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親眼」看到負極嵌鋰過程中的Li濃度分布

2020-12-04 新能源Leader

鋰離子電池主要由正極、負極和電解液等組分構成,充電的過程中Li+從正極脫出,經過電解液擴散,遷移到負極表面,嵌入到石墨之中。石墨作為一種嵌入型的負極材料,在嵌鋰的過程中主要會產生兩種產物:LiC12和LiC6,LiC12是一種中間產物,最終完全嵌鋰的石墨材料會生成LiC6產物,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由於Li+在石墨中的擴散係數較小,因此會在局部首先生成最終產物LiC6,而其他部分仍然處於貧鋰狀態,從而在石墨負極內部產生濃度梯度,已經有許多模型預測了這種Li濃度梯度的存在,但是準確的測量這一現象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之前我們曾經報導過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Koffi P. C. Yao等人通過原位能散X射線衍射(EDXRD)技術對石墨負極鋰濃度梯度現象進行了研究(《首次:石墨負極中的Li濃度梯度定量分析》),近日天津大學的Wei Yang(第一作者)和Wei Qiu(通訊作者)、Qian Zhang(通訊作者)等人通過光學影像系統實現了原位分析石墨負極嵌鋰過程中的Li濃度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應力分布不均現象。

實驗中Wei Yang將人造石墨(93%)、導電劑SP(3%)和粘結劑PVDF(4%)採用NMP進行混合,然後塗布在銅箔表面,經過乾燥和碾壓後切成圓片。為了能夠觀察負極嵌鋰過程中的變化,作者設計了下圖所示的電池結構,其中電池的上蓋處設置有觀察窗,從而實現實時觀測。圓片狀的石墨電極放置在中央位置,金屬鋰負極製成環狀放置在石墨負極四周,因此充放電過程中Li從石墨電極片的邊緣位置嵌入,逐漸向中央位置擴散,從而方便我們從觀察窗直接觀察石墨電極片內的濃度分布。

石墨在嵌鋰過程中,隨著Li濃度的變化會產生不同的產物,而不同的產物對可見光的吸收頻率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嵌鋰狀態會導致石墨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如下表所示),隨著嵌鋰濃度從低到高,石墨的顏色也會從灰色轉變為藍色,然後再轉變為紅色,最終轉變為金色,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石墨的這一特性判斷石墨的嵌鋰濃度。

下圖a為嵌鋰過程中石墨電位的變化,從圖中能夠看到石墨嵌鋰過程中在0.2V存在明顯的電壓平臺,下圖b則展示了嵌鋰不同時間後石墨電極片的顏色變化,從圖中能夠注意到在開始嵌鋰的時候石墨電極呈現出灰色的狀態,隨著嵌鋰量的增加,到4.2h時石墨電極開始轉變為藍色,此時Li在石墨負極內的分布還是相對比較均勻的,此後隨著嵌鋰程度的進一步增加,石墨的顏色變化也開始呈顯出一定的不均勻性,從石墨片的邊緣開始逐漸從外向內從藍色轉變為紅色,最終轉變為金色,表明在此過程中Li在石墨電極中開始出現濃度梯度,在靠近金屬Li負極的邊緣位置Li濃度更高,中間位置Li濃度相對較低,但是在嵌鋰的最後階段石墨電極整體都轉變為金色,表明最終石墨負極的Li濃度又變的均勻。

由於石墨的顏色與嵌鋰量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石墨電極的顏色變化來分析Li在石墨電極中的濃度分布,下圖為根據石墨電極顏色變化得到的不同時間石墨電極中在直徑方向上Li濃度的變化,從圖中能夠注意到由於Li是從石墨電極片的邊緣向中心擴散,因此在任何時候Li在石墨中的濃度都是不均勻的,開始的時候濃度梯度較小,在中後期的時候濃度梯度快速升高,在嵌鋰末期又濃度梯度再次降低。

隨著嵌鋰程度的增加,石墨的體積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因此會在石墨內部產生一定的應力,下圖為採用灰度影像法得到的嵌鋰不同時間石墨應力分布圖,從圖中可以看到隨著嵌鋰程度的增加,石墨的應變也在逐漸增大,並且應力的分布也呈現出圍繞中心的近似環狀分布,靠近Li負極的邊緣位置由於Li濃度更高,因此應變也更大,中心位置由於Li濃度較低,因此應變也相對較小。

石墨嵌隨著鋰程度不同而發生顏色變化是眾所周知的現象,但是很少有人嘗試通過石墨負極顏色的變化去推斷石墨負極的嵌鋰程度,Wei Yang等人利用這一現象並結合CMOS傳感器,通過精細化分析石墨負極顏色變化實現了對石墨負極Li濃度梯度的快速原位檢測,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In-situ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lithium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strain field of graphite electrode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23 (2019) 174–182, Wei Yang, Haimei Xie, Baoqin Shi, Haibin Song, Wei Qiu, Qian Zhang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石墨負極中的Li濃度梯度定量分析
    從圖中能夠看到在1C倍率下進行充放電石墨負極會產生較大的極化現象,恆流充電到4.4V,石墨負極的嵌鋰量x僅為0.58,在恆壓充電30min後才提高0.68,在放電階段也同樣產生較大的極化,恆流放電結束後石墨負極中的嵌鋰量x還達到0.1左右,在經過恆壓放電30min後才下降到了0.02。
  • 循環老化對於鋰離子電池中鋰和電解液分布的影響
    Li濃度要顯著低於新鮮電池,這主要是由於循環過程中界面的副反應消耗了較多的活性Li。同時在電池的高度方向上還存在顯著的Li濃度不均勻的現象,電池的上部和下部的Li濃度較低,這種差距可能是由於電池在工作過程中壓力、溫度不均,以及電解液浸潤不均和氣體堆積等因素造成的。
  • LixCoO2在脫鋰過程中的結構變化
    LiCoO2材料在充電的過程隨著Li+的不斷脫出,材料的晶體結構會發生轉變,進而影響材料的結構穩定性。早在1992年,也就是索尼首次推出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以來,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Jan N. Reimers(第一作者)和J. R. Dahn等人就對LiCoO2材料在脫鋰過程中的結構變化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研究表明LCO材料在脫鋰量50%附近時存在有序/無序轉變的相變。
  • 脫嵌鋰在電極材料內產生的應力分析
    近日,上海同濟大學的Yingzha Peng(第一作者)和Bailin Zheng(通訊作者)、Fuqian Yang(通訊作者)等人採用柱狀結構模型對電極在嵌鋰過程中Li濃度和應力分布進行了研究。然後對上式6進行分離變量,可以得到下式,Li+嵌入到電極內會引起體積變化,因此會在電芯內部產生應力和應變,我們可以通下式對電芯的應變進行描述下圖為根據仿真結果得到的直徑方向上的電極內部的Li濃度分布,從下圖a能夠看到在圓柱電極內的Li濃度從表面到中心快速降低,這主要是因為Li從電極表面擴散到電極中心需要藉助濃度梯度的幫助,增加擴散時間能夠幫助更多的Li擴散到電極內部
  • 在不同充放電條件或循環過程中,鋰都去哪了?
    在充放電過程中,Li+ 在兩個電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嵌:充電時,Li+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於富鋰狀態;放電時則相反。可逆鋰的數量直接決定電池的容量,在不同的充放電條件下或者循環過程中,電池表現出不同的特性。那麼,鋰都去哪了?
  • 海水提鋰有進展!美國學者利用鋰電池電極提高海水中鋰濃度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隨著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的使用越來越廣,對鋰電池及其重要原材料——鋰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但陸地的鋰礦資源畢竟有限,不少科學家將目光轉向蘊含天量鋰資源的海洋。但海水中的鋰含量極低,海水提鋰難度很大,始終未能投入大規模應用。
  • Chemical Reviews:固態電池中鋰負極的物理化學概念
    (a)金屬表面的示意結構;(b)陽極金屬溶解(從左到右)或陰極金屬沉積(從右到左)過程中能量分布的示意圖。所有金屬表面物種都有不同的電荷轉移反應,具有不同的能量途徑。(a)鋰在單晶LLZO原子平面表面的橫向生長的SEM圖,在−10 V vs Li+/Li下,沉積過程中在表面形成樹枝狀結構;(b和c)枝晶狀結構的放大圖;(d)兩個銅集流體短路,鋰生長的光學顯微照片。
  • 親眼看一看鋰離子電池SEI膜的生長過程!
    鋰離子電池負極在首次嵌鋰的過程中隨著負極電位的持續降低,電解液中的溶劑和添加劑,例如EC、FEC、VC等會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形成一層有機無機混合的惰性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EI膜。這層惰性層的存在能夠有效的抑制電解液進一步在負極表面發生分解,同時還能夠允許Li+通過,因此SEI膜對於鋰離子電池的倍率性能、循環壽命等都有重要的影響。
  • 【科技】中科大餘彥教授&合工大項宏發教授團隊AEnM:二氟磷酸鋰基|雙鹽低濃度電解液用於鋰金屬電池
    20世紀70年代,Whittingham教授在鋰二次電池中很早就使用了鋰金屬,近40年來,人們對鋰金屬作為負極的可充電電池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特別是鋰金屬負極在鋰硫電池和鋰氧電池中是不可或缺的。     與使用石墨負極的鋰離子電池(約250 Wh kg-1)相比,鋰硫電池和鋰氧電池的能量密度分別高達650和950 Wh kg-1,兩者都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下一代儲能體系。
  • 海水中鋰資源相當可觀,海中取鋰卻如「海底撈針」
    作者:任芳言 玻利維亞的海水中可以提取出鋰(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電動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鋰的需求不斷增長。這種輕金屬是製造大功率可充電電池的關鍵,但其儲備量不夠豐富一直是個問題。近日,一項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可謂向鋰資源的無限供應邁出了重要一步:研究人員正嘗試直接從海水中提鋰。 相對於其他電池材料,鋰可以在同等重量單位下存儲更多能量。
  • 張正銘:多孔電極、濫用測試和金屬鋰析出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幾個現象,這條紅線從頭貫穿到尾,這是一個液相的鋰離子的濃度,它是在不斷變化的。這條綠線是什麼東西?是固相顆粒的中間,這個鋰離子的濃度,藍線是固相顆粒表面鋰離子的濃度。  這條線是什麼?是反應腐蝕反應的一種問題。也就是固相和固相之間鋰離子的傳遞幾乎是等於零的,很小,很小。通過腐蝕反應能夠解決一些問題。
  • :辛苯基聚氧化乙烯-Li+絡合物穩定鋰金屬負極
    然而,金屬鋰負極在電化學沉積-剝離過程中存在著不受控的枝晶生長、無限的體積膨脹以及不可逆的界面副反應等棘手的問題。常見改善金屬鋰負極-電解質界面穩定性的方法包括構建人工SEI膜、使用三維集流體等,但是這些方法要麼會一定程度上犧牲全電池的能量密度、要麼就是很難在實用性方面取得突破。
  • 華人科學家揭示正極材料脫鋰和嵌鋰相變機理
    近日,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任職的華人女科學家Guoying Chen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了正極材料LiXMn1.5Ni0.5O4(0£x£1)在嵌鋰和脫鋰過程中的相變反應機理。
  • 關於六氟磷酸鋰製備過程中的氫氟酸含量檢測
    鋰電池電解液中所使用的六氟磷酸鋰在其製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夾帶氫氟酸進入最終成品。當鋰電池中氫氟酸含量超過一定濃度時,會開始消耗有限的鋰離子,使電池的不可逆容量增大,同時生成的氧化鋰和氟化鋰不利於對電極電化學性能的改善,且反應所產生的氣體會導致電池內壓力增大。
  • 日本確立從海水中提取鋰的新技術
    雖然JAEA的目的是穩定供應核聚變爐使用的鋰,但也把鋰離子充電電池的需求納入了視野。 據推測,陸地上的鋰資源儲量為3000萬噸,並不會很快枯竭。但鋰資源主要分布在智利及阿根廷等南美地區,日本使用的鋰完全依靠從南美各國進口。南美是利用龐大的佔地面積,用1年多的時間讓含鋰的鹽湖水自然蒸發來製造鋰,因此,無法滿足今後鋰需求的增加,可能會陷入資源短缺的局面。
  • 鋰電池的聖杯:崔屹課題組揭示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的循環機理
    然而,金屬鋰在二次電池中循環充放電下氧化和還原的可逆性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針對這一挑戰,史丹福大學崔屹組史菲菲博士從鋰金屬的沉積和剝離著手,以兩篇PNAS論文,深入揭示了鋰金屬氧化還原過程中的形貌、結構、和晶體學特性的演化及其機理。請看知社的深度介紹。
  • 電解液對於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金屬鋰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標準氫電極),是一種理想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搭配高容量的正極材料,可以輕鬆實現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由於電流分布的不均,會 引起枝晶的產生和生長,進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產生安全事故。
  • 電解液電池對金屬鋰負極的影響
    但是金屬鋰負極在反覆的充放電過程中,由於電流分布的不均,會 引起枝晶的產生和生長,進而引起活性鋰的損失,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刺穿隔膜,引起正負極短路,產生安全事故。 電解液設計對於金屬鋰負極界面的SEI膜成分、結構和電流分布等會產生顯著的影響。
  • 親耳聽到的東西不等於親眼看到
    「老師,我知道,是先有閃電,因為每次打雷時,我總是先看到閃電然後才聽到轟隆隆的雷聲。」一位同學踴躍的回答。「同學們,老師告訴你們,其實呢!打雷和閃電,是同時的。為什麼我們會先看到閃電呢?因為光的傳播速度快,聲音的傳播速度相對慢。所以我們就先看到了閃電,然後才聽到雷聲。同學們,你們說,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呢?」「老師我知道,說明看到比聽到的快。」
  • 一文看懂準固態鋰金屬電池中的鋰枝晶及SEI形成過程
    因此,實時原位地對鋰枝晶的生長進行監測有助於我們深入認知其演變機理,從根源上解決這一難題。在眾多技術當中,原位光學顯微鏡是一種可以用來表徵鋰枝晶演變過程的無損、高效技術。利用這一技術輔以原子力顯微鏡及電化學阻抗譜測試,不僅可以獲知鋰枝晶的形成過程及電極表面SEI的生長情況,同時還能對其進行形貌、成分及電導率分析,從而對其演變過程有一個動態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