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嵌鋰在電極材料內產生的應力分析

2021-01-08 新能源Leader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等部分構成,在充電的過程中Li+從正極脫出,嵌入到負極之中,放電的做成則正好相反。Li+在脫出和嵌入到正負極的晶體結構時,會導致正負極材料發生體積膨脹,例如傳統的石墨材料在嵌鋰的過程中會發生10-15%左右的體積膨脹,這種體積變化會在電極內產生應力的變化,對材料的結構造成一定的破壞。

對於電極充放電行為模擬最常見的是採用單顆粒模型,以一個球形顆粒對電極的行為進行模擬,但是在實際中很少有活性物質顆粒是標準的球形,例如部分負極為橢圓形,甚至是片狀的。近日,上海同濟大學的Yingzha Peng(第一作者)和Bailin Zheng(通訊作者)、Fuqian Yang(通訊作者)等人採用柱狀結構模型對電極在嵌鋰過程中Li濃度和應力分布進行了研究。

實驗中作者的研究對象為上圖所示的均勻、各向同性的柱狀電極(如上圖所示),根據菲克第二定律,Li+在電極內的擴散可以用下式進行表述,其中C為材料中的Li濃度,D為Li+在電極中的擴散係數,假設在嵌鋰開始前電極中不含有Li。

在恆壓充電階段,電極的邊界條件為

然後作者引入了下面所示的無量綱變量

將上式5中的無量綱變量引入到式1,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下式6所示等式,其中邊界條件如下式7所示。

然後對上式6進行分離變量,可以得到下式,

Li+嵌入到電極內會引起體積變化,因此會在電芯內部產生應力和應變,我們可以通下式對電芯的應變進行描述

下圖為根據仿真結果得到的直徑方向上的電極內部的Li濃度分布,從下圖a能夠看到在圓柱電極內的Li濃度從表面到中心快速降低,這主要是因為Li從電極表面擴散到電極中心需要藉助濃度梯度的幫助,增加擴散時間能夠幫助更多的Li擴散到電極內部,從而獲得更高的濃度。

從下圖b我們能夠注意到由於嵌鋰在電極內形成的是張應力,因此應力在電極內的分布與Li濃度分布恰好相反,在r=0處張應力最大,因此這也表明如果是因為嵌鋰造成的應力引起電極的破壞,更有可能發生在電極顆粒的中間位置。從下圖c能夠看到對於環向應力和軸向應力,在r=R(電極表面處)時為壓應力,但是在電極中間位置,則為張應力,通過模擬發現如果柱形電極表面發生塑性變形,則壓應力就會轉變為張應力,進而導致材料顆粒表面出現裂紋。

Von-Mises應力為材料受到的有效應力,常被用來分析材料的塑性形變,下圖為柱形電極內部Von-Mises應力的分布圖(Z=0平面,柱形電極中間位置),從圖中能夠看到從電極的表面到電極內部Von-Mises應力逐漸降低,達到最低,然後開始增加。整個電極內最大的Von-Mises應力位於電極的表面,並且隨著嵌鋰時間的增加,這一應力也在逐漸降低。這表明只要一開始嵌鋰,則電極的表面就會發生塑性形變。

下圖為柱形電極的中間位置表面處的Von-Mises應力與電極SoC之間的關係,從圖中能夠看到隨著電極SoC的增加,電極表面的Von-Mises應力也在逐漸降低,這主要是因為隨著嵌鋰時間的增加,電極表面與內部之間的Li濃度梯度逐漸變小。

在前面的分析中作者發現,當電極的SoC達到61%時,電極中心位置的應力達到最大,因此有必要對SoC為61%時電極內應力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由於作者在這裡採用的是圓柱形的電極,因此長徑比也會對電極內的應力分布產生影響。從下圖的模擬結果來看,無論長徑比如何,在電極的中心處都是張應力,在電極的表面處都是壓應力,但是不同長徑比會產生的應力大小卻有比較大的產別,直徑方向的應力隨著長徑比的降低而增加,而中心處的軸向應力在L/R為0.5時達到最小,同時我們從下圖還能注意到長徑比為2時電極內的應力與長徑比為無窮大時幾乎相同,這表明長徑比增加到2以上時,長徑比的變化對於電極內應力分布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從下圖d我們能夠看到長徑比為0.5時電極內的Von-Mises應力會發生顯著的增大,表明長徑比更小的電極在嵌鋰的過程中更容易遭受破壞,

Yingzha Peng等人突破傳統的圓形顆粒模型,採用圓柱形模型對材料在千裡過程中應力分布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圓柱形電極中應力分布與電極內的Li濃度和長徑比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Semi-analytical solution of lithiation-induced stress in a finite cylindrical electrode,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 25 (2019) 100834, Yingzha Peng, Kai Zhang, Bailin Zheng, Fuqian Yang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三元電芯原位膨脹應力分析-不同預緊力
    本文採用原位膨脹分析儀(SWE),對NCM523/石墨電芯(3446106,理論容量2400mAh)進行不同初始預緊力條件下(100N/1000N/5000N)的充放電應力測試,對比分析電芯膨脹行為。
  • 華人科學家揭示正極材料脫鋰和嵌鋰相變機理
    近日,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任職的華人女科學家Guoying Chen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了正極材料LiXMn1.5Ni0.5O4(0£x£1)在嵌鋰和脫鋰過程中的相變反應機理。
  • 基於鋰金屬負極的水平應力釋放以消除枝晶
    對於解決鋰金屬中的電鍍誘導應力及其對鋰沉積形貌的影響的研究很少。由於隨機鍍鋰過程中普遍存在殘餘應力,因此有必要通過有效的方法來緩解這種不良現象。隨機鍍鋰所產生的壓應力不能完全放鬆,鍍層表面可能會出現一定量的鋰枝晶。通常,在三明治結構的電池中,在正負之間放置一個隔膜。
  • 材料學院李正操教授課題組利用中子深度分析實現鋰金屬電極微觀...
    材料學院李正操教授課題組利用中子深度分析實現鋰金屬電極微觀行為的原位監測清華新聞網8月2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李正操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原位監測鋰金屬電極循環過程中的鋰空間分布」(Operando monitoring the lithium spatial distribution
  • 有機電極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陳軍團隊受《自然綜述—化學》編委會邀請,發表題為《有機電極材料在鋰電池中的實際應用前景分析》的綜述論文,對有機電極材料的結構特徵、作用機理、構效關係等進行了深入闡述,著重分析了有機電極材料的實際現狀和應用前景,有助於學術界和工業界充分了解有機電極材料的實際應用潛力和待解決的問題。
  • 福建師範在靜電紡絲法製備高性能儲鈉/鉀電極材料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福建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材料開發研究所團隊在靜電紡絲法製備高性能儲鈉/鉀電極材料領域取得進展,在RSC旗下的Nanoscale期刊(1區,IF=7.17,Outside Front Cover)在線發表了封面文章 「Electrospun VSe1.5/CNF composite
  • 三元材料鋰電池容量逐漸衰減 由什麼原因導致?
    電極材料相轉變可以引起晶格參數的變化及晶格失配,由此產生的誘導應力引起晶粒的破碎,並引發裂紋的傳播,造成材料的結構發生機械破壞,從而引起電化學性能衰減。  KIM[1]等對層狀LiNi0.6Co0.2Mn0.2O2 正極材料的微觀結構進行了研究分析,由於Li+(0.76 ?)與Ni2+(0.69 ?)
  • 這一次我們「親眼」看到負極嵌鋰過程中的Li濃度分布
    石墨作為一種嵌入型的負極材料,在嵌鋰的過程中主要會產生兩種產物:LiC12和LiC6,LiC12是一種中間產物,最終完全嵌鋰的石墨材料會生成LiC6產物,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由於Li+在石墨中的擴散係數較小,因此會在局部首先生成最終產物LiC6,而其他部分仍然處於貧鋰狀態,從而在石墨負極內部產生濃度梯度,已經有許多模型預測了這種Li濃度梯度的存在,但是準確的測量這一現象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 金屬材料應力腐蝕分析
    應力腐蝕主要是金屬材料在特有的合金材料環境下,由於受到應力(一般或主要是拉伸應力,現在發現壓縮應力狀況也存在) 或者特定的腐蝕性介質影響,產生的一種滯後開裂或滯後斷裂的腐蝕性破壞現象。(2)只有在特定的合金成分與特定的介質環境下組合時才會造成應力腐蝕。後續本文將按材料類別作詳細介紹。(3)造成應力腐蝕破壞的是靜應力,其應力值可遠低於材料的屈服強度,而且一般是拉應力(近年來,也發現在不鏽鋼材料中壓應力也會引起)。此處的應力可以是外應力或外加應力,也可以是製造過程的焊接、冷加工或熱處理產生的殘餘應力。
  • 詳細分析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選擇
    打開APP 詳細分析鋰離子電池的電極材料選擇 李倩 發表於 2018-04-26 09:59:31 隨著鋰離子電池的不斷發展,應用領域也在逐漸的擴大,其在正極材料的使用方面已經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其中包括:橄欖石型磷酸亞鐵鋰、層狀鈷酸鋰、尖晶石型錳酸鋰等等,實現多種材料的並存。 從技術發展方面能夠看出,在日後的發展中還會產生更多新型的正極材料。對於動力電池的正極材料來說,其在成本費用、安全性能、循環能力以及能量密度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較為嚴格的要求。
  • 【乾貨】NCM111材料失效分析:過渡金屬元素溶解
    NCM111材料是技術最成熟,也是較為常用的三元材料,NCM111材料具有成本低,合成工藝簡單,倍率性能好等優點,因此被廣泛的應用於電動工具和電動汽車等領域。  但是目前NCM111材料所面臨著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循環壽命的問題,在使用中電池衰降速度要明顯快於鈷酸鋰材料鋰離子電池,這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由於NCM111材料的本身的衰降造成的,特別是過渡金屬元素的溶解,造成NCM111材料的結構破壞,同時溶解的Mn元素還會對負極的SEI膜造成破壞,這是造成NCM電池壽命衰降快的重要原因,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過渡金屬的溶解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
  • 一文看懂準固態鋰金屬電池中的鋰枝晶及SEI形成過程
    鋰金屬負極以其極高的理論比容量(3860 mAh g-1)和極低的電化學勢(-3.04 V vs. 標準氫電極)使之成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首選負極材料。利用這一技術輔以原子力顯微鏡及電化學阻抗譜測試,不僅可以獲知鋰枝晶的形成過程及電極表面SEI的生長情況,同時還能對其進行形貌、成分及電導率分析,從而對其演變過程有一個動態全面的認識。
  • 青島能源所揭示下一代鋰金屬電極的工作機制
    從電極材料來看,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為碳,其容量約為372mAh/g。與之對比,鋰金屬負極的容量約為3860mAh/g,約為碳負極材料的10倍有餘。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鋰金屬電極有鋰枝晶產生,由鋰金屬電極組成的鋰金屬電池,其庫倫效率低、循環壽命短。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學者提出各種方法來提升鋰金屬電極的使用壽命。
  • 鋰,這個從宇宙大爆炸就存在的物質你了解麼?科普鋰和鋰離子電池
    如果我們認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話(至少現在主流科學界是認可的),那麼在宇宙大爆炸的最初幾分鐘內,鋰就誕生了。宇宙大爆炸發生後的1微秒,質子產生了。氫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個質子,所以氫原子核也就產生了。有了質子,也就有了中子(質子失去電子就是中子),然後就有了氘核(1個質子1個中子組合)。
  • 碳納米管來製造矽陽極鋰離子電池,開拓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使用
    打開APP 碳納米管來製造矽陽極鋰離子電池,開拓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使用 佚名 發表於 2020-04-08 16:24:27
  • COG類LCD電極腐蝕現象分析及改進
    這個導致應力腐蝕開裂的應力值,要比沒有腐蝕介質存在時材料斷裂所需要的應力值小得多。在微觀上,穿過晶粒的裂紋稱為穿晶裂紋,而沿晶界擴圖的裂紋稱為沿晶裂紋,當應力腐蝕開裂擴展至其一深度時(此處,承受載荷的材料斷面上的應力達到它在空氣中的斷裂應力),則材料就按正常的裂紋(在韌性材料中,通常是通過顯微缺陷的聚合)而斷開。
  • 電極材料的理論容量! 常用鋰電術語中英對照
    (1)電極材料的理論容量 電極材料理論容量,即假定材料中鋰離子全部參與電化學反應所能夠提供的容量,其值通過下式計算: 其中,法拉第常數(F)代表每摩爾電子所攜帶的電荷,單位C/mol,它是阿伏伽德羅數NA=6.02214 ×1023mol-1與元電荷e=1.602176 × 10-19 C的積,其值為96485.3383
  • 美造出突破性鋰空氣電池 衝破續航瓶頸
    為什麼鋰空氣電池的這個突破很重要?這首先要從鋰離子電池為什麼能量密度不高講起。鋰離子電池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充電電池。之所以叫做「鋰離子電池」,是因為在電池中,不論充電還是放電,都是鋰離子(Li+)在兩個電極之間來回穿梭,以形成電流。鋰離子到達電極時,需要在其表面「嵌入」,而離開時則需要「脫嵌」。為了保證良好的「嵌入-脫嵌」反應,鋰離子電池的陽極通常為石墨,而陰極通常為鋰的某種化合物。
  • 賓大工程師設計可反覆充電電極 緩解鋰資源壓力
    但是,鋰離子電池不能無限充電,在每次充放電循環中,電池中的材料都會膨脹開裂,逐漸降低存儲性能,直至失效。因此,對新鮮鋰、鈷和其他必要元素的需求不斷增長,給自然資源造成壓力。據外媒報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工程師們,希望使用非鋰金屬離子,設計一種可反覆充電的電極,提高電池工作效率。據認為,鎂離子電池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替代品,但是,能夠可逆存儲鎂的材料,更容易出現裂紋和其他問題。
  • 二硫化鎢納米片有望改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性能
    二硫化鎢納米片有望改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性能。在鋰離子電池工業化推廣中,正極材料正成為其發展的主要瓶頸。與其他材料相比,低維度二硫化物納米片因具有層狀結構和大表面積的特性,而被公眾認為是一種很有前景的鋰離子電池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與電解質溶劑發生熱化學反應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