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

2021-01-10 網易

  「保持積極,保持創新」 似乎是劉翀的信仰,其很享受在實驗中的探索過程。她直言:「不斷接近真相的時候最高興。」

  而她要研究的「真相」很硬核:如何在海洋中高效提取礦物資源。

  大概 10 年前,美國 PBS 電視臺拍攝了一組題為《Energy e2》的紀錄片,對全球經濟上行下能源消耗的問題做了系列報導。該紀錄片著重討論了可再生能源、自然能源等新型能源對傳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質能源代替的可能性,強調讓能源可持續發展以減輕對環境的破壞。

  為應對人口增長帶給自然環境、能源的壓力,能源的結構會逐漸轉向以清潔能源和核能作為主要產能方式,與電能儲存和核能相關資源的提取和儲備變得越來越重要。

  眾所周知,新型能源可以大幅降低對環境的損害,但受制於開採條件和技術手段等眾多因素影響,仍然無法達到廣泛普及。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從佔據地球面積 71% 的海洋中提取到合適的礦物資源,並且對海洋生態基本沒有破壞,將會為資源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

  那麼如何在海洋中高效提取礦物資源,成為了未來能量元素提取的關鍵。

  芝加哥大學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給出了解決方案,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

  海水中存有大量的礦物資源,從海水中提取資源並不陌生,比如氯鹼工業。但是海水中濃度較低的元素,在提取技術上存在很大的挑戰。實現低濃度元素的提取,依賴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以及對分離技術中存在的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

  「我希望我們開發的電化學方法能夠在實現大規模的海水採礦的同時,能避免對海洋環境和生態造成負面影響。電化學採礦的可行性可觀,可與已有的海上太陽能和風能有效結合併實現清潔能源驅動的電化學生產。」 劉翀表示。

  憑藉創新性的鈾和鋰提取方式及創新性可見光飲用水殺菌技術,劉翀也入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圖 | 芝加哥大學 Pritzker 分子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劉翀

  從海水中提取鈾和鋰,為新能源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鈾和鋰是核能與電能儲存的重要原料,它們雖然在海水中廣泛存在,但提取難度高,因此目前依舊以礦石開採作為主要獲取方式。

  實際上,鈾並不是海水的主要構成成分,相比是鈉、鎂、鈣等主要離子元素,鈾的數量級非常小,佔比僅為其(鈉、鎂、鈣等元素)百萬分之一,這也增加了鈾的提取難度。

  劉翀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海水中低濃度元素的提取需要新材料以及新的分離技術。對此她開發了兩種電化學方法從海水中提取鈾和鋰: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

  如果採用一般恆流恆壓電化學方法在水環境中提鈾,那麼在提取過程中電流效率會全部供給於產氫產氧,相當於在電解水,根本無法提取到鈾。

  採用半波整流電化學方法,通過限制電子傳輸到電極的時間,在產氫反應發生之前競爭鈾的分離時間,完成電化學沉積,從而實現鈾的提取過程。

  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還能有效減少副反應,提取鈾的容量比傳統吸附高 9 倍,動力學速度快 4 倍。

  通過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提取的鈾氧化物還需要進行同位素分離,並在後期不斷提純,從而達到核能、電能的元素使用標準。

  

  圖 | Nature Energy 收錄了劉翀關於海水中提取鈾元素的研究

  與鈾相比,鋰元素在海水中較為常見,數量級與鈉僅差了幾萬。鋰與鈉的化學性質相似,這也造成了鋰提取過程中與鈉競爭的複雜性。

  此前業內有通過電化學方法從鹽湖中提取鋰的案例,但劉翀在濃度更低的海水中做鋰提取還是首次。

  為了抑制與化學上相似鈉離子的競爭,劉翀開創了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該方法中的靜止時間允許離子重新分布,而反向電流能去除了晶格中的鈉,極大改善了電極材料的選擇性和穩定性。

  

  圖 | 劉翀發表的《用電化學方式在海水中提鋰》研究被收錄在 Joule 期刊中

  這兩項工作實現了從海水直接以固體形態提取鈾和鋰,為以新能源為驅動力的可持續資源開發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同時,這兩項研究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為電化學在海水採礦領域的應用及發展奠定了基石。

  抓住關鍵 「電子」,用電化學技術改造傳統化工產業

  「不再把電子當作能量的介質,同時把電子作為合成的原料。」 這是劉翀在電化學海水採礦實驗中的收穫。

  她認為:「從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看,風能、太陽能等自然能源會成為未來主力,但是這一類清潔能源我們無法真正抓住它,但我們能抓住中間的『電子』,用電化學的方式改造傳統化工生產工藝。」

  目前電化學在能源領域的嘗試也有很多,包括電化學開採、電催化合成,劉翀認為電化學領域的研究也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必要方向。

  化工產業與環境問題、未來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如果電化學技術能夠應用到更廣泛的物質元素提取中,取代一部分現有資源獲取方式,將能夠極大緩解環境的壓力。」 劉翀補充道。

  目前的兩項電化學海水元素提取技術研究還只是個開端,真正能夠落地實踐還要面臨很多挑戰。

  「我們將針對更多的元素設計材料以及電化學方法。為電化學海水採礦設計一個新的流水線,最大化的利用海水中的礦物資源。」 劉翀認為,未來 5-10 年通過電化學在海水採礦領域將會有很大的改進。

  創新可見光飲用水殺菌技術,20 分鐘可滅 99.99% 細菌

  基於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長久關注,劉翀讀博期間還利用新型二維材料硫化鉬實現可見光催化快速飲用水殺菌。與其他基於光的淨化方案不同,這一方法可以在可見光而非紫外線下工作,並能在 20 分鐘內能夠實現 99.999% 的滅菌效果。

  二硫化鉬是在電產氫產氧過程中發現的一個非貴金屬高效催化劑,劉翀洞察到如果將二硫化鉬與水反應,能夠有效的吸收光轉化成電子電洞即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具有強氧化性,可以與水裡細菌的細胞膜和細胞器發生反應,進而殺掉細菌,達到滅菌效果。

  該項水淨化技術,為全球約 8 億處於水資源緊缺的地區人們提供新的分布式淨水方案。

  此外,光催化水消毒研究入圍了 2017 年 BBC 食品和農業獎的 「全球冠軍」 。劉翀的研究項目也被收錄了 Nature Nanotechnology 等雜誌上。

  

  圖 | 劉翀發表關於可見光飲用水殺菌相關研究

  不斷接近真相的時候最高興

  對真相的著迷始終伴隨著劉翀,讓她一直保持著樂觀、積極的研究態度。劉翀很感激自己的博士導師崔屹教授,讀博期間知識儲備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都得到了延申,這是劉翀最大的收穫。

  崔屹教授對劉翀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劉翀是環境納米技術(水和空氣)領域的明星和頂級創新者。「劉翀在環境技術領域展現出驚人的創新能力,讓她當之無愧入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科技創新 35 人榜單。」

  外界評價劉翀都離不開 「創新」 二字,對此劉翀自己解釋是因為 「比較幸運」。她坦言,因為博士期間跟著導師讓她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研究,很多自身領域的研究靈感都受到其他組的實驗啟發。「用專業研究拓展自己領域的深度,跨領域的學習拓展知識的廣度,你懂得知道的東西越多,你的想像力會就會受到啟發會更多。」 劉翀總結道。

  2018 年劉翀加入芝加哥大學並獲得 Neubauer Family 榮譽助理教授。截至目前她共發表 SCI 論文 40 餘篇,H 指數 26,總引用數 > 4500,獲得 6 項美國專利。她所研究的課題也得到了美國能源部的支持。

  如今劉翀也開始自己帶研究組、教學、帶實驗,比此前單純的搞科研時忙得多,但她仍然保持著積極的態度。目前,劉翀團隊的研究主要圍繞電化學分離、電化學催化等方向,除海水採礦外,膜技術也在團隊實驗中,該技術將有望應用在海水淡化領域,她希望通過構建一些新型二維材料通道,通過對通道的調節提高對離子和水分子的選擇性,加速其流通性。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33歲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開闢海水採礦新領域
    電化學採礦的可行性可觀,可與已有的海上太陽能和風能有效結合併實現清潔能源驅動的電化學生產。」 劉翀表示。憑藉創新性的鈾和鋰提取方式及創新性可見光飲用水殺菌技術,劉翀也入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
  • 女科學家向海水「要」稀有金屬,採用全新電化學方法提取鈾和鋰
    憑藉創新性的鈾和鋰提取方式及創新性可見光飲用水殺菌技術,劉翀也入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實際上,鈾並不是海水的主要構成成分,相比是鈉、鎂、鈣等主要離子元素,鈾的數量級非常小,佔比僅為其(鈉、鎂、鈣等元素)百萬分之一,這也增加了鈾的提取難度。劉翀告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海水中低濃度元素的提取需要新材料以及新的分離技術。對此她開發了兩種電化學方法從海水中提取鈾和鋰:半波整流交流電化學方法(HW-ACE)提鈾和脈衝電化學插層法提鋰。
  • 南京大學教授研究海水提取金屬鋰裝置,有望讓鋰取之不盡
    「該裝置可實現以太陽能為驅動能,基於組合電解液思路和離子選擇性固體薄膜的恆流電解技術,成功實現從海水中提取金屬鋰單質。」「該技術的問世為海洋鋰資源開發和太陽能向化學能的轉化存儲開闢了全新的道路。」出於對該裝置的好奇,我們的記者採訪到了本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何平教授。
  • 硬核科技:從海水中提取核原料——鈾
    在地球上除了陸地上含有鈾資源意外,在海水中也存在著相當於陸地上儲量1000倍的鈾,這一事實促進了國內外科學家們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致力於研究從海水中提取鈾。但是,在海水中鈾的含量十分低,大約只有3.3mg/L,並且海水中也存在著其他的金屬離子,這些原因導致了從海水中提取鈾需要克服相當多的問題。
  • 金屬有機骨架新材料可淡化海水 提取鋰離子
    新材料既可淡化海水又可提取鋰  總編輯圈點  科技日報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房琳琳)據《每日科學》官方網站消息,一個國際合作團隊日前發現,用一種金屬有機骨架(MOFs)新材料,可以為海水淡化和從海水中提取鋰離子提供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 科學家用全新吸附材料從海中提取鈾
    若要取得核原料鈾,通常只有礦業開採這個途徑,不僅會造成環境汙染,對採礦工人與附近居民的健康更是長期的危害,現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團隊帶來暨環保又具成本效益的海水提煉法,研發鈾親和力高的聚合物吸附材料,或許能改變人們未來開採鈾的方式。
  • 新型生物啟發材料:可用於從海水中提取鈾!
    以前,從海洋中提取鈾資源進行可持續能源生產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存在瓶頸,而這項研究有助於突破這些瓶頸。技術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化學科學部的 Ilja Popovs 從嗜鐵微生物的化學成分中獲得靈感。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含有一種稱為「嗜鐵素(siderophores)」的神秘的自然成分。它可以從其宿主中吸取必要的營養成分例如鐵。
  • 鋰號稱「稀有金屬」,關於它你不知道的知識,帶你了解化學元素
    1817年,他在分析透鋰長石時,最終發現一種新金屬,貝齊裡烏斯將這一新金屬命名為lithium,元素符號定為Li。該詞來自希臘文lithos(石頭)。鋰發現的第二年,得到法國化學家伏克蘭重新分析肯定。到1855的年本生和馬奇森採用電解熔化氯化鋰的方法才製得它,工業化制鋰是在1893年由根莎提出的,鋰從被認定是一種元素到工業化製取前後歷時76年。
  • 電化學方法讓海水提鈾能力提升8倍
    原標題:電化學方法讓海水提鈾能力提升8倍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崔屹2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透露,該團隊日前開發出一種基於半波整流交流電的電化學方法,可從海水中高效提取鈾,較之傳統的物理化學吸附法,提取能力提升了8倍,速度則提升了3倍。
  • 日本確立從海水中提取鋰的新技術
    而海水中含有約2300億噸的鋰資源。 通過在離子分離膜兩側供給海水和不含鋰的回收溶液(稀鹽酸),使海水和回收溶液之間產生鋰濃度差,海水中的鋰就會移動到回收溶液中(圖1)。鋰離子移動到離子傳導體中,電極間會流過電子,產生電。離子傳導體採用的是含有鋰、鋁、鈦、鍺、矽、磷、氧的NASICON型晶體結構陶瓷。其原理類似「電池」,但又不同於電解,不使用電力,反而會發電。
  • 稀有金屬回收的類型有哪些
    有色金屬資源按密度、價格、儲量分為輕有色、重有色、貴金屬、稀有金屬、半金屬五大類。輕有色金屬回收:一般指密度低於4.5kg/m3的有色金屬,如鋁、鎂、鈉、鉀、鈣、鍶、鋇等。這些金屬的共同特點是比重低(0.53~4.5kg/m3),化學活性高,與氧、硫、碳、滷素的混合物相對穩定。
  • 新材料有望提高海水淡化和金屬回收效率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開發了一種可以高效過濾海水中的鹽以及分離海水中金屬離子的新材料,有望提高海水淡化和金屬回收效率,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由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說,他們製備出一種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種特殊的材料能夠模仿生物細胞膜的過濾功能,高效地過濾海水中的鹽以及分離海水中金屬離子。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一種新型多孔材料,在催化、儲能和分離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 梓潼鍍鉻銅提取鉻湖北萃取分離機
    在溼法冶金行業生產中,提取銅、鈾、鎳鈷、鉬、稀土金屬及其他金屬元素時,採用離心萃取機進行非平衡萃取,利用離心萃取機內兩相接觸時間很短(幾秒) ,使傳質速度很快的一種元素被萃取而傳質速度緩慢的另一種元素基本上不被萃取,從而實現了兩種元素的分離。
  • 諾獎得主朱棣文與崔屹再聯手:千億產業,海水提鋰技術顛覆性突破
    在鋰的提取過程中,Na將釋放到海水中。由於從電極釋放的Na的濃度與背景Na相比濃度要低得多,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海水的背景環境影響。在Li提取步驟中,將兩個電極放入海水中,並將系統保持在氮氣氣氛中(圖1b)。在第二步中,將充滿的FePO4電極放入新的回收溶液中,通過反向電壓將Li釋放到溶液中並同時排空FePO4電極。
  • 海水提鋰有進展!美國學者利用鋰電池電極提高海水中鋰濃度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隨著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的使用越來越廣,對鋰電池及其重要原材料——鋰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但陸地的鋰礦資源畢竟有限,不少科學家將目光轉向蘊含天量鋰資源的海洋。但海水中的鋰含量極低,海水提鋰難度很大,始終未能投入大規模應用。
  • ...與SWCC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舉辦稀有金屬和採礦用海洋滷水開採...
    國際海水淡化協會日前宣布,它與鹽水轉化合作組織(SWCC)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將於2020年4月8日至9日在沙烏地阿拉伯朱拜爾舉辦稀有金屬和礦物海洋鹽水開採創新國際研討會。該研討會由瑞典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所在肯亞環境、水和農業部的贊助下舉辦,旨在為專家科學家、應用研究人員、實踐者提供一個論壇,和創新者分享他們在礦產和金屬開採方面的最新技術和經驗。專題介紹的重點將是先進到概念證明的技術和系統,這些技術和系統有可能以低於地球採礦和傳統生產方法的成本生產礦物和稀有金屬。
  • 海南大學王寧《Nature Commun.》一種DNA水凝膠海水鈾吸附劑
    據估計,作為核電工業的燃料,陸地鈾礦中的鈾資源只能向核電站供料不到一個世紀,而沒有考慮到不斷增長的能源消耗。海水中鈾的總儲量約為45億噸,其鈾含量估計比陸地鈾礦石高1000倍,並且可以確保數千年以來可持續的核能發電。因此,高效利用海洋鈾資源是滿足鈾增長需求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
  • 海水中鋰資源相當可觀,海中取鋰卻如「海底撈針」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電動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鋰的需求不斷增長。這種輕金屬是製造大功率可充電電池的關鍵,但其儲備量不夠豐富一直是個問題。近日,一項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可謂向鋰資源的無限供應邁出了重要一步:研究人員正嘗試直接從海水中提鋰。 相對於其他電池材料,鋰可以在同等重量單位下存儲更多能量。
  • 地球上最輕的「高能稀有金屬」它應用非常廣泛,人類幾乎天天使用
    鋰是一種稀有金屬,但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手機中的鋰電池以鋰為主要原料。在電視螢光屏上使用鋰玻璃可以防止爆炸。航空工業離不開鋰。鋰在核工業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公斤鋰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優質煤,可發電340萬千瓦時,是鈾裂變產生能量的8倍。因此,鋰也被稱為21世紀的新能源之星。
  • 你知道世界上最純的金屬、最多的金屬、熔點最高的金屬都是什麼嗎
    3、最少的金屬釙(pō):釙是一種銀白色金屬,能在黑暗中發光,有放射性。由著名科學家居裡夫人與丈夫皮埃爾·居裡在1898年發現,為了紀念居裡夫人的祖國波蘭,兩人對這種元素命名為釙。。釙是目前已知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地殼中含量約為100萬億分之一,釙主要通過人工合成方式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