨SOC的變化關係。根據等式1可知,在恆流充電時,當電池的開路電壓U隨SOC增加而增加,而電池電壓V降低,表明產熱速率降低。更低的產熱速率導致更慢的溫升。快充時短暫的電壓下降現象歸因於開路電壓和內阻的逆轉效應。在充電時更高的SOC導致開路電壓U升高(下圖a所示),而更高的溫度導致電池內阻降低(下圖b所示)。通過恆溫箱將電池進行加熱/冷卻至特定的溫度,當所有電池的溫度穩定時採用0.5C(1A)進行脈衝充電/放電。如果開路電壓的影響小於電池內阻,那麼電池電壓會降低。在兩種冷卻方式下,電池的電壓從~22%SOC至~40%SOC區間開始下降。該SOC區間的電池開路電壓隨SOC增加緩慢,如果此時電池的溫度快速增加,那麼電池內阻的影響會超過開路電壓,導致電池電壓降低。從22%SOC到40%SOC,在強制對流冷卻下,7C充電電池中心的溫度增加了6.1℃,而自然對流冷卻時5C充電電池的溫升為6.8℃。強制對流冷卻時5C充電電池的溫升僅為3.8℃,這也正是電池電壓出現短暫降低的原因。超過40%SOC後,開路電壓隨著SOC增加而快速增加,並佔據主導,造成電池的充電電壓再次增加,直至達到上限電壓。

綜上,作者原位測量了2Ah的LiNi0.6Co0.2Mn0.2O2/石墨軟包電池在室溫下於7C超快充時的內部溫度,並且量化了產熱速率。主要結論有:(1)在強制對流下以7C充電5min,電池中心的溫度增加了22.5℃,而1C充電整個過程的溫升不超過1.5℃。(2)超快充時電池中心溫度和表面溫度的差異大於1C充電。7C充電的差異達到3.4℃,而1C充電的差異僅為0.2℃。(3) 超快充時產熱速率遠高於1C充電。7C恆流充電的平均產熱速率是1C充電的34倍。(4)自然對流的冷卻效果比強制對流差,溫度梯度更小,但是溫升更高、更快。(5)在超快充階段出現短暫的電壓降低,歸因於電池溫度快速增加導致電池內阻降低。

參考文獻:In Situ Measurement of Lithium-Ion Cell Internal Temperatures during Extreme Fast Charging;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66 (14) A3254-A3259 (2019);Shan Huang, Xianyang Wu, Gabriel M. Cavalheiro, Xiaoniu Du, Bangzhi Liu, Zhijia Du, and Guangsheng Zhang.

來源:新能源Leader,作者:逐日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新型鋰離子電池快充負極材料
    然而當前廣泛採用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並未完善,導致快充電池必須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上有所取捨。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Ping Liu(劉平)與Shyue Ping Ong(王學彬)教授團隊,加州大學歐文分校Huolin Xin(忻獲麟)教授,阿貢國家實驗室Jun Lu(陸俊)研究員等多個團隊合作(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具有無序巖鹽結構的氧化物作為鋰離子電池的快充負極材料。
  • 不同溫度下鋰離子動力電池特性研究
    文獻[3]針對動力電池容量與環境溫度的關係進行大量對比實驗後認為高溫條件下動力電池的容量變化不大,在-20℃時電池可用容量為25℃時的80%,主要原因是低溫條件下歐姆內阻和極化內阻顯著增加。文獻[4]基於大量的實驗測試確定內部極化參數的變化規律以及影響因素,闡述了極化電壓的累積特性,為基於端電壓對SOC的精確預測奠定了基礎。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概述
    電池中電極過程一般包括溶液相中離子的傳輸,電極中離子的傳輸,電極中電子的傳導,電荷轉移,雙電層或空間電荷層充放電,溶劑、電解質中陰陽離子,氣相反應物或產物的吸附脫附,新相成核長大,與電化學反應耦合的化學反應,體積變化,吸放熱等過程。這些過程有些同時進行,有些先後發生。  電極過程的驅動力包括電化學勢、化學勢、濃度梯度、電場梯度、溫度梯度。
  • 鋰離子電池在輕度過充條件下的壽命衰降機理和熱穩定性變化
    鋰離子電池在實際使用中由於電池組內單體電池的容量衰降不一致和充電設備故障等因素可能會發生輕度的過充,過度充電會導致正極脫出過量的Li,負極嵌入過量的Li,引起正負極電勢的變化,從而導致鋰離子電池衰降加速,並可能引起電池發生熱失控。
  • 快充到底傷不傷電池?
    它是指電池完成一次100%用電/充電的完整過程,譬如『電池從滿電到用光,然後一次性從0%充至100%』這是一次完整充放循環,『充一點用一點,分兩次從30%充到80%』也是一次完整充電循環。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基礎共識——在除去其他條件下的影響下,電池的壽命是固定的,且足以覆蓋車輛的生命周期。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解析
    電極過程的驅動力包括電化學勢、化學勢、濃度梯度、電場梯度、溫度梯度。電化學測量一般採用兩電極電池或三電極電池,較少使用四電極電池。,吸附態的鋰離子從電解液相遷移至活性材料表面晶格;5、鋰離子從活性材料表面晶格向內部擴散或遷移;6、電子從集流體向活性材料的遷移。
  • 中美科學家研製出可快充的鋰離子電池材料
    「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論文第一作者金洪昌博士介紹,「一方面,能量通過鋰離子與電極材料的化學反應進出電池,因此電極材料對鋰離子的傳導能力是決定充電速度的關鍵;另一方面,單位質量或體積的電極材料容納鋰離子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 鋰離子電池-電芯知識培訓
    沒有環境汙染,被稱為綠色電池。 充電是電池重複使用的重要步驟,鋰離子電池的充電過程分為兩個階段:恆流快充階段(指示燈呈紅色或黃色)和恆壓電流遞減階段(指示燈呈綠色)。恆流快充階段,電池電壓逐步升高到電池的標準電壓,隨後在控制晶片下轉入恆壓階段,電壓不再升高以確保不會過充,電流則隨著電池電量的上升逐步減弱到0,而最終完成充電。電量統計晶片通過記錄放電曲線可以抽樣計算出電池的電量。
  • 鋰離子電池熱穩定性與過充、高溫及短路安全性分析總結!
    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電池材料的熱穩定性,並且也與電池過充、針刺、擠壓和高溫等濫用條件密切相關 。      過充試驗是模擬當充電器電壓檢測出現錯誤,充電器出現故障或用錯充電器時電池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       由過充引起的熱失控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流產生的焦耳熱,另一方面是正負極發生的副反應產生的反應熱。
  • 原位直接觀測鋰離子電池電極動力學特徵
    鋰離子電池在充放電的過程主要包含Li+在固相中的擴散、在液相中的擴散,以及在電極界面處的電荷交換過程,其中固相擴散過程屬於限制環節,會對電池的倍率性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固相擴散係數是表徵Li+在電極活性物質內部擴散速度的主要參數,目前常見的測量方法主要有PITT、GITT、EIS和CV等方法。而近日,德國達姆施塔特應用科技大學的Florian Rittweger(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等人開發了一種基於原位光學觀測的測量磷酸鐵鋰電極動力學特性的方法,讓我們能夠對於電極擴散的動力學特徵進行直接的觀測。
  • 鋰離子電池內阻測試淺述
    隨著GB/T 18287-2013《行動電話用鋰離子蓄電池及蓄電池組總規範》、GB 31241-2014《可攜式電子產品用鋰離子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等眾多標準出臺,對鋰離子電池的檢測越發嚴格,對所有類型的鋰離子電池行業上下遊生產企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過充條件下NCM111電池動態產熱的表徵
    然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電池的安全性能,比如過充,會導致電池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熱量。對於商業鋰離子電池,過充會造成電池內壓增大,電池變形、電解液洩露以及性能衰退。截止電壓(COV)增加會破壞晶體結構的穩定性,造成更嚴重的副反應和電解液分解;溶解的過渡金屬離子會與電解液反應,造成不可逆的容量損失,從而產生更嚴重的極化和內阻增加。
  • 9分鐘可恢復80%的電量:中美科學家研製出可快充的鋰離子電池材料
    「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論文第一作者金洪昌博士介紹,「一方面,能量通過鋰離子與電極材料的化學反應進出電池,因此電極材料對鋰離子的傳導能力是決定充電速度的關鍵;另一方面,單位質量或體積的電極材料容納鋰離子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 鋰離子電池的優缺點
    本介紹了鋰離子電池的優缺點,根據鋰離子電池的這些特點,在使用鋰離子電池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自己做一些保護措施,比如不要過充過放電,不要是鋰離子電池溫度過高等
  • 【科研進展】中美科學家研製出黑磷石墨複合材料,可用於快充鋰離子...
    【科研進展】中美科學家研製出黑磷石墨複合材料,可用於快充鋰離子電池 2020-10-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Small:原位TEM研究固態鋰硫電池在高溫下的充放電行為
    目前,學界對於鋰硫(Li-S)電池運行過程中硫化鋰的結構演變規律的研究還不充分。究竟是鋰的低電子電導率還是低離子電導率抑制了充電過程中硫化鋰的分解,目前還存在爭議。此外,硫化鋰的分解途徑也不清楚。近日,燕山大學黃建宇、唐永福和張利強課題組針對上述難題,結合澤攸科技PicoFemto原位MST多場樣品杆對高溫下硫化鋰的析出和分解進行原位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室溫下鋰化過程的進行,硫化鋰從非晶態/納米晶轉變為多晶態,高溫下硫化鋰的析出比室溫下更完整。
  • 磷酸鐵鋰電池:危機下的快充突圍
    從工作原理上講,磷酸鐵鋰也是鋰離子的嵌入/脫嵌過程,這一原理與鈷酸鋰、錳酸鋰等相同。磷酸鐵鋰經常被拿來與三元鋰電池做比較,二者經常成為業內爭議的焦點。  這兩種材料都會在一定溫度下發生分解,三元材料在200攝氏度左右即發生分解,而磷酸鐵鋰材料在800攝氏度左右分解,這意味著,三元材料更易成為火災事故「幫兇」,三元電池要實現和磷酸鐵鋰同樣程度的安全水平,對技術和工藝的要求更高。
  • 約稿|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原位XRD檢測技術應用解析
    近日,儀器信息網有幸邀請國產XRD生產廠商丹東通達分享了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原位XRD檢測技術應用,及對應應用方案。,這些研究方法及測試技術佔據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的主導地位,將鋰離子電池技術的研究推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 溼熱環境下5G基站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分析
    近年來,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引發的火災爆炸事故頻發,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原因複雜,例如熱濫用、短路、過充、針刺穿透和擠壓等,熱濫用是主要原因之一。Guo等[5]建立了在熱濫用情況下電池溫度分布的三維模型,通過實驗和模擬結果的對比,分析電池內部產熱、熱傳導和對流換熱以及外部散熱條件對電池溫度分布及熱失控行為的影響。羅慶凱等[6]基於電加熱系統,對鋰離子電池電量和充放電電流對熱失控過程的影響進行分析,得出在恆定加熱功率下,電池荷電量越高越容易發生熱失控,電流越大放熱反應越劇烈的結論。
  • 手把手帶你認識鋰離子電池
    尤其是作為電動交通工具動力源的鋰離子電池,需要規定不同溫度條件下的連續和脈衝倍率指標,以確保鋰離子電池使用在合理的範圍之內。  4. 電壓  鋰離子電池的電壓,有開路電壓、工作電壓、充電截止電壓、放電截止電壓等一些參數,本文不再分開一一論述,而是集中做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