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SWCC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舉辦稀有金屬和採礦用海洋滷水開採...

2021-01-12 稀世知真

國際海水淡化協會日前宣布,它與鹽水轉化合作組織(SWCC)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將於2020年4月8日至9日在沙烏地阿拉伯朱拜爾舉辦稀有金屬和礦物海洋鹽水開採創新國際研討會。

該研討會由瑞典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所在肯亞環境、水和農業部的贊助下舉辦,旨在為專家科學家、應用研究人員、實踐者提供一個論壇,和創新者分享他們在礦產和金屬開採方面的最新技術和經驗。專題介紹的重點將是先進到概念證明的技術和系統,這些技術和系統有可能以低於地球採礦和傳統生產方法的成本生產礦物和稀有金屬。

本次僅限邀請的活動將為海洋滷水開採領域的專家和創新者提供一個獨特的論壇,分享將具有成本效益的滷水轉化為海洋礦物產品和提煉對未來先進產業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稀有金屬(如鋰)的前沿技術方面的知識和經驗,銫,銣,鋇。

「海洋滷水開採開啟了一個探索地球巨大水資源的新時代。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海水淡化技術和資源回收科學的進步使海水淡化廠濃縮成了一個重要的、大量未開發的礦物和稀有金屬來源。「通過這次國際研討會,SWCC正在主動開闢一條新的道路,將鹽水轉化為寶貴的商業資產,使零液體排放更接近現實,」鹹水轉化公司的總裁,H.E.,Eng.Ali Al-Hazmi說。

國際開發協會秘書長香農·麥卡錫女士說:「海洋滷水開採問題仍然是發展可持續未來的關鍵,國際開發協會讚揚鹹水轉化公司在這一重要議題上發揮主導作用。」。

研討會的第一天計劃題為「海洋滷水濃縮和零液體排放技術」,探討主題,如熱滷水濃縮的最新技術、礦物採集用滷水濃縮以及滷水濃縮的未來——下一代技術。第2天,「礦物和金屬的海洋滷水開採技術」將包括兩部分的主題演講,「最先進的礦物開採——以什麼成本開採什麼礦物?除了探討「海洋滷水礦物市場調查」、「稀有礦物開採先進技術」和「海洋滷水稀有金屬開採鑄造研究」等主題外,在研討會上展示的所有技術都有資格獲得以下三類10000美元的現金獎勵:先進滷水濃縮技術獎、先進礦物提取技術獎和先進稀有金屬提取技術獎。此外,兩名研究人員將獲得為期6個月的DTRI獎學金,用於資助他們在朱拜爾DTRI中心的研究並進行試點測試。

相關焦點

  • 生產iPhone稀有金屬將耗盡 深海採礦可行嗎?
    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地質學家馬克·漢寧頓(Mark Hannington)在2017年美國科學發展協會年會上說:「深海採礦共發布了27張許可證。」2015年,耶魯科學家強調稱,iPhone上使用的所有62種金屬都已經達到「臨界點」。有些最令人擔憂的礦物可能存在深海中。深海至少是三種適合開採的礦物資源:第一種就是多金屬礦,或稱錳結核體,這種金屬礦多存在於海底。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美國和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他們認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
  • 俄羅斯擬大幅增加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開採量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生意人報》援引本國工貿部制定的路線圖消息,俄羅斯計劃未來數年內大幅增加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的開採量。該文件規定,至2024年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的產量應增至約2萬噸,到2030年,超過7萬噸。該計劃的實施可使俄羅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有金屬及稀土金屬出口國。
  • 從戰略高度推進藍色夥伴關係建設——開闢「十四五」全球海洋治理...
    自國家海洋局於2017年提出建立「藍色夥伴關係」以來,我國在常態化合作平臺搭建、海洋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科技國際合作、重大國際議程磋商和互信互利理念傳播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但在中美脫鉤和新冠疫情引發外部環境趨緊背景下,迫切需要將藍色夥伴關係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賦予其新使命和新內涵。
  • 俄媒:俄羅斯計劃提高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的開採量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4日消息,據俄羅斯《生意人報》援引本國工貿部制定的路線圖報導,俄羅斯計劃未來數年內大幅增加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的開採量。該文件規定,至2024年稀有金屬和稀土金屬的產量應增至約2萬噸,到2030年,超過7萬噸。
  • 開採海洋礦產資源的可持續之道
    全球人口預期將從如今的78億增長至2050年的96億,人口的持續增長使得尋求可靠和符合道德原則的礦物新來源變得至關重要。如果以環境可持續的方式開採,那麼深海海底發現的金屬(例如鎳、銅、錳、鈷)有可能幫助我們實現全球清潔能源目標的潛力。但是為了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進行深海研究,以確定避免和減少潛在環境影響的必要措施。同時深海研究也能夠加深我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過程的認識。
  • 中國海洋採礦船舶技術「出海」
    借南北兩車合併東風,中國北車旗下船舶與海洋板塊也傳來捷報。日前,中國國際商會工程船舶委員會聯合北車船舶與海洋工程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北車海工」)和上海崇和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崇和實業」)在上海發布我國首個海底礦業特種船整體方案,我國海底採選礦裝備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
  • 我國公布太空採礦機器人,下月升空驗證技術,未來將開採貴重礦物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礦業資源的開採,時至今日,人類的採礦活動都是在地層中尋礦採礦,而隨著宇航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終將會進入太空採礦,而太空尋礦採礦的目標就是小行星了。NEO-1機器人這次的任務是「驗證和演示多種功能,例如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操縱,模擬捕獲小天體,和飛船的智能控制」,也就是說這次它並不會執行採礦活動,但是將進行很多相關的嘗試,為之後的採礦任務做好前期鋪墊。
  • 海底礦藏量巨大,誰能開採,由它說了算
    海底有巨量鑽石礦 不光是能源類和稀有金屬類礦產資源,連鑽石礦海底都要。 近20年來,聯合國一直在嘗試製定《海底採礦條例》,專門針對公海礦產資源的開採管理。這項條例通過之前,是不允許在公海進行大面積、工業化的礦產資源開採的。
  • 小行星採礦新思路: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科學家路易斯•澤亞和傑瑟•科蘭格羅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分子、細胞與發生生物學專家塔德格·福沃德指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你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 海底採礦:中國準備好了嗎?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子設備、光伏發電和風電設備製造國,中國工廠的金屬需求量是驚人的。包括銅、鎳、錳、鈷等在內的金屬是電子設備和可再生能源設備製造工藝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實際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稀土金屬、金、鋁等的生產國,同時也大量進口金屬。隨著陸上關鍵金屬儲量逐漸變小,開採難度和成本增大,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都對海底金屬礦產的勘探表現出了巨大的興趣。
  • 到月球開採礦產為何甚囂塵上?
    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明確表示,希望國際合作夥伴能與NASA合作,在月球表面及其周圍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區域。據知情人士透露,《阿爾忒彌斯協議》提出要在月球建立「大本營」即「安全區」,以防止美國遭到一些國家或公司的幹擾。「安全區」的大小將根據同其他團體協調後的結果而定,但不宣稱其為領土主權。
  •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2016年9月國土資源部出臺的《國土資源「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以深地、深海、深空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構建向地球深部進軍、向深海空間拓展和深空對地觀測的國土資源戰略科技新格局。對於礦業行業來說,也明確了採礦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深地採礦技術、深海採礦技術、深空採礦技術。
  • 海底採礦時代到來
    收穫的可不僅僅是一份微不足道的樣本,而是超過15噸的金屬礦石,它們被不間斷地從海底泵到船上。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宣告了海底採礦時代的到來! 毫無疑問,地球資源開採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不論在日本還是其他國家,眾多企業爭先恐後地湧向大洋洋底,發掘金屬礦藏,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就是其中一員,它計劃從2019年開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1700米深的海底開採銅礦。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該科技中心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大數據挖掘、梳理、利用的平臺,也是海洋採礦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和海洋科技科普的平臺,主要功能是處理、加工、存儲、開發五礦礦區的資源、環境、地形地貌數據,以及其他海洋資源、環境、物理海洋數據的收集、存貯、共享。
  • 日本在太平洋島嶼上開採鋰離子電池所需的稀有金屬
    《讀賣新聞》,一個負責自然資源的政府機構宣布,從日本專屬經濟區的海底成功挖掘出鈷和鎳等稀有金屬。對日本來說,國內稀有金屬生產一直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因為日本在稀土金屬方面高度依賴中國,而稀土金屬對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至關重要。海底採礦地點位於太平洋南鳥島南海岸,低於海平面約900米。
  • 和訊網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建立合作夥伴關係
    作者:白金坤  和訊網消息 近日,中國最大的財經門戶網站——和訊網與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雙方在財經數據、行情信息等方面展開密切的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及時、準備的數據行情服務。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約定,倫敦金融交易所(LME)將為和訊網提供LME期貨指數數據。
  • 中國海洋礦產資源分布、深海開採最新情況
    「海洋是人類巨大的資源寶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由於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我們必將把目光轉向海洋,進入共同管理海洋、共享海洋資源的新時代。」——何文波,5月12日中國五礦成為國際海底管理局第19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的籤訂者。
  • 深海採礦是人類發展的新曙光?
    隨著陸地上較容易獲得的金屬礦石資源因被大肆開採而逐漸枯竭,資源短缺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科學家們現拓展了一條資源開採的新思路:深海採礦(Deep-sea mining)。然而,目前海洋礦床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科學家們也沒有得出非常多堅實的結論,得到的實驗數據和結論也是具有探索性的;而這正暗示著深海採礦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其戰略意義和發展前景正逐漸嶄露頭角。
  • 美媒關注中國小行星採礦計劃 價值或高達數萬億
    【環球網軍事5月12日報導】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0日報導稱,為開採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稀有金屬,同時方便星際航行報導引述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的話說,中國不久將研究方法,把機器人或航天員送到合適的小行星從事開採工作,並把礦產帶回地球。報導稱,他透露的計劃中,可以將飛行器送到某個小行星,開採鈀、鉑等用於智慧型手機和汽車上的稀有金屬。今年年初,葉培建表示,中國可能在2020年至2025年之間進行一次類似的探索任務。