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教授研究海水提取金屬鋰裝置,有望讓鋰取之不盡

2020-11-25 澎湃新聞

南京大學教授研究海水提取金屬鋰裝置,有望讓鋰取之不盡

2018-08-04 0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裝置單體示意圖,自上而下分別為太陽能板、有機電解液陰極區、離子選擇性陶瓷膜、海水陽極區,整個裝置可以利用橡皮圈浮於海面。」

「該裝置可實現以太陽能為驅動能,基於組合電解液思路和離子選擇性固體薄膜的恆流電解技術,成功實現從海水中提取金屬鋰單質。」

「該技術的問世為海洋鋰資源開發和太陽能向化學能的轉化存儲開闢了全新的道路。」

出於對該裝置的好奇,我們的記者採訪到了本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何平教授。

何平教授在接受本臺記者採訪

這篇論文由南京大學何平教授和周豪慎教授發表在能源領域頂級期刊Cell子刊《Joule》上,南京大學2015級博士生楊思勰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為什麼要開發提取金屬鋰的技術呢?

何教授介紹道,鋰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被廣泛應用於陶瓷化工、醫藥、核工業以及廣為人知的鋰電池工業中。隨著電動汽車及可攜式電子設備的普及,鋰電池市場的規模大幅增長,預計未來30年將消耗目前全球可開採鋰儲量的1/3(圖1A),這將導致未來鋰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

註:紅線為2015~2050年間的鋰總消耗量曲線

藍線為2015~2050年間的預期年消耗量

綠線為全球鋰資源儲存總量的1/3線

那為什麼要去海水中開發鋰資源呢?

何教授又解釋道,陸地上的可開採鋰儲量主要來於礦石和滷水,開發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並帶來嚴重的汙染問題,且陸地上資源有限,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智利、中國、阿根廷和澳大利亞,共計約1400萬噸。

而海水中儲有2300億噸的鋰資源,是目前全球可開採鋰資源總量的16000倍。因此,如果實現從海水中簡便、可控和清潔地提取鋰,人類將獲得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鋰資源。

註:左柱為海洋中可開採鋰儲量,右柱為陸地上可開採鋰儲量

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利用下圖的裝置在海洋中開發鋰資源!

註:下圖為原理圖

何教授介紹道:該團隊設計的組合電解液由陰極區和陽極區組合而成。陰極區為氬氣氣氛保護的鋰離子有機電解液,以浸入電解液的銅箔為陰極,陽極區以海水為工作電解液,以碳負載釕催化電極為陽極。

使用鋰離子固態電解質陶瓷膜作為鋰離子選擇性透過膜,分隔開陰極區和陽極區,該陶瓷膜僅允許鋰離子通過。採用自行設計的微型可調諧太陽能板恆流電源向陰極和陽極之間施加恆定電流,使陽極區海水中的鋰離子源源不斷地通過固體陶瓷膜,在陰極銅片表面還原生成金屬鋰單質,成功實現從海水中提取金屬鋰單質。

一旦這種技術正式投入應用,就可以從海水中清潔、高效地提取出鋰資源,緩解將來鋰資源緊張的狀況,降低鋰電池產品成本。

內容來源:「天下為工」微信公眾號、「江蘇新聞廣播」微信公眾號

作者: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 周洋、金晶(見習)

編輯&責編:張瑋怡、韓旭

(原標題《能源黑科技!給我一塊「蛋糕」,開發海洋鋰資源》)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海水中鋰資源相當可觀,海中取鋰卻如「海底撈針」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電動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鋰的需求不斷增長。這種輕金屬是製造大功率可充電電池的關鍵,但其儲備量不夠豐富一直是個問題。近日,一項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可謂向鋰資源的無限供應邁出了重要一步:研究人員正嘗試直接從海水中提鋰。 相對於其他電池材料,鋰可以在同等重量單位下存儲更多能量。
  • 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
    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了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海水中存有大量的礦物資源,從海水中提取資源並不陌生,比如氯鹼工業。但是海水中濃度較低的元素,在提取技術上存在很大的挑戰。
  • 33歲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從佔據地球面積 71% 的海洋中提取到合適的礦物資源,並且對海洋生態基本沒有破壞,將會為資源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  那麼如何在海洋中高效提取礦物資源,成為了未來能量元素提取的關鍵。  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了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
  • 33歲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開闢海水採礦新領域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從佔據地球面積 71% 的海洋中提取到合適的礦物資源,並且對海洋生態基本沒有破壞,將會為資源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那麼如何在海洋中高效提取礦物資源,成為了未來能量元素提取的關鍵。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了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
  • 金屬有機骨架新材料可淡化海水 提取鋰離子
    新材料既可淡化海水又可提取鋰  總編輯圈點  科技日報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房琳琳)據《每日科學》官方網站消息,一個國際合作團隊日前發現,用一種金屬有機骨架(MOFs)新材料,可以為海水淡化和從海水中提取鋰離子提供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 新材料有望提高海水淡化和金屬回收效率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開發了一種可以高效過濾海水中的鹽以及分離海水中金屬離子的新材料,有望提高海水淡化和金屬回收效率,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由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說,他們製備出一種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種特殊的材料能夠模仿生物細胞膜的過濾功能,高效地過濾海水中的鹽以及分離海水中金屬離子。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一種新型多孔材料,在催化、儲能和分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 日本確立從海水中提取鋰的新技術
    (上)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JAEA)開發出了使用離子導電體作為分離膜、從海水中分離鋰的技術,並成功利用海水製備出了鋰離子充電電池的原料——碳酸鋰(Li2CO3)粉末。 圖1:原理圖 JAEA實施了從海水中提取鋰的試驗,用三天時間把海水中所含的鋰提取出了約7%(圖2)。
  • 海水提鋰有進展!美國學者利用鋰電池電極提高海水中鋰濃度
    不過,美國學者最近一項成果,對於海外提鋰的推進具有重要的意義。據估計,海水中擁有1800億噸鋰,而目前全球每年鋰的需求超16萬噸,即使未來十年內需求增長10倍,海水中的鋰資源供應亦是綽綽有餘的。不過,海水中含鋰僅百萬分之二,而且與鈉、鎂等金屬共存,提取鋰的難度相當大。
  • 新裝置可改善鋰金屬電池性能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一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超聲波裝置,可有效改善鋰金屬電池的性能。研究人員18日在《先進材料》雜誌上介紹了相關研究成果,並稱該裝置可應用於任何電池,而無須考慮其內部的化學成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使鋰金屬電池更安全、實用的方法。 此次,研究人員通過一個小型的100MHz表面聲波器件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表面聲波器件是現在智慧型手機中常用的一種組件,可以產生極高的聲波,在手機中主要用於過濾無線信號。
  • 奎文鋰雲母提取鉭鈮資訊
    奎文鋰雲母提取鉭鈮資訊鋰雲母提取鉭鈮鋰有"21世紀的能源金屬"之稱,在國防工業中有著重要應用,近年來,鋰作為電池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對鋰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利用迫在眉睫。鹽湖滷水中含有多種金屬離子,如何從中分離提取鋰是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
  • 光大證券:預鋰化有望提振金屬鋰需求
    摘要 【光大證券:預鋰化有望提振金屬鋰需求】光大證券認為,隨著三元正極材料普及應用,以及特斯拉對於無鈷的不倦追求,促進超高鎳化進展,正極材料有了長足的提升。提高電池整體能量,開發新型負極材料迫在眉睫。
  •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因其帶隙可調、缺陷容忍度較高、以及製備簡單等優勢成為近年來光電研究領域的熱點材料。然而,與鋰離子導體鋰鑭鈦氧化合物(Li3xLa2/3-xTiO3)具有相似空間結構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其框架內的鋰離子傳導特性以及相關應用卻少有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的姚宏斌課題組與張國楨副研究員和PHI CHINA南京表面分析實驗室的鞠煥鑫博士合作,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導鋰層的構建,並用於穩定鋰金屬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看點】日本東北大學研發出新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
    不久前,日本東北大學和高能加速器研究組織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複合氫化物鋰超離子導體。研究人員表示,通過設計氫簇(複合陰離子)結構實現的這一新材料,對鋰金屬顯示出了極高的穩定性,使鋰金屬有望成為全固態電池的最終陽極材料,催生出迄今能量密度最高的全固態電池。
  • 國際領先鋰金屬電池在肥誕生,續航近一倍!
    6 月 16 日,位於合肥的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該公司歷時兩年,實現了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 500Wh/kg 的重大突破。這款電池能量密度指標國際領先的產品在未來成功應用後,有望使得當下電動車的續航裡程增加近一倍。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快速充放電特性鋰金屬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當前電池研究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是如何使電池同時實現高的電池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電能力。金屬鋰具有最高的理論比容量和最低的電化學電電位,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比能鋰電池負極。但是受限於電極(鋰箔)緩慢的界面鋰離子擴散,很難實現鋰箔負極高倍率應用。
  • 新型高密度鋰金屬原型電池不會過熱爆炸
    原標題:新型高密度鋰金屬原型電池不會過熱爆炸來源:cnBeta.COM 幾乎每個月,我們都能看到有關電池研究的新進展。然而市面上的熱銷產品,似乎與之處於兩條相隔甚遠的平行線。在預見了鋰電的未來之後,過去五到十年,無數機構耗費了大量資金和人力去深入開展研究。比如早在2016年的時候,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就已經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電池研發中心。資料圖(來自:Mpt-matthew/Wikimedia Commons)從技術層面來看,許多技術都有著自己的側重和優勢。
  • 大爆炸產生的鋰去哪了?新研究有望解決「宇宙鋰問題」
    2020年12月17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領導的研究,研究人員稱其首次在白矮星的大氣中發現了鋰。科學家普遍認為,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產生了3種元素:氫、氦和鋰。但是在類太陽恆星中對鋰的測量,並不符合科學家的預期,這一差異被稱為「宇宙鋰問題」。大爆炸產生的鋰究竟去哪了?
  • 新型自組裝化學層可防止鋰金屬電池因枝晶生長而失效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表示,其開發的一種將鋰金屬摻入陽極的技術,有望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全新的水平。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藉助「自組裝層」來解決困擾研究人員已久的一個問題 —— 幫助鋰金屬電池保持正常的工作。此外通過將銅和石墨換成純鋰陽極,不僅能夠催生 10 被容量的電池、還可極大地改善充電速度。
  • 鋰空氣電池金屬鋰負極的一種簡單有效的保護方法
    鋰空氣電池由於具有超高的理論能量密度而備受關注,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能量儲存體系。但是鋰空氣電池的實際應用還面臨著諸多障礙,電解液、空氣正極和金屬鋰負極都存在各自的問題。近十年來在研究者的努力下,鋰空氣電池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主要集中在空氣正極和電解液上,很少有對鋰空氣電池用的金屬鋰負極方面的研究工作。
  • 河南大學趙勇教授團隊Angew: 液/液電解液界面抑制鋰金屬電池中鋰...
    【成果簡介】 近日,河南大學特種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趙勇課題組藉助有機溶劑之間極性的差異,提出了「液/液兩相電解液界面抑制鋰金屬電池中鋰的腐蝕和枝晶生長」的概念性研究(圖1)。利用弱極性氟矽烷(PFTOS, δFS= 12),構建了液/液界面兩相電解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