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直接觀測鋰離子電池電極動力學特徵

2020-11-04 新能源Leader

鋰離子電池在充放電的過程主要包含Li+在固相中的擴散、在液相中的擴散,以及在電極界面處的電荷交換過程,其中固相擴散過程屬於限制環節,會對電池的倍率性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固相擴散係數是表徵Li+在電極活性物質內部擴散速度的主要參數,目前常見的測量方法主要有PITT、GITT、EIS和CV等方法。而近日,德國達姆施塔特應用科技大學的Florian Rittweger(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等人開發了一種基於原位光學觀測的測量磷酸鐵鋰電極動力學特性的方法,讓我們能夠對於電極擴散的動力學特徵進行直接的觀測。

Florian Rittweger根據LFP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發生兩相變化的特徵,設計了一種能夠進行光學觀測的實驗,觀察LFP電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由於相變產生的電極顏色的變化,該方法測量得到的為電極本身的擴散係數,不僅包含LFP材料自身的擴散係數,還包括Li+在電極內的擴散,因此能夠更好的反應電極整體的動力學特性。

實驗中LFP電極主要包含LFP活性物質,碳或氧化銦錫(ITO)、氧化銻錫(ATO)作為添加劑,PVDF作為粘結劑,三者的比例關係為90:5:5,電極的厚度約在30-50um。

在充放電過程中LFP會發生如下反應,LFP材料的充放電過程是一個兩相反應,而這種兩相變化可以引起電極從淺色到深色的變化,因此電極材料的兩相變化可以轉換為視覺信號。

為了能夠直接觀測到LFP電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變化,作者採用了下圖所示的電池設計,我們可以從頂部直接觀測到電極的顏色的變化。在該電池中Li+的擴散僅能夠在x方向上發生,在y方向上的擴散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電池的充放電電壓範圍為2.8-3.8V。

下圖為採用碳、ITO、ATO三種導電添加劑電極的照片,通過對比作者認為採用ITO、ATO作為添加劑時能夠更好的對電極進行光學觀測,這主要是因為碳材料本身是黑色的,會影響光學觀測的靈敏度。為了能夠改善採用碳作為添加劑時的光學觀測效果,作者提高了相機的靈敏度和曝光時間(增加一倍),從下圖c1-c3可以看到通過這些措施我們也能夠觀察到LFP電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顏色變化。相比之下,採用ITO和ATO作為添加劑時則能夠更為容易的獲得對比度良好的照片。

下圖為該電池的一個充放電曲線,在電池開始充電後隨著界面處的LFP材料完成脫鋰,電池電壓很快達到3.8V,隨後在3.8V的電壓下進行恆壓20h,然後靜置2h。下圖b和c則展示了LFP電極在該過程中的表面顏色變化,從圖中能夠清楚的看到隨著充放電進行,電極上的明暗交界處的變化。

下圖為上述的電極在充電(a)和放電(b)過程中,電極不同位置相對亮度的變化,每1小時採集一次數據。在開始的時候電極為完全嵌鋰狀態,因此電極的亮度相對較低,隨著充電的進行,電子從左向右逐漸轉變為脫鋰狀態,電極的亮度R也從左向右逐漸增加,直到整個電極都已經完全脫鋰,而在放電過程中則正好相反(如下圖b所示)。

為了根據上述的數據獲得電極的表觀擴散係數,作者首先將上述的亮度R進行了歸一化(將R全部轉變為0-1的參數),因此我們就可以根據歸一化後的R值獲得電極內部Li濃度的變化。

下圖為根據上述的操作獲得的LFP電極內部Li濃度的變化曲線,根據菲克第二定律,電極內Li濃度與時間的關係可以採用下式進行描述

作者在上述表達式中引入了新的變量 = ∕√,用來表徵空間與時間之間的關係。

下圖為根據上述數據計算得到的LFP電極的擴散係數隨Li濃度的變化曲線,文獻中測量的LFP材料的固相擴散係數通常在10-7cm2/s至10-15cm2/s之間,因此作者通過該實驗測量得到的10-13cm2/s至10-12cm2/s之間擴散係數是與之前的文獻報導相吻合的。

通常電極材料的擴散係數都是通過電流、電位滴定,以及EIS或CV等方法進行測試得到,而Florian Rittweger則根據LFP在充放電過程中的兩相反應的特點,設計了原位光學觀測的方法直接獲得電極的擴散係數的方法,從而使得我們能夠更為直觀的對LFP電極的固相擴散過程進行觀測。

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Investigation of charge carrier dynamics in positive lithium-ion battery electrodes via optical in situ observation,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82 (2021) 228943, Florian Rittweger, Christian Modrzynski, Valentin Roscher, Dmitry L. Danilov,P eter H.L. Notten, Karl-Ragmar Riemschneider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約稿|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原位XRD檢測技術應用解析
    無論是鋰電實驗室研究,還是商業化鋰電失效分析,鋰電材料關心的結構、動力學等性能,均與電池材料的組成與微結構密切相關,對電池的綜合性能有複雜的影響。準確和全面的理解鋰電池材料的構效關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檢測技術。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概述
    鋰離子電池電極過程一般經歷複雜的多步驟電化學反應,並伴隨化學反應,電極是非均相多孔粉末電極。為了獲得可重現的、能反映材料與電池熱力學及動力學特徵的信息,需要對鋰離子電池電極過程本身有清楚的認識。
  • 清華AM綜述:鋰電池原位表徵的五個關鍵技術
    這可以通過原位表徵技術得以實現,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電池反應過程中的電極材料的結構轉變,氧化還原過程,固液界面形成,副反應的發生和鋰離子傳輸特性等信息有所反應。這篇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近期原位表徵技術在研究鋰電池方面的進展,包括結構穩定性,動力學過程,化學環境改變和形貌轉變等。這篇文章著重介紹的原位表徵技術包括:X 射線,電子,中子,光譜和掃描探針技術。
  • 原位檢測電化學反應電極活性分布與反應動力學二維可視化光學成像方法
    ,首次分析了電極活性分布與析氧反應之間的關係,提出通過氣泡變化動力學確定析氧反應起始電位的新方法。該方法不僅給出原位表徵電極活性局域分布的信息,還為研究電催化分布和反應動力學提供二維成像檢測手段,擴展了電化學反應動力學的檢測維度,有望實現對液流電池、電解水產氫、電催化、電化學腐蝕等電化學反應過程的原位成像檢測,為電化學系統綜合性能改善提供強有力的手段。液流電池作為一種大規模儲能技術,具有長壽命、易規模化、環境友好等優點而備受關注。
  • Nature Mater.重磅:鋰離子電池中的自旋極化電容
    原位XRD以及磁性測試。a) 原位XRD圖譜顯示了在60 mA g-1電流密度下,Fe3O4的(220)、(311)、(511)和(440)特徵峰在OCV到1.2 V的電位範圍內的演變過程;b) Fe3O4電極的電化學充放電曲線以及相應的原位磁響應信號(在3T的磁場條件下)。圖片來源:Nat. Mater.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鋰電池電極的SEI膜是電極材料和電解液在首次充放電過程中在固液界面發生反應生成的界面鈍化層。這種鈍化層是良好的鋰離子導體,同時是電子絕緣體。在電池循環的過程中,良好的SEI膜可以保證了鋰離子在電極界面順暢通行和有效地抑制電極副反應的持續發生以保證電池的長時間使用。可以說,SEI膜的特性決定了整個電池的性能。
  • 鋰離子在電極界面的動力學特性影響因素
    鋰離子電池在放電的過程中,Li+從負極石墨中脫出,與溶劑分子結合後形成溶劑化的外殼,在電場的作用下向正極遷移,在正極的表面去溶劑化後嵌入到正極材料之中。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關鍵是解決在這一過程中的限制環節,例如Li+在正負極界面的電荷交換過程相對於Li+在電解液中的擴散就屬於速度較慢的限制環節,因此對Li+電荷交換的限制因素的深入分析對於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近日,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的T. Richard Jow(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等人對Li+電荷交換過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 厚電極鋰離子電池的容量衰退機理研究
    文/逐日 `通過提高活性材料的負載量來製備厚電極,是其中一種提升鋰離子電池體積/比能量密度的實用方式。然而,厚電極的使用會出現電化學性能的嚴重惡化,如容量保持率低,功率性能差。
  • Nature Materials重磅:鋰離子電池中的自旋極化電容
    通過對放電到0.01 V的電極進行磁性測試,發現其磁化曲線呈現出超順磁行為,這與形成的納米級金屬Fe顆粒有關。進一步對曲線進行朗之萬方程擬合可以得出金屬Fe顆粒的尺寸在2.8 nm左右,這與BF-STEM觀測結果一致。
  • 有機電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陳軍團隊受《自然綜述—化學》編委會邀請,發表題為《有機電極材料在鋰電池中的實際應用前景分析》的綜述論文,對有機電極材料的結構特徵、作用機理、構效關係等進行了深入闡述,著重分析了有機電極材料的實際現狀和應用前景,有助於學術界和工業界充分了解有機電極材料的實際應用潛力和待解決的問題。
  • 循環、溫度和電極間隙對方形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影響研究
    安全是鋰離子電池使用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然而,有關電極間隙、循環、電解質降解或析鋰是如何影響方形電池安全性的研究很少。在本文中作者對在0℃、23℃和45℃循環的方形電池開展了系統研究。採用ARC技術評估了電極間隙對電池安全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對於新鮮電池,其內部電極間隙均一。
  • 鋰離子電池電化學測量方法解析
    鋰離子電池電極過程動力學探究中常用的有循環伏安法(CV)、電化學阻抗譜(EIS)、恆電流間歇滴定技術(GITT)、恆電位間歇滴定技術
  • 新方法快速計算鋰離子電池動力學模型
    對於鋰離子電池的管理系統BMS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準確的計算出鋰離子電池組的充電狀態SoC,健康狀態SoH、可用能量和功率等參數,這就需要一個準確的鋰離子電池模型。一般而言,常見的鋰離子電池的模型分為兩大類:1)經驗模型;2)物理模型。
  • 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固相擴散係數測量方法
    鋰離子電池的充放電過程主要包括Li+在正負極固相中的擴散、在電解液中的擴散和電極界面處的電荷交換過程,其中固相擴散是相對較慢環節,往往成為電池充放電過程中的限制環節。固相擴散係數是表徵電極材料動力學特徵的主要參數,因此準確的測量電極材料的擴散係數具有重要的意義。
  • 材料學院李正操教授課題組利用中子深度分析實現鋰金屬電極微觀...
    該研究利用核技術手段,將原位中子深度分析(Neutron Depth Profiling, NDP)與同位素方法結合,定量地解析了鋰金屬電池沉積/溶解過程的鋰元素在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對安全高性能鋰金屬電極的開發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解析:鋰離子電池的動力學過程及其數學描述
    從電子設備的電源,到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源,鋰離子電池已經深入到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將以另一個視角帶領大家深入鋰離子電池內部,去看看在鋰離子電池正常充放電過程中,其內部發生了什麼樣的物理化學現象,以及如何利用數學方法對這些現象進行描述。
  • 過充電導致的鋰離子電池電極開裂
    鋰離子電池正負極在充放電的過程中發生顯著的體積變化,從而在鋰離子電池內部造成應力的積累,特別是在卷繞型電池中應力得不到有效的釋放,特別是在過充等極端情況下,電極體積膨脹加劇,可能會引起電極斷裂和失效。近日,美國馬裡蘭大學的WeipingDiao(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等人對鋰離子電池在過充條件下失效機理,發現鋰離子電池在過充達到一定的SoC後,會引發電極的斷裂失效。實驗中作者對4款18650電池開展了研究,電池的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其中電池1、2和3的正極為NCM材料,而電池4的正極為NCM和LCO混合。
  • ...蔚來|鋰硫電池|固態電池|動力電池|鋰離子電池|中國科學院物理...
    所謂原位固態化,通俗一點說就是把液體轉化成固體,比如說先加入液體,加入液體之後就液體能夠跟顆粒很好的浸潤包覆,然後再將液態轉化為固態。這樣也能做到原子尺度的結合,而不是宏觀的把它們(電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壓在一起解決。
  • 日本確定鋰離子電池樹突形成時間 有助於製成不起火電池
    導讀:電池起火頻發可能與樹突有關,因此了解樹突何時形成對於保證電池安全非常重要。 鋰離子電池是非常常見的可充電電池,功能多樣,且可應用於手機、汽車等各種電子設備中。不過,它也有缺點,與鋰離子電池有關的起火事件頻發,也引起人們對其是否具有安全性產生擔憂。
  • 碳納米管來製造矽陽極鋰離子電池,開拓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使用
    打開APP 碳納米管來製造矽陽極鋰離子電池,開拓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使用 佚名 發表於 2020-04-08 1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