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xCoO2在脫鋰過程中的結構變化

2021-01-15 新能源Leader

自吉野彰將LiCoO2材料應用在鋰離子電池上以來,憑藉著優異的性能,鈷酸鋰材料在鋰離子電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然是消費電子領域主流的正極材料。LiCoO2材料在充電的過程隨著Li+的不斷脫出,材料的晶體結構會發生轉變,進而影響材料的結構穩定性。

早在1992年,也就是索尼首次推出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以來,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的Jan N. Reimers(第一作者)和J. R. Dahn等人就對LiCoO2材料在脫鋰過程中的結構變化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研究表明LCO材料在脫鋰量50%附近時存在有序/無序轉變的相變。LCO材料的晶體的結構如下圖所示,空間構型為R3m,晶胞參數為a=2.816,c=14.08,原子排列為O-Li-Co-O-Li的ABCABC結構。

試驗中採用的LCO材料是通過化學計量比的LiOH與CoO3在850℃下的空氣氣氛下焙燒獲得,電解液則材料用了1M LiAsF6,溶劑為PC/EC混合溶劑,對於充電電壓達到4.35V以上時,需要採用LiClO4替代LiAsF6(4.4V以上時發生分解)。電極配方為93%的LCO材料、5%的炭黑導電劑,2%三元乙丙橡膠作為粘結劑。

下圖a為LixCoO2材料的電壓與Li的濃度x之間的關係,從下圖中可以看到在3.93V附近出現了一個明顯的電壓平臺,在更高的電壓區域內我們也觀察到了兩個小電壓平臺b和c。從下圖b更高電壓範圍內的充放電曲線可以看到,當電池的最高電壓達到4.55和4.65V時電池在從充電轉換到放電時會產生巨大的過電勢,這可能是由於正極材料結構的衰降和電解液的分解。在LCO材料充電的過程中,Li+從其晶格結構中脫出,材料中的Co3+被氧化為Co4+,而Co4+是一種不穩定的氧化態,容易引起材料晶體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材料的可逆性。

下圖為LCO材料充放電過程的dx/dV曲線,上圖中的a、b、c三個電壓平臺在dx/dV曲線中對應的為a、b、c三個特徵峰,其中特徵峰a的強度要明顯的高於另外兩個特徵峰。

從下圖中插圖可以看到特徵峰b和c中間有一個下凹的區域,這一區域的形狀與2H-LixTaS2材料非常相似,而在2H-LixTaS2材料中這一區域主要對應的為材料晶體結構的有序-無序轉變,因此可以判斷LCO在聊在這一範圍內也存在著有序-無序相變的過程。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對於充電和放電過程中,當x的值分別為0.544和0.522時在dx/dV曲線上我們能夠觀察到明顯的下凹區域,表明在這一範圍內存在一個有序-無序的相轉變。但是由於在電極中並非所有的活性物質都能夠參與反應,因為部分的活性物質顆粒可能因為缺少導電連接的原因而無法參與反應,因此作者假設有93%左右的活性物質能夠參與反應,因此實際上LCO發生有序-無序轉變的位置是在x=0.5附近,此時LCO材料的電勢為4.15V。

LCO材料的有序-無序轉變與材料的脫鋰量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同時作者還對LCO材料的這種結構轉變與溫度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從下圖a中可以看到這一相變過程在低溫下會變的強度更高,電壓範圍也變得更寬。根據上面測試得到的結果,作者繪製了下圖b所示的相圖,根據相圖我們可以推導出在60℃的條件下LCO材料的有序-無序轉變是發生在x=0.5處。

原位的XRD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材料在充電過程中的相變,作者分別在恆流充電和恆壓充電兩種制度下對材料的相變過程進行了原位的分析,試驗中為了便於快速掃描,作者僅對特徵峰(003)和(104)的角度附近的位置進行了掃描。

下圖為在恆流充電情況下(003)特徵峰的變化情況,從圖中能夠看到隨著充電電壓的提高(003)特徵峰向小角度方向出現了明顯的偏移,表明晶胞參數中的c值持續增加,但是當電壓提高到4.12V附近時這一變化幾乎停止,對應此時的x值為0.5。如果仔細觀察(003)特徵峰的變化過程可以看到,原始的特徵峰在3.93V附近消失,隨後在較低的角度出現了一個新的特徵峰,這表明在這一電壓範圍內出現了材料第一次的相變,

類似的結果我們也在(104)特徵峰上觀察到,(104)特徵峰幾乎沒有受到3.93V附近的第一次相變的影響,但是在4.12V附近則觀察到了明顯的特徵峰分裂現象,這表明在4.12V附近由於脫鋰導致LCO材料的晶格結構出現了明顯的扭曲。

下圖為(104)特徵峰在4.12V附近出現的特徵峰分裂現象,分裂後的特徵峰分別為-和+兩個峰,(104)特徵峰實際上是由三個峰(104)、(014)和(114)構成,而分裂出來的兩個特徵峰的強度比值為1.96,這也符合1個特徵峰叢3個特徵峰中分裂出來的現象。對晶體結構計算,(104)和(014)特徵峰對應的為下圖中的-特徵峰,而(114)對應的為分裂出去的+特徵峰。

Jan N. Reimers的研究表明LixCoO2材料在x=1/2時會發生一個有序-無序的結構轉變,並伴隨著晶體結構從六方晶系轉變到單斜晶系。在0.75<x<0.93的範圍內也能夠觀察到LCO材料的相變,但是作者對於這一相變的原因還不是非常清楚。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Electrochemical and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f Lithium Intercalation in LixCoO2, J. Electrochem. Soc. 1992, Volume 139, Issue 8, Pages 2091-2097, Jan N. Reimers and J. R. Dahn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華人科學家揭示正極材料脫鋰和嵌鋰相變機理
    近日,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任職的華人女科學家Guoying Chen在《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發表文章闡述了正極材料LiXMn1.5Ni0.5O4(0£x£1)在嵌鋰和脫鋰過程中的相變反應機理。
  • 這一次我們「親眼」看到負極嵌鋰過程中的Li濃度分布
    石墨作為一種嵌入型的負極材料,在嵌鋰的過程中主要會產生兩種產物:LiC12和LiC6,LiC12是一種中間產物,最終完全嵌鋰的石墨材料會生成LiC6產物,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由於Li+在石墨中的擴散係數較小,因此會在局部首先生成最終產物LiC6,而其他部分仍然處於貧鋰狀態,從而在石墨負極內部產生濃度梯度,已經有許多模型預測了這種Li濃度梯度的存在,但是準確的測量這一現象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 詳細解讀鈷酸鋰電池熱失控全過程!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會嚴重的威脅使用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引起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原因很多,例如機械濫用、電濫用和熱濫用等,其中電濫用是最為常見的導致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原因,例如在低溫下為鋰離子電池充電,過度充電都會引起金屬Li在負極表面析出,嚴重的情況下會生長為鋰枝晶
  • 在不同充放電條件或循環過程中,鋰都去哪了?
    在充放電過程中,Li+ 在兩個電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嵌:充電時,Li+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於富鋰狀態;放電時則相反。可逆鋰的數量直接決定電池的容量,在不同的充放電條件下或者循環過程中,電池表現出不同的特性。那麼,鋰都去哪了?
  • 一文看懂準固態鋰金屬電池中的鋰枝晶及SEI形成過程
    結果表明這類原位生長的SEI具有較為優異的理化特性,有希望直接引入固體電解液鋰金屬電池中對鋰枝晶的生長進行有效的抑制。該研究闡釋了鋰枝晶的結構演變過程,並對其表面SEI層進行了深入的表徵,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鋰金屬電池的衰降機制。1. 通過原位光學顯微鏡對凝膠態聚合物電解液中鋰離子的脫嵌行為進行了表徵,闡釋了電流密度增大時,沉積鋰的形態由球狀向苔蘚狀最後形成枝狀晶須的動態過程。
  • 別具匠心-鋰金屬電池中的聚丙烯酸鋰「智能」SEI膜
    文章中通過設計並用滴鑄法製備得到聚丙烯酸鋰「智能」SEI膜,與金屬鋰結合形成電極材料之後能夠作為保護層對電極進行保護。該人工SEI膜能夠與金屬鋰產生良好的粘結性,並且其獨特的柔性能夠使保護層適應金屬電極在循環過程中的體積變化,最終達到實現鋰金屬電池進行穩定長循環的目標。
  • 快充導致的負極析鋰和正極衰減
    6C充電電池的容量保持率低,因為受到動力學限制和石墨負極表面析鋰的影響。圖1b和1c比較了以1C和6C倍率充電時放電過程的dQ/dV曲線。值得注意的是,兩個樣品的放電倍率都是0.5C。在循環過程中,1C充電電池的還原峰強度和形狀仍然相似,6C充電電池的還原峰卻有明顯的變化。
  • 鋰離子電池用金屬錫電沉積層的儲鋰性能
    電沉積30 min製得的錫電極S3顯示出與S2電極相似的電化學行為,但其嵌/脫鋰容量顯著低於S2電極的。S2電極表面的金屬錫顆粒粒徑明顯小於S3電極的,即S2電極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因此,S2具有較多的嵌/脫鋰位置,在充放電過程中極化較低,嵌/脫鋰容量相對較大。
  • 二硫化鉬共價組裝超結構用於鋰/鈉離子電池,同濟教授為解決二維層...
    二硫化鉬共價組裝超結構用於鋰/鈉離子電池,同濟教授為解決二維層狀材料能源應用中的固有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Nature Commun | 磷酸鐵鋰的二維鋰擴散行為和複合相變動力學
    磷酸鐵鋰(LiFePO4,LFP)是一種重要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倍率不高、顆粒尺寸較大時,磷酸鐵鋰在電化學反應中發生一階相變,表現為磷酸鐵鋰和磷酸亞鐵(FePO4,FP)兩相共存。儘管已經有相當多的實驗研究和理論模型,但其充放電時相邊界的形貌和遷移行為仍然存在爭議。通常認為在一階相變中,相邊界的擴散受體相中粒子擴散限制(BDL)。
  • 結構重構機制!Sn負極容量衰減量減少13倍
    然而,由於錫在鋰化/脫鋰過程中體積變化大,導致錫發生嚴重的機械降解,從而導致LIBs應用的容量迅速衰減。Cu-Sn ICL對鋰化/脫鋰的低活性使得金屬Cu相逐漸從Cu-SnICL中分離出來,這為Cu的合理分布提供了一個可調節的緩衝錫負極體積變化的空間。
  • 一文看懂鋰電池包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組裝過程
    一文看懂鋰電池包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組裝過程。鋰電池即鋰金屬電池,一般是指使用二氧化錳為正極材料、金屬鋰或其合金金屬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鋰電池包逐漸成為主流。本文小編就來和大家談談鋰電池包結構、工作原理和組裝過程,很棒的乾貨哦!
  • 鋰一次電池是什麼_鋰一次電池結構
    打開APP 鋰一次電池是什麼_鋰一次電池結構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4-03 15:18:29 以金屬鋰為負極,固體鹽類或溶於有機溶劑的鹽類為電解質,金屬氧化物或其他固體、液體氧化劑為正極活性物。   通用的圓形鋰二氧化錳(Li/MnO2)電池和鋰氟化碳〔Li/(CFx)n〕電池分別用字母CR和BR表示,其後的數字表示電池的型號。鋰一次電池是這一類以使用金屬鋰為負極材料的化學電源系列的總稱。
  • 蘇大:CNTs@MoS2/MoO2複合材料的同軸共生製備及其協同儲鋰機制
    研究表明,MoO2組分的低電位轉換反應得到完全的抑制,有助於提升了MoS2組分電化學脫嵌鋰的逆轉性,CNTs@MoO2/MoS2複合負極材料表現出快速穩定的儲鋰特性。但是,由於其複雜的儲鋰機理,並且伴有多種相變、體積變化和界面副反應等發生,Mo基負極材料表現出差的循環穩定性和倍率性能,亟需解決來提高其電化學儲鋰性能。
  • 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然而,如單質硫與硫化鋰的不導電性、多硫化鋰中間產物的穿梭效應及充放電過程中體積的變化等問題,降低鋰硫電池的利用率,使得容量衰減迅速,阻礙其商業化。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躍鋼與藺洪振團隊分別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製備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選用原位光譜手段研究其相關作用機制。
  • Chemical Reviews:固態電池中鋰負極的物理化學概念
    (a)金屬表面的示意結構;(b)陽極金屬溶解(從左到右)或陰極金屬沉積(從右到左)過程中能量分布的示意圖。所有金屬表面物種都有不同的電荷轉移反應,具有不同的能量途徑。(a)鋰在單晶LLZO原子平面表面的橫向生長的SEM圖,在−10 V vs Li+/Li下,沉積過程中在表面形成樹枝狀結構;(b和c)枝晶狀結構的放大圖;(d)兩個銅集流體短路,鋰生長的光學顯微照片。
  • 脫細胞技術在組織工程氣管構建過程中的應用與特點
    :是物理、化學和生物酶法去除組織/器官中的細胞成分,消除抗原性,保留器官的三維結構和含有生物活性的細胞外基質。物理法通過超聲、高壓、凍融等物理手段破壞細胞膜達到脫細胞效果;化學法利用去汙劑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細胞溶脹破裂完成脫細胞過程;生物酶法主要使核酸酶、胰蛋白酶對組織及器官進行脫細胞處理。
  • 物理所揭示二硫化鉬嵌鋰誘導結構相變的原子機制
    因此MoS2中的嵌入化學以及嵌入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在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中都受到高度關注。鋰離子嵌入MoS2中的過程在以往被描述為一種離子-電子轉移的拓撲反應,金屬鋰(施主)中的電子轉移到鉬(受主)的最低未佔據軌道即d軌道上。這種描述中受主只提供了受主位置和氧化還原中心,然而實際上嵌入反應同樣會導致受主發生重要的結構和相轉變。
  • 河南大學趙勇教授團隊Angew: 液/液電解液界面抑制鋰金屬電池中鋰...
    當鋰負極與高能量密度的正極(硫和氧氣等)耦合使用時,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較高而受到廣泛關注。但高活性的鋰金屬對於大多數電解液組分(溶劑、多硫化物、添加劑等)具有熱力學不穩定性。在電池循環過程中,鋰負極會發生嚴重副反應和枝晶不可控生長,嚴重降低了鋰負極的庫倫效率和循環穩定性。
  • 石墨烯中的高密度鋰,一種有趣的電池可能性
    這使得很難檢查鋰如何在電極處積聚並且難以看到它在存儲時形成的結構的變化(或者這些結構在被移除時如何分離)。不過,情況比這更糟糕。電子顯微鏡通常使用相當高能的電子來產生圖像。電子具有足夠的能量來將碳和鋰原子從被檢查的結構中分離出來。當您創建圖像時,您已經破壞了您成像的結構。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