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學院李正操教授課題組利用中子深度分析實現鋰金屬電極微觀...

2021-01-09 清華大學新聞網
材料學院李正操教授課題組利用中子深度分析實現鋰金屬電極微觀行為的原位監測

清華新聞網8月2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李正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原位監測鋰金屬電極循環過程中的鋰空間分布」(Operando monitoring the lithiu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ithium metal anod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核技術手段,將原位中子深度分析(Neutron Depth Profiling, NDP)與同位素方法結合,定量地解析了鋰金屬電池沉積/溶解過程的鋰元素在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對安全高性能鋰金屬電極的開發和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圖1. a. NDP探測鋰金屬溶解/沉積原理示意圖;b. NDP原位測量鋰金屬溶解/沉積4個循環周期的相對鋰密度與深度關係圖。

金屬鋰負極具有很高的理論容量(3860 mAh/g)、極低的密度(0.59 g/cm3)和最負的電勢(-3.040 V vs. 標準氫電極),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電池負極的理想材料。近年來,人們還提出了以鋰金屬為負極的多種新型電池體系,包括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等。這些新型電池體系的理論比容量遠高於現有商業化鋰離子電池體系,是最有希望的下一代高密度儲能系統。然而,其循環過程中的鋰枝晶生長問題嚴重阻礙了鋰金屬負極的發展:在鋰金屬電池循環過程中,電極表面的局部極化使鋰離子不均勻沉積,生長成為鋰枝晶,鋰枝晶生長到一定程度後會斷裂成為「死鋰」,造成電池循環效率的降低;若鋰枝晶不斷生長,有可能刺穿隔膜,造成正負極短路,導致熱失控引發的安全事故;此外,金屬鋰反應活性很高,極易與電解液發生反應生成非活性固態電解質界面(SEI)膜,SEI反覆破裂和生長導致容量衰減。因此,如何有效抑制鋰枝晶生長是實現鋰金屬負極安全高效應用的關鍵。

研究金屬鋰沉積/溶解過程是抑制枝晶生長的第一步;而由於電解質和集電極的存在使得金屬鋰沉積/溶解過程微觀行為的原位監測非常困難。通過引入鋰同位素6Li與NDP表徵相結合,該研究實現了鋰金屬電池充放電過程的原位監測;深入探討了鋰金屬負極鋰離子的沉積/溶解行為、枝晶成核和生長機理。根據鋰金屬電池充放電過程中鋰元素在空間分布的密度,定量地解析出電流密度、電解質濃度和循環歷史等因素對鋰元素不均勻分布的影響;對比庫倫效率,監測得到非活性固態電解質界面膜(SEI)膜及「死鋰」中鋰元素分布。同時,該研究在銅集流體中觀測到部分不可逆微克級的鋰脫嵌現象,並結合原位XRD分析和基於第一性原理的分子動力學模擬證實銅晶界在其中佔據主導作用。

圖2. 不同循環歷史對Li總量的演變影響:a.原位NDP測量;b. 不同循環下監測得到的Li總量;c. 對應的庫侖效率和鋰沉積效率比較。

李正操教授課題組多年來致力於核能材料與系統安全的研究。材料學院2016級博士生呂沙沙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李正操教授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馬尼克斯·偉芝梅克(Marnix Wagemaker)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荷科技合作項目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4394-3

供稿:材料學院 編輯:襄楠

相關焦點

  •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然而,與鋰離子導體鋰鑭鈦氧化合物(Li3xLa2/3-xTiO3)具有相似空間結構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其框架內的鋰離子傳導特性以及相關應用卻少有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的姚宏斌課題組與張國楨副研究員和PHI CHINA南京表面分析實驗室的鞠煥鑫博士合作,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導鋰層的構建,並用於穩定鋰金屬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8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科學進展》及《Research》上發表系列文章《摻雜碳材料親鋰性化學誘導鋰金屬均勻形核》(Lithiophilicity Chemistry of Heteroatom-Doped Carbon to Guide
  • 同濟大學劉韜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鋰...
    同濟大學劉韜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鋰金屬-空氣電池研究成果——綜述非水體系鋰空電池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路線
  • 趙勇教授課題組在Angew. Chem. Int. Ed.報導鋰金屬電池新進展
    近期,我校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材料學院趙勇教授課題組,在鋰金屬電池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Liquid/Liqu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that Inhibits Corrosion and Dendrite Growth of Lithium in Lithium-Metal Batteries」為題,以全文形式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
  • ...Reviews上發表鋰金屬-空氣電池研究成果——綜述非水體系鋰空...
    同濟大學劉韜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鋰金屬-空氣電池研究成果——綜述非水體系鋰空電池的當前挑戰與未來發展路線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04  瀏覽: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快速充放電特性鋰金屬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當前電池研究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是如何使電池同時實現高的電池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電能力。金屬鋰具有最高的理論比容量和最低的電化學電電位,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比能鋰電池負極。但是受限於電極(鋰箔)緩慢的界面鋰離子擴散,很難實現鋰箔負極高倍率應用。
  • 鋰電池的聖杯:崔屹課題組揭示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的循環機理
    然而,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循環充放電下氧化和還原的可逆性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針對這一挑戰,史丹福大學崔屹組史菲菲博士從鋰金屬的沉積和剝離著手,以兩篇PNAS論文,深入揭示了鋰金屬氧化還原過程中的形貌、結構、和晶體學特性的演化及其機理。請看知社的深度介紹。
  • 莫一非&陳海龍AEM綜述: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計算研究
    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基於理論計算研究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最新進展,並結合實驗解釋了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本質,重點闡述了第一性原理計算在提升電池材料性能與研發高性能材料上的重要作用, 強調了先進的理論計算技術可以輔助實驗手段加速新型電極材料的研發。該文章的作者是柏強(第一作者),楊陸峰博士,陳海龍教授與莫一非教授。
  • 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材料領域再獲進展
    近日,化學化工學院李明教授、何榮幸教授課題組在催化領域國際知名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發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封面文章
    2016/09/28 信息來源: 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 可充電鋰離子電池因其具備高的功率密度在能量存儲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 湖南大學張明教授課題組在新型負極材料及器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張明教授課題組在ACSNano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Sulfur-Rich (NH4)2Mo3S13as a Highly Reversible Anode for Sodium/Potassium-Ion Batteries」。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 別具匠心-鋰金屬電池中的聚丙烯酸鋰「智能」SEI膜
    文章中通過設計並用滴鑄法製備得到聚丙烯酸鋰「智能」SEI膜,與金屬鋰結合形成電極材料之後能夠作為保護層對電極進行保護。該人工SEI膜能夠與金屬鋰產生良好的粘結性,並且其獨特的柔性能夠使保護層適應金屬電極在循環過程中的體積變化,最終達到實現鋰金屬電池進行穩定長循環的目標。
  • 崔屹教授:新型石墨烯材料作為鋰負極載體 大大改善電池循環壽命
    ,史丹福大學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了一種新型褶皺石墨烯籠載體(WGC)用於金屬鋰負極,WGC提供優異的機械強度,具有更高的離子電導率和質量更好的固態電解質界面(SEI)。崔屹是頂級學術期刊的常客,現為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主要從事納米材料在能源、光伏、拓撲絕緣材料、生物和環境領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崔屹已培養近60位博士和博士後,在世界範圍培養了40多位教授。 崔屹是美國材料學會會士、美國電化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世界知名科學期刊《納米快訊》副主編。
  •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潘鋒教授課題組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進展
    該工作是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美國陸軍實驗室 許康教授、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Khalil Amine教授和陸俊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由新材料學院2014級博士生劉同超和碩士生林凌漂(文章的共同一作)及團隊相關人員一起完成。
  • 川大張雲&吳昊教授AEM報導:聚銻酸材料的新突破
    在此,特別感謝四川大學張雲和吳昊教授課題組的大力支持。謝謝大家對我們的持續關注!研究背景近些年來,研究者們開發了無數的電極材料用以在二次電池中存儲鹼金屬離子(如Li+離子和K+離子)。但是,僅有很少的電極材料可以作為一個通用的主體材料用於存儲鹼金屬離子。
  • 有機電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陳軍團隊受《自然綜述—化學》編委會邀請,發表題為《有機電極材料在鋰電池中的實際應用前景分析》的綜述論文,對有機電極材料的結構特徵、作用機理、構效關係等進行了深入闡述,著重分析了有機電極材料的實際現狀和應用前景,有助於學術界和工業界充分了解有機電極材料的實際應用潛力和待解決的問題。
  • 脫嵌鋰在電極材料內產生的應力分析
    Li+在脫出和嵌入到正負極的晶體結構時,會導致正負極材料發生體積膨脹,例如傳統的石墨材料在嵌鋰的過程中會發生10-15%左右的體積膨脹,這種體積變化會在電極內產生應力的變化,對材料的結構造成一定的破壞。對於電極充放電行為模擬最常見的是採用單顆粒模型,以一個球形顆粒對電極的行為進行模擬,但是在實際中很少有活性物質顆粒是標準的球形,例如部分負極為橢圓形,甚至是片狀的。
  • 黃佳琦課題組AM:負極界面屏蔽多硫化物助力鋰硫電池金屬鋰保護
    因此,構建一個可以抑制多硫化物與鋰金屬之間副反應的SEI,對於實現穩定高效循環的鋰硫電池十分重要。本文亮點1. 分析了多硫化物對SEI以及鋰負極失效的影響;2. 提出了在鋰硫電池中通過SEI中的有機組分抑制多硫化物並調控鋰負極的穩定性;3. 強調了實用化條件測評鋰硫電池的重要性。
  • 南京大學教授研究海水提取金屬鋰裝置,有望讓鋰取之不盡
    南京大學教授研究海水提取金屬鋰裝置,有望讓鋰取之不盡 2018-08-04 0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